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代表發言 >

歷史3分鐘主題發言稿

歷史3分鐘主題發言稿

歷史3分鐘主題發言稿

作為21世紀的我們,雖已不再經歷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不再目睹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但戰爭所留下的歷史,還將永存於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歷史發言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發言稿1

仰望蔚藍的天空,美麗而又潔白的和平鴿在展翅翱翔,他希望為人類帶來永久的和平。但現實是殘酷的,和平彷彿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一片渺茫,而爭戰,卻成了征服世界的有利方式。傷心的和平鴿漸漸飛向遠方。

戰爭,給我們留下的,只有一片嚎叫聲,哀求聲,哭啼聲。即使獲得了勝利,但在享受戰利品時,也是以生命作為慘痛的代價。作為21世紀的我們,雖已不再經歷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不再目睹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但戰爭所留下的歷史,還將永存於心。

在中國,我們的長輩就曾經歷甚至參與了那場慘痛的戰爭。這場戰爭也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九一八事變。在1931年9月18日夜,那是一個讓中國人永生難忘的日子。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策劃,炸燬了瀋陽北郊附近柳條湖的一段鐵路,還散發謠言是中國軍隊破壞。因此,以此為藉口,炮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攻佔瀋陽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但,蔣介石命令張學良及其東北軍入關。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境淪陷。就此,中國又開始了艱難的局部抗戰時期。

歷史發言稿2

華夏曆史璀璨五千年,中華兒女無比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秦漢,漢民族既基本形成,華夏兒女便屹立於東方,威震四海。

大唐,無數外國人來到中原追尋他們的夢想,有容乃大的盛況令後人有種想夢迴唐朝的遐想和追求。

宋朝,清明上河的繁榮、文化的自由、開放足以使今日之教育、文化汗顏。或許有那麼些學者曾有過夢迴宋朝的衝動吧!

明清,西方世界趕超中國,而我們依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1840年,英國人惡臭的鴉片,薰醒了林則徐等人;

八國聯軍的槍炮聲,震醒了孫中山、李鴻章等人;

日本人那閃着寒光的武士軍刀,冷醒了全國人民。

於是全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終於取得了民族獨立。

復興,何為復興?

在我看來,復興只不過是我們可以悠然自得的去釣魚島釣魚。因為我們的祖國如大漢朝般威震四海;

復興只不過是有一天我們的院長可以不是黑頭髮、黃皮膚。因為我們的社會如大唐朝般有容乃大;

歷史是過去,尊重歷史、瞭解歷史、總結歷史,歷史便是未來,歷史的光輝便能照進每一箇中國人心裏的中國夢。

歷史發言稿3

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選自《韓詩外傳》卷九中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相信大家也不聽過一回了,但我為什麼還會再講這個。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感觸就非常深,我一直都想知道這就話是怎麼來的,經過查找資料,我終於知道了這句話的出處。

孔子出行,聽到有個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説:“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個人。”走近一看是皋魚。他身披粗布抱着鐮刀,在路邊痛哭。孔子下車對皋魚説:“你家裏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説:“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

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為君主效力,(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這是過失之二。這些年因為有所成就繁忙的公事以及朋友之間的來往使我疏遠了親人,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説完皋魚就辭世了。(離別人世了)

孔子對弟-子們説:“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就有十分之三。

皋魚現實的問題不得不讓我們警醒!趁着親人還在,好好孝敬他們吧 !

這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謝謝大家的聆聽!

歷史發言稿4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聽到這首歌,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歷史的選擇》這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改革30年來,歷經的苦寒和風霜。這就像那梅花呀,在風欺雪壓面前,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能夠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條能夠游水的尾巴;駿馬選擇了馳聘千里,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中國,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選擇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獅。

氣勢雄偉,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古樸典雅,優美如畫的蘇州園林;銀裝素裹,雲氣繚繞的巍峨泰山。它們讓我知道,它們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的遺產,卻絕不僅僅是因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卻應該是歲月流逝後,歷史在那裏留下的頗有獨特韻味的沉澱,因為我知道是歷史選擇了中國。

中國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藴。夜深人靜,長明燈旁,一個虛弱的身影正記錄着歷史的滄桑。他,司馬遷,飽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筆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臣著——《史記》,史學的天空因為有了你這顆星而更加煜煜閃光,文學的園地也因為有你這顆星而更加燦爛輝煌,我想這些是偉大人物積累而成的文化。

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後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

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裏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其實,不是每道風景都是珍貴的文化,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種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歷史粹取的結晶,是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的結晶,無窮的力量感動着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蹟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為絕響,但也有太多本不該被散化的而被散化為煙塵,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它是被歷史所淘汰了嗎?

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湧而出的生機與綠意。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

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歷史發言稿5

它記錄下了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銘刻下了明妃的憂怨,沉澱下了歷史的精髓。

他忘記了那些慘絕人寰的殺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棄了歷史的“雜質”。

銘記與忘記,一對矛盾,結合於一體,渾然天成。這樣的“一體”,只有鬱悶關。

銘記下的悽美篇章

大漢風采,昭昭日月:為和平友好,張騫出使西域,大漢朝的馬蹄踏過這裏;旌旗飄飄,驃騎將軍西擊匈奴,漢人的鮮血灑在這裏;曲中憂怨,昭君出塞,迎親的樂曲響在這裏;“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蔡文姬的車輪碾過這裏。芸芸眾生,雖然他們早已被封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門關見證了他們的曾經存在,銘記下了這些歷史的悽美篇章。

玉門關,是血與淚的銘記,是生命存在的見證,是歷史走過的痕跡。

忘記了的平凡渺小

大漢盛世,並不朗朗乾坤:玉門關忘記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漢臣子;忘記了驃騎將軍一場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忘記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的慘劇;忘記了大漠黃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獨;忘記了文姬的兩個孩子遙望着母親遠去車影是那雙後會無期的眼睛。芸芸眾生,他們早已被歷史所遺棄。因為他們在大漢如此盛大的輝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門關,是平凡與渺小的深淵,忘記了滄海中的一慄又一慄,是歷史走過的一片茫然。

銘記下的平凡,忘記了的輝煌

當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當和親的曲調早已消失在廣袤的天空,當塵埃早已掩蓋了車輪碾過的痕跡,當時間早已撫平了人們心中的傷痕。此時的大漢早已化為一堆堆黃土,留給人們的早已不是曾經的輝煌——一切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難道這個就是玉門關銘記下的大漢?這個就是為中華民族贏得至高無上尊嚴的大漢?時間可是抹去一切。經過了2000過年歲月的侵蝕,大漢朝早已輝煌不在。因為它只屬於歷史,永遠只是丹青中壯麗的一筆,只可遠觀,遠的足以讓人去忘記,最後只剩下一個粗獷的輪廓。

當大漢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紀的夕陽中,無論是昭君還是蔡文姬,無論是張騫還是霍去病,卻依舊向人們昭示着生命的傳奇與瑰麗。這些被歷史屏棄的“雜質”——被萬丈光芒掩蓋的珍珠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田。因為他們雖生的平凡,卻演繹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們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漢的回憶裏;因為他們至今仍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更因為只有生命的絕響才會成為人們心中的永恆。

標籤: 發言稿 主題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daibiao/ww9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