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天人合一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天人合一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天人合一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天人合一”seo結合搜索引擎推廣 篇一

由非典再思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強調的是“天”與“人”和諧的內在關係。在“非典”疫情突襲之後,我們應深入地反思人類對大自然的所做所為,把天人和諧的理念當作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行為準則,採取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使自己的家園成為永恆的樂園。

作 者:張林昌  作者單位:中共太原市委黨校 刊 名: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TAIYUAN'S COMMITTEE OF THE C.P.C. 年,卷(期): “”(4) 分類號:B2 關鍵詞:非典   天人合一   自然   災難   發展

天人合一與生態學的經典散文 篇二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中華傳統精神首先在於“法天文”,那麼在傳統生活中,人們為達到天人合一做了哪些努力呢?

一、天文下的人文

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的產生和推動皆源於“氣”。陰陽摩蕩,日月消長,風雷瞬變,都來於天地之間。一天之內的晝夜交替;一年之中的春氣生髮、夏氣長養、秋氣肅殺、冬氣斂藏,皆依天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天地萬物的運行各有其時序和軌跡。唯有相時而動,在尊重自然節律的前提下行動,才能得到希望獲得的結果。以農耕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俯仰進退皆求與 天時的循環同步。

農耕生活“靠天吃飯”,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中,農家對天的脾性的瞭解就如熟悉自家親人。《齊民要術》中總結了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其中一段是這麼記載的:“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後,和氣去,即土剛。以此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可見在農家眼裏,土地也有脾性,而且它的脾性竟然與天時相應。遵守天時勞作可以事半功倍,不守農時則“耕四不當一”。而且這個“時”竟然能夠估算到“二十日以後”的效果這麼精確。所以農人惕惕乎計算天時,以使土地達到耕作的最佳狀態,以便使生產活動輕鬆一些。

日月悠悠,農人看着禾苗一天天欣欣向榮,就算急於收穫,天時不能一次送來所有的雨露潤澤、日照風吹,禾穀生長期不足,秀華未蕃,農人又有什麼辦法呢?所以急不得,幫不得,得等,得耐。清明、穀雨、立夏過後才是小滿、芒種。農人經過長時期的等候已經養成了穩篤忍耐的性子,農閒時候曬曬太陽,喝喝小酒,悠然閒適,與世無爭。這份從容優逸的安全感只有在對天時規律的把握之上才能衍生出來。

天時是怎麼來的呢?“斗轉星移”“日月交替”,看到這樣的詞我們便能意會到指的是時間變換,可是定睛一看,不正都是對天的描繪嗎?古人觀天而體會日月陰陽,觀月盈虧、星辰運轉來作為劃定時節氣候的依據,由天道運轉而體會時節變遷。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二十八宿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不僅反映着天時韻律,也隱含着對人行止的指引。人的處世原則就這樣與天的運行規律力求達到內在呼應。

除了生活節奏力求與天同步,在居住方面人們也想方設法求得天人相應。

傳統民居多習慣於坐北朝南以納日光,這是方位上的與天相契;依家庭條件不等還有“天井”、“天窗”、“天台”等設置,從名稱就可體會出與天感通的意願。建房造屋最慎重的是擇吉日,這其實也是期望與天相應,得到天福護佑;另外一個注重的是上樑儀式。因為主樑不僅是房屋構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也是房屋與天最接近的部分,承天覆命,如何能夠不慎重?另外,與天相距更近的民居部分就是煙囱,無風的時候,裊裊炊煙向上升騰,難怪人們會想象灶王爺會上天庭打小報告呢。

至於歷朝歷代的皇宮寶殿作為“天子”居所更不待言,樓閣宮室佈局正如天上星辰在人間的投射。宮城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各個城門都有與其方位相應的名稱,而方位不正是自天上星斗而命名的嗎?

