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熱門41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熱門4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1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熱門41篇)

篇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創新科學課堂教學方法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一位教師上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電磁鐵》是這樣創設生活化情境的:“同學們,我昨天買了一個海豚穿過環的玩具,你們想看嗎?”然後,該教師打開電源,讓學生看小海豚穿環的動作。

這時,就有學生好奇地問:“小海豚是如何剛好鑽得進環裏面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探究發現只有在通電的情況下,小環才會吸引着小海豚穿過去。

這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為什麼在通電的情況下小海豚會穿過圓環?教師就能很輕鬆地引入“探究電磁鐵的性質”的知識。

(二)調整教材內容順序,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使用教材或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養蠶》這一單元時,可以根據農村的養蠶季節和養蠶所需時間來合理安排科學教學內容的相關順序,如在養蠶季節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認識桑樹,到養蠶户家觀察蠶的各個生長階段,從而讓學生認識蠶的生活習性、特點,完成“養蠶”這一單元的學習。

(三)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着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式調整教學方法,確保能按照學生的具體需求來授課。

例如,同樣是教學《水和空氣》這一內容,在較為活躍的班級,我們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學生通過辯論“空氣有沒有重量”這一論題,並通過教師的點撥,用天秤、充氣球等實驗來證實等方法,最終得出“空氣是有重量的”這一論點。

在較為沉悶的班級,我們就要用“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麼辦法證明?”“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裝空氣?”“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可以用什麼儀器進行?”等問題循循誘導,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要想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時,教師鼓勵學生用鼓、鑼、小木棍、笛子和塑料尺等做實驗。

實驗時,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發聲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學生通過做實驗和觀察實驗得出:“這些東西沒有外力作用時它們不會發出聲音,它們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但發出聲音時會有振動”的結論,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二、充分利用本地教學資源

農村有着豐富的科學課程資源,如農田、草地、山林、池塘、河流都是學生學習科學的自然環境資源。

另外,農業新產品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改良,以及農業病蟲害的防治等都可以為學生學習科學課提供豐富的人文資源。

因此,農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村資源,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蝸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課堂移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在田裏、小河邊尋找蝸牛、田螺、福壽螺等軟體動物。

等學生找得差不多時,就提出“這些軟體動物的生活習性、身體特點、食物各是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以及教師的解答中瞭解這些動物,達到教學的目的。

最後,引導學生分辨和了解“哪些蝸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田螺和福壽螺有什麼區別”“如何消滅對農作物有害的福壽螺”等,並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告訴家長,幫助家長科學種植農作物。

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用。

三、合理設置課外活動

科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程的開放性”,科學教學不應僅限於課堂內,還應該把其延伸到課外。

科學課不應該把課堂的`結束作為教學的結束,而應該把課堂的結尾作為連接課內外的紐帶,積極開闢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引導學生做好課外觀察和探索的工作。

如“觀察種子發芽”這一實驗就可以安排學生觀察自家的穀子、綠豆、大豆等常見種子的發芽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促進理解和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總之,在農村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落後的教育觀念,活用教學資源,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杜庭匯 單位:百色市凌雲縣伶站瑤族鄉中心校

篇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課外實踐,科學課堂教學的延續

科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在觀察、實驗等操作活動中驗證猜想、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

但是,有些探究活動由於材料、時間、空間等限制,在課堂上無法組織,這就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探究。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草木》《水生植物》時,由於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們無法將一些觀察實驗材料搬進教室,只能帶領學生走到室外、走進自然,

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在校園裏觀察花草樹木,組織學生撿樹葉,和學生一起到校外的池塘邊考察,尋找認識一些水生植物,並採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帶進課堂仔細研究它們的結構、生長習性等。

再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動物》一單元時,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必須在課外進行,如組織學生課前到野外尋訪小動物,捕捉蝸牛、螞蟻、蚯蚓等小動物用於課堂中的觀察、實驗等研究活動,為了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我還將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在課後精心飼養這些小動物,細心觀察記錄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它們做朋友。

科學教學中有許多探究活動的開展需在課堂外進行,如植物的種植、小動物的飼養、月相的觀察、水域的考察等等,這些都得依賴課外活動,因此,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延續。

二、課外實踐,歷練動手能力的基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實踐是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親自接觸、親身體驗,增加感性認識,做到知行統一。

課外實踐是鍛鍊學生動手能力的基地,學生在親歷實踐活動中,動手操作,豐富體驗。

在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天氣》一單元時,我們開展了許多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鍛鍊動手實踐能力。

為了保持學生對氣温變化的研究興趣,培養長期開展科學探究的意志力,筆者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支温度計和一張記錄單,要求堅持測量記錄一個月中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氣温,為了激勵他們長期堅持,筆者讓各個小組開展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能夠一次不落地堅持到最後。

孩子們在比拼中全部堅持下來,既鍛鍊了他們測量温度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堅持不懈投身科學研究的精神。

