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説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説,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繫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説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説出來,説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説,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敍説,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瞭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説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於質疑並勇於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衞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説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並通過以下形象的説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着赤道繞地球飛行一週,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於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麼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先有學生來説,老師最後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 複習

小結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二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麼説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温、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範圍》)

前後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説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並報出自己的方位,並按與亞洲的相鄰關係調整前後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仍由周邊同學説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徵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裏最重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裏,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裏有什麼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裏了嗎?

[複習地形圖的閲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麼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麼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閲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説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後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_)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麼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閲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瞭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座標和水平座標標註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裏?(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恆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温、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

第七章

第二節 印度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麼?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裏?

2、學生髮言,教師小結。

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閲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餘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佈”,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佈”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佈與降水量的地區分佈、地形分佈的對應關係。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佈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佈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説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閲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製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後,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後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閲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並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佈”,分析工業的分佈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係,並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佈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閲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髮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後,但未必什麼產業都是落後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説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鑑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篇四

【大洲和大洋】

一、課程標準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

二、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瞭解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

2、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説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4、舉例説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由歷史事件導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蘇聯宇航員乘坐飛般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人。】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時,他説“這對我個人來説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説卻是一個飛躍(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句震驚世界的話。其實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遊地球軌道時也説過一句同樣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説了一句什麼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承轉】水星無水,地球少地,看來人類真的把地球與水星的名字給顛倒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出示圖2-1地球---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

【講解與提問】這是一張地球衞星圖片,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你看出了什麼?

圖上白色代表大氣,黃色代表陸地,蔚藍色代表的是海洋,雖然有的地方被雲層遮住了,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於陸地。

【繼續提問】從海陸分佈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可讓學生看餅狀圖,也可以讓學生從圖2-4上估算一下。)

【板書】一、海陸分佈(陸海三七分)

【承轉】那麼人類是如何瞭解海陸分佈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後的情況下。

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説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佈。那麼分佈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掛圖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引路讀圖】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於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極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關係如何?

⑤仔細看圖,各個大洲的位置分佈有何特點?

⑥讀圖活動:説説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係?誰能説一説我們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學生活動(上講台、邊指圖邊講):以上面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例,你作為事件中的主人公,請你説説你當時遠行的路線是什麼樣的,到過哪些地方,還能講講你途中碰到過的事或物嗎?

⑧你還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嗎?印弟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百慕大三角謎區在哪裏?等等。

【承轉】每一個大洲都是一個整體。大洲內部我們又可以分幾部分來認識。看圖2-3

【提問】大洲由哪幾部分組成?

【板書】大洲〓大陸╋島嶼

【提問】觀察圖2-3,用你話來描述一下什麼是大陸、半島和島嶼。

【承轉】大洲與大洲往往遠隔重洋,我們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問】根據你自己的認識,説説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雲雨的故鄉: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

資源的寶庫: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採);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日本神户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

(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着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

【自我測評】

繪製一幅世界海陸分佈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後感】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東南亞的地形分佈情況,能歸納其地形特徵

2、瞭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瞭解東南亞的氣候分佈及特點,佔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

4、瞭解東南亞的國家

教學重點:瞭解東南亞的氣候分佈及特點,佔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富饒的物產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6頁圖7-6東南亞的物產分佈。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1、礦產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

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量最多的國家

2、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3、熱帶經濟作物: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37頁活動題

活動題①中南半島水稻主要分佈在泰國、越南、緬甸的平原地區,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

活動題②河流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高温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的生長。

㈡、我國的近鄰

>1、讀圖7——8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 老撾——萬象 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 緬甸——仰光 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賓——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文萊——斯里巴加灣市 東帝汶(最新獨立)

2、其中與我國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3、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做瀾滄江,流經了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4、居民

⑴、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佈最集中的地區

⑵、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六

南亞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重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難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位置與國家

1、讓學生通過讀圖找出南亞地理位置:

位於亞洲的南部,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被印度洋包圍。

北迴歸線穿過中部。

2、主要國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孟加拉國——達卡 尼泊爾——加德滿都

錫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蘭卡——科倫坡 馬爾代夫——馬累

3、學生閲讀課文“南亞次大陸’

㈡、三大地形區

1、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

⑴、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圖中找出南亞兩條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恆河

通過閲讀南亞地形圖,並對照南亞地形圖分析河流的流向、發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經國家。

印度河: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北麓;流經的國家: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恆河: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的國家:印度,孟加拉國;注入的海洋:孟加拉灣。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重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難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氣候特徵

指導學生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

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濕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風

乾季——涼季11月——次年2月 東北季風

熱季3——5月份

3、簡單介紹南亞的農作物及分佈,介紹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的聯繫

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

小麥——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帶

黃麻——恆河下游地區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44頁的活動題

活動題①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分佈面積廣大。

活動題②該地北、西、東三面山地環繞,南部向印度洋敞開,有利西南季風的進入;濕潤的西南季風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動題③總體上看,孟買和安拉阿巴德均為熱帶季風氣候,但由於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特徵存在明顯差異,孟買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買的氣温年較差大。

㈡、宗教與社會

1、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

2、學生閲讀課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與經濟

1、南亞是世界人口分佈密集的地區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2、南亞8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達 , 電腦軟件佔據重要地位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麼,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遊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並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麼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麼樣。從中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麼樣的天氣?為什麼?討厭什麼樣的天氣?為什麼?(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台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説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kkq1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