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共2篇)

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共2篇)

第1篇: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

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共2篇)

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爸爸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一本百科全書,我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看了起來。突然看到一個實驗——來去自如的文字,我非常感興趣。掃了一眼做實驗的材料,知道家裏沒有碘酒和檸檬汁。於是我拿上零花錢去超市買回了一瓶碘酒和一個檸檬。萬事已俱備,現在開始做實驗。

準備材料:麪粉,水,盤子,棉籤,碘酒,紙,勺子,檸檬汁。首先,將麪粉和水倒入盤子裏。麪粉和水的比例是1:2,然後用勺子按順時針方向輕輕地攪拌成糊狀。看到這些麪糊,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媽媽做紅糖饅頭時和麪的情景。

這時,我用一根小小的棉籤蘸了一點黏糊糊的麪糊,用舌頭添了一下,“真難吃”!最後,我用蘸過麪糊的棉籤在白紙上寫了“強貝足球”四個字,寫完後我把它拿到陽台上晾乾。為了防止被風吹跑,我找了一本書壓在紙上。十分鐘後,字果然就不見了,真奇葩。

過了一會兒,我把晾乾的紙放在桌子上,換了一根乾淨的棉籤蘸上一點碘酒擦拭在剛才寫字的白紙上。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字跡又一次出現在白紙上。然後,我來到廚房用刀把檸檬一分為二,把檸檬汁滴在字上,過了一會兒,再一次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字跡又飛走了。

朋友們,是不是有點難以相信啊!你們想知道知識怎麼回事嗎?現在由我來解釋實驗的奧祕:原來是碘溶液中的碘離子和麪粉中的澱粉發生反應,析出深色的碘,使字跡顯色。而檸檬汁中含有維生素C,它與碘也會發應,生成無色的物質,所以用它一擦,字又不見了。

我的理想是長大當一名科學家,這個實驗使我離我的夢想又進了一步!

第2篇: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

猜這篇來去自如的文字作文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把作文教學鋪設在一個“週期”之中

——作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上海育才中學 李強

一篇好文章在寫作前要精心地謀篇佈局,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學指導也需要在“事前”認真地謀篇佈局。只是這個“事前”鋪設在一個怎樣的時間長度裏?要作哪些充分、必要的準備?這些準備以何種形式展開、展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實踐的。

一般來説,我們在學生每一次作文寫作的“終點”前,習慣上,都只是在寫作前較短時間內,對學生的寫作作出“指導”。這樣,也就是形成了一成不變的作文指導和寫作模式:指導——寫作——講評。

這裏的“指導”與“寫作”之間在時間上是緊緊相連的,且“指導”都是以一節“課”為單位量的;而“寫作”與“講評”之間,一般就是教師批閲的時間。周而復始,如此循環,作文教學指導基本上是隔離於語文其它教學而獨立存在的一種教學活動。

學生每面對一次作文的寫作,他從“指導者”那裏得到的“知識”或“方法”,就是在寫作前“臨時”獲得的。也就是説,學生每一次都是“即時”學習、理解教師的作文指導,然後就“下筆”為文了。

在最近兩年中,我作了一次作文教學的嘗試與探索:把作文指導鋪設在一個“週期”之中。在這個“週期”中,使寫作與課文閲讀結合,寫作與課外閲讀結合,寫作與生活結合;在這個“週期”中注重整體設計,把握分段實施。

整體設計:讓寫作“主題”與寫作“方法”互相融合,整體設計高

一、高二兩年的作文主題內容和寫作方法。

兩年中我確立的作文主題是:幸福、美麗、微笑、童年、理想、友情、文化、見識、寬容、機遇、生態、財富、奉獻、挫折、實踐等共十五個;我需要指導的作文方法是:評論篇、故事篇、議論篇、抒情篇、細節篇、材料篇、語言篇、修辭篇、形象篇、哲理篇、結構篇、記敍篇、説理篇、立意篇、創新篇等十五種。

兩者在融合時,可以一個“主題”融合若干種“方法”;也可以一種“方法”重複幾個“主題”。

分段實施:打破原有的以“一節課”為單位量的作文指導,把一次作文指導安排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內(一般是上一次作文寫作結束後,下一次作文寫作開始前)。在這個“週期”內,運用預設、暗示、鋪墊、模仿、強化等教學方法,把下一次作文具體的要求、方法、知識、技能等,鋪設——埋伏、點撥、化解在課文閲讀、課外閲讀、生活感悟之中。

因為,我們都知道作文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是一個與語文閲讀教學“相合”,與語文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學習“相交”,與每個人日常生活“相關”,與人的心理、思想成熟“相連”的綜合性工程。既然是一個工程,就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週期”。