在《風向和風速》《降水量的測量》教學時,筆者還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動手製作風向標和雨量器,並引導鼓勵他們利用自制的儀器開展實踐活動,用風向標測風向和風速,用雨量器測記錄降水量。

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使雙手更加靈巧,在測量實踐過程中使眼睛更敏鋭,讓大腦更靈活,讓精神更愉悦。

手和腦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動手能力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提高科學創新能力的基石。

讓我們致力於課外實踐,為學生創設實踐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外實踐中歷練動手能力。

三、課外實踐,藴育創新精神的沃土

課外實踐活動的多樣性給學生鍛鍊能力、發展個性提供更多的機遇,也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催生創新意識,在動中求思,思中求新,在動手操作中藴育創新精神。

譬如,在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時,筆者將一些探究活動移到課外開展,如種子發芽的過程較長,需要學生在課外長時間實驗觀察種子發芽全過程;研究綠豆種子發芽條件以及綠豆芽生長條件都需要較長時間。

在長期課外實踐中,學生除了在知識上有所收穫,也會激發創新的靈感,孕育創新意識。

為了研究蚯蚓的生活條件,使學生懂得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我讓學生在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飼養蚯蚓,課外堅持觀察、比較,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個學生在挖蚯蚓時,不小心將一條蚯蚓挖斷了,一分為二,他把這兩條斷蚯蚓放入容器中飼養,一段時間後發現兩條斷蚯蚓都成活了,而且長出了新的頭或尾。

受到啟發,他又繼續深入研究還有哪些動物也具有這種本領,並將研究發現寫成科技小論文。

還有一個學生在飼養蚯蚓過程中發現土壤中突然長出了一些菜籽粒大小的乳白色的東西,他通過諮詢家長,網上查找資料,知道原來是自己飼養的蚯蚓產卵了,他開心極了,堅持觀察研究,兩個多星期後孵出了小蚯蚓,他把飼養盒帶到班上,並將實踐成果和大家分享,並表示將繼續飼養觀察,爭取更多收穫。

四、總結

科學的海洋是浩瀚無限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道路是漫長的,讓我們課內外結合,開闢課外實踐這片新的領域,使之成為科學教學的第二課堂,為國小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添磚加瓦。

作者:範秋香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餘中心國小

篇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策略

一、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瞭解,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國小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於農村國小教師缺乏,校園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為“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着,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校園、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國小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十分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校園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乾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轉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於它的學科性質。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小校園長及科任教師,務必充分認識加強國小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國小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於“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到達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帶給了良好的平台,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願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侷限的狀況,務必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轉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但是很多國小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麼印象。這與校園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資料無法開展,但我認為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小校園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於透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説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帶給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國小科學教師素養、教學潛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資料,這能着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篇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現狀及教學策略探析

一、國小科學的教學現狀

1.以老師為課堂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校園的課堂中老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被動理解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受到了限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沒有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課堂“死氣沉沉”,學生聽課效果不理想。另外,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互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不明白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利於進一步的教學安排。

2.傳統教學觀念嚴重

現如今仍有很多老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認為學生的分數就是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直接體現。這樣的觀念是極其不科學的。科學中有很多現象和實驗,老師沒有對這些進行解釋説明,而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原本充滿趣味性的國小科學卻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因此失去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習潛力無法提升。這樣的教學觀念,不僅僅不利於現階段的科學教學,對學生以後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學習也是嚴重的阻礙,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3.忽視學生創新思維潛力的培養

國小是學生理解教育的最初階段,國小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很多校園的教學方式極其不科學,課堂中老師對科學知識重點講解,反覆強調,卻沒有及時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探究。課後也僅僅是給學生布置作業習題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的教學看似周到全面,然而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潛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國小科學教學策略

1.改變老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用心主動地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營造一種簡單愉悦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用心參與學習。另外,老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老師還要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信心學習。

2.開展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科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不僅僅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在課堂中,老師也能夠組織學生用心地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開一些“不解之謎”,説明一些生活現象,與此同時,學生的實踐創新潛力也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3.採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課堂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多媒體技術還能夠使科學課堂資料變得更加豐富、靈活,不再拘泥於課本,還能夠為學生演示一些不適合現場實驗的科學實驗過程。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料庫,老師能夠時刻根據教學需要,添加教學資料,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面。

三、總結

國小科學教學對學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老師,我們要時刻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潛力。

篇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探究”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

國小三年級學生是《科學》課初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説是一件極為興奮的事情,學生對科學教材產生十分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學習慾望,願意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用心動腦,認真思考,勇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構成的過程。針對很多科學探究都是透過實踐來的,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再透過聯繫課內所獲知識,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做夠,動口説夠,動口問夠,動腦想夠,動眼看夠。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潛力顯得更為重要。因此説合作交流是現代人就應具備的基本潛力,一個明白學習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個幸運的孩子,他會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興趣與共事的夥伴;一個善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幹的孩子,一個樂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會因此而學會科學學習乃至科學探究,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如我在教學《改變浮和沉》時,為了使一些物體改變浮沉狀況更為直觀、形象,特意引導學生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每人都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注意傾聽它人的看法,敢於失敗,敢於競爭。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20

