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1

假日,是多姿多彩的,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快樂的笑容,有傷心的淚水,有憤怒的吶喊……

在七夕這天,我們這羣小鬼也沒閒着,一起去哥倫布廣場賣我們的DIY作品。

開張後,生意很不錯。你看,姐姐興奮地揮舞着一張“毛爺爺”,激動地對我們大喊:“看!剛賺的`!”我們都高興起來,畢竟,這是我們的第一筆大收入啊。這時,爸爸卻提醒我們:“你們驗鈔了嗎?”一句話,放佛在我們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大家都緊張起來,圍着那張百元大鈔,翻來覆去地看,議論紛紛。“這個水印一點都不清楚啊!”“這個紙質好像也不對!”“這上面的數字好像特別胖啊!”……我們跑到對面的肯德基店裏一驗,果然,是張如假包換的假鈔!聽到這個消息,空氣瞬間凝固了,我們一個個都沉默不語。我一抬頭,突然發現姐姐那不爭氣的“金豆豆”噼裏啪啦地滾落下來,她哽咽道:“騙子!騙子!大騙子!連孩子的錢也騙!”我們的心頭都被壓了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來。我心中那剛剛築起的幸福堤岸,被失落的洪水無情地衝毀了。我又彷彿剛站在快樂高山,突然被人推下了沮喪深淵……看着垂頭喪氣的我們,媽媽鼓勵我們,大家本來就是出來體驗生活,增長見識的,“吃一塹,長一智”。

我們擦乾眼淚,重燃鬥志,鼓起了勇氣與信心,充滿了幹勁與力量,再次出發,在夜色、人羣中穿梭,主動地推銷我們的作品。打醬油的變認真了,膽小的敢吆喝了……我瞄準一個大姐姐,快步迎上去,用我甜甜的嗓音,展開了攻勢,撒嬌、賣萌,使出了渾身解數。“姐姐,你就買一個吧!”“姐姐,你看,買兩個,放在牀頭櫃上,一邊一個,不是很好看嗎?”……經過一番激戰,大姐姐終於扛不住了,買了兩個許願瓶。我那個高興勁啊,沒法用語言形容。我眨巴着眼睛,眼底滿是笑意:“姐姐,祝你快樂!”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已經工作了四個半小時了,腿都不覺有點酸了。但是,看着我們的成果,一切都還是值得的。

假日,像一個五味瓶,酸甜苦辣,五味雜陳。這個別樣的七夕,有清風,有歡笑,有淚水,有成功的喜悦,有被騙的無奈,更多的是自我的肯定,成長的滋味,一切是那樣令人記憶猶新,誰説我們現在的孩子只會吃喝玩樂呢?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2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説:“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説:“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説:“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説:“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説;“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説;“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説,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説:“”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説,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説:“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3

七夕是我們村裏喜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客人請到家裏作客,整條村子都喜氣洋洋的。

那一天來臨了,家裏就把桌子和椅子通通都拿出來擺齊,然後請酒樓的廚師和雜工來做菜,如果是自己做的會忙不來,就情來幫忙哦!

那家酒樓的菜真的很好,他們非常認真的,細心的去做好每一道菜,菜做出來了,我目瞪口呆的,多麼完美啊!很多路過的客人都圍觀起來,其實是我們一家和許多家的人一起請他們來的,因為酒樓的老闆也接上門為客人服務的,所以他們就來了。到了吃飯了,入席我們家的客人,看到了桌上的菜説:“賣相很不錯噢。”吃完後他們更加讚歎不已,我覺得做菜的廚師和雜工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在這裏吃、喝,他們卻在清潔做完菜的工具,很不適合,我們在高興,他們在工作,所以我就拿了兩瓶大大的汽水出去送給他們喝,讓他們心裏高興,我們也開心了。

走到小街上,看見有些人在擺地攤賣東西,擺的都是琳琅滿目的玩具,精緻的飾品和晚上會更亮的熒光棒,許多的小朋友都買了自己喜愛的`玩具和其它的東西,擺地攤的東西真的非常的多,購買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多,小街上就非常的熱鬧!

到了晚上,晚飯也非常的豐富,非常的美味,客人也吃的很開心,晚飯結束後,我們搬着椅子去村裏的籃球場看粵劇團的演出,每到七夕節,我們村都有粵劇看做三個晚上,這是我們村裏的村委會請回來的,我們把椅子拿到前面,這樣就看得非常清楚了。到了八點,粵劇團開場了,表演的人出來了,每個人都化了粧,很好看,劇也非常精彩,在粵劇表演中,我有一個人非常敬佩的,他就是那個粵劇團裏的文武生兼花旦,他不但唱得棒,還會唱女聲,非常棒,戲也做的精彩不已,大家都喜聞樂見,多開心啊!粵劇看完了,大家都戀戀不捨的,非常期待明晚粵劇團的演出,我非常想去後台問那文武生拿張簽名照,因為他實在太棒了,可惜我沒有去,因為實在太晚了,我要回家了,我也不想去打攪他,他演出了也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就這樣,這個充滿喜慶、快樂的七夕在晚上的十二點悄悄的走了,走得無聲無息了。

