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語文教學一課一得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語文教學一課一得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語文教學一課一得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語文教學一得 篇一

高一語文教學一得

——徐友梅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文言文(特別是先秦散文)距離我們年代久遠,雖然學生在國中階段對文言文已有所認識,但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還是很茫然。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在教學中多采用串譯的方法,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致使教學過程失去生機和活力,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二是國中階段對於文言文的學習降低了要求,如語法、虛詞的用法等等,而這些直接導致學生要多花大量的時間來學習這些用法,再加上有的詞彙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差非常大。因此很多學生要麼在疏通文意上產生障礙,要麼覺得文言文學習十分枯燥,提不起興趣。為此,教師不能只在字詞和語法下功夫,而要從四個方面做好轉變,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樂於學習,願意學習,自覺學習。

一。重視朗讀,變單一朗讀為多層次誦讀

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這個道理很多教師都懂。但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擔心讀得多了會佔用疏通文意的時間,用於朗讀的時間較少,而且在朗讀的方式上也顯得貧乏,或者教師範讀,或者指名學生朗讀,或者讓學生自由讀。單一的方式讓學生疲憊,如自由讀,有的學生乾脆不讀,因為他感受不到讀的樂趣。文言文朗讀教學成了一種擺設。其實,只要讓學生多層次朗讀,範讀、齊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結合在一起,讀得多了,自然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內在含藴以及藝術魅力,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震撼,與作家情感形成共鳴,這樣就能激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探究,變教師灌為主動求知

過去,由於搞“滿堂灌”,課堂上擠掉了學生自讀和思考的時間,學生課後又常常無暇顧及語文,更難抽出時間去複習文言文,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少了,就沒辦法記住相關的文言文知識,更談不上提高文言文的成績或喜歡文言文了。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指引學生自己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個句子中,教材對於“浴”字沒有註釋,“風”字的註釋是“用作動詞,吹風、乘涼”。《教師教學用書》將“浴乎沂,風乎舞雩”翻譯為“去沂河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似乎不合常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探究,自己來解釋“浴”和“風”。師生一起查閲資料,發現“浴”應為“洗腳”之意,“風”偏向於“諷誦文章”之意。因此,這兩句正確翻譯確為:“到沂水邊洗濯,在舞雩台上諷誦文章。”這樣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方法,認識到解釋文言文中的詞語要聯繫現有的一些詞語、成語,有了自己的切身體會,學習文言文就更有幹勁了。

三。重視情節,變枯燥講讀為輕鬆閲讀

在學生的思維定勢中大都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其實不然。要改變這一看法,可以鼓勵學生先去讀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如《史記》當中的《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等,這些篇目都比較生動,故事性很強,有的同學在以前就已經瞭解過相關故事情節,可以向他們推薦閲讀。比如人教版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講了三個小故事,即完璧歸趙、澠池相 1

會、負荊請罪。這些內容故事性強,而且學生在以前就已經瞭解這些故事了,這時讓學生把課文當成小説閲讀,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理清故事情節,敍述故事內容。在學生基本上弄清大致的意思後,教師再與學生共同欣賞一些精彩語句,探討人物形象。並趁此對疑難詞句進行疏導,學生就會更願意聽,更願意學,也會記得更深刻。

四。重視延伸,變只講課文為課外拓展

現在的高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老師掌握的信息少,就不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更調動不起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各種方式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讓新奇的知識吸引住學生。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學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節,瞭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師還講同樣的東西,他們會感到乏味無趣。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如破釜沉舟、劉邦斬蛇等;與之有關的詩歌“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等;以及劉邦、項羽作為寫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運用等等。然後,再把學生所不知道的信息,整理印發給學生,這都使學生興趣倍增,思維活躍,能夠從新的角度,重新認識項羽和劉邦。

教學一得(2則 篇二

生物教學中的簡筆畫

簡筆畫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基本功之一,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生物教學活動中。簡筆畫是教學語言的輔助和補充,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體。用簡筆畫能形象地説明生物體的結構特徵及生命活動過程,使教學變得生動起來,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在講解重難點時,運用簡筆畫進行教學,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雖然簡筆畫不能化腐朽為神奇,但它確實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 化抽象為形象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思維有一定的分工,左半球負責邏輯思維,右半球負責形象思維。簡筆畫是一種形象化教學法,運用形象直觀教學法進行教學,是公認的有效教學法。通過簡筆畫的運用,可以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把大腦充分地利用起來,發揮潛在因素的作用。如講解植物的分類時,教師可以採用邊講邊畫的形式。將植物的不同類型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且直觀形象,易於學生掌握。

2 化靜態為動態

生物教學中,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採用不同的教具和教法。如果單純用靜止的觀點組織生物教學,容易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片面性,給以後的學習帶來困難,也不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比如在“開花和結果”一節教學時,受精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並且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只照本宣科,學生不易理解。多媒體課件畫面優美,動態效果也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條件不允許時怎麼辦呢?為了方便起見,可採用簡筆畫。生動豐富的圖畫既能讓學生感到美的享受,同時又可以通過邊講邊畫,逐層深入地表現受精的動態變化過程,使學生對過程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與靜態的掛圖相比,可以避免過早暴露未講授的部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 化單調為豐富彩色

常規課堂教學色彩單調,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心理定勢。偶爾出現點彩色,會讓學生覺得眼前一亮,使枯燥的黑白教學因為色彩而變得生動起來。教師在教學中迅速而準確的繪出簡筆畫,可以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師所引導的問題上。如講解血液循環時。運用紅藍兩色彩筆表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流動,不僅使畫面豐富,而且表現了兩種血液顏色的特點及血液循環過程中氧氣的變化,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當教師在黑板上一揮而就地完成一幅簡筆畫後,不僅達到了寓教於樂,傳授知識的目的,而且通過賞心悦目的繪畫形象,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也贏得了學生們的欽佩與敬重。

鳥卵真的是一個細胞嗎

剛剛孵出的雞蛋是一個細胞嗎?或者是一個還未經過分裂的受精卵嗎?剛剛減數分裂得采的卵細胞是不是最大的細胞?

一般來説,打開一個雞蛋,由外向內依次是卵殼、卵殼膜、氣室、繫帶、卵黃膜、卵黃、胚盤等。雞蛋具有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灰質硬殼,蛋殼表面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氣孔,稱為“蛋孔”,可以透氣,卵殼的多孔性保證了胚體的呼吸需要,外層的幾丁質膜可以防止細菌的入侵,卵白中的繫帶使卵黃在任何狀態下都在卵的中央,使卵黃和胚盤免受震動,同時繫帶可以扭轉,被繫帶懸着的卵黃,由於卵黃顆粒的重力,保證胚盤遇到卵轉動時仍浮在卵黃的上方。有利於接受親鳥孵卵。成熟卵細胞自卵巢排出後,在輸卵管上端受精,受精卵沿輸卵管徐徐滾動下行。依次被由管壁分泌的蛋白、殼膜和蛋殼等包裹。卵黃是供胚胎髮育需要的養料,卵白為胚胎髮育提供營養物質和水分,卵殼和殼膜起保護作用。

在卵黃的表面可以見到一小塊盤狀小白點的結構叫做胚盤(胚盤色濃而略大,用照蛋器可看見一黑點)。是進行胚胎髮育的部位。這是因為卵細胞是由卵巢產生的,它是由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而成的,成熟的卵細胞在輸卵管上端受精後,進行了細胞的分裂,產生了大量細胞,形成了雞的胚胎(原腸胚階段),這種雞蛋可以孵出小雞來,雞卵生殖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胚盤雛雞。而未受精的雞蛋,在卵黃的表面不易見明顯的一白塊(用照蛋器看全透明而看不見一黑點),因為未受精的卵細胞色淺而體積依然很小。這時的雞蛋是不可以孵出小雞來的,這樣的一個雞蛋只有一個卵細胞(當然絕大部分是細胞的附屬物)。

得出結論:(1)鳥蛋和鳥卵不是一個概念,卵細胞是鳥的卵巢排出的一個細胞,在變成一個蛋的時候已經依次被由管壁分泌的蛋白、殼膜和蛋殼等附屬物包裹,因而鳥蛋不是卵細胞。