多種不同方案,然後經充分討論選出最佳探究觀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與交流過程中,教師能主動做好事件的引探,並注意到小組各成員的分工與協同作用,使每一小組的同學人人都有事可幹。取得了人人蔘與、人人有收穫的喜人效果。

二、“電化”讓學生更主動用心地參與

國小《科學課》是一門科學啟蒙性學科。它側重於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學習中持續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教材側重於帶給超多的科學信息,圖文並茂,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的文字相結合,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此外,一堂40分鐘的《科學課》,是由多個實驗活動—問題—實驗活動組成的,如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等各種電化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優化了教學環境,拓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教《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時,在“茶壺溢水”的畫面的小朋友頭腦上出現一個個的“?”,這樣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透過研討、實驗,使學生先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結論後,再出示一段課件,“鐵路工人築路時,每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出示問題,為什麼修路時每隔一段都要開一道裂縫?架線路為什麼不要扯的太緊,在得出結論後,再出示課件透過不開裂縫路面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狀況和線路緊與距離比較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問題原因所在,啟發了學生思維,解決了

生活中實際問題。

三、“評價”讓學生天天都在進步成長

國小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透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悦的情感體驗。國小生學習潛力的構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資料適合國小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用心性。我在課堂中常善用評價激勵語如:“××同學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個小老師,不僅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樣的!”“老師發現你不僅僅聽得仔細,説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創見,這十分可貴,請再熟練地做一遍!”“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學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樂,我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收穫!”。還有,“你明白的真多!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能提出這麼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我明白你能行!”“你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妙的方法,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學生!”“你的回答真是與眾不同阿,很有創意,老師特欣賞你這點!”“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麼多重大發現!”“了不起的發現,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紹給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恰當與否,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讚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有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已頗受至深。我還結合實際,進行了“兩會兩能”評價法。就是上課時會聽,會看,能説,能做。學生在科學課學習活動中,學生首先進行自評,自己認為做到了,就能夠到課代表那兒要求加一顆星,當然也要結合學生互評。學期結束前,教師可根據組長統計的狀況,滿15顆星以上能夠得“優”,10顆到15顆能夠得“良”,5顆到10顆能夠得“中”,這就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一切工作完全能夠讓學生來操作,既方便,又真實。也有這樣的例外,這事實證明,“課改”後教師們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

從實踐看,實行這種激勵性評價,學生心中就會始終湧動一種精神力量,誰也不會自甘落後。

篇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PAD助力國小科學教學研究

一、巧用投影功能,有效提升實驗效果

在科學課上,常常要做演示實驗。透過演示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看到實驗現象,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怎樣讓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實驗過程和現象,是上課教師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此,教師常在投影儀下進行演示。然而,投影儀有位置固定、操作枱狹小、投影角度有限等缺陷。為了取得更好的實驗效果,不得不把演示實驗轉成分組實驗。IPAD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從任意方向投影,用它來展示演示實驗,在投影儀那裏遇到的困難就迎刃而解了。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第一部分教學中,學生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上課教師設計的實驗是,在鼓面上撒上黃豆,敲擊鼓面,聽到鼓聲,看到黃豆在跳動。按照傳統教學安排,為了讓學生看清楚實驗現象,教師會安排分組實驗。分組實驗的效果固然好,但每組一個鼓,教師準備工作量大,分組實驗時間也相對較長。此外,這一課實驗多,一次又一次的分組實驗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從而影響整堂課的進度。在採用IPAD同屏技術後,此處只要請一位學生做演示實驗,其他學生在大屏幕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黃豆在鼓面上跳動,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在“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教學中,上課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環節:把裝有小蘇打的無紡布小袋放入裝有白醋的封口袋,看

到封口袋慢慢地鼓起來,由此説明兩種物質混合後產生了氣體。一般的投影儀是從上向下投影,看不清封口袋鼓起來的過程。在採用IPAD同屏技術後,此處只要用它從側面投影,大家就能在大屏幕上清晰觀察到封口袋慢慢鼓起的全過程,解決了投影儀只能從上向下投影的缺陷。

