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共學、共事、共修養,營造師生和諧

共學、共事、共修養,營造師生和諧

共學、共事、共修養,營造師生和諧

共學、共事、共修養,營造師生和諧

內容摘要: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教育,和諧教育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係,本文借鑑陶行知教育思想,從共學、共事、共修養三方面談如何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關鍵詞:和諧   師生  共學  共事   共修養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首先人要和諧,而培養和諧的人需要和諧的教育,實施和諧的教育就需要有和諧的師生關係。怎樣才能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呢?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1)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和學生共學、共事、共修養,共同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一、共學

陶行知先生説過:“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須及時好學。”(2)隨着社會的進步,知識在不斷更新,“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已不完全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顯然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

隨着各種傳媒的出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他們可以獲取到課本內外的知識,他們的知識可能超越教師,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之尊”,向學生學習,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陶先生曾告誡我們“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3)

他還説:“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説,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4)“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這也是教學分離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這樣,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5)

教師應該承認師生平等,與學生一同學習。承認差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策略;允許學生説錯,説錯了不諷刺,不譏笑,在鼓勵中給予指正重答;允許學生不會,不會的不埋怨,不挖苦,不怕重複地給予指導點撥;答得不完整的,耐心等待,允許想好了再補充;教師不會的可以向學生請教;教師錯了,允許學生指出、爭論。這樣師生間就會達成一種理解、自由、民主、輕鬆、愉悦的關係。

二、共事

班集體活動中,教師以身作則,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特長,激情投入,與學生一起唱歌,一起做操,一起出板報,一起大掃除,這樣就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打成一片,使他們在活動中,逐漸接受你,進而接受你的教學、你的思想、你的教育,最終達到師生和諧發展的目的。

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一二·九歌詠比賽,要求每班一個大合唱,時間非常倉促,從通知到比賽,只有三天準備時間。我徵求學生的意見,選取了一首《紅星歌》,但是大家都不大會唱,於是我上網下載歌曲及視頻,抽空就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唱,可是時間過去了一天半,還是不如人意。於是第二天放學後,把學生留下來進行了一次集訓。剛開始學生們總是放不開,跟不上拍,平時不大會唱歌的我也只能豁出去了,跟着音樂輕聲教唱了一句,學生一下子注意力集中了,興致也來了,就這樣一句又一句,總算唱得有七八分像了,可聲音還是不響亮,我也顧不得許多,放開喉嚨大聲領唱,學生們的聲音也越唱越響亮。放學後,有一個學生對我説:“老師,你有好幾個地方唱錯了。”我説:“是嗎,我也不大會唱,回家後我還要好好學。”回家後我一直跟着音樂學唱,第二天又請來音樂老師當場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比賽中我班獲得了一等獎。這次成功為班級爭得了榮譽,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們的距離。

這學期我們班共有學生32人,要負責本班教室內外、潔具室、一幢實驗樓(共有6間教室,外加三個走廊和兩層樓梯)的打掃,任務非常重,值日表修改了三次,總算每個地方都安排有人,但每個人的任務都很重,開始學生也有怨言,嫌苦怕累。每個週一,我都會帶着抹布參與到大掃除中,擦桌子,擦凳子,擦玻璃,一樓擦到二樓,再到三樓,學生們看到我和他們一起勞動,也靜了下來,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地幹活,有的學生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也主動去幫助其他同學。其他班級學生早已打掃結束背起書包回家了,而我們班沒有一個同學偷偷溜走,直至任務全部完成。試想,如果教師只是分配好任務,就呆在辦公室不聞不問,學生們還會認真做事,看到別的班級同學放學了,還會堅守崗位嗎?