(2)未受精的雞蛋中有一個卵細胞和蛋白、殼膜和蛋殼等附屬物,也不是一個卵細胞。母雞下蛋不依靠公雞,受精的雞蛋才能孵化成小雞。人們平常吃的很多雞蛋是沒受精的蛋,既然沒有受精,那麼肯定只有一個卵細胞,停留在第二次減數分裂期。如此大的一個蛋黃就是一個卵細胞,卵黃膜就是卵細胞的細胞膜。

(3)受精後的鳥蛋也不是一個細胞,已經過卵裂、囊胚、原腸胚等階段的發育,已經有很多細胞。一個受精的鳥蛋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結構共同構成的,它實際上相當於一顆植物的種子,包括有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初始胚胎(或胚盤),以及供胚發育的營養物質、外層的保護組織等。

(4)蛋殼、卵殼膜、蛋白、卵黃膜繫帶是其附屬結構。

淺談語文教學的“一課一得” 篇三

淺談語文教學的“一課一得”

所謂“一課一得”,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一個既定的學習目標,其它的課堂活動都將圍繞這個學習目標來展開。也就是讓學生每節課至少有一點收穫,突破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疑點,紮紮實實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

根據現行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和普通高中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有所斬獲,所以轉變教學的觀念是改革教學方法的指揮棒。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發展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現先學後教的思想,而“一課一得”教學方法確實符合了這一改革的要求,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

“一課一得”的教學方法是實施一節課的總目標,具體需要諸多步驟的配合,學生課前的預習,也就是教師在講授之前給學生布置課上需要解決問題的任務,提醒學生在本堂課內要求完成一個學習目標,並講清楚要求學生掌握什麼、理解什麼、瞭解什麼,以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自己去查閲資料,去準備,加以瞭解、研究,拓展課外知識,延伸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圍繞着既定的學習目標去解決課堂上的問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掌握相應的知識點。綜合起來,就是讓學生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以使得在一節課中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認真預習和專心聽講的習慣,有助於提高“一課一得”的質量。培養預習的習慣就是通過教師多次在教學開始前依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以思考題為綱,學生可以通過認真閲讀,邊讀邊思考,自行完成相應問題,結合着自己的理解對課文內容加以思考,這樣就會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瞭解,再加之教師在課堂的講解,就會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升自己的語文成績,長時間堅持課前預習和課堂講解相結合理解課文,那麼就會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掌握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為新的教學方法,“一課一得”分解了教學目標,每一節課都有相對獨立的教案,但是每篇教案之間還有着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每節課都是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分割實施,一節課只完成一個主要問題,解決一個知識點,培養一方面的能力,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鮮明。教學時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對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每節課都完成一個知識點,課與課表面上是獨立的,但是內在卻是緊密相連,課課相連就會形成一個知識鏈,學生通過每課的學習,日積月累則滴水成海,聚沙成塔,構建完整的知能體系,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語文素養,莫過於隨時能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通過既定的知識點,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加之課堂上對問題加以指導,進而理解,獲得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通過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和動腦的學習過程,既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又學會了學習,培養了能力。切實落實“一課一得”的教學方法,在一節課中獲得知識,一課有一得,若干課就有若干得,將一得與若干得聯繫起來,便能由“點”到“線”,從“線”到“面”,由“面”到“網”,如一單元講完後,再把一課一得,用單元小結進行得得相聯。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終身受用。學生獲得的知識增多了,對知識之間的聯繫掌握熟了,隨之語文素養也就會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一課一得”的能力訓練。針對不同的閲讀要求,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對謀篇佈局的掌握,一課一得的“得”,實際上要解決的是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問題。大到篇章構思,小到遣詞造句,從語言實踐出發,概括出方法,分析其價值,給出模擬練習示範。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經過相互啟發討論,從而解決問題,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久而久之,隨着學生知識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總之,在教學中採取“一課一得”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站在一個統觀全局的高度來設計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講解與學生理解相結合,以期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一得體會[材料 篇四

一課一得心得體會

在2015年5月19日,我們小語提高班又一次歡聚一堂,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在這次學習活動中,我們聆聽了幾位教學能手的課例,可以説課堂內容精彩紛程,教師的語文教學功底深厚,從中又學到不少知識,如自主學習單的運用,教師根據生本情況,精心設計好學習單,發揮特有功效,讓學生有明確的思考方向,逐步解決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覺質疑問難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如侯老師設計的《景陽岡》一課的自主學習單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一節課的詳與略,一課一得,十分出色。

對於高年級閲讀課的教學,講課的每一位老師注重抓住一個值得師生共同深入探究的主題來進行學習。細細想想我在上課時出現了“問題”,我總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深挖細掘,繁瑣地分析、理解,以問題牽着孩子們學課文,問題問完了,課文就學完了,學生一節課到底學到了多少?很少。如此下來,花費的時間多,下的功夫大,但收效並不高。這次學習,給我們展現的又是另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如王老師上的《女媧補天》一課,她讓學生抓住關鍵詞,把場面説出來,告訴學生什麼是複述!抓住一節課的一個點,讓學生真正地學會這個點所帶來的知識,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一課一得,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學生學得輕鬆自然,簡單而紮實。

每學習完一篇課文,有些課文會補充一篇課外閲讀,加以拓展、鞏固。如王老師執教《女媧補天》時,她就以《嫦娥奔月》為拓展,讓學生劃出神奇的句子,讓學生更加深刻的去理解。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閲讀量,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加大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而且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這次學習讓我真正認識到要想做好“一課一得”,必須好好鑽研教材,領悟文本中重點詞句在文章表情達意中所起的作用,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等,特別是確定好重難點,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確定好一個“點”,讓學生有所收穫;還得繼續備“學生” 因地制宜,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今後,我還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再上一個台階。

語文課堂教學一課一得 篇五

語文課堂教學一課一得 《七律

長征》

剛接觸(19)、(20)班學生,所以第一課側重於學法的指導,以便讓學生儘快地和老師相適應,真正達到課堂的互動,如:詩歌中的頷聯,我就抓住了“騰”“走”這個詞讓學生去思考,同時教會學生在分析文章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詞去分析,所以,這堂課雖上了1課時多些,我想同學們的收穫還是蠻大的,同時,雖和學生不認識,從學生週記本上得到的反饋還算成功。特別是詩歌的朗讀,我從幾個方面指導後,學生的朗讀感覺就是不一樣。其實,教會學生方法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基礎。

《長征組歌》兩首

在學習了第一課的基礎上,這一課相對就簡單多了,畫面的出示讓學生身臨其境,這堂課我更側重朗讀,在第一課朗讀的基礎上提升,同時想象畫面去背讀,感覺學生進入了一定的佳境,我想:有時課堂教學也許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勝過老師的灌輸,書讀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我想學生都有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不一定每堂課都要老師講解得很具體。《老山界》

“對精彩的語段進行賞析,指出不同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在場景和環境描寫中的應用,説明其表達作用。能結合文章或語境分析重要語句的含義,加深對中心的理解。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背誦精彩語段。”是我這堂課的重點,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很積極,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只是你沒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將他們的優點擴大而已。受到賞識是孩子心靈處最強烈的需求,有了讚美會快樂, 有了讚美會開朗, 有了讚美會幸福。所以,就讓我們的孩子在讚美聲中成長吧!《草》

這堂課自認為問題設計精當,處理簡練利落。這是一篇小説,我從分析人物和情節入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反思不妥之處在於否定的評價沒有在積極肯定的同時給予恰當地指導,讓學生愉快地接受並進一步糾正自己的偏差,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實踐中來。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的評價,都使學生永遠感到的是鼓勵,永遠激勵學生積極向上。這樣的評價循環往復,會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因為在學習方面,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學生具備了這種財富,他會創造出更有價值的財富。這點我一定我在以後的課堂上注意。

《長征》節選

一堂課下來,總結不足之處:

(1)教學中使用的資料要有實效性,不能把沒經過處理的原始資料給學生,因為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是有限的。(2)在設計教案時,儘量避免出現很難解決的問題。(3)在設計教案時,不要面面俱到,應該有取捨,有側重點。(4)學生在活動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5)教學中,要注重教師對學生髮言的評價,對於學生有價值的發言,教師的評價應該使學生有自豪感。第一次作文

努力把第一堂作文課上得富有詩意,所以,在二次備課的基礎上,增加了回顧兒時記憶的內容:“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童年是什麼?是幻是真;是喜悦是悲傷。或許只是那一串糖葫蘆,或許是過節時紙糊起的兔燈,或許是站在河邊吹蘆葦的沙沙聲響„„”學生們在回憶自己的事時説了很多很多,同時把方法指導融入進去,我想這也是作文備課的一個方法吧,以後再努力實踐。