二、巧用上傳功能,即時分享實驗過程

在國小科學教材中,有些中長期實驗在課堂上是無法及時看到實驗結果的。如三年級種植鳳仙花、飼養蠶寶寶,四年級麪包發黴,五年級種子發芽、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六年級製作一個大的晶體、鐵生鏽等實踐活動。對此,學生可利用IPAD的拍照、錄像功能,記錄好課後在家完成的實驗,並上傳至班級博客,讓大家分享實驗過程和結果,同時得到教師和同學及時點評。還有些實驗需要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觀察準備,例如,“月相變化”一課,上課教師會提前一個月佈置學生拍攝或手繪看到的月亮圖片。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手繪,能把每一天看到的月相組合在一張圖上,但學生繪圖時可能會有誤差。相機拍照真實,但是一張張分散的照片需要整理、鋪開觀察和比較。此外,怎樣拿到課堂上給大家觀看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利用IPAD拍照,再用美圖秀秀按順序組合拼成一張大照片,上課前一天空上傳至班級博客,就成了很好的課堂教學資源。

三、巧用拍攝功能,真實展示實驗結果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實驗記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學生猜想、假設、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事實依據,是學生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記錄的方式有很多,能夠是文字、畫圖、表格等。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必須的技巧和時間,因此學生對實驗記錄會感到困難。科學課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學生實驗做得十分認真,也有很多發現,但是記錄紙上卻寥寥幾筆。到了交流環節,大家都縮着脖子不願意講,原因大多是記錄沒做好。IPAD具有拍照、錄像等功能,上課教師能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隨時拍下有價值的現象,以便交流環節使用,不僅僅大大降低了實驗記錄的難度,也節約了時間。例如,“簡單電路”一課,讓學生設計連接不同的電路。學生在操作一段時間後,連接出不一樣的電路,有的是串聯電路,有的是並聯電路,而且不同小組的並聯電路看起來還不一樣。在交流環節,各小組要把他們的電路擺放到投影儀上,邊展示邊講解。對於大多數校園來説,為了方便管理,投影儀都是固定在講台一側的。學生把電路擺放到投影儀上,需要必須的時間,可能還會出此刻拿的過程中連接斷開、重新調整的狀況。為提高課堂效率,上課教師能夠利用IPAD的拍照功能,及時拍下各組連接成功的照片。這樣,到了交流環節,就能夠直接播放各組的電路連

接照片了,大大節約了各組來回擺弄電路的時間。又如,“運動起來會怎樣”一課,比較吸進人體的空氣①和呼出體外的空氣②的區別。上課教師把點燃的小棒輪流插入裝有兩種氣體的集氣瓶中,透過觀察發現,當燃着的小棒放入瓶②中時火焰變小,近乎熄滅,再放入瓶①中時火焰又變大。如果操作得好,就能夠反覆觀看到兩三次這樣的現象。儘管如此,學生仍然只能模糊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後排的學生就更不用説了。而利用IPAD錄像功能,透過同屏技術,不僅僅能讓後排的學生在大屏幕上看清楚火焰的變化,而且能夠重複播放,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四、巧用上網功能,簡單實現資料查詢

科學課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僅僅超出預設範圍,而且教師自己也不明白他説的對不對。為了避免尷尬,我們常常讓學生課後探究,結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如果教師這時候能利用IPAD的上網功能,及時進行資料查詢,很多問題就能立刻解決了。同樣,如果學生在分組討論分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能夠利用IPAD的上網功能進行資料查詢,從而大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對於IPAD的以上功能,雖然我們能夠藉助傳統的照相機、攝像機、台式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加以實現,但是IPAD不僅僅集多種功能於一體,而且攜帶方便、容易操作,使得課堂運用更加簡單自如,大大釋放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潛能。然而,如何規避它的負面影響也是值得深思的。例如,IPAD不能替代黑板,IPAD模擬實驗不能替代真實的實驗,IPAD不等於教師。因此,只有辯證地看待IPAD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它的優勢,揚長避短,才能有效助力國小科學教學。

篇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國小科學教學運用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信息技術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了一個顛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必須的震撼,實現了知識的完美轉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轉成了具體直觀的動態化知識。國小生對於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如果他們沒有學習興趣的話,很難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國小生天生好動,對於灌輸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如果把知識穿插到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國小科學本身就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科,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上就應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CAI課件的使用實現了知識的動態化,知識呈現的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激發,將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為用心主動的學習,實現了樂學樂教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在星空中》的章節資料時,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粗淺的瞭解相關的知識。但是牽扯的資料都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把遙遠、神祕、秀麗的星空呈現給學生,教師就能夠巧妙的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把秀麗的星空透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後再結合這些信息技術詮釋理論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完勝教學中的重難點

國小科學講授的資料很多是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但是對於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對於這些學習難度係數較大的知識點如果採取機械式記憶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會出現厭學的狀況。對於國小科學而言,知識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有重點難點之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板書版畫授課,使用掛圖,純碎的語言描述等,這些途徑國小生一般不是很喜歡,雖然老師講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懸河,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得不到激發。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話,就能夠透過聲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知識,也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技術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視覺、聽覺和體驗上給學生很大的衝擊,在輔助教學上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能夠把複雜枯燥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圖像、動畫等,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國小生天性好動、貪耍,如果課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就會脱離課堂,甚至思想逃離到課堂之外。而多媒體以聲文圖茂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着他們,有利於他們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時候,對於課堂中牽扯的知識點,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

