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生物必修2總結 篇一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繫,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採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採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製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於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説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繫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 篇二

教學目標

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説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麼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現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温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説,需要高温、高壓、強酸、強鹼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於一個生物體來説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於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於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着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温和的,那麼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温、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麼?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麼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麼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温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從常態轉化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四、總結

在生物體中,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進行着。以人為例:據估計人體細胞內每分鐘大約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能在人體中順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醫院常用雙氧水作為身體出現小傷口的消毒用藥,能觀察到什麼現象嗎?試解釋該現象。

能看到傷口有氣泡產生。原因是人體細胞中產生的酶將雙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氣。

課後小結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巴斯德: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提示:(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温、常壓、酸鹼度適中等温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温、高壓、強酸、強鹼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鑑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鑑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2.提示:(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減數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化。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象。

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變化

教學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法等來學習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髮育”的動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人類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分裂》。

(2) 減數分裂的概念

活動一 小組自主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

學生閲讀教材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3) 精子的形成過程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並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活動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過程

每組分發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着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於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後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着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後,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着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變形成為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目減半的染色體。

(4)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活動三 合作探究: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閲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座標圖以及表格),並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的染色體為2N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5) 歸納總結

①染色體複製發生在: 間期

②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發生在: 減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 減Ⅰ後期

④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發生在:減Ⅱ後期

⑤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分裂完成時

⑥DNA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Ⅱ分裂完成時

(6) 作業佈置:完成導學案相關練習

(7)板書設計

2.1減數分裂

一、減數分裂概念

對象:

時期:

特點:

結果:

二、精子形成過程

1. 部位:

2. 過程

三、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教學反思:減數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為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複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減數分裂是微觀,動態,連續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製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為宏觀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為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着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四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1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節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孟德爾研究性狀遺傳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基因型、表現型、純合子、雜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解釋(C:理解)。

(4)測交法證明基因解釋的正確性(C:理解)。

(5)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D: 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從分離定律到實踐的應用,從遺傳現象上升為對分離定律的認識,訓練學生演繹、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遺傳習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分離定律解答遺傳問題的技能技巧。

二、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3)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2.實施方案

(1)採用舉例、掛圖、投影等進行教學。

(2)聯繫所學知識,演繹歸納本節知識,從而掌握重點內容。

三、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突破策略

(1)運用減數分裂圖説明減數第一次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2)出示有染色體的遺傳圖解進行講解。

(3)應用遺傳定律解題---典型引路,講清思維方法,從而突破難點。

四、教具準備:

1.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2.豌豆各種相對性狀掛圖;

3.對分離現象解釋示意圖;4.投影儀;5.多媒體課件。

五、學法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教材,並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疑點、難點,並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問、勤思考,且做好筆記。

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做題思維訓練。

六、課時安排

3課時,講課2課時,實驗1課時(也可根據情況把實驗內容在講授課時進行)。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教學程序

導言

前面學習了遺傳物質DNA及其基本單位--基因,知道它的複製使前後代保持連續性,它的表達使親代和子代相似。那麼,基因在傳種接代過程中有沒有一定的傳遞規律呢?

一、基因的分離定律

[二]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P2-4

教師列出如下提綱:(投影顯示)

1.瞭解孟德爾簡歷

2.孟德爾的試驗研究方法是什麼?選用什麼材料?純系親本的雜交技術怎樣進行?在學生閲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點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動力。孟德爾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2)孟德爾用避免外來花粉干擾的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豌豆純合植株進行雜交試驗,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設疑:什麼是雜交法?

教師出示人工異花傳粉掛圖,並與學生一起回憶:減數分裂、受精作用、胚珠發育成種子,直到萌發成幼苗的過程,從而理解雜交試驗法。

教師最後強調:孟德爾在試驗中發現豌豆一些品種之間具有易於區分的、穩定的性狀,如莖的高與矮、種子形狀的圓粒與皺粒。從而引出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閲讀教材並討論,最後歸納理解相對性狀要從三點出發:

(1)同種生物;

(2)同一性狀;

(3)不同表現類型。

教師出示:豌豆相對性狀的掛圖。

學生觀察後得出:不同品種的豌豆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

提問:在人體上存在哪些相對性狀?

(答:有耳垂和無耳垂,單眼皮和雙眼皮,藍眼和褐眼?)