口語交際:當一次主持人

課堂活動很好,特別是教案的設計符合學生的特點,也讓學生有當主持人的嘗試。特別是請學生説説主持人應有什麼要求時,學生的發言很到位。但發現學生在練習當主持人的過程中,由於事前沒做好成分準備,學生上講台當主持人時語言不夠流暢,很多人要看稿,這是以後在上課時要注意的,事先的準備不能缺少,這樣,課堂才能達到預先的效果,不能 “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宗慧敏的寫作指導課(組內活動課)

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感受我們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美。特別是導語的設計,一下子融進了課堂的氛圍中。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適時的加以點撥和評價,在學習中讓學生明白寫景的要求,自然而有序。

學生在談體會的交流中將幾處景物描寫的理解説得更透徹,體會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同時如果讓學生的閲讀材料更豐富些,在提前閲讀的基礎上,上課的效果可能更好,學生寫作的效果可能也會更好,如:《小巷》、《狼山腳下》、《異鄉聽雨》、《心中的石竹花》、《江南水韻》、《遍地金黃》、《心中的百合花》、《絕版的周莊》2篇、《爬上窗台的綠色》、《夢裏蘇州》、《在水一方》。分類看,讓學生比較不同的寫法,可能實際指導意義更大一些。《棗核》

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我明白了:首先,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語文課是“用思維與精神的歷險使學生走向博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儘可能地相信學生,依賴學生,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擔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語文教師還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賞析具有中國味的景物時,我變換了原有課件的內容,讓學生更多的在作文中運用這些景物,描寫這些景物。而這些僅靠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如古人所説“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教師自身積澱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最後一課》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我上完這堂課的想法,因為本文涉及到2個主人公,如果讓學生單調的去分析人物形象,課堂難免會枯燥,一堂課我讓學生在説好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我選擇分析的人物,一致推選小弗郎士,可能與學生的年齡差距小吧,讓他們自己做批註,小組討論。學生們的熱情很高。第二堂課我以一個主問題牽引着這堂課,説説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只是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上升到高潮的分析。整體效果不錯。《古詩四首》

4首我分了2節課完成,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

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這些是我上4首詩歌的目標,結束後,感覺《泊秦淮》上得最好,無論對畫面的描述,對主題的理解,對曲筆的運用,是上得最成功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上得較簡潔,感覺對陸游的心境學生還沒有理解到位,這是我以後備課時需要注意的。

《作文指導課——我的故事系列之二:童年像一陣風》

1、我讓學生跟我一起回顧了童年趣事,結果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髮言踴躍,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知道了原來作文並不無材料寫,學生的思維也發散了,30幾個人發言了,大家三言兩語的説着一些趣事。(抓住取材)

2、讓學生回顧丁立梅的文章,説説寫作的特色。(構思)

3、範讀文章,請學生説説讀後的感受。(板書作文要求)

4、翻開自己的週記本,修改。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高寫作能力。

2節課的作文時間,集中在一堂課指導,時間很匆忙,如果讓學生再説説趣事的過程,畫面,可能更好。《晏子使楚》

這是我自己的備課,所以對課文比較熟悉,在備課的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重點,所以上課得心應手,這節課是圍繞“讀”來進行的,個讀,集體讀,背讀„„在分析重要字詞時注意了“之”的整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嘗試着改變老師範講,讓學生自己提問,聯繫書下的註釋,實在有不知道的再問老師。這節課有2處疏漏之處: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裏。第二,在20班上課的時候,扯話題扯得太遠了,第一節課時間不夠,導致第二節課顯得有些匆忙。《背影》

總體來看,這節課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上成了一堂美學課,文學課的設想基本實現了。有好幾個學生的發言很精彩,有的聯繫實際,有的畫龍點睛,有的獨闢蹊徑,甚至對我都很有啟發。我想,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師生都是學習者。老師的理解和寬容會創設一個更開放的環境,有助於學生踴躍地大膽地表現自己。但在調動學生上還應再想想辦法,很多學生説是怎樣的一個背影時很投入,可是説説自己的父親時沒有更多地展示,説的也只是些生病時才能理解的父愛,平常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説得不多,情感不夠投入。很想以後找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延伸。《甜甜的泥土》我設置了聽讀《甜甜的泥土》,聽好後感覺學生動了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故事情節裏去了,我以“從描寫中感受人物細膩豐富的情感”這個問題通領課堂,學生們具體分析了文中的“她”,剖析全文,最後上升到文中“大愛”的理解,抓住了為什麼“泥土是甜的”去分析,所以我認為一堂課抓關鍵問題往往能一箭中的,聽最後延伸到“聽母親和孩子的真情對話 感受生活中的至愛親情”畫面的深入,讓學生旁白,我認為這是我課堂上的亮點所在。《泡桐花開》全校比賽課

上課之前有些緊張,心理素質差,一堂課下來再反思,覺得有很多值得以後注意的地方。

1、口頭語過多,有一些細節甚至自己都沒感覺到,我要嚴謹我的細小環節。這樣才不會沖淡我上課創造的意境。

2、環節有些處理不當,在請學生小組説説欣賞的畫面時,感覺留的時間過多,以至學生自己在思維創造時時間緊迫,課堂時間的調控是老師的基本素質。要提高。

3、在學生延伸的一個環節上説得過少,就説了3位,讓學生真正從文本走出來的時間過少。

4、評價的語言雖有詩意,也給了學生感染,但自己的聲音要調控得好。《我的母親》

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教學,從學生的學習體驗看,我對這一教學設計是較滿意的。但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請學生説好三件事後充分的朗讀,可能開始設置的《懂你》MTV過長,導致時間的來不及,“教師眼裏要有學生”,有時候光想着如何讓課件精彩,如何讓氣氛濃重是不行的,要充分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對這堂課反思,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小石潭記》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小石潭記的文本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閲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閲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作文課

這個星期是上的“至愛親情”單元,於是就想讓學生自己體味父母之愛,指導下來寫作的結果是差距太大,好學生寫得很好,不好的不像文章,寫父母必寫“送我上醫院”,對《我的父親母親》習作做過分析,居然有20%左右的孩子還以此為例。怎樣提高這部分學生的作文能力是我們班級目前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要求學生先從片段寫起,寫清楚一個細節,找準一個切入口,再看看寫作的結果如何,拭目以待!《記承天寺夜遊》組內活動課

陸鑫的《記承天寺夜遊》是形、味、色俱佳,感覺本堂課的亮點是在分析好了文章後請學生配樂朗讀課文,一個學生配樂朗讀後請學生們評價朗讀後的感受,把理解目標滲透到反覆誦讀中,問題設計精當,處理簡練利落。豐富而不單一,幹練而繁宂,充分而不做作。同時也認為課堂的結尾有些處理不當,想象畫面時破壞了文章整體的美感。是不是針對“月”作一番賞析,可能更好。自己在課堂上這一點做改進。《阿里山紀行》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師的評價顯得尤其重要。讓孩子在老師的評價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是我努力的方向。“你讀得又輕又柔,怕驚醒了森林。”“我從你的朗讀裏已經聽到森林小火車了。”„„這些貼近孩子心靈的評價語言,必將促使孩子不斷的進步。同時,老師多元化的評價語言,也感染了學生。孩子們也學會了用心去聆聽同伴的朗讀,並學會了讚美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讓我欣賞到了一幅美景。謝謝你!”“你讀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學習。”“你讀得很流利,只是„„”„„但從書本上看的世界很小,像坐在井底的青蛙,能有一大片藍天嗎?真希望能給孩子們一片藍天,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提高自己的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美麗的西雙版納》通過圖片和課文錄音,先烘托了一下課堂的氣氛,讓學生能自由地融入到情景中去,孩子們讀得身臨其境,進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的美的體驗。語文課不能沒有琅琅書聲,離開了朗讀,語文就沒有語文味了。但在評價學生回答的語言方面還不夠機智。如果學生能把書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文本是不是更好。《古詩》三首

備課的時候我就想,怎樣處理才能使學生的收穫最大最多呢?古詩的教學重在一個字——“讀”,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四讀法”即:初讀學字詞,細讀串句意,精讀評詩句,誦讀悟詩境。再讀中感悟,在讀中提高。朗讀的指導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應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朗讀指導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自由讀——指名試讀——學生評——再練讀——再試讀„„採用這種方法教學了第一首詩後,由學生按這種方法自學其他兩首詩。這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有用的。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着“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藍藍的威尼斯》