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國小生生活閲歷膚淺,瞭解的生活常識也比較少,講授式的授課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為此攻破這些重難點,教師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果能透過視頻講解或者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的話,學生就會十分理解了,並且理解的更加透徹。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知識的轉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潛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理解和了解了多少知識以及學以致用的潛力。在國小科學課堂,國小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就應思考到學情,就應落腳於學生的發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掌握必須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學會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顛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必須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潛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比如在講授《麪包發黴了》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發黴麪包的危害以及發黴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化學常識還是醫學常識,學生都很難理解。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黴的麪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篇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課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一、正確理解、處理教材的策略

教師要本着“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資料進行選取、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鑽研教材,並不斷創新,並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能夠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採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必須的探究氛圍,或採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其大腦中構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於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用心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採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着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繫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樣辦到的手中有什麼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於急切想明白其中的'祕密,從而會帶着濃厚的興趣,用心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用心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鬆、愉悦、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於教師的引導,所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悦、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説,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於學生在知識、潛力、興趣、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着差異,如果還按原先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潛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取,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潛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於單一,思維和各方面潛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後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能夠是獨立的,也能夠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能夠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校園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後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狀況”,“公廁沖水狀況”等等。讓學生透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後能夠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和參與,有利於學生實驗潛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資料採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用心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資料,填寫記錄單。在蒐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帶給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並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推薦,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善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並透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職責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為了製造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篇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課程教學實現學生主動探究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就是一個導火索,能夠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用心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1.實驗導入。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資料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食鹽的溶解》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髮現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2.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將其運用於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徵,更貼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特點。多媒體展現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資料,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於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3.懸念導入。

國小生好奇心強,運用懸念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用心探究。如在學習磁鐵時,教師能夠將磁鐵提前放於衣袖中、口袋中,放於乒乓球中,為學生表演魔術,隨着衣袖的移動,能夠將乒乓球吸附於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裏就不靈驗了,這是怎樣回事呢?這樣自然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於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二、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於運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與用心思考基礎上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構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正是培養學生探究潛力的關鍵。

1.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過於簡單與過於複雜的問題都不利於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歷從已知到最近發展區再到未知的循環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最近發展區提問,這樣才能基於學生基礎,又具有必須深度,能夠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之間存在必須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能夠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並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

3.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傳統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於學生對知識的識記,並不利於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不能拘泥於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擺脱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巴爾扎克説:“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有效的科學探究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勇於提出問題,這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準。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在學習《觀察土壤》時,我首先讓學生課下采集土壤,課上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採集土壤是為了研究,那麼我們要研究土壤的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展開認真而用心的思考,結合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內含水分等。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更高。當然國小生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武斷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用心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探究潛力

課外有着更寬廣的探究空間,更利於學生探究潛力培養。我們要在搞好課堂探究的同時,為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探究活動,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利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潛力培養。如學完《樹葉落了》,能夠引導學生觀察隨着天氣的變化,植物有何變化?讓學生展開長期而認真的觀察,這樣更利於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完《鹽在水裏溶解了》,讓學生探究如何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這些課外探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更利於學生綜合水平提高。

五、總結

總之,我們要發揮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徵,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放妥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用心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再現真理髮現全過程。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夠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潛力全面發展。

篇十: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板書昇華

一、於學生前概念之時,引入板書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瞭解學生的前概念十分重要,它是學生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有其不完整性。在這時,教師把課前所瞭解到的——學生的不完整知識,及時板書在黑板上,十分重要,這能夠為學生糾正自己科學知識的不足或錯誤奠定紮實的基礎。如一次市級公開課上,毛老師的一堂《水的蒸發》中,教師課前瞭解學生對水蒸氣的相關信息時,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衣服晾在陽台上會幹,水都到哪兒去了?你們明白水蒸氣是怎樣樣的嗎?這時學生的信息立刻爆棚,而且收集到模糊、錯誤的信息,水蒸氣是(白氣)。這時,毛老師就及時抓住機遇,板書他們的信息。最後,一堂課下來,學生去掉錯誤的前觀念,構成新的科學認知。這貼閤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國小科學課程本身的需求。

二、於共同疑問之間,切入板書

科學上偉大的結論,都來源於質疑。《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國小科學教學要創設一種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我們要用心激發學生的慾望,用心引導學生來產生疑問,那麼,這時正是切入板書的好時機。如教學《熱脹冷縮》一課時,我出示一瓶啤酒、一瓶雪碧讓學生觀察,讓他們看一看,想一想。然後提問:“應對啤酒和雪碧,你想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呢?”學生觀察後,提出了很多問題:我想研究他們為什麼會冒泡,為什麼他們要裝在玻璃瓶裏,為什麼它們裏面的液體沒有裝滿等等。此時,教師應把學生的一個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這樣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自己“創造”出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就高。