我在作文教學的“週期”中,嘗試鋪設了這樣幾條“通道”:生活感悟、課文閲讀、名篇閲讀、佳作朗讀等。

“通道”是一條線,每一次作文的寫作“主題”和寫作“方法”是線的終點——學生的“作文寫作”(包括課堂作文、考場作文、競賽作文)。

這就是我把作文指導鋪設在一個“週期”之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1 從我的作文教學實踐看,每一個“通道”都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可觸、可感、可仿的案例。比如,“課文再現”,它既是平時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又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模仿的案例,鋪設了跨越的台階,預設了方法與技能的伏筆。

下面以“友情”為主題,以“細節篇”、“形象篇”為方法,提供一個案例。

策略一:生活感悟。

先讓我們重新閲讀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我開始問:“周先生怎麼也曉得女人穿衣裳的這些事情呢?” “看過書的,關於美學的。” “什麼時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讀書的時候??” “買的書嗎?”

“不一定是買的,也許是從什麼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嗎?!” “隨便看看??”

“周先生看這書做什麼?”

“??”沒有回答,好象很難以答。 許先生在旁説:“周先生什麼書都看的。”

這段話如果不是出自於蕭紅的作品,它幾乎就是一幅生活中的場景——平常、平淡,但是,如果我們瞭解了這兩個人的身份、性別、年齡、地位等要素後,你就會發現這組對話就不是一般的“生活場景”了,它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對生活的精心選擇,它是精彩的“作文”了——一位大文豪與一位文學青年之間的情誼;大文豪似乎被動、窘迫的表白;文學青年近乎調侃、風趣的追問,正是通過這樣一組對話使得兩人的形象、性格、心情等得到了充分的藝術的描述和表現。

這組對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蕭紅在表達她與魯迅先生的情感時,選擇了一個看似普通、平常,但卻獨具特色的細節。在這組對話中,魯迅對文學青年的情感、態度鮮活地顯現出來了。

“生活感悟”,它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它可以生活事件的再現,也可以是對生活現象的思考;它可以是直接經歷、體驗的生活,也可以是間接瞭解、聽聞的生活。

教師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見聞”、“感悟”、“思辨”,“再現”給學生,並且引導學生慢慢懂得、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

策略二:課文閲讀。

讓我們來看看課文《香菱學詩》中林黛玉在香菱向她求教學詩時是怎麼説的呢? “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

這句話,層層設防,句句進退自如,真不簡單,這正是林黛玉的説話“水平”,這也是曹雪芹筆下的那個林黛玉的説話“能力”。請注意“雖不通”、“大略”、“也”幾個詞語的內涵和分量,這是林黛玉的謙虛?不是。是因為林黛玉是“老師”?更不是。是身份,是林黛玉在《紅樓夢》小説中的身份使她這樣用詞,使她這樣表達。

再看,當大觀園裏的“眾人”知道是林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時,她又是這樣為自己“解脱”的:“聖人説,‘誨人不倦’,他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説之理。”

這句話很重要,我有我為人行事的標準。我教她作詩是聖人告訴我“誨人不倦”,這是林黛玉的理論依據,是保護自己的尚方寶劍。這“誨人不倦”四個字也是很有分量的,以此可以證明自己的教香菱學詩的行為是有“出處”的,有“依據”的。教香菱學詩為何會遭到 2 “眾人”的指責呢?一個“好老師”為何又要用聖人的言語來“推卸”、“證明”、“保護”自己的行為呢?

再説香菱,林黛玉首先要學詩的香菱具備這樣一些“基本”要素:“你只聽我説,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裏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注意這裏林黛玉要香菱做到的幾個條件:“真心要學”、“揣摩透了”、“一年的功夫”。 然後,才寫了三首詩的香菱就迫不及待地説:“你們看這一首。若使得,我便還學,若還不好,我就死了這作詩的心了。”

看來三個“基本”要素,香菱一個也沒有具備,看來香菱要做出“好詩”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還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僅從這樣幾組對話看,林黛玉與香菱的“形象”已經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在這樣的“大家庭”中,有着“主僕”關係的她們兩人,是不能“公開”、“公然”教詩、學詩的。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友情”關係。她倆這樣説話,是有她倆在《紅樓夢》中各自的身份、地位決定的,不是她倆之間的“教”與“學”的表象關係確定的。

其實在我們學習的課文中,這類經典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也是我們學習作文的最好“範例”。

讀寫結合是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只是,許多教師把“閲讀”與“寫作”變為“讀一文,寫一文”的單一操作,只是把“閲讀”當作“這一次作文”的模仿,這樣“一一對應”式的“讀寫結合”,把“閲讀”的作用給功利化、簡單化了。

