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運動的快慢》教案

《運動的快慢》教案

課題

《運動的快慢》教案

運動的快慢

時間

2023.9.11

主備人

課型

課時

審核人

每課三分鐘

教學

目標

(核心

素養

內涵)

物理觀念:

(1).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單位並會進行換算

(3).瞭解勻速直線運動,並會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科學思維:

學會觀察和分析生活中有關物理知識的實例與實驗現象,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科學探究:

通過實踐和探究,讓學生感覺科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觀。

科學態度與責任: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勇於發現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難點:速度單位的換算

備教具

相關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

備教法

講練結合法,討論法,歸納法。

核心素養內涵(設計意圖)

教學環節

二次備課

通過情景引入,培養學生興趣,建立物理都是來自於生活的科學態度和責任

一、引入新課(情景引入)

找兩個孩子在班裏比賽跑步,找一個孩子當裁判員記時,其他同學認真觀看並思考以下問題。

1. 在比賽過程中,你是如何判斷誰跑的快的?

2. 運動員跑完全程後,裁判員是怎樣計算成績的?你與裁判員所用的方法一樣嗎?為什麼?

3. 小聰同學的100m跑成績為17s,小明同學的50m跑成績為8s,要知道他倆誰跑的快,應該怎麼辦?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就會解決這些問題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

從學生的經歷出發,從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入手,讓學生知道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素養要求。

通過比較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比較運動的快慢的方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通過計算,更好的掌握平均速度的含義及求解方法。學生自己動手學生印象深刻。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通過書本上的小資料,進一步讓學生從物理迴歸生活,瞭解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由圖片直觀的展示兩種運動,學生更容易理解

由生活中的實例過渡到函數圖像,數形結合,學生理解起來是有困難的,可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通過習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強化鞏固

二、新課學習

(一)、速度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我國優秀運動員蘇炳添在2021年東京奧運田徑賽場上以9.83秒的成績在男子100米半決賽中打破亞洲紀錄。請同學們欣賞當時奧運會百米決賽的錄像。

思考哪個運動員跑得快?並説明判斷的依據。

思考我們現在的判斷方法和裁判的判斷方法一樣嗎?請你們説説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總結:

(1)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運動快,路程短則運動慢;

(2)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來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運動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2.速度的概念

師:這就是平時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而在實際當中,如果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都不同,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生(討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人為地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

(1)讓它們運動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通過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經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師:鑑於這種情況,物理學中引進了速度的概念,來描述運動的快慢.即速度是路程與時間之比,它在數值上等於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板書: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定義: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3.速度的定義式

師:請大家利用平時的生活經驗推導出速度的定義式.

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運用了這種方法,在運動時間相同時比較運動路程或在運動路程相同時比較運動時間.

生(踴躍回答):速度=路程/時間,用符號表示是v=s/t.

師:回答正確,很好.

下面讓我們看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及單位:

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

板書:

1.速度定義式:速度=路程/時間,用符號表示是v=s/t.

2.速度的單位: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

交通運輸中還用到千米每小時作速度的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兩種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為:1 m/s =1×1/1000km÷1/3600h=3.6km/h.

師:不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同,如我們上學步行的速度通常約為1.1 m/s,騎自行車時的速度約5 m/s,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小轎車的速度通常可達33m/s.下面請大家閲讀教材P20“小資料”,瞭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

師生一起閲讀,並舉例,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物體的運動速度.

4課堂練習

請將下列物體按速度從大到小排列。

(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3×108m/s

(2)人步行:110cm/s

(3)我國規定,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的最大速度為:120km/h

(4)發射人造衞星的最小速度:7.9km/s

(二)、勻速直線運動

1、PPT展示圖片

列車沿直線運動過山車沿曲線運動

師:它們的運動路線有什麼區別?生:直線和曲線.

導入語:機械運動中的類型有哪些呢?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1).按運動路線的曲直分類:直線運動、曲線運動.

(2).按速度是否變化分類:勻速運動、變速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板書)

【過渡設問】如圖,甲、乙兩車在同一條筆直的公路上運動有什麼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甲車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而乙車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

【教師講授】

1.定義(板書):物體沿着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特點:快慢不變、沿直線運動)

它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研究其他複雜運動的基礎.

2.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板書)

三、變速直線運動(板書)

1.定義(板書):物體沿直線且速度大小改變的運動.

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體做變速運動的快慢.

2.平均速度(板書):表述物體在某一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內運動的快慢.

3.平均速度計算式:v=t總(s總)(板書)

【例題】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 m用時6 s,後50 m用時7 s,求小明前後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小明前50 m路程s1=50 m,用時t1=6 s;後50 m路程s2=50 m,用時t2=7 s;全程s3=100 m,用時t3.根據公式和題意有:

前50 m平均速度:v1=t1(s1)6 s(50 m)≈8.3 m/s

後50 m平均速度:v2=t2(s2)7 s(50 m)≈7.1 m/s

全程時間:t3=t1+t2=6 s+7 s=13 s

全程平均速度:v3=t3(s3)13 s(100 m)≈7.7 m/s

【教師總結】求物體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確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係.即使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備作業

1.基礎鞏固

2.能力提升

3.實踐拓展

備板書

動手動腦學物理

1、2、3

動手動腦學物理

4

查閲相關資料,瞭解中國鐵路的發展及不同列車行駛的最高速度。

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速度(單位換算)

t總(s總)

課後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mvzo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