三、於層層遞進之中,寫出板書

科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深化的過程。那麼,在每個知識層次學習過後,適時板書,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獲得的清晰路徑。如一位骨幹教師在教學《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她是這樣教學的: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先討論,再實驗,並實驗彙報發現什麼現象。她立刻板書:氣體。2.根據課本方法,分組實驗這個氣體的特點。當學生看到現象後,板書: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3.引出氣體的名稱。板書:二氧化碳。4.得出結論。板書:化學變化。學生在這樣層層遞進的板書線路指引下,感受什麼是化學變化這個知識點,又在層層深化的思維下,提升了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於偶然生成之機,插入板書

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偶然發生的事情,有時就會碰到。如果處理得恰當,就會收穫不錯的效果,也許會成為課堂中的亮點。如在一次青年教師觀摩課《食物的營養》中,教師在講解食物的成分——澱粉時,有學生讀錯澱粉的澱,把它讀成“dìng”。教師只是更正説了一遍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沒有深入下去。結果,這個錯音字充斥了整堂科學課。從科學課上的角度來説,他沒有過錯。但不管什麼老師,都就應教正確的知識。如果這位新教師能學習老前輩陸園執教的《米飯》這個細節,可能會好點。他偶然遇到這個問題時,立刻在黑板上大大地板書:澱——diàn。結果一節課下來,沒有學生再讀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就説,國小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語文、數學、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課程相互滲透,科學學習能豐富其他學科的資料。這樣一來,我們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五、于思維碰撞之後,點出板書

科學課是學生思維碰撞的地方,有碰撞就有收穫。如果我們把這個收穫及時地板書在黑板上,對學生來説也是一種肯定,其一堂課的重點也一目瞭然,到達完美收官的效果。一次,觀摩《測量水的温度》一課時,一位骨幹教師在教學測量水的温度,測的是自來水、温水、熱水。測好後交流自己的數據和收穫。之後,繼續10分鐘的連續測温。最後,延伸到冰水的温度。每次學生思維碰撞後,這位骨幹教師都及時板書他們的收穫。這樣,既肯定學生,又拓展和培養了思維。

六、總結

總之,國小科學教育承擔着培養國小生基礎性科學素養,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職責。因此,我們國小科學教師有必要記住板書這個環節,適時板書,優化自己的國小科學教學課堂,深深吸引着學生愛科學,懂科學,用科學。

篇十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高效教學探究

一、重視課前準備,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國小科學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透過課堂教學,促進了師生之間的聯繫,透過教師和學生的用心互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要使課堂教學取得實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資料,在課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透過課前準備,教師對教學資料有了深刻的把握,同時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更適合讓學生進行探究。在課前精心轉變教學資料,能夠讓教師靈活的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使課堂教學高效、順利的進行。例如,要教學《聲音的產生》一課之前,我進行了全方面的精心準備。首先對教材資料進行深入探究,設計教學的流程。在掌握了教學資料之後,我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説説自己對聲音的認識。透過了解,學生對聲音產生和傳遞的過程不瞭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知識水平用多媒體制作了教學課件,讓學生在直觀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探究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先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幾個小動物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學生的用心性立馬被激發出來,他們十分活躍地進行模仿。然後,把學生引入到科學教學的資料中,讓學生探究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十分高漲,他們對教材資料進行了深入閲讀,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充滿趣味和探究的科學教學中,

使學生的探究用心性充分發揮出來,促使課堂教學順利發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隨着新課改的進行,國小科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構成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能夠透過創設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能夠根據國小科學的資料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學生進行用心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引導,使學生透過分析和操作來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識,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來之後,他們會對科學教材中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在進行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能夠為學生準備一些他們能夠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讓他們進行探究和觀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科學態度,提高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本質,使他們對科學學科充滿興趣,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對學生進行正確及時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隨着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關係的產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僅僅要透過新穎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還要透過對學生的表揚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用心學習的信念,更好地投入到科學知識的探究中,實現新課改教學中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能夠進行口頭表揚,還能夠把學生的表現展此刻具體表格中,用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成就感,促使他們更用心的學習,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中,我採用獎勵學生星星的方式來對他們進行激勵。1.在上課前準備好上課需要用品的學生獎勵一顆星;2.教學過程中,用心和教師進行互動的學生獎勵一顆星,被教師表揚的學生獎勵一顆星。3.在實驗過程中,實驗過程順利、有序的小組成員每人獎勵一顆星。透過獎勵制度,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心的進行思考和參與,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並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了科學知識。在期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不僅僅要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評價,還要結合學生日常學習中的表現來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用心的進行探究,提高學習效率。

四、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科學課的教學務必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抓住課堂契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品味自然科學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最大的動力。

根據課堂教學資料,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搞笑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務必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好處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