再提問:孟德爾開始是否對圖示中所有相對性狀同時分析呢?

學生回答:否。(這是孟德爾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學生閲讀教材P4~5。

教師出示掛圖: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的雜交試驗。

講述: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作親

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雜交後的第一代(簡稱子一代,用F1表示)總是高莖的'。

提問:子一代為什麼全是高莖;矮莖性狀哪裏去了?

學生回答:(略)

講述:帶着這個疑問,我們看看孟德爾是怎樣做的。他讓子一代高莖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莖也有矮莖。

提問:子二代出現的兩種性狀,能提示我們什麼?

學生回答:矮莖性狀在子一代中並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教師講述: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如高莖;把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如矮莖。子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在遺傳學上叫做性狀分離。

同時孟德爾對子二代兩性狀的株數進行了統計分析,他發現,在所得到的1064個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莖,277株是矮莖,高莖與矮莖的數量比接近3∶l。請問學們注意這個比例。

設疑:豌豆的其他相對性狀雜交情況如何呢?

教師出示:孟德爾做的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投影。學生觀察、比較,發現雜交子二代都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3∶1,具有規律性。

[三]教學目標鞏固

1.孟德爾雜交試驗選用什麼材料?為什麼?

2.什麼是相對性狀?擬人為例舉例子。

3.下列各組中屬於相對性狀的的是

A.狗的長毛與黑毛

C.桃樹的紅花和綠葉

答案:1.略 2.略 3.D

[四]佈置作業

1.P8練習題第一題。

2

.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間行種植,收穫時發現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 ( ) B.羊的白毛與牛的黃毛 D.人的雙眼皮和單眼皮

甜玉米果穗上無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顯性性狀 B.相互混雜 ( ) C.非甜是顯性性狀 D.相互選擇

分析: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之間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現為非甜,説明非甜是顯性性狀,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現非甜籽粒也説明非甜是顯性性狀。

答案:C

3.玉米高稈對矮稈為顯性。矮稈玉米用生長素處理後長成高稈,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 B.全是矮稈 D.全是高稈

分析:生長素作用於植物,促使細胞體積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長,但不影響內部基因組成,因此,用生長素處理後長成的高稈玉米仍然受隱性基因控制,自交後代不發生性狀分離。

答案:B

總結

這節課要重點掌握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理解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狀分離。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 篇五

教學目標

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説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麼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現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温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説,需要高温、高壓、強酸、強鹼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於一個生物體來説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於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於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着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温和的,那麼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温、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麼?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麼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麼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温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從常態轉化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2單元測試題 篇六

關於高中生物必修2精選單元測試題

1.孟德爾利用“假説-演繹”的方法發現了兩大遺傳規律。下列對其研究過程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A.在豌豆雜交、F1自交和測交的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

B.所作假説的核心內容是“性狀是由位於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C.為了驗證所作出的假説是否正確,設計並完成了正、反交實驗

D.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2.(·西安高一檢測)性梳是雄果蠅特有的第二性徵,着生在雄果蠅的第一對前足的第一個跗節上。在果蠅羣體中有一種“嵌合體”果蠅,其身體左側無性梳,而身體右側有性梳。研究發現該“嵌合體”果蠅左側身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為XX,右側身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為XO。該果蠅染色體的變異產生於()

A.體細胞的有絲分裂中

B.原始生殖細胞的有絲分裂中

C.體細胞的減數分裂中

D.原始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中

3.一對錶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患白化病的。女兒,問這對夫婦再生一個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控制白化病的基因遵循什麼遺傳規律()

A.1/4,分離定律B.3/8,分離定律

C.1/4,自由組合定律D.3/8,自由組合定律

4.一個研究小組,經大量重複實驗,在小鼠毛色遺傳的研究中發現如下現象。推測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髮育)的基因型為()

①黑色×黑色→黑色

②黃色×黃色→2黃色∶1黑色

③黃色×黑色→1黃色∶1黑色

A.顯性純合子B.顯性雜合子

C.隱性個體D.不能確定

5.下面是人體細胞分裂時,A、B、C、D四個不同細胞分裂期染色體和DNA統計數據的柱狀圖,那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可以發生在(

)

6.如圖為某雄性動物體內細胞分裂的一組圖像,下列敍述不正確的(

)

