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中秋節習俗作文(精品多篇)

中秋節習俗作文(精品多篇)

中秋節習俗作文(精品多篇)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一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後終於可以品嚐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

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鑽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眾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於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牀上,後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裏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於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後食慾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裏,後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為他是從南山採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着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着月中桂花,聞着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為節日的一種享受。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二

中秋節,大家都很熟悉吧?在這一天裏,人們要吃月餅、賞月和飲桂花酒等。我家也不例外。

8月15的這天,我們家吃完早飯就去超市裏採購月餅。我們買了各種口味的月餅:有芝麻餡的、有蛋黃餡的、還有水果餡的……真讓人垂涎三尺啊!我們把這些好吃的月餅帶到了外婆家,因為我們晚上在外婆家吃月餅和賞月。

時間過得可真快呀!轉眼間,就到了外婆家,傍晚,我們只吃了一點晚飯,因為我們要把肚子空出來,一會兒吃月餅。終於可以賞月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一個口味的月餅的盒子,把椅子擺到最前面。媽媽在旁邊説:“小胖子,你不覺得你胖嗎?你要把你自己吃成小肥豬了嗎?”我回答道:“過節嗎,就應該多吃點嗎,再説,又沒人會嫌自己胖。”我的這句話讓媽媽無言可説。

我賞着月,便想起了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傳説,有一次,王母娘娘給了後裔一顆吃了之後,就能飛上天成仙的藥。後裔不想離開嫦娥,於是,就把藥藏了起來。後裔手下的一名弟子知道了這事,就想要把要偷過來,自己吃了之後成仙。於是,他便趁後裔不在家,悄悄來到他家。嫦娥見狀,就把藥吞了下去。頓時,她的身體輕飄飄的,飛上了天。此後,人們用月餅來紀念嫦娥。

啊!真是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啊!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三

中秋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今年的中秋節也不例外,我是在外婆家度過的。

今天中午我去了外婆家吃飯。開飯了!哇!好豐盛呀!有素的、有肉的。看,還有一個特色菜,你們猜猜是什麼?你們一定猜不到,公佈答案:螃蟹!這時我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螃蟹,問道“這東西怎麼吃啊?”外公笑着回答:“讓我來幫你吧!”只見外公拿來了鉗子,夾住螃蟹腿兒輕輕一使勁就開了,外公再一擠,鮮嫩的肉出來了,再蘸一蘸醬,然後送到我嘴邊,説道:“給你,吃吧!”我張開口,輕輕一吸,哇!好鮮美的螃蟹肉呀!我和外公都吃撐了,大家都很高興,這真是一頓幸福的團圓飯。

晚上回到家裏八點整,中秋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時,爸爸給我講起了中秋節的來歷: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長生不老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把藥交給嫦娥珍藏。三天後,后羿外出,壞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危機之時她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到了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因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放上平時她愛吃的蜜桃鮮果,遙祭在月宮中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後,紛紛在月光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爸爸講完了,我終於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原來中秋節還有這麼美麗的傳説!

今年中秋我玩的真快樂,我希望把中秋的節日文化發揚光大,讓全世界來感受一下中秋節的樂趣。

中秋節的習俗 篇四

中秋節從2008年起,與清明節、端午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講到中秋節,自然想到的是賞月、吃餅、觀潮了。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它有哪些傳説、哪些習俗、又有哪些著名詩詞呢?那就讓我們話説中秋吧!

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記載。後來,貴族和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時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是中原居民自北向南大遷徙時期,在遭受戰爭離別之苦的人民,以月餅相贈,晚上賞月,取團圓之義。至明清,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曆書上,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八月正是秋季之中,十五又是一月之中,八月十五,故名中秋。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吃着又圓又甜的月餅,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説是很多的。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對美女的敬慕,人皆有之。每逢中秋,人們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

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烙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齊動手,終於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後來,每逢中秋節,以吃月餅來紀念這次勝利。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吳剛折桂是關於中秋節來歷的又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李白詩詞的妙處,在於將吳剛從罪人身份變成為窮苦人做好事的好人。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這又是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關中秋節詩詞選是很多的,因為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現將蘇東坡《水調歌頭》和辛棄疾《太常引》兩首詞抄錄如下:

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五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六