這節課我沒有用多媒體,而是讓學生去朗讀課文,喊了7個學生站起來讀文章,結果不盡人意,我想會讀課文是學生的基礎,以後再這方面要加強。這是一篇遊記,我緊扣住“藍藍”這詞的理解,層層深入。①有自然色彩;②有人文和諧色彩;③有中意兩國人民的友誼。説明方法也是這堂課的重點,從這節課中,我意識到語文教學應以文為本,要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學會表達,要向課本里的作者學語言,生動而形象地運用修辭,讓課堂變得真實、樸實、紮實。期會考試分析:(7、8、9號期會考試)

高分人數19班20人,20班10人,兩班嚴重不平衡。今後提高20班中等生的分數是我努力的重點,80分以下人數19班10人,20班5人,也是不平衡。月考之後已經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與班級其他學科吻合情況分析:兩個班各有一人不吻合,情況可以。同時>這個閲讀理解上許多學生沒看懂,今後也要多加強學生的閲讀。提高學生閲讀水平。從試卷學生錯的題目看,主要是複習的時候真正把題目訓練到位,紮實鞏固,特別是解題的思路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今後擬採取的措施:1.抓實基礎,多訓練一些新題型,多閲讀美文。2.訓練解題方法,答到要點,答全要點。解題的技巧和習慣要掌握。3.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練筆。語文課可以更美一些 ——南通優課比賽後心得 “語文天生浪漫。”——題記

11月16日,南通語文優課評比的文章發佈了,共4篇文章:《陶醉壺口》、《像珠穆朗瑪一樣長高》、《春風》、《周莊水韻》。看完後,我的第一感覺是選擇《周莊水韻》。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總想把語文教得富有詩意的人,骨子裏總認為我和學生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唯美的語文課堂。而讀着趙麗宏的《周莊水韻》,猶如欣賞了一幅有色彩、有聲音、有情趣的韻味十足的動態風景畫,而我們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鎮周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水韻”藴涵在長街曲巷、黛瓦粉牆、櫓聲燈影裏的寧靜,素雅、悠遠的古典情韻和當代水鄉的溢彩流光中。古鎮周莊任何季節、任何時侯都能感受到的音樂的美感。

課堂教學猶如讀一首美倫美奐、精彩紛呈的詩,而詩意就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是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學生在課堂中能忘卻了自我,醉心於愜意地交流,歡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驚喜,一起感動。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備課時我想到的是如何讓這堂課可以更美些,剛開始試上的時候,我設計了《夢裏江南》的視頻剪輯,結果上下來感覺離夢中的水鄉相差太遠,於是再重新備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藴支撐起他的詩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他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他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他的神性。”特級教師王崧舟如是説。是的,詩意語文能滋潤心田,學語文是活的,是整體的,是生命的對話。教師應該讓孩子的心靈富有意義、光澤,顯示生命的價值,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一環,教師只有對文本充分解讀,才能加寬、加厚文本,使文體立體化,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周莊水韻》作者略寫了前兩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濛濛,猶如一幅水墨畫;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後景美,色聲動人。然而作者並沒有滿足於一兩次的浮光掠影,於是他又三遊周莊,把周莊又做了個更仔細的觀察,詳細描寫了周莊的水韻:在一個温暖的春夜(旅遊節)周莊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過波起,光斑漾動,靜水瑩瑩,星光閃動,藍天黑屋脊,相映成圖畫,慶典的焰火,繽紛的禮花,水光相映,搖曳生輝。周莊的夜晚如夢如幻,童話般的神奇。作者通過三次寫遊周莊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現了周莊的“水韻”,寫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動人心絃的景象,表現了周莊水鄉在改革開放以後充滿生機,反映了周莊人民的幸福歡樂生活和對外開放意識。在這點上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把握好這一點,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

語文充滿情感,語文課堂是張顯情智魅力的課堂,文學的生命是細膩的,如果我們有個很好切入點,那麼美也可以鋪滿整個課堂。在《周莊水韻》中,我設計了用填詞唱歌的形式讓學生再次感受周莊的美,這是本課設計的一個亮點。語文的浪漫,似散落的櫻花,似飄落的白雪,似春天的豔麗,它以千姿百態的形態出現在你的眼前,它以五言六色的色彩侵入你的心靈。在音樂中讓周莊在我們學生的心頭宛如古代朱樓繡閣中的鞦韆繡女那樣樸素清純,有時又宛如一身着五彩曲裙的女子那樣嬌豔動人。

語文的世界,幻想與博大;語文的世界,真實與浪漫。如果用我們的心牽着我們的手,在語文的世界裏徐徐穿行,在真實與浪漫中徐徐穿行。那麼我想語文會從浪漫的心靈出發,走向深廣,走向博大。《幽徑悲劇》

魯迅説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幽徑悲劇》是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隨筆。先生在文中將自家附近一條幽徑上一株古藤的悲劇,視為整個幽徑的悲劇,燕園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從而表明他將矢志不渝地維護真、善、美的決心。作者寫於1992年,改革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國民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因而出現了“愚昧滅美”的現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須努力實行科教興國,迅速提高國民的思想文化和審美素質,於是,懷着重大的使命感寫下此文。

此文觸動人們的神經,讓人感覺悲傷,使人感動。文章將濃墨重彩的描寫與酣暢淋漓的抒情、精闢深刻的議論相結合,語言精煉、純粹,通俗而又雅緻。教讀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於文章的層層鋪墊,“出家門,„„這一條幽徑卻是大大有名的。” 用“然而”一轉,點明這條幽徑“是大大有名的”,使懸念頓生,並自然地引出了關於這條“幽徑”的掌故,及對其“無論春夏秋冬,總有翠色在目”的美麗景色的描繪,突出了這一條幽徑的神奇,為“古藤”的出場作了充分的鋪墊。“藤蘿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植物。„„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 作者筆鋒又一轉,突出了自己最鍾愛的“幽徑的這一棵”古藤。並對它的形、香、色進行了形象生動地描寫,為“這一棵”古藤“悲劇”的發生作了蓄勢。文章的第7—12節用“但是”一轉,訴説了自己“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併為“無端被人殺害”的古藤進行申訴,點明瞭自然萬物的無奈和人們“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結局。這就是使古藤的悲劇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豐富了古藤“美”的內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體,它被“愚氓之手”所毀,説明我們國民的素質急待提高,從而使古藤的悲劇演化成幽徑的悲劇、燕園的悲劇、時代的悲劇,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同時,這裏關於“我”的震驚、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寫,也為下文寫自己為古藤而傷心的原因及維護“真”、“善”、“美”的決心作了伏筆。

“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證。他通過一次次鋪墊蓄勢,將普普通通不為常人注意的現象寫得如此生動、深刻,值得我們學生很好地學習。《明天不封陽台》

《明天不封陽台》是杜衞東寫的一篇隨筆。這篇課文敍説“我”家決定不封陽台的事情,揭示了人與自然的正確關係,表達了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學生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不是很難,因為類似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也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主題的?在材料的選擇、組織及語言表達上有怎樣的特點?人類究竟應該如何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對這此問題學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從文本提供的詳實、豐富的材料中,揣摩作者鮮明的觀點,感受作者的情懷,體味文章的語言所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培養學生聯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封陽台、要封陽台嗎?不封為了什麼?”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品味文中描寫生動、議論精闢的語句,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寫作主旨,領會夾敍夾議的寫法。而又不拘泥於教材,讓老師跟着學生思維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講生聽,真正實現了教師“導”的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變教師的教學過程 5 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師生互相交流的過程。但同時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高,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時間少了點,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提高。《治水必躬親》

課文論述躬親是治水的必要條件,強調親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過正反對比深刻地指出治水與利和義之間的關係。道理簡明,論據確鑿,令人信服。

從一課一練的情況看,學生對字詞的解釋還不到位,自己根據意思解釋,而不注重固定詞本身的解釋,文言文字詞的固定解釋要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課外文言文的字詞解釋的能力也欠缺。《從小愛科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注重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實驗、解決問題,達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諧發展的目的。能啟發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如激趣引入、生活中科學的探究、未來科學技術的運用設想,使學習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稍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學對個別問題回答得特別精彩,但我沒能及時對這些同學給予更好的激勵;一些同學因為過於積極回答問題,以至我提問題時不夠均衡,個別學生覺得自己的意見沒能得到充分的發表。這些都是以後應該注意的。《奇妙的克隆》(劉繼莉 組內研討課)

