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2022快樂的元旦節精品作文

2022快樂的元旦節精品作文

2022快樂的元旦節精品作文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1

今天是回老家的日子。元旦嘛,無論多忙都必須回去的。昨晚看湖南衞視超長的跨年演唱會,聽劉若英唱後來,屏幕顯示的歌詞,我竟然有種好像談一場戀愛的感覺。直至凌晨,今早拖着昏昏沉沉的頭腦起了牀,脖子一伸出厚厚的被子立刻就被強烈的冷空氣襲擊了,我敗了。用手在牀頭摸索着昨晚放置好的大衣,連忙穿在身上,誒誒襪子呢?沒辦法,只好赤腳走出了大廳。天哪請把老孃殺了吧,超級冷!!!

自己也是很變態的一個人,很怕冷卻超級喜歡冬天。

真正進入郊區的時候就更冷了。人煙稀少。很蕭條,沒有活力。我倒喜歡這樣的景象。在那些高高的山頭上看見被風吹的東搖西擺的芒花,我想起我的小時候。小時候,住在外婆家,外婆家附近也有很多絢爛的芒花,高高瘦瘦的像一位苗條的女子。摘的時候很不容易,因為它的莖很韌,用手摺不下來。外婆就用剪刀剪下來給我,綁成長長的一束。回想起那些日子,小時候的虛度竟比現在的渾噩還好一點點。

打開鐵門就看見奶奶,標準似的老人,帶着絨毛帽子,而我注意到她的腳卻不適宜地穿了一雙拖鞋。

我上前握緊了她的手:“奶奶。”奶奶的白內障很嚴重了,只能憑聲音認人。她和我嘮叨,我在旁邊玩弄文曲星。總感覺我的態度有點敷衍對不起她。忽然她竟然哭了。我記得我已經好幾個月沒回來看她了。

爸爸爺爺叔叔媽媽在狹小的廚房弄菜。

弟弟妹妹在看電視。奶奶一邊哭一邊説話。我在心不在焉的聽奶奶説話。是一個很奇怪的場面吧。

不多不少的我們這個家庭僅有的三個孫子。兩女一男。陰盛陽衰。

今天的菜很豐富同時也很油膩,以油炸居多。我犯難了,在鏡子面前審視自己的那顆小小的紅紅的青春痘,強烈的思想撞擊,我選擇了吃了再算。誒誒我就是這麼一個人。毫無自制力。

中午在奶奶的牀上睡了一小會。儘管蓋的時候後的棉被,卻依舊很冷。睡不好。

傍晚回家了。好像沒那麼冷了。我再次看到了芒花,我好想去摘。但它在那高高的山頭,我無法觸及。

就像某些事情,怎麼也會不去了。

二零__,希望我會愛上這一年。

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2

説起我們堆頭村的元旦,可熱鬧啦!

元旦那天一大清早,家家趕做吃的,掃除都是酒肉的香味,真是香飄十里啊!媽媽六點就起牀了。把雞、豬肉、魚、蟹、蛋等吃的準備好,忙到七點多後,就把吃的帶到村東頭的大榕樹下,這時,各家各户都趕來把吃的放在大榕樹旁的.幾張大大的八仙桌上,先把雞放在桌子的正前面,然後再把豬肉放在雞的後面,再依次把魚、蟹、蛋等吃的放在後面。

忙完後,男人們就進裏屋裏説話·談事,女人們就坐在大榕樹旁的板凳上,談論去年農田的收貨,孩子們則在大榕樹旁玩耍。差不多到了10點左右耳邊就會傳來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音,這時男人們有條有理的從屋裏走出來。人們都站起來往西邊看,只見4個傳紅衣服的轎伕正在扛着一個有四個突出的長方形的木頭,轎子裏坐着一個都上戴着一個像古代新郎官帶的帽子,黑眉毛,大耳朵的塑料人;他把手放在兩個膝蓋上,聚精會神的看着遠方,這就是“大公”。轎伕的旁邊還有一個穿白色的衣服的法師,就還有幾個穿綠色的衣服的打鼓敲鑼的村民。等到四個轎伕小心翼翼的把轎子放好後,就燃放兩個“炮皇”,放完炮後,法師開始唸咒文,最後拜公。每個在場的男姓都要拜,女人和法師不用拜,男人們一個個序齒排班,先男香點燃,再站着拜三下,跪着拜三下。拜完公後,再由剛才扛餃子的轎伕把轎子抬回公廟裏。大家都回各自家吃飯了。大户人家就請幾個廚師來炒菜,擺上十幾張桌子,請親朋好友來湊熱鬧。而小户人家就只能自己炒菜了,只擺一兩張桌子,自己吃自己的了,不請客人來湊熱鬧了。

晚上也熱鬧。在公廟附近的戲台上表演海南獨特的劇種——瓊劇,老人最愛看!還有許多小販子在戲台附近賣東西,其實我們小孩並不愛看瓊劇,但是我們想撿“財神公”扔下來的一角、五角、一塊錢的硬幣,然後高興的去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晚上十一點,瓊劇表演完了,抬頭仰望天空,只見一簇簇煙花綻放在天空,點綴着寂靜的夜空,所有的煙花綻放出了自己的價值!煙花一直放到12點,在一片歡笑聲中,元旦結束了!

