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屈原列傳》教案

《屈原列傳》教案

《屈原列傳》教案

《屈原列傳》教案1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繫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繫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繫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

一、結合《離騷》的複習,瞭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操,進而瞭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於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羣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慾,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恆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義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顯現;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通贄見面禮;

內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古今異義】

明於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與王圖議國事王甚任之屈平屬草稿未定爭一寵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以一儀而當漢中地秦伏兵斷其後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同形異義】

治亂悉發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生朗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練習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時學習的字詞

二、學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結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事秦。

而設詭辯於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分,所以在內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人笑。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十年。

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複述最後三段內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敍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幹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於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鍵在“明於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國時代必須在國內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羣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力,這樣無異於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並且虛榮浮誇,頭腦糊塗,他倚仗先王開創的楚國國力,稱雄於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後仍然心繫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面與羣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敍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歎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後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描寫及後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瞭寫作目的。

三、練習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並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屈原寧死不屈的行為與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新理解。

《屈原列傳》教案2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 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虛詞,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識

3. 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學重點:

1、重點閲讀第三自然段,背誦並理解作者在敍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後,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敍夾議,讚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並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敍了與屈原有關的幾件大事,並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設想:

1.利用預習提示,引導學生整理文言知識,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記敍、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色,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長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藉助“預習提示”,圈點重要文言知識,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為屈原立傳的。字裏行間噴瀉着激憤和哀怨之情。司馬遷以無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讚了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學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興國的愛國思想和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他含着熱淚為屈原立傳,抒情寄憤以澆胸中塊壘。因此,這篇課文記傳中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一篇夾敍夾議的人物評傳,這是不同於《陳涉世家》《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仔細體會。

二、背景材料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詩人。

屈原出身於和楚王同宗的沒落貴族家庭,因其&“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應對諸侯,後又任三閭大夫,對內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對外堅持聯齊抗秦,以楚為中心統一中國,受到腐朽貴族集團子蘭、靳尚等人的攻擊,遭讒而去職。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漢北(今湖北省西北部)。從此,楚國國勢日益衰微,懷王寵姬鄭袖和大臣靳尚等舊貴族集團的人物,包圍了懷王,後懷王又受到秦國使臣張儀的欺騙,與齊絕交,使楚陷於孤立,兩次派兵攻秦,結果損兵折將,失去漢中六百里國土。懷王晚年,不聽屈原勸阻,在子蘭等人慫恿下,去秦講和,被秦扣留,客死於秦。頃襄王繼位後,繼續對秦執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評舊貴族集團誤國,繼續受到子蘭等人的迫害。約在頃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帶。他對國家前途憂心如焚,痛恨奸佞誤國,但又不肯同惡勢力同流合污,繼續堅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兩次被放逐的前後,寫了不少憂國憂民的詩篇。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他覺得無力挽救楚國危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極端悲憤絕望,寫了《哀郢》、《懷沙》兩首詩後,相傳在舊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沉於湘水附近的汨羅江。從此這一天就被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名曰端午節。

三、整體初讀,明確課文的內容和段落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這篇課文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2.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黜、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體,學法設計

這篇史傳的顯着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於敍事”,而是“以議論行敍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説它“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裏,而在於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採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於記敍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後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後,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五、課內預習課文。要求:

1.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疏通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① 課文主要記敍了屈原的哪些事蹟?

② 圈點出概括屈原悲慘遭遇的語句。

③ 在課文中劃出概述屈原傑出才能和最能表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詞語。

④ 給課文分段,總結出各部分內容。

六、討論課文結構。

七、佈置作業: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慘怛( ) 商於(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嚳( ) 皭然( ) 汶汶( ) 汨羅( ) 屈匄( ) 隨屬( ) 唐眛( )

2.完成相關的課後練習

3.熟讀課文,背誦重要語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l5wo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