優點:1.層次清楚,條理清晰。上課者緊緊圍繞文章的三個片段教學。

2.朗讀形式多樣。在三個片段分析的過程中,有齊讀、默讀、個人讀、瀏覽、同組讀,分析文章離不開朗讀,教者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3.説明的方法到位。在第一個片段中,讓學生如何理解了什麼是“下定義”?在第二個片段中很好的解決了説明的順序。

4.課堂設計的問題簡潔精練。三個主問題貫穿全文。

5.拓展延伸比較好,課堂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克隆的優缺點,讓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有待改進的地方:1.評價的語言要貼近學生現場作答的內容。2.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時要及時糾正。

3.評價學生髮言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忌出現一些“看來你很自私。„„”語言。換個方式評價可能更好。4.必要的課堂機智在我的課堂上也要多努力。《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存在的問題:1.兩部分的設想還可以,但是具體實施時,由於事先對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第二部分的時間還是不夠。由於學生利用電腦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查找資料的環節上耗時過多,造成最後的評價部分時間不夠充足,不能讓學生盡情暢談。或許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壓縮一下:尤其是分析“轉基因花的優良特性”這樣簡單的問題時可以一帶而過,這樣可以更突出後面的重點,而不僅僅只是走馬觀花。

覺得課堂氣氛確實調動得不錯,學生也表現得挺自如和自信的,不容易。學生們後來的爭辯確實是自發而精彩的,轉基因技術本身利弊的不確定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果時間足夠的話,讓這種爭辯再延續3、5分鐘就更為出彩了。學生們那種較真的模樣真的讓我們很感動,這樣的神情是世上最美的表情!

我想,通過這堂課學生一定深刻的領會了“科技以人為本”的真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號的層面。這一主題又正好是我校科技文化節的主題。看了朱市長的日誌,我覺得對該課的領悟更深了一層。

文章結構訓練

教學目的:學習給記敍文合理安排結構 教學重點:如可安排記敍文的結構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確立了好的中心、選擇了好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好的作文呢?——那可不一定。

有一個人,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這是中心),買了名牌的衣帽鞋襪和裝飾品(這是材料),可是,他把襯衣穿到毛衣的外面,鞋穿反了,帽子帶歪了,把胸章別到了褲兜外„„結果別人看他不僅不漂亮,反而感到他很可笑。為什麼?因為他把穿着打扮的順序搞亂了,一點條理也沒有。寫作文也是一樣,也要講究順序、條理,應當讓人讀起來清楚、明白,感到脈絡分明、言之有序。所以,在構思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給文章安排一個好骨架(結構)。讓我們先來讀一篇例文吧!

童年趣事

你也許知道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它就座落在我的家鄉——灌縣的小鎮上,我的許多童年趣事就發生在這裏。

每次回到家鄉,一走下汽車,那濃烈的汽油味便隨即消逝在清新的空氣中。這裏雖沒有大城市繁華的街市和燈火輝煌的夜景,卻有幽靜迷人的田園風光,有散發着泥土芳香的田間小路;雖沒有鮮花盛開的圓型街心花園,卻有曲折的山路,有隨風搖動的蒼翠的松林„„

這裏是我兒時的樂園,每寸土地都埋藏着我童年的趣事:春天,田邊開滿了白色的野茶花,我和小夥伴們便拿着剪子,剪下一束束的茶花,把自己心愛的小花瓶裝扮得漂漂亮亮的;夏天,我們女孩子兒們雖不敢像男孩子那樣,在浪中嬉鬧,卻也能光着腳丫,手提小籃兒,在沙灘上尋覓好看的石子和貝殼。這樣,我們又能在男孩子面前炫耀一番了;秋天,這裏會舉辦盛大的清明會,人們都以各種方式寄託對死者的哀思,藝人們舞着龍燈,耍着猴戲,在路邊招攬遊人。這時,也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便可向家裏人要上點錢,到路邊買上一碗碗辣豆花和玉米麪餅什麼的,或是跟隨着父母去看熱鬧了;冬天,春節到來,各家各户都洋溢着節日的氣氛,人們都殺雞宰鵝,擺上豐盛的酒菜。小孩兒們卻並不被令人眼花繚亂的佳餚所吸引,偏對地上厚厚的積雪着了迷,顧不上大人們端着飯碗又追又喊,只管在一邊堆雪人兒,打雪仗。

然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夏日到房後的小河邊去釣魚。儘管釣魚好像不是女孩子乾的事,可看着哥哥釣,心裏也怪癢癢的。於是,我便乘他那股高興勁,央求起來。不想哥哥竟真的把那從不肯放下的魚杆遞給了我。接着,他把拖鞋放在靠近水邊的階梯上,在河邊玩起水來。看着哥哥走遠,我立即坐下來,急忙拿出放在罐頭盆裏的蚯蚓,笨手笨腳地套在魚鈎上。線放在河裏後,我坐在那兒,想到魚被我釣起時,哥哥和小夥伴們一定會驚呆的情景,心裏又歡喜又緊張。嗨,我今天可得爭口氣!手握魚杆等了好久,卻不見鵝毛浮子往下沉,我不由得四下張望„„忽然,我只覺得手一沉,不由得失聲叫嚷起來:“哥,快來呀!釣上了!釣上了!”哥哥光着腳從遠處跑過來,我慌忙提起魚杆,是一個藍色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隻拖鞋。我氣極了,沒想到第一次釣魚就在大夥兒面前出醜。於是想把它重新拋到河裏,哥哥大聲叫起來:“別丟!那是我的鞋!”幸虧我手快,把魚杆收了回來,“你可真有本事啊,沒釣着魚,倒是釣了只鞋。”哥哥一邊取下拖鞋,一邊説,我真是哭笑不得。當夥伴們分發戰利品時,我不免有些眼饞。哥哥向我空空的魚簍裏“支援”了兩條,緊接着夥伴們都紛紛把自己的魚,裝進了我的魚簍。我看了看夥伴們被太陽曬得發紅的臉,猶豫地説:“我可是一條也沒釣着呀。”“你不是釣了只拖鞋嗎? ”機靈的“瘦猴”説:“要不是你給釣起來,你哥回家準捱罵!”„„至今仍使我不能忘記的是,我第一次釣魚得來的戰利品——一隻拖鞋。

現在,雖然我遠離家鄉,但我的心卻時常伴隨着她。因為我早已把我的心,連同童年的趣事深深地埋在了故鄉的泥土中。討論:

1、這篇作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這篇作文的整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3、琢磨一下,如果把原文的順序改成1—4—3—2—5段排列,有什麼不好?這篇例文的結構是很有條理的,好的文章都應當有一個好的結構。有的按照時間順序寫,有的按照空間順序寫,有的按照邏輯順序(比如由淺到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現象到本質等)寫,有的按照事物的發生、發展順序寫。看一看所有好的作文,哪一篇是雜亂無章、結構混亂的呢?沒有吧!

二、方法指導

怎樣才能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呢?今天我們只重點練習3個要點,更多的方法,隨着同學們作文水平的提高會逐漸掌握的,大家不要太着急。

第一點: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就要首先練習安排好段落的順序。

下面的兩段描寫都有毛病,找出毛病改寫,使其“康復”。

1、他(肖像描寫)

他,高高的個頭,一雙眼睛整天笑着。一頭烏黑髮亮的捲髮,和“吹了風”沒有兩樣。它的腳上,經常穿着時髦的旅遊鞋,走路像水上漂。方面大耳,一臉福相。他最愛穿西裝,打紅領帶,很有氣派。

2、擔水(場面描寫)

星期五下午,我們班進行了一次勞動。主要任務是擔水,解決學校斷水的問題。因為學校水管壞了。一些身強力壯的同學肩挑手提直向學校食堂奔去,女同學們身體較弱卻也不甘落後,提的題,抬的抬。勞動場面是熱鬧的。那桶子的磕碰聲,説話聲,就像一曲動聽的歌。擔水的路上像剛下過小雨似的濕漉漉的。池塘邊,又是一番景象,班主任老師幫同學們打水,同學你幫我,我幫你,看來還是一個生龍活虎、相互幫助的場面。