其實,我們可以更“宏觀”地操作“讀寫結合”的傳統寫作模式。 策略三:名篇閲讀。

與“課文閲讀”相似,“名篇閲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經典的精彩的“範例”,它們同樣是我們學習作文的“通道”。

請看,張中行《舊燕》中的一段文字:

講不清楚什麼理由,人總是覺得幾乎一切鳥都是美的,可愛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許選家禽外的一種,以期情能專注,不知別人怎麼樣,我必選“燕”。理由可以舉很多,其中一項最重要,是與人親近,而且不忘舊。

我成年以前住在鄉下,先是土坯屋,後改磚瓦屋,都是祖傳形式,坐北的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後院。正房靠東西各間住人,中間一間兩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飯(冬天兼取暖)。這一間前部有門,如果有後院,後部也有門,就成為前後、內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門,兩層: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開,名為風門;靠內的左右兩扇,高及頂,向內開,白日大敞,入睡前才關閉。這樣,起來之後,入睡之前,這間通路房的前門就總是半敞着。是不是歡迎燕來住半年,生兒育女呢?説不清楚,因為祖祖輩輩都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似乎是一位鄉人在與你拉家常、説往事,隨意之中把一個簡單又普通的話題,一個既熟又俗的材料——燕子銜泥築巢,細膩地真切地展現到你的面前。

字面上雖然寫的只是我以往生活中相遇的那些“燕子”,但是沉在文字裏面的卻是“人與自然(燕子)相生相依、和諧共處的境界”。

如果從“友情”這個主題看,那麼“人與燕子”也是一種特殊的友情顯現;如果從“細節”、“形象”這個方法看,那麼這段文字也算是一個經典的案例了。

學生的閲讀面與他的寫作是緊緊相關聯的,而閲讀中的“名篇閲讀”與“寫作”的關聯度更密切。這種“關聯度”,不能只是“技”的關聯,更重要的是“類”的關聯和“道”的關聯。

3

策略四:佳作朗讀。

直接用學生的作文為學習的範本,學習身邊同學的文章更有一種近距離感和親切感。我在每一次作文指導前或後,都會安排“佳作再現”。選擇“佳作”,我以本班或本年級同學為主,兼及本校其他學生的優秀作品。

這是一位同學作文的片段:

你,是我慢慢讀懂的詩行 心築

喧囂中,我在尋找一份靜謐;混沌中,我在探覓一泓清泉;驟雨中,我在期盼一把並不用太大的傘??但,我曾經以為那四年裏我什麼都沒有找到,只是手機裏多了一個能經常寒暄的號碼,是嗎?

??,??

朋友間,最常做的事是什麼?我不可否認,就是閒聊。領操台旁的階梯上,黑漆漆的頂樓空教室??我和陽的閒聊向來很閒,最近哪部片子出奇搞笑?哪個新聞十足火爆?哪個地方不得不去?甚至,是邪惡地説説他人是非。的確有許多沒營養的對話,但正是這些睡一覺就必要忘記的話,讓彼此間的寒暄關係堅固起來,然而,我仍不懂你,陽。

??,??

就這樣,算是永遠告別了那些日子,而那種叫做回憶的東西才剛剛流淌起來。 如今,當我和現在的高中同學們一起站在操場上説着《阿房宮賦》、揹着三角公式時,我想起了那個“誰”,想起了那個和“誰”靜坐操場的我,全定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畫面,細細尋過去看,才恍然大悟,原來,陽從來沒有難以捉摸,只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太像。而説起來,我必也是她曾遇見的那個“誰”吧!

懂一個人不難,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需要一點距離。

同學的佳作給學生以特殊的親切感,因為它是自己也曾經“參與”過的,有着真切感受過的“寫作經歷”,所以,利用好這些資料,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着極其有效的作用。

距離最近的“高度”,才是學生“跳一跳,可攀摘”的“高度”。

我在每次作文後,總會選擇15%的優秀或良好的文章打印出來,給學生作“範本”。 兩年中,我的學生積累了自己參與寫作過的同學“優秀”、“良好”等次的作文約180篇,這些範文,為每一位學生的作文寫作提供了“最佳案例”、“最佳範本”。也是同學們兩年寫作過程的記錄。

兩年中,我的72位學生中,有27人34人次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了文章。

這樣,在確立作文主題“友情”和作文方法“細節”、“形象”的學生作文之前,學生已經學習、感知了大文豪與文學青年之間,大觀園中的主僕之間,大自然中的人與燕之間,以及最熟悉的同學之間等多種“友情”關係;在“再現”過程中已經感悟了“細節”、“形象”等方法和作用。

其實,在一個“週期”內不只是上述的四次“再現”,而是圍繞一個“主題”、若干種方法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若干次“再現”。

這就是作文指導的一個“週期”。

標籤: 來去自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8l9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