這就是我們堆頭村的元旦。怎樣?熱鬧吧?

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3

這是一年的開始,這是一切的起點,我們於此時翻開一本新日曆,迎接嶄新的一年。這,就是元旦。

關於元旦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説。

傳説,在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他沒把“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不成器的兒子,而是把它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百姓為了紀念堯所做的好事,把堯逝世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那一天稱為“元旦”,這就是元旦的由來。“元旦”不僅是百姓對堯的懷念,更是百姓對堯那大公無私精神的敬佩。那堯的忌日,不正是象徵過去的結束,並且舜開始翻開新的一頁,書寫更美好篇章的那一天嗎?

“元旦”不僅流傳在民間故事中,亦活躍在文學作品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是王安石對改革充滿激情,對改革前途充滿樂觀,想要辭舊迎新的元旦;“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耕農”是孟浩然渴望被任用,開始輝煌人生的元旦;“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而產生堅定革命信念和豪邁胸襟,充滿喜悦的元旦。“元旦”在詩人的筆下,被賦予了喜悦、昂揚、樂觀的感情色彩,也如同它的由來,是邁向嶄新道路的大門。

元旦的習俗,無一不體現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拜祭過各方神靈後,一家人團聚一餐,在温馨的氛圍中感受新年的開始與親情的甜蜜。也有舞龍舞獅等熱鬧的表演,舞龍為了取悦龍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舞獅據説是為了震懾傳説中糟蹋莊稼的怪獸。如今,雖然元旦的風俗已有不少因社會進步而消失,但燃放鞭炮、舞獅等許多習俗仍廣為流傳。

元旦,是歡樂的,是嶄新的,讓我們心懷喜悦,度過這個一年之始吧。

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4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2022快樂的元旦節優秀作文5

能夠讓我們一家老少,想一次笑一次的,也就只有元旦那件趣事了。

元旦節是我們一大家子除了過年,一定都會聚在一起過的節日,不為別的,只為新年伊始,家人能夠在一起相親相愛地度過。這一次的元旦輪到去舅舅家過了,於是我們一個十幾二十個人的大部隊開到了舅舅家,準備吃舅舅那開過飯店的好手藝。

舅舅家很大,容得下我們這支大部隊還有富餘的空間供我們在他家休閒,但我們還沒有在他們家沙發上坐穩,舅舅就在廚房裏大喊可以準備吃飯了。聽到聲音的我們,趕緊就陸陸續續跑去了廚房拿碗筷端菜上桌,一邊端菜就一邊偷瞄舅舅都做了哪些好菜,看看有沒有我們自己喜歡吃的'美食。我和妹妹兩人端菜時發現了我們各自喜歡的美食便一屁股坐在了各自喜歡的美食麪前,不敲出聲音地用筷子敲着碗,等着菜上齊了開始元旦節的饕餮盛宴。

一大家子在餐桌前坐齊了,大人們端着酒杯,我們小孩也端着牛奶杯,一起幹杯慶祝新年的到來。在大家都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夾着舅舅做的美食,吃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愛吃米飯的弟弟冒出了一個聲音“我要吃飯!”這個聲音本來就是很普通聲響,在這樣的大餐裏面,更是會被淹沒的聲音,可弟弟這個聲音的出現,讓還在跟大人們一起幹杯的舅舅用空出來右手敲了一下腦袋“哎呀!”了一聲。當時正啃着雞爪子的我,慢半拍地迴應弟弟説“等姐姐我啃完這隻雞爪子就去幫你盛飯哈!”舅舅沒有跟我們任何人解釋地嘀咕着“壞了壞了,我忘了煮米飯了!”地跑進了廚房。

後來舅舅把米飯放進鍋裏蓋好插上電回到餐廳,伴隨着弟弟吵着要吃米飯的哭聲,我們哈哈大笑地吃完了那頓元旦忘了煮米飯的盛宴。

標籤: 元旦節 精品 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v93j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