第二點:要練習在作文構思階段寫出寫作提綱,然後再作文。

在文章的中心確定下來之後,就要考慮選用哪些材料,怎樣組織材料,怎樣結構全文了。在這個思考過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編寫提綱。就像蓋房子之前要畫好圖紙一樣,寫作之前要先給文章搭個架子,把審題、立意、構思中落實下來的東西用文字條列出來。所以説,編寫提綱的過程實際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組織結構的過程。提綱要確實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簡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點。至於文章細部的安排,可在寫作過程中進一步落實。在寫作過程中,發現提綱有不當之處,還可進一步修改。

編寫提綱沒有固定的格式。由於文體的不同,提綱的寫法也應有所區別。如:記敍文可以按時間、空間的順序或事件發展的過程來編寫;議論文一般可以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搭起架子,並體現論點、論據之間的關係;説明文則要抓住説明對象的特徵按空間、或時間、或邏輯順序編寫。

第三點:是一個具體的結構技巧,叫“春夏秋冬順序法”。本講例文《童年趣事》就採用了這個技巧,作者先概括記敍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趣事,然後詳細敍述夏天的一個故事,使得文章有面有點,點面結合,有略有詳,詳略結合,全面而又深刻地記敍了整個童年階段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很好地表達了中心意思。這個方法,適用於記敍在時間上跨度大、空間上範圍廣的事情,可以使文章寫得透,又寫得全,再加上好的語言,文章就可能寫得生動、實在。

三、實戰演練

請以《快樂的三人世界》為題寫一篇記敍文,要合理有序地安排文章的結構。

1、審題:結合課本p118第一作文題的內容,可知 寫作對象:我的一家三口,我、爸爸、媽媽 寫作範圍:發生的事情在家裏 寫作內容:家庭裏的事情 寫作題眼:快樂

2、方法指點

過渡:一般説,記敍文在下面幾種情況需要過渡: A、由這件事轉到另一件事時需要過渡。B、記敍的時間發生變化時需要過渡。C、由倒敍轉入順敍時需要過渡。D、運用插敍時的起止處需要過渡。

照應:一般來説,插敍內容寫完以後要注意與原來的敍事線索銜接。敍事中的照應 三種情況:A、文題照應。在敍事過程中,我們所寫的內容務必切題,要和文章的標題相照應。

B、首尾呼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可以使文章結構緊湊。C、前後照應。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內容和後面的內容要互相照應。

總之,過渡和照應,是敍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們在作文時千萬不能忽視。

3、温馨提示:

文章限定了文章的感情基礎,是快樂的、積極向上的,不少同學一寫家庭類的作文不是家長沉迷於麻將就是不理解子女,這點需要特別小心;文章交代了人物要素,只寫母女之間、父子之間均為不妥。家庭瑣事數不勝數,所以還要注意選取那些有價值的事情,要能夠從這件事情折射出社會的某個方面,以小見大的反映生活。

4、例文導航:

【作文提綱】《快樂的三人世界》

一、運用先聲奪人的方法,寫爸爸媽媽打遊戲機的語言,設置懸念。

二、插敍一段,交代電腦VCD的來歷。寫好一個矛盾:爸爸的提議和媽媽的異議;補 充一個對比:媽媽的遊戲癮比誰都大,前後呼應。

三、我回家後發生的事:飯沒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語言描寫,突出快樂的內容。

四、結尾段,“我”趕走爸爸自己學電腦,暗示“我”的志向。

快樂的三人世界

“快快,就擺這邊,堵住這個空眼!”一聽就知道這是媽媽的大嗓門。“就放這兒,一

會兒來四格豎條了,一消就是1500分。”不用猜,理所當然這是爸爸的聲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作文開篇不落俗套。)

瞧,週末放假回家,還未走進家門,就聽見了爸爸媽媽打遊戲機的聲音。看樣子還打得滿投入的。(間接交代故事諸要素。)

提起這台遊戲機,還真虧了我和爸爸當初結成的統一戰線。去年臘月,爸爸説準備用他

做泥瓦匠掙的錢買套家庭影院,但媽媽不同意,理由是不要才離開了窮日子就想着奢侈腐化。我呢,當然是一百個支持爸爸,還提出要買就買電腦VCD,像那什麼神舟全功能的電腦,這樣就遊戲機、電腦、影碟機都解決了,豈不是一舉多得。爸爸沒有想到他女兒比他的胃口還大,哪會不同意。媽媽人單力薄,沒辦法只好少數服從多數了。不過,VCD機一買回來,她的遊戲機癮比誰都大„„(插敍,交代電腦VCD的來歷,亦寫出了一家三口人不同的消費觀念。不足之處是敍述似乎平淡了一些。)

我一步跨進屋裏,將書包往牀上一扔,爸爸媽媽這才發現我回來了。我大聲説:“媽,我肚子餓了,飯呢?”媽媽“喲”了一聲,站起來就往廚房跑,嘴裏還沒有閒着:“你看你爸,不聽我的硬要等那豎條,哪有這麼好的事!”(打遊戲機忘記了做飯,母女對話頗富喜劇色彩,一個“喲”、“站”、“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一看電腦屏幕,俄羅斯方塊已經給爸爸砌成了一座空中樓閣,這樣打不死機才怪呢!果然,爸爸歎了口氣停下手來:“就是你媽,好不容易打了一萬分就在一旁嘮嘮叨叨,活的都給煩死了„„”(人物語言簡練生動,且符合生活實際,值得提倡。)

我哭笑不得,眼睛一瞪説:“都別吵了,今天放假,該輪到我了„„”不由分説把爸爸

推到一邊。我也打遊戲機嗎?不對,我可是認認真真學電腦,練習五筆字型呢!因為我知道,在今日社會,不懂電腦的人,便是新型的文盲,而且,美國的那個電腦天才比爾.蓋茨,還是我心中的偶像呢!(作文結尾別具一格,輕鬆幽默之餘,也點明瞭小作者的遠大志向。)

話題作文

徐雪峯

教學目的:學會寫話題作文,提高寫作能力。教學重點:指導寫作方法,引導構思方式。課前準備:範文兩篇。教學過程:

(一)話題作文的概念

話題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語啟發思考、激發想象、限制範圍的一種作文命題形式。如1999年大學聯考作文題是有關'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題;2000年大學聯考作文題由四種各不相同的圖形的分析,引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話題,要求圍繞話題寫一篇文章。話題作文的'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提供的話題情境和內容範圍,寫一篇或記敍文,或議論文,或説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話題作文的特點

1.話題作文提供的話題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應該知道的,對這一話題,學生能有所感觸,能有話可説。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頭,材料引出劃定的寫作範圍和思考對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發,但又不機械地拘泥於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來寫。

3.話題作文的內容不作較死的限制,要求比較寬鬆,顯得比較寬泛,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拓開寫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寫材料的狹小空間,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

4.文體淡化更為徹底,在文體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內容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寫,避免了大家共寫一種文體、單調專一,限制學生選擇的現象。

5.話題作文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較為靈活。文章的字數較以前放得更開,一般不少於800字。

6.話題作文不限定文題,考生可以依據話題材料和自己的選材特點、文體特點自擬題目,展示自己文題的個性。

(三)1.研讀提示語,進行創造性思維

“話題作文”的提示語往往為寫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提示。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隱含着各種信息,有利於同學們進行發散思維,創新和想象。研讀提示語要反覆咀嚼,仔細品味,豐富的聯想。

2.選準切入口,確定文章的主題

在總話題的規定下,在諸多的內容中,選擇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話可説的內容來寫。不少學生面對話提往往有一種茫然而無從下手的感覺,怎麼辦?最好的辦 法是“大題小做,以小見大”。3.確定文體,發揮特長

話題作文的文體往往不限,如此我們就可以根據選材和立意選擇最適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駕馱的文體來寫。比如,2001年大學聯考的作文以“誠信”為話題,“赤兔之死”用的是寓言,“一分病歷”用的是就診記錄的形式,“誠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紹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們”用的是童話。4.擬好題目,引人入勝

“話題作文”往往自擬題目,擬好題目,能使文章錦上添花。題目的擬定要根據文體,內容。中心要反覆推敲,儘量要做到簡潔,明確,生動,新穎。“話題作文”一般不能以話題為題目,因為這種題目太籠統,更談不上新穎獨到。

話題:溝 通

王生想借鄰居家的斧頭來用。

在去鄰居家的路上,他想,'鄰居會把他的斧頭借給我嗎?那個斧頭可是他新買的,他捨得嗎?他本來就不是個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説犁壞了。這一次他肯定不會借給我,一把斧頭都不願意借,這個鄰居也當得太無情無義了,以後我要是出點別的事,讓他幫忙,他更不會幫了,這算什麼鄰居!