月光紙,又稱為“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燬。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為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為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為“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製的,上端是“關聖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户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七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八

幾天前,我們懷着一顆期待的心盼望着中秋節的來臨,而幾天後,中秋節就在我們手心的月餅上走了出來。

中秋團圓節,這一天,月餅是少不了的一種食物,不僅家裏會買一些,家裏的親戚們也都會買上一些,月餅彷彿成了中秋的一種象徵,同樣月餅也是這一天裏走親送禮的最好選擇。

有了月餅,那吃月餅就成一件大事了,在如今眾多口味的月餅中,其中五仁月餅是我的最愛,五仁月餅有獨特的口感,五種口味混合成一種,既有核桃的鬆脆,又帶有瓜子的芳香……

在我看來,中秋節這天吃月餅,也是要看準時辰的,白日裏吃月餅,月餅就好像只是一種製作手法特異的餅,説不上特別,瞧着也極為普通,可是當太陽落下,中秋的圓月緩緩升起,等到那一輪銀盤般的圓月升至半空的時候,月餅在月輝的照耀下宛若帶入了一種魔力,月餅的口感摻雜了月光的清涼,在月下吃月餅,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秋節。中秋的月是圓的,揮灑的光如水般將我們的周身圍繞,中秋的餅也是圓的,甜膩的口感將我們的心包裹,中秋的人也是圓的,團團圓圓歡聚一堂,一起沐浴着月輝。

我們手拿着月餅,一口咬下,嚐出來的不僅是月餅甜的滋味,更有一種暖心,温心,還有一種歡心。中秋節吃月餅,吃的是一種團圓。

夜幕中的圓月將天空照亮了一大半,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夜都在為月讓步,夜空中的星光也在月輝的光耀下悄然退出了舞台,此刻的夜空上,唯有那一輪皓月,皓月下是圍坐一團的歡笑人,眾人手心拿着的是中秋月餅,吃下一口月餅,回上心來的是一團綿綿的樂意。

中秋節的習俗 篇九

八月仲秋,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穀粒豐稔,果蔬飄香。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節。

人們盼望着在這一宜人的季節旅遊、休閒、走親、訪友、和家人團聚,度過其樂融融的節日長假。

中秋節是一個古老而又悠久的傳統節日。中秋賞月在唐代已很流行,到了宋代農曆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以後歷朝歷代大多官府和民間都把它當作一個大節來過。人們把中秋節定義為“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的喜慶節、團圓節。

民間在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祭月、拜月。八月十五月兒圓,九州人家樂團圓。人們在自家門前或庭院中設供案,擺供品,北方多供蘋果、葡萄、西瓜、梨、毛豆、雞冠花、月餅等;南方則供柚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藕和月餅等。當月亮升起來後,全家人點燭燃香,向月神跪拜,祈願五穀豐登,全家團圓。

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世世代代沿襲下來。人們普遍認為,拜月的供品,特別是月餅是取團圓之意。全家拜月是強調血緣家族團結。其意義是全家團圓。

月餅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這是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芝麻、胡桃,為製作以芝麻、胡桃為“餡”的圓形餅提供了輔料,那時人們把這種圓餅稱為“胡餅”。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編的《夢樑錄》中。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和品嚐月餅結合起來,以月之圓象徵人之團圓,以餅之圓象徵人之長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情意。中秋節是人們祈盼和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節日。

大詩人蘇軾詠月懷人的《水調歌頭》最為膾炙人口,他是在中秋節這天因思念遠方的兄弟而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自古以來,中秋節有許多動人的傳説: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月蟾宮等。這些家喻户曉、代代相傳的故事,雖是遠古天象的崇拜,古老敬月習俗的遺痕,但是人們都不願意扔掉這幾千年的傳承,因為這是人們精神的一種寄託,一種慰藉,一種情結,並願意世代永遠保守的一種習俗。