正是教師和學生在一起同甘共苦,學生才和教師共擔當,同進退。

三、共修養

什麼是修養?哪些人需要講修養?陶行知先生説過:“我以為做事即修養,修養即做事。然而人何必有修養?修養又有什麼好處?就普通所得,修可以豐富經驗,養可以活潑精神,身體且亦因之健全,所以人人講修養。”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一面鏡子、一本書。要提高學生的修養,就要注重教師自身的修養。為營造和諧的師生、生生關係,教師必須在這些方面與學生共修養:

1、熱愛集體,愛護公物

從接任新的班級開始,我就教育學生要愛護班級公物,維護集體榮譽。我也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教室裏有垃圾,我彎腰撿起;黑板沒擦,我舉手擦掉;凳子壞了,日光燈壞了,及時叫人修理……有集體活動,我總是和學生們在一起:一起唱歌,一起出黑板報,一起製作手抄報……學生們也耳濡目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付諸行動上,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人人為班級服務,為班級爭光添彩。一直以來,我班衞生很少扣分,集體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寬容互讓,團結友愛

每個新學年我跟同學們説的第一句話總是:“我們大家有緣才聚到一起,從今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們要珍惜緣分,團結友愛,互相尊敬,互相體諒,互相謙讓,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希望我們和睦相處,共同度過這段美好時光。”

作為老師,我也時時踐行這句話。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不以學生成績好壞為喜惡的標準。我班有兩名特殊的學生,他們由於智力因素,連字也不識幾個,成績自然不好。但是我從來不去批評指責他們,相反,儘量去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如遵守紀律,愛護公物,勞動積極等,當着學生們的面表揚他們,使他們在其他同學面前得到尊嚴。學生也偶有嘲笑、欺負他們的,每次我都讓這些同學換位思考:假如自己由於身體的缺陷,別人嘲笑、欺負你,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對於這些弱勢同學,我們給予的應該是幫助,讓他們得到温暖。久而久之,同學們不再欺侮他倆了,平時主動接近他們,幫助他們,他們也在同學中得到了快樂。我的寬容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文明之風在我班蔚然成風,同學之間極少發生矛盾衝突,師生間也和睦相處。

3、遵章守紀,嚴於律己

學生在校能遵章守紀,嚴於律己,踏入社會才能遵紀守法。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僅僅是為學生制定的,身為教師更應嚴格遵守。要求學生不遲到,自己也要按時上班、上課。工作以來,我每天堅持在學生到校之前到班,學生看到班主任天天早到班,也按時到校,從來沒有遲到現象。升國旗時,我總是整好服裝,自覺立正,雙手靠攏身體兩側,仰頭對國旗行注目禮,學生們也自覺站直,對着莊嚴的國旗行注目禮。在着裝上我一貫堅持樸素得體,學生也以樸素整潔為審美標準……漸漸地,學生把遵章守紀當成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教師去強制執行,也消除了學生對教師的牴觸、敵對情緒。

4、直面失敗,樂觀向上

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激流中,每一個人都隨時面臨着困難、風險、挫折與失敗,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當代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蜜罐裏的,是“温室裏的花朵”,一道小的難題,一個不及格的分數,一句不温柔的批評,這些小小的挫折都會使他們痛哭流涕,傷筋動骨,甚至一蹶不振。他們嬌氣,軟弱,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意志薄弱,很難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作為教師也要教育學生直面失敗,樂觀向上。

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學習的熱情也不夠,還得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難,使學習取得成功。”走進教室,走近學生,我常常把生活中的不幸、痛苦,深埋在自己的心底,用微笑去面對學生,用笑容去感染學生笑對生活。面對班級活動的失敗不去怨天尤人,責怪辱罵,而是讓學生總結得失,直面失敗。讓他們明白比賽不僅僅只是一個結果,也包括我們為比賽而準備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所參與的活動,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比賽前的各個細節,各個行為其實也都是在比賽,而我們最終的結果只是一個分數,這一個分數代表不了我們整個過程的成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比賽而付出的,我們所體會到的,都會促進我們的進步,只要同學們通過比賽有所得,有所進步,那麼在這方面大家就是勝利者。教師對失敗的坦然,也讓學生能順利地走出失敗的陰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樂觀向上,縱使今後的路途多麼曲折,多麼坎坷,他們都不會懼怕、退縮。

學校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諧的社會少不了和諧的校園,和諧的校園離不開和諧的班級,和諧的班級體現為和諧的師生關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意義之大責任之重,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道盡。讓我們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用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打通人與人的隔閡,達到真正的精神交通,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43頁

(2)《在生活教育社新年敍餐會上的講話》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609

(3)《放下“師道之尊”,做學生的“學生” 》海門市秀山國小 徐雪松

(4)《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40頁

(5)《教學合一》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3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4vy1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