七夕這個節日,讓我們整條村子充滿喜氣,讓來到家裏的客人充滿歡樂,讓小朋友們充滿聲,這個節日是永遠都忘不了的!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4

七夕節是富有濃郁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國式情人節,在筆者家鄉福建東山島,則瀰漫着獨具情趣的保健遺風。

節日前夕,幾乎家家户户都購買中藥使君子和水果石榴。節日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海島特產的螃蟹、海螺、小魷魚,或雞蛋、瘦肉、豬小腸。吃罷晚飯,長輩會讓小輩拿着石榴放在門扇與門檻之間壓破,全家人分食。使君子和石榴都具有一定驅蟲功能,因而備受歡迎。

記得童年時,祖母見筆者望藥生畏,為了給筆者驅蟲,她別出心裁用去殼的“使君子”放熱鍋炒熟,然後研末拌入雞蛋蒸熟吃,那口感至今讓筆者難以忘懷。

東山島人許多民俗活動都要用上石榴花枝這種當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大多數家庭喜歡在庭院種植石榴,既美觀又實用。“石榴”可供入藥,樹皮、根皮、果肉、果皮對傷寒、痢疾、綠膿、結核桿菌和皮膚真菌有一定治療作用,特別是石榴根皮鹼有很好的驅蟲作用。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海島人生活與石榴密不可分。

説來有趣,東山島人每年七夕節晚餐,習慣用糯米煮食紅糖乾飯,據説能對誘蟲吃藥起輔助作用。相傳此俗為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吳夲所提倡,宋景佑元年,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閩南名醫吳夲(音滔)目睹家鄉大人小孩面黃肌瘦,大都患有蟲病,就先從驅蟲入手,倡導鄉人在七夕節購食使君子、石榴、檳榔,民眾遵囑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驅蟲效果。治好蟲疾,形成節俗,由此東山島人也尊稱吳夲為“先生公”,於明代天順二年(1458)建真君宮(俗稱“先生公廟”)奉祀。

東山島四面環海,是個重點漁區。七夕這天,漁家人總忘不了準備兩樣東西,一是前面所説的石榴,二是自家捕撈的小魷魚。小魷魚蒸熟後連同石榴放在盤碟,擺到牀前,敬奉“牀公牀婆”。牀,是哺育人們成長的搖籃。當地人用石榴敬奉“牀公牀婆”寓意多子多孫。

傳統的七夕節俗是最具親和力、人情味的大眾文化。在熱衷過新節、洋節的當今,有些傳統節日被漠視,少了幾分氣氛,幾分情味。然而,在東山島七夕節不但古風未泯,而且過的有益有趣。

七夕節九年級作文5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農曆七月七,牛郎織女來相會,喜鵲忙着搭喜橋,人間處處歡笑聲。

夏夜裏,我與奶奶一同在庭院中納涼。這夜裏的風,倒也涼爽,我便纏着奶奶給我講故事。奶奶搖着蒲扇開始講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後來,就將七月七日作為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的日子。”在柿子樹葉“譁——譁——”的聲響中,奶奶結束了故事。扎着牛角辨的我抬頭望着奶奶,好奇地問:“什麼時候才到七月七呀!”隨即又為牛郎織女報起不平:“王母真討厭,牛郎和織女一年就見一次,怎麼夠嘛!”奶奶含笑摸着我的頭説:“過兩天就到七月七了!”年幼的我在院子裏跑來跑去,替牛郎織女們高興……那是我第一次對七夕有了印象。

每年端午是媽媽都會在我的手腕上繫上“花繩”。花繩是由幾種顏色的線編制而成,煞是好看。媽媽説這花繩要一直戴着,到了七月七就扔到天上去,給牛郎織女做喜橋,讓他們在一起呆的時間長些,夜裏的喜鵲是要睡覺的,畢竟“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一年一次的相會可馬虎不得。

天空中的牛郎星與織女星離得很遠,中間那一道銀河是不是王母的簪子?有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味。

七月七,人間也很熱鬧。古時候的公子小姐們只有在這一天可以見上一面,以解相思之苦。或許正是“距離產生美”,又或是“若即若離”,古人的情感總是格外濃厚。

奶奶説七月七乃天要早些睡覺,夜間的離別之意小孩子受不了。一次七月七的夜晚,我偷偷地拉開竹簾向外看,天空中灰濛濛的,一顆心也看不見。我心想:難道牛郎織女已經分離了?忽然間第一次感到時間流逝的快速,時間的無情。竹簾一處角落中,我探出半個頭,愣愣的望着天空,竟流下了一滴不知為何的眼淚。“離別”這一詞我便第一次有了領會。“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長大後一次跟朋友無意中談到此事,一向不文藝的朋友竟説了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看着她,靜了幾秒,心中豁然開朗。

現在每年七月七,我們家人都會聚在家中,一堆不知被奶奶從哪裏翻出來的家鄉風俗,也變得有趣起來。吃過飯後,奶奶唱起了《鵲橋仙》,大家一邊聽一邊跟着打起拍子。“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柿子樹葉“譁——譁——”的聲響中,奶奶結束了歌聲,與數年前一樣,好像什麼都沒變。天空中牛郎星與織女星好似也真真依偎在一起了。

七月七,向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愛的人,説出心中的情意。

標籤: 七夕節 九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dvjlv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