傳説月中有蟾,屈原《天問》就有月蟾的記載。到了漢代,月中除蟾外,還有玉兔;漢晉以來,傳説月中有桂樹;唐代又有吳剛伐桂樹的傳説;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是在遠古時期,人們崇敬的英雄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得到一包長生不老的仙草,送給了妻子嫦娥珍藏在梳粧枱的盒子裏,這事被一個叫蓬蒙的人知道了,他便想盜取這包仙藥,在一次後羿帶領眾人外出狩獵時,蓬蒙手持利劍闖入其家中,欲奪仙草,嫦娥自知打不過強盜,便急中生智,匆忙將仙草送入口中吞下,瞬間,嫦娥飄飄欲仙,離開了地面,升入了天空,嫦娥因牽掛着丈夫,百里一回頭,便飛落在離人間最近的月宮成了仙人。后羿打獵回來後,得知妻子的情況,悲痛欲絕,捶胸頓足,拔劍欲殺惡徒,蓬蒙早已逃之夭夭。后羿遙望天空,圓圓的月亮裏彷彿嫦娥在走動,無法追逐,無比思念,就在自家的院子裏,擺設香案,放上她平時愛吃的水果和糕餅,遙祭遠在月宮裏也在眷戀着自己的嫦娥。天下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事情後,紛紛在自家的房前院子裏擺上桌椅,放上供品,仰望星空,向善良的嫦娥遙祝吉祥平安。從此,中秋拜月這一充滿神奇與浪漫色彩的祭月賞月之風,便在民間傳播開來。這一傳説中的故事,其實是天下芸芸眾生為追求美好、表達情感、嚮往團圓美滿的一種願景。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京城開封,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節日服裝,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美如皓月”《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弦重鼎沸,直至通宵”;《夢樑錄》也説“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如鋪席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焼不絕。”可見當時中秋節是多麼熱鬧。

明清時期,賞月活動盛行不衰,我國各地至今仍遺留着古風逸韻的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月壇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拜月修建的。大概是因為孩子的關係吧,或者是月中有“玉兔搗藥”的説法,民間在祭月時總是和祭兔聯繫起來,北方的兒童喜歡用泥塑的穿戴完整、製作精美的兔爺當作玩偶,甚至成為中秋節的吉祥物。

八月十五過中秋人們吃月餅的習俗,還與紀念朱元璋“月餅舉義”的故事有關。那是在元朝末年,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紛紛起來反抗。朱元璋聯合各方面的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是朝廷的官兵搜查的十分嚴格,傳遞消息非常困難。軍師劉伯温想出一個計策,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巧妙的藏在了月餅裏面,快捷而順利的把信息傳送到各路起義軍中,各路義軍嚴守祕密,到了起義那天,一齊響應,很快集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義軍如燎原之勢不可阻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城池。首先是大將徐達旗開得勝,佔領了大都城,起義取得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傳下口諭,全體將士在中秋節與民同樂,將起兵時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禮物送給官兵,以示慶賀。朱元璋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以後,更加重視中秋節,經常在八月十五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給羣臣,以紀念當年起兵舉義的成功。

從此,月餅製作種類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品種有什錦、五仁、豆沙、芝麻、蜜餞、肉餡等;味道有鹹、甜、葷、素等。

中秋節秋高氣爽,人們有許多娛樂活動。東南沿海地區流行觀海潮,划船串月、月夜嘗蓮、鬥蟋蟀、歌舞雜技等活動;廣東梅縣在中秋節舉辦山歌節;海南有八月會,唱歌、跳舞、交換月餅,通宵達旦;還有的地方舉行花會,賞花、戴花,願花常好,願月長圓,願人長久。

中秋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很流行,西北地區的土族、南方地區的京族、毛南族都過中秋節,祈福家庭歡樂,歲歲團圓。

在我們家鄉每當中秋節全家人都笑逐顏開,秉承祖先的習俗,把這一節日當作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大節來過。

中秋佳節,雲漢天高,金風送爽,皓月當空,星光燦爛。在月光如水的自家的小院子裏,擺上八仙桌,上面放滿酒、菜、瓜果梨棗、月餅和糕點,再煮一壺綠茶,全家人圍坐在桌旁,飲酒,品茶,進餐,祭月,拜月,共賞圓月,懇談親情,説古論今,聊敍家常,歡慶經過一年辛勤勞作,即將獲得的豐收成果,真是其樂融融。

這是多麼愜意、温馨的境界。

我們的祖先把這種節日的風俗傳給了我們,更把他們對節日氛圍感受的心境也傳給了我們。因為這個世界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e3o99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