二、人文中的天文

除了實在可觸可見的部分,人文生活中,天的虛指意涵實在是太多元了:“天打雷劈”式的天威莫測,象徵拷問、審判之意;“天覆地載”又似乎冥冥中的佑護;“天地不仁”體現毫無偏私的理性;又似乎天亦有情,與人共悲歡。

民間俗語中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依照這些生活經驗,人們觀天便可知晴雨,據此判斷行動與否。詩句中人天呼應的句子就更多了:“把酒問青天”的超邁逸興;“仰天大笑出門去”那樣問心無愧的坦蕩與豪放;“八千里路雲和月”天與相隨的凌雲壯志;“長河落日圓”的肅穆大氣;“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意藴悠長;“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落拓氣勢;“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飄逸靈動……

天帶給人們如此多的靈感,以至於人們情不自禁為天加冕。涂爾干曾經説過:“我們所説的語言不是我們創造的;我們所用的工具不是我們發明的;我們所行使的權力不是我們確立的;知識的寶藏代代相傳,也不是哪一代人獨自聚斂的。全憑着社會,我們才享受到了這些絢爛多彩的文明,即使我們一般看不出我們得到這一切的根源,至少我們也會明白那不是我們的功勞。而正是這一切,才使人在諸多事物中擁有了自己的位置。人之所以為人,只不過是因為他有了文明。所以人不可避免地會感受到,在他之外存在着他從中獲得人類本性特徵的某種主動因素,它們作為仁慈的力量,幫助他,佑護他,確保他得到特許的命運。當然,就像對於美好的事物他要賦予它們重要的價值一樣,他必定也要給這些力量以尊榮。”這種冥冥中不可見卻又隨處可感的力量,被涂爾干歸功於社會,作為宗教力的本質,中國人卻將之歸功於“天”。

清代詩人黃仲則經過李白墓前,賦詩曰:“醒時兀兀醉時有,應是鴻蒙借君手。”此處的“鴻蒙”指代的就是“天”,也實指時代。陸游也發過類似感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詩人們把賦予他們文采、靈感來源的時代潮流、人文社會、物質環境等等歸結於天道運轉的自然規律,既有謙退不自居之意,也有對天地萬物生靈的讚歎敬畏。

人們通過對天意的抒寫,描繪着自己的感情。風雷晦冥,氣息鼓盪,一張一弛,皆與人的內外身心相感相應。天象徵着無垠的空間,日月星辰的運作又象徵着運轉不息的時間,“雲飛月走天不動,浪打船搖道未移。”空間是永恆的,時間是變幻的,在這片天空下我們安然而居,又不斷追索短暫生命的意義,天賦予我們生命的律動和情感的絢麗,人的性靈就這樣被天地及參與天地運轉的社會集體滋養着,一個“天”字,其意萬千!

天人合一優秀作文 篇三

天人合一優秀作文

共和國六十二年,歲在辛卯。仲夏之初,會寧二中學子邀師友,共遊徐家山。

徐家山,隴中之名山也。斧劈斷崖,怪石嶙峋,叢林掩映,雲霧繚繞,黃沙之中一點仙氣,荒原之上一株奇葩。然徐家山之名盛隴中者,非山石、非林木、亦非仙霧也。徐家山之所以盛名於隴中者,蓋其為自燒自烤之燒烤樂園也。

晨曦微露,朝霧尤存。餘廿八人出學府、乘車直奔蘭州,再經西關、雁灘來到徐家山。曾想,如此浩浩黃沙之中,蒼茫荒原之上,再有名之山也不過是文字中一種文化的符號,以藝術家之奇思之奇才渲染紙頁上的名山秀水,劍山之浪得虛名,甲子之名不副實是為鐵證。然初入徐家山,給人的。又是一驚,初入山口,便聞水聲跌宕勢如躍龍。過拐角,只見怪石屹立,孤傲與不馴吐納內外;飛瀑急湍,柔情與剛毅匯通一氣。

