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工作總結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教學必須要動腦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找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找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閲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閲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置,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鑑賞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着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説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説説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二、教師要多讀書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設為八品。杜甫為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本談文本,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説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裏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課堂的確是需要設計的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説了很多,這裏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裏,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着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2、重視答題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着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閲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3、課下輔導跟得上

前面説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着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四、個人問題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為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閲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着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2、對學生不夠耐心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説,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着辦吧。私下裏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着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着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着,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着驢子,驢頭前邊吊着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着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一)關於“名著導讀”的反思

本學期主要是名著導讀,名著導讀課貴在選好角度,即,切入點。它既不能“雜”,也不能“亂”,應當條理清晰。本節課我就從“人物描寫角度”切入,着重講評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層次”刻畫人物形象,採用人物“分類”法,一下子就讓學生對《三國演義》眾多人物有了“歸屬”感,不再那麼“雜亂”,無頭緒,彷彿小説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導讀課還貴在講得生動有趣。如果授課時“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讓學生覺得無趣,單調,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方式、語氣。我在上本節課時,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講壇”的方式,把敍事、議論結合在一起,力求講得風趣、幽默,這就需要一個教師在平時應該注意學習與積累。

(二)關於“文化經典”的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先秦諸子論著承載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諸子首先是作為散文存在並流傳下來,先秦説理散文還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範,其形象化的説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因此,文化經典教學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從文學欣賞層面來閲讀各篇文章。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説的頂峯,為中國四大小説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為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為以後的整篇閲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閲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為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藴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眾人的眼裏”、“鳳姐的眼裏”、“寶玉的眼裏”,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裏的黛玉:“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脱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裏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為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裏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悦,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閲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閲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閲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閲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着重思考的問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後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閲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彙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鬆愉悦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閲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閲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後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後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閲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閲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於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後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後,許多學生在週記中談了學習後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並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於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閲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來説,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麼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閲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文言文閲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乾脆就採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為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後,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閲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為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瞭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後,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並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兇、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才會有未來文言閲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紮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後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並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願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後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隻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係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並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為充沛的時刻,學生為什麼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於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着,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後寫下自己的體會。由於我在佈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後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並不是心甘情願主動舉手。

課後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踴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願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説,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為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l5j9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