(二)加強師生合作,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用心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做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要變“給學生壓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師生之間具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課堂裏充滿歡樂、微笑、簡單、和諧、合作和互動。為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時間,將課堂轉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讓學生把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能夠説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五、總結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資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用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教師要抓住教學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用心互動,促進學生綜合潛力提高,實現高效的國小科學教學效率。

篇十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問題探討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國小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於程式化,但是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複着課本上的教學資料。書上有什麼,自己就教什麼。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狀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裏,在本節實驗上選取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於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善,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説,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善,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説:“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久始於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巧妙問答的方式,能夠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能夠讓教師幫忙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忙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麼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透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忙學生在聯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並透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透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能夠深入瞭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幫忙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週期複雜的相互作用,幫忙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課堂上的學習資料,並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透過巧妙問答,教師能夠幫忙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

資料,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忙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遊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隻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隻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持續平衡的難度。透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忙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怎樣去持續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於不健康?”“殘疾人就必須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後,透過採取小組討論與彙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明白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後的做法,讓學生明白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持續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能夠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並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並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篇十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淺析

一、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以《我們都是科學家》為例,該單元的知識資料雖然較少,但務必掌握的知識點很多,包括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名字、哪位科學家發現了人眼具有暫時記憶潛力及該理論又創造了什麼、哪位科學家發現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辦法、哪位科學家發現了鐳、《本草綱目》是哪位科學家撰寫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等。從教學資料上看,與後續的單元相比較本單元更側重從理論上為學生開啟科學之門。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抓住並在教案中突出這一教學特點。為了提高教學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師能夠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先對整本教材的難易度、理論等有一個大致的分佈瞭解,並根據每一單元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以避免教學資源的分散。

二、營造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

教學氛圍指的是教師教、學生聽這一互動活動所處的“軟環境”。一般認為,國小課堂的氛圍應當是活潑搞笑,無拘無束甚至傾向於寬鬆隨意。然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再活潑搞笑的課堂還是應當具備基本的紀律性。因此,國小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應當把握好簡單愉悦的度,營造一個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即該氛圍能夠讓學生感到學習時很舒服,很快樂,但這一切又建立在不論是知識資料、傳授手段、課堂活動等都嚴謹的基礎之上。以《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為例,該單元將會介紹到動植物的屬性特點,部分教師會巧妙地引入並藉助《動物世界》這一科普節目,讓學生透過觀看視頻來完成學習。這一方式固然會極大地增添課堂的趣味性,但其豐富的信息也會在無意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此,教師就應當給學生布置任務,比如在觀看中做好筆錄或回答教師的相關問題等,以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仍不忘記學習任務。

三、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

思考到國小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國小生的學習特徵,教師在教學時一般都會豐富教學方式,如遊戲教學法、情境創設法等來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保證學習的理性與嚴謹,個性是重視對學生動手潛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平衡好趣味性、益智性、嚴謹性之間的關係,教師應當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以《土壤與生命》為例,教師能夠嘗試採用團隊探究法這一教學方式,即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研究土壤的不同方面。其中有部分探究資料需要學生親自去採集或觀察土壤甚至進行實驗才能得出結果,即具有“走出教材,走進自然”的特點,它在創造知識趣味性的同時也藉助實操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動手潛力。

四、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

學習成果是學生學習後所收穫的知識,假如單純地透過紙筆方式或測試的方式去展示與檢閲,則不僅僅少了互動性,而且也相對較為封閉。為此,教師能夠打破常規,嘗試以資源互換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行成果分享。如上文提到的土壤研究,由於每一個小組的研究資料都是不一樣的,而且除了本小組研究課題之外的其他課題知識也是需要掌握的,與其提交一份報告給老師或翻閲課本,不如在班級內舉辦一個分享大會,給小組上台展示成果的機會並與其他小組進行問與答的互動。這一方式不僅僅極大地提高了作業的趣味性,同時由於需要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生在研究時也會有意識地保證成果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從而很好地實現開心的玩樂與認真的研究兩者的平衡。

五、總結

不論是教學風格還是課堂氛圍,每一個教師都在努力尋找着嚴謹與搞笑、嚴肅與寬鬆之間的平衡點,國小科學教師自不例外。為了能夠在不影響學科趣味性、活潑性的前提下又保證學科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教師能夠透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營造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等策略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的知識價值,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

篇十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活力探究

一、激發興趣,喚醒探究意識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趣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取地,用心愉快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探究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並以用心主動和堅強的意志參與探究性活動。例如:在教學教科學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物質的變化第五課“鐵釘生鏽了”時,我饒有興趣地給學生例舉了生活中的鐵鏽,再拿出樣品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鏽和生鏽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鏽是一種新的物質”,我之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裏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鏽?”鐵生鏽與什麼有關在生活中怎樣減緩鐵生鏽的速度?……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他們紛紛動手觀察、試驗。最後透過動手實驗發現鐵釘在水或空氣中容易生鏽,而在油中卻不生鏽。給鐵加保護層(塗油漆或做成搪瓷)會減緩鐵生鏽的速度。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學生