王生邊走邊想,越想越氣,他怒氣衝衝地敲開了鄰居的門,對鄰居説:'留着你的斧頭自己用吧!'然後扭頭就走了。鄰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裏。寫作要求:

王生的問題是出在和他人非常嚴重地缺少溝通,溝通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在整個社會都很重要,?quot;溝通'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領航

1)續寫故事。鄰居不知哪裏得罪惡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問個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盤托出,鄰居恍然大悟,趕快解釋並把斧頭送到門上,兩家從此成為好鄰居並影響了其他人,整個村莊成為安寧祥和的幸福村。

2)'溝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雞犬專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比如一個現代人穿越時光隧道到達遠古社會,他遊歷了幾個相鄰而無來往的部落,發現了許多趣事„„

3)從現代社會中人們?quot;溝通'的態度--某種意義上,溝通亦即開放--對國家、民族發展的作用。

4)達到相互溝通是人們的良好願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難隧人願。老黃是某局局長,老張是某名牌大學的知名教授,老鞏是演藝界中的大腕,他們三個同住一幢樓中。他們都想進行溝通:有的想利用別人的權力,有的想利用別人的名望,有的凱覦別人的錢財,結果是„„ 範文:溝通的終結者 關鍵構思

1.以'終結者'喻指現代科技發展給人們溝通所造成的障礙。

2.將一代通信技術發展前後人們溝通的情況進行對比。

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電腦、傳真機、移動電話、網絡等科技產品已廣泛地被人接受,並完全地融入到了人類社會中。當您有事兒要告訴另外一個人時,您可以打電話;甚至可以打開電腦,敲一通鍵盤,給他去個E-mall „„如此之多的聯繫方式,真是讓人眼花繚亂,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發現沒有,從始至終的交流過程中,您沒有跟一個人見過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説過話,您面對的只是毫無表情的機器。往往地,我們總能看見人們'抱着'電話機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叫、一會兒跳;或是在不斷變換畫面的電腦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狀,作失望狀,作興奮狀„„

今天,這些機器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我們快樂地抱着它們,並漸漸離不開它們的同時,我們面對面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

我們曾以我們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而驕傲,我們也為這個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親情而苦惱;數字化世界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數字那冰冷無情的一面。

我小的時候住在湖北的一個小鎮裏,那時各家都還沒有裝電話,只是靠着串門、聊家常來傳播消息。小夥伴們也都樂衷於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很充實,很有人情味。

現在我來到了北京--一個繁華、擁擠的大水泥城中,卻時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裏迷失自己,感到孤獨、空虛„„

如今的人們情願和千里之遙的陌生人在網上聊個熱火朝天,也不願對近在咫尺的老鄰居問聲你好。在城市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的時候,網上社區卻越做越火:想找親情嗎?去網上社區;想傾訴衷腸嗎?去網絡社區聊天室;想找朋友嗎?去網上社區交友中心„„

我們渴望溝通。但在現實中得不到溝通的他們無奈只好用一種虛幻的交流來慰藉自己那空虛寂寞的心靈。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在不遠的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人們不再需要開什麼會議,因為有了可視電話;人們不再上班,只要在家裏打開電腦上網進入公司的網站便可以了;人們不再上學,網絡會教給學生一切;甚至,人們不必再去相親,因為,現在網絡愛情就已經出現了„„

也許從電話發明的那一刻起,它便註定要成我我們溝通的終結者„„

範文二:溝通

1.將社會比作一張'網,人比作'網'上的'點',形象地展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必要性。

2.從上網畫水粉畫,人與豹的故事等生活的各個側面展開論述。

這個世界的人孤獨得不得了,許多人蓄意保持距離,卻希望別人先行靠近,許多人預估是否能夠收穫,再酌量付出;許多人渴望被人理解,卻又將溝通束之高閣;許多人想要被愛卻又不肯主動去愛,彷彿愛已經成了不合時代的事„„

你呢?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有同朋友聯繫了?反正我是,而且還總是習慣去羅列一些似是而非的藉口為自己的疏忽開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其結果自然是'風蕭蕭兮易水寒,'朋友'一去兮不復還'了。我曾寄希望於自己的人際關係永遠保持'牛勢'如今看來,可能只能算是凱覦了。

我曾做過無數的夢,我夢見過層巒疊嶂中鳧鳧騰騰的烽火狼煙,我夢見過古城棧道外馨香醉眼的驛路梨花,我夢見過一個身影,藉着昏暗的燭光,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封飄洋而來的瓶中信。當然,我也夢到過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在虛與委蛇的應酬下,在紙醉金迷的漩渦裏,在口水與廣告紙的雜糅中,在燈紅灑綠的觥籌交錯間„„

也許是我落伍,跟不上時代,才感覺生活中。com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自由進出各種國際互聯網的速度遠要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速度'奔騰'多了,據説其中不少人還成了線上的'獵情高手'。然而問網上情為何物?真叫我混身麻木。因為想要在那裏賺取一句真實性超過70%的話可能比減肥更讓人痛苦。於是面對爾虞我詐的網絡天空,我也只好抱持一種'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態度了。

長期以來,我一直迷戀作水粉畫,究其原因,竟是因為涮筆,因為每每看到幾種單調的顏色在杯中與水調和幻化成另一種顏色,我都感到欣喜。同時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人本身,其實也只是代表一種顏色罷了,然而通過溝通與交融又可以創造出許多奇妙的組合,豐富我們生活中的色彩。

我讀過一篇名為《沙漠裏的愛情》的小説,講的是一個置身沙漠孤立無援的法國士兵,幾乎奄奄一息,昏倒在巖洞裏,待他醒來時卻發現一隻野獸躺在他的身邊,原來是一頭嘴上還沾着血跡的豹子。所幸花豹吃飽了,對他並無惡意。士兵原想用匕首殺死它,隨後又改變了主意,用温柔的動作撫摸雌豹,他不僅同它友好相處,而且建立了感情,一同嬉戲玩耍。然而,士兵還是害怕,趁豹子睡熟之際逃跑了,但走不多遠豹子趕了上來,這時他已陷入流沙中,豹子咬住他的衣領,把他救了出來。文中最後,士兵殺死豹子也純粹出於偶然,豹子輕輕咬他的大腿,他以為是要吃他,便用匕首刺進了野獸的脖子,花豹掙扎時居然毫無惱怒地望着他。文中主人公在講到這段以歷時講?quot;我看哪裏都比不上沙漠','那裏沒有人,只有上帝。'的確是這樣,他在人類社會感受不到的東西,在沙漠裏感受到了。

多年來,我一直被這個故事感動着,它向人們轉述了溝通的無限可能性,即使在人與獸之間,並且讓我們對於我們人類自身的交流更有信心。同時,它又影射了人類社會中一個公式化的現象--因溝通走到一起,再因猜忌彼此分離,之後,又習慣將事件本身囿於一種僵持的回憶狀態。

社會是一張網,個人只是網上的點,其實不管你做什麼,你都在以某種方式與別人發生關係。松下幸之助曾經説過:一個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際關係的成功,與人協作也就是認識別人的價值,借用別人的價值,哪怕是在最純粹的理論研究領域,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覺得人生更像拼圖,從生下來就在找尋所需要的那些部分,拼成家庭、鄰里、同事、朋友„„每一片單獨的拼圖或許都是殘缺的,而它的每一次結合又都是令人歡愉的。並且,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拼合過程中,人們變得深刻,變得理智,變得成熟;同時,在這裏,人們心靈中的四季也永遠是綠色!