別瀑石,繞林間。蒼翠之中一條青石小道蜿蜒陡峭,行走於這樣的青石板階,總會不經意被古典的詩韻襲擊;被文化深處的淡雅醉倒。撫枯鬆,依紅柳,餘廿八人負酒水、蔬菜力攀青石板階近千米,忽而眼前豁豁然開朗,山之巔峯卻如萬里平原。桃杏芬芳,飛鳥歡鳴;又聞金樽相撞,笑聲朗朗。原來此便是聲名遠揚的燒烤基地。再回首,一條青色絲帶,飄逸靈動,一頭伸入山麓雲霧裏,一頭緊牽自己腳下,其身若隱若現於浩茫蒼山中。

租爐台,切蔬菜,生爐火,啟酒封。餘廿八人各持所愛之菜,於爐台之上自烤自樂對飲相娛。其中小偉之烤肉堪稱廿八人中之一絕。十幾串烤肉在其手中猶如玩物,火爐至上左翻右轉,觀者皆目不暇接;但見小偉手腕又是一抖,十幾串烤肉奇翻身,油水抖落爐火中,爐火陡升,乘火勢,各類調料盡撒其上,火落肉起,眾料之味,已完全被炙烤進肉紋之中,濃香蔓延。觀者皆情不自禁“妙!妙!妙!”脱口而出。

肉盡樽空,杯盤橫斜;樽酒之聲稍息,宮商角徵又起。酒後之歌,興極之樂。筆者一腔秦音,大西北之豪壯蒼茫湧動山谷;友人彥蓉亦不示弱,一曲黃梅戲大顯抒情之靈動曲調之淡雅。其餘各人皆顯身手,或歌或舞,歡顏永恆。隨行的二位老師亦引吭高歌,各展風采,歌聲或滄桑感人或靈動婉轉,皆調和聲色,將歌舞之娛推向高潮。

未末申初,歌畢舞落,夕陽染色,清風醉人。但見遠山盡頭褐來紫,近林深處綠如墨。理杯盤,熄爐火,同入層林深處。一路枯鬆倒掛,紅柳拔根。至一斷崖之巔,面蒼茫羣山,視萬里浩渺。山風掀起衣襟,陡然若有懷抱天下之感,胸中似有游龍騰躍,懷裏似存天馬馳騁。極目萬里山河,餘等齊聲長嘯:“奮發圖強,護我河山,壯我國威!”聲震層林顫羣峯,氣動山河囊星辰。

夕陽盡,照回還。又止山腳巖瀑前,餘廿八人借夕陽將盡之餘輝,身披霞光,影罩錦繡,以飛瀑為背景合影留念。至此徐家山之行落幕。

吾雖非道家之人,然此間天人合一之境着實令人神往。願此行廿八人皆如滿山之紅柳,剛毅不屈,生生不息,堅持創建此番天人合一之和諧社會。

由非典再思天人合 篇四

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命題。在認知的意義上,它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形上學説;在倫理的意義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積極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胸懷的精神境界;而在審美的意義上,它又體現了人們以人情看物態、以物態度人情的審美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中,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萬物生命間是息息相通的,處在相互對應的有機聯繫中,存在於統一的生命過程中,體現出生命的某種象徵意義。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活動的獨特特徵和有機整體的思想方法,這對我們總結人類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徵,乃至將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思想發揚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華與糟粕雜糅着,我們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為未來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審美和藝術活動服務

作 者:朱志榮 ZHU Zhi-rong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蘇州,215021 刊 名: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2(2) 分類號:B83-09.2 關鍵詞:中國美學   天人合一   審美   思維方式

傳統文化生活中的天人合 篇五

天人合一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並針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易位問題提出了高等學校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引進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創建生態道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作 者:劉保玉 LIU Bao-yu  作者單位:安徽工程科技學院,計算機系,安徽,蕪湖,241000 刊 名: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2) 分類號:B821 關鍵詞:自然性   轉變   引進   生態道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yqpme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