A.基因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可發生在細胞②中

B.①中的DNA∶染色體=1∶1,②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圖

C.細胞①、②、③、④產生的子細胞中均有同源染色體

D.細胞①分裂形成的是體細胞,細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細胞

7.(2013·合肥高一檢測)果蠅中,正常翅(A)對短翅(a)為顯性,此對等位基因位於常染色體上;紅眼(B)對白眼(b)為顯性,此對等位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現有一隻純合紅眼短翅的雌果蠅和一隻純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蠅雜交,得到的F1再進行自交,你認為下列敍述不正確的是()

A.F1中無論雌雄都是紅眼正常翅

B.F2中正常翅與短翅、紅眼與白眼的比例都是3∶1

C.控制眼色和翅形的兩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D.F2性狀分離比不會出現9∶3∶3∶1

8.紅眼長翅的雌、雄果蠅相互交配,後代表現型及比例如下表。設眼色基因為A、a,翅形基因為B、b。親本的基因型是()

、、BbXY

、、AaBB

9.如下圖所示,為了鑑定男孩8與本家族的親緣關係,需採用特殊的鑑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比較8與2的線粒體DNA序列B.比較8與3的線粒體DNA序列

C.比較8與5的Y染色體DNA序列D.比較8與2的X染色體DNA序列

10.已知人的紅綠色盲屬於X染色體隱性遺傳,先天性耳聾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D對d完全顯性)。下圖中Ⅱ2為色覺正常的耳聾患者,Ⅱ5為聽覺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攜帶d基因)和Ⅱ3婚後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患耳聾、色盲、既耳聾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別是()

A.0、1/4、0B.0、1/4、1/4C.0、1/8、0D.1/2、1/4、1/8

11.下圖所表示的生物學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多選)()

A.甲圖中生物自交後產生基因型為Aadd的個體的概率為1/16

B.乙圖生物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為8條

C.丙圖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顯多於女性患者,該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D.丁圖表示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至少能產生4種配子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教材分析 篇七

高中化學必修2教案 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 第一節元素週期表 ◇ 第二節元素週期律 教案◇ 第三節化學鍵 教案 ◇ 第三節化學鍵 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教案2◇ 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 教案2◇ 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 教案2 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教案2◇ 第二節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 教案2◇ 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 ◇ 第四節基本營養物質1 第四章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全章教案◇ 第一節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 ◇ 第二節化學與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能力方面: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教學難點:

⑴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探討

介紹教材P78斯帕蘭扎尼的實驗,討論下列問題:

⑴這個實驗要解決什麼問題?

⑵是什麼物質使肉塊消失了?

對細胞來説,能量的獲得和利用都必須通過化學反應。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細胞中代謝過程離不開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學生回憶:⑴化學反應中無機催化劑的概念?⑵無機催化劑的作用、特點和條件是什麼?

學生思考:細胞內的環境是一個常温常壓下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化學反應卻能高效有序地發生,應該有適合的生物催化劑——酶。

【講授】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1、實驗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實驗步驟及現象

3、討論

⑴——⑷見教材P79。

⑸這個實驗為什麼要選用新鮮的肝臟?為什麼要將肝臟製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一個吸管?為什麼?

4、實驗結論

5、實驗過程的理論分析

⑴在做該實驗時讓學生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的突出特點——高效。

⑵控制變量:講解教材P79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實驗設計的原則。

⑶進行實驗: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稱為活化能。

用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無催化劑時需活化能75kJ/mol;用鉑作催化劑時,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時,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結合教材P80圖講解)

正是由於酶的催化作用,細胞代謝才能在温和條件下快速進行。

【講授】二、酶的本質

[資料分析]教師設置下列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教材P81——82相關內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觀點各有什麼積極意義?各有什麼侷限性?

3、科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爭論是正常的。試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間出現爭論的原因是什麼,這一爭論對後人進一步研究酶的本質起到了什麼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間的爭論被哪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簡述畢希納實驗的過程?

6、從畢希納的實驗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7、要證明酵母細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細胞的作用一樣還需要對實驗如何改進?

8、薩姆納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證明它的化學成分的?

9、薩姆納歷時9年才證明脲酶是蛋白質,並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你認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0、請給酶下一個較完整的定義?

11、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談談你對馬克思説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

二、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1prv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