語文課堂教學應力求一課一得 篇六

語文課堂教學應力求一課一得

漢王鎮初級中學陳勇

就目前語文教學而言有兩種不好的現象:一是圍繞考試教學,考什麼教什麼,不考就不教,功利目的很強;二是還不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致課堂雜亂無章。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上很多作秀環節。動輒“小組合作”,再者“拓展延伸”、“展示風采”熱鬧非凡。但要論其效果卻不盡人意。其實語文教學首先要弄懂“為什麼要學語文?怎樣才能學好語文?”這兩個問題。然後針對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踏踏實實的去貫徹落實。根據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點看,語文首先要姓“語”。即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兼顧其人文性特點。具體到每一節課就應十分明確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麼。簡單、清晰、一目瞭然。力求讓學生在每節語文課上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哪怕只有一得。不可求全求廣。

那麼,怎樣才能讓每節語文課都紮實有效一課一得呢?下面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深鑽教材,簡化目標。

一節課要想上得卓有成效,就要深鑽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確定教學目標。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只有真正瞭解了一篇文章所承載的內容,才有可能知道要教給學生什麼,以及怎麼教。目前,我們每篇課文往往都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去定位教學目標,致使一節課有時有五六個目標。試問短短45 分鐘,如何能將這眾多的目標一一實現?在實際教學中有些目

標是會落空的。誠然這些目標都是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但教育教學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節課便能全部達到的。我們何不設置一兩個非常重要而又實現的了得目標紮實的的進行語文課堂教學,逐步推進,逐一落實?這樣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一節一個收效,循序漸進,最終形成系統的語文能力。以《羚羊木雕》為例:本文主要是通過“我”該不該把爸爸送給我的羚羊木雕再送給好友小芳的故事記敍,反映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障礙。此文教學可以只設兩個目標:第一,學會如何與家庭成員溝通,從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第二,理解本文倒敍、插敍相結合的敍事方法。課堂上只要實現了這兩個目標便很好的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至於文章涉及的其它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感悟體會,無需在課堂上面面俱到。

二、注重實效,不求熱鬧。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知識的生成,充分發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精神。這並非就是要連環提問,遇到問題便討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交流合作,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形成獨特的體味感悟。不要只為了形式上的熱鬧好看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一節課結束,問學生學到了什麼,或答“不知道”;或答“好玩”。這不完全違背了教學本願嗎?以《散步》為例:有節公開課教案設置這樣四個環節。第一感悟親情,第二感受親情,第三感讀親情,第四感恩親情。結束還聽了《感恩媽媽》這首歌曲。整節課十分熱鬧。但因為只圍繞“親情”教學,上成了一

節德育課。而對這篇文章“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這對學生的寫作尤為重要),平凡中見真情的語言特點(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隻字未提。很明顯是“捨本求末”。

三,聯繫實際,夯實基礎。

作為一節優質的語文課標準是:老師教得輕鬆且完成課目標;學生學得愉快且有收穫。但現實是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究其原因是老師沒有設計出符合我們山區農村學生實際的教案。作為農村中學的學生,一般基礎差、底子薄。如果一味的照搬參考教案,往往會出現一節課設計的問題完成不了或出示的問題無人作答的“冷場”局面。就此情況,或許老師會怒氣衝衝,甚至還認為學生愚笨。豈不知是老師自己設置的問題太難或太重預設。老想引着學生往“口袋裏”鑽。其實只要我們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和學生的學習實際,知曉學生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不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根據這些安排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最終讓其語文能力全面提升。以古文教學為例,由於農村學生閲讀量小,古文知識儲備更是不足。我們在教學時就應從字詞開始,一點一滴的教。注重字詞意思的積累;注重翻譯的教學;注重背誦檢查;注重語感的培養。使之逐步提高。不要怕花時間。通過一定量的古文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古文知識,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再提速這才有可能。如果這一基礎沒打牢固,古文學習很難突破。

第四、簡化過程,精要練習。

一節好的語文課要線索清晰過程簡明;緊扣目標弄懂一兩個問

題;給學生充分思考探討的時間。不要為追求課堂的好看、板書的美觀而生硬的去拼湊環節。導致教者辛辛苦苦,學着迷迷糊糊。我們有些課失控的原因;一是因為缺乏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二是設置環節過多過雜。讓人感覺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缺乏深度。三是錯誤理解了新課堂理念中的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回答。從而使課堂陷入爭論誤區。連老師也不知所措。語文教學中對聽、説、讀、寫的要求是:聽得明白;説得有理;讀的深入;寫得流暢。只要圍繞這一目標教學,課堂就簡單有效。課堂的效果又要靠精當的練習去檢測和鞏固。練習的佈置要緊扣課堂教學重點精心設計。課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實,關鍵就看作業安排是否合理。只要每節課作業設計得當,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對提高語文能力尤為重要。以《女媧造人》為例,這篇課文教學重點就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教學時就緊扣課後兩個練習題進行。先讓學生讀練習一的內容,然後再讀課文,進行對比。看作者運用想象補充了哪些精彩的細節,體會想象構思方法和神奇的作用。可以運用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法。等學生得出結論後再根據練習二的要求,充分發揮想象寫一篇作文。這樣,一節課就輕鬆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也學到了實在的東西。很實用。

當然,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方法很多,以上僅是個人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如果能把語文課上的精彩紛呈,學生又收穫多多,豈不是兩全其美?

英語教學一得 篇七

【摘要】英語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的核心是訓練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良好的表達能力。教師的作用是創境、指導、啟發、激勵、參與、釋疑、評價,也就是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幫助和推動學生接受英語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系統全面的語言訓練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興趣 主人 縮短差距 科學評價 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22-02

近幾年,我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初步摸索了一些國中英語教學輔助方法(以下簡稱輔助法)。深感輔助法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一、輔助法是一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及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些因素組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助系統;二是智力因素,包括模仿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技能與學習遷移等;這些因素組成了一個學習操作系統;三是控制因素,包括教師的講授與指導、教材的組織與呈現、課堂雙邊活動、學生成績的考評和其它教學輔助手段等,這些因素構成了學習的控制系統。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過於控制學生,並經常把學生成績的好壞歸結為智力因素。其實,影響學生學習的三個系統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其中非智力因素即輔助系統是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性因素,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內動力。而輔助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就是教師把學生當作教材的第一讀者,創設各種機會讓學生動口、動手、把所授的知識置於具體的情景中,這樣學生容易接受,慢慢地就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二、輔助法的幾點內容

1.把學生當作主人

首先,要想盡一切辦法縮短師生間的心理差距。讓學生感到老師可崇可敬,這樣師生之間的關係就融洽了,便於以後的默契配合。

其次,教師不應帶有任何偏見,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會,並在教學中寄予學會的希望,言行中給予信任感,這樣就會使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例如,在備課中,將課後問題分層次佈置。如英語中的看圖説話,可分三個層次提出:一是看圖表演;二是看圖用英語説;三是看圖一邊説一邊用英文寫。前一個問題給成績欠佳但模仿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第二個問題由語言表達能力好一些的學生進行。最後一個問題由優秀學生進行。這樣,對於優秀的學生給予相當難度的問題,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對稍差的學生,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甚至可以用課前預告的方法,讓他們做出正確的答案,老師及時給予點撥、矯正,給予鼓勵使他們從自卑中解脱出來,振作起來,確信自己能學會英語。於是那種隨着年級的增高,英語學習掉隊的現象就會減少,能收到大面積豐收的效果。

2.縮短好壞學生的差距,避免兩極分化

由於新編國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材料來自生活,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不同的條件,幫助他們獲得知識。如在課堂教學中,穿插與課文相關的歌曲,讓學生扮演角色、繪畫等。比如國中英語課本中學習打電話這一情景時,通過引導學生討論。讓他們明確:在英語打電話中問“你叫什麼名字”有可能説成“Who is your name?”應該説成“Who is that?”“我叫…”不能説成“My name is…”。應説成“This is…”。此後讓他們瞭解一些淺易的我國與英、美國家打電話的不同方式。在些基礎上,分別按問題的難易情景找兩名學生進行表演。當然,這兩名學生要有選擇的,這樣學生往往能將這一情景圓滿完成。其完成了的原因是老師給了這兩名學生輔助作用,並讓他們獲得學會的機會。及時鼓勵、讚揚,使他們代表不同層次的全體學生心理上得到平衡。這樣就可以在班內全面展開表演。當學生的表演有錯誤時,要儘可能找出其優點或合理的成份給予肯定。對錯誤部分加以矯正,或換別一種問法,使學生進一步思考,並讓他們最終達標。

3.正確應用評價手段

對學生的科學評價是使學生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源泉。教師要恰當掌握評價標準,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對於每個學生的評價都應着眼於進步,着眼於發展,要評出信心、幹勁,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發展。例如,在批改作業過程中,切不能一棍子打死。通常情況下不要打“×”,可以打“O”,引起本人注意。

當然,不同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同,也有不同的個性特徵,不能不分對象,不分時空隨意進行表揚,必要時也因人適時地採取批評的辦法,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使之既有壓力又有動力,這是實施輔助法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regq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