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出發,想盡辦法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用心情感和態度喚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意識,從而變“理解學習”為“探索性學習”,進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二、用心參與注重探究過程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獲得知識的過程更為重要。這就要使我們的學生能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科學課不僅僅是簡單地揭穿謎底,而是將引導我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探索這些科學現象。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用心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探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並內化為學習研究的潛力。如教學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章“聲音”第二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讓每個同學先傾聽周圍出現的各種聲音,並描述自己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而思考:這些聲音聽起來為什麼不同再讓學生想辦法使一個橡皮筋、鋼尺發出聲音,這樣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實踐,想出了不少方法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亦激發了學生想主動探求聲音產生的原因在哪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祕,也不遙遠,科學現象經常就在我們身旁出現。

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踐行合作探究模式

嘗試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靠學生親自嘗試、探究獲取的。學生有了興趣和熱情後,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就會增強,才能用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工具”。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知識的探究欲,要培養他們去主動參與,善於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潛力。在學習了有關”水”的知識後,讓同學們五人一小組,各自明確自己的任務,蒐集有關水的知識。課堂上,同學們躍躍欲試,暢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資源的分佈,淡水和鹹水的分佈狀況,以及水資源緊缺的現狀,進而產生了節約用水的意識。透過這一做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題意識,踐行了合作探究的潛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學實驗培養探究潛力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加強科學實驗教學,個性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狀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科學結論。如在教學科教版“三年級下冊“磁鐵”時,讓學生和老師一齊做一個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麼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五、創新拓展,探究科學規律要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身邊處處皆學問。自己身邊處處都有科學現象,培養學生構成善於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和規律潛力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在教學科教版四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透過蒐集資料,或做一做實驗,觀察生活現象,進一步瞭解聲音的有關知識,由於剛學習了有關聲音的知識,同學們興趣盎然,沒過幾天有一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在玩耍時發現: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發出聲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後,盆子仍然發出聲音,這是為什麼呢?”應對學生的疑問,讓全班同學每人拿來一個盆子和小棒,親自做實驗:結果發現那位同學説得很正確,為什麼小棒停止了敲打,而聲音仍然在延續呢我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

驗,最後最後弄明白了:原先聲音的產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動。並且震動的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振動的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越慢,聲音就越低。透過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髮現規律、總結規律的潛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實踐潛力得以加強。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具有終生學習的潛力,讓科學課堂也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篇十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於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為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國小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於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着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望見許多校園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於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牴觸心理。由於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二、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應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透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能夠透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透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此,之後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透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於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為後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

在國小科學學習中,觀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國小生的觀察意識十分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忙,幫忙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潛力。但是觀察並不僅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後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後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説出有什麼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於200mL。隨後教師告知是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能夠幫忙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後續的科學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透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於觀察的潛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就應落實這兩點工作資料。

篇十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潛力

一、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國小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説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採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瞭解孩子們的特點,並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説,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老師不就應再採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能夠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透過一些小遊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為他們不需要一向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的學比靜態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透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潛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狀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二、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

國小科學,不同於語文、數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國小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彷彿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潛力。其實,老師完全能夠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象,你怎樣看?為什麼?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忙他們。要明白,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能夠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不僅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潛力,在今後遇到類似事情,完全能夠憑自己去解決、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用心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三、總結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是老師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潛力,他們的思維才不會僅僅侷限於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能夠擴散開來,更有利於他們的學習。透過老師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潛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潛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篇十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內涵追求研究

一、專心創設環境,生化自然觀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將回歸於生活,這正是科學好處所在。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構成科學自然觀的過程同樣離不開生活,換言之,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就是給學生自然觀構成帶給沃土。那裏的環境能夠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二是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1.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科學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實踐,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最基本的規律。所以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親歷自然科學是科學本身的要求。科學課程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近大自然,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發現和探索,是學生構成自然觀的便捷途徑。如三年級起始單元就讓孩子們回憶自己從事過的科學活動,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環境裏發現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為學生親近自然不斷創造機會。我們就應充分利用這一點,結合科學課程為學生多創設這樣的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2.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通常是複雜多變的,要培養學生能夠從複雜的問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而得出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的潛力,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教師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使學生不斷主動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其自然觀發展。因此,我們平時能夠透過科學探究活動、科學討論、科技製作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親歷科學。學生在親歷科學的過程中,蒐集資料、自主尋找科學證據、構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科學結論,潛移默化地構成自然觀。

二、潛心挖掘資源,顯化自然觀

國小科學課程的資料是自然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有效開展自然觀教育,教學資源的選取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1.教材資料為主

將自然觀具體化為教學資料是自然觀教育的基本形式,縱觀國小科學教材,體現自然觀的素材很豐富。挖掘這些資料,創設有效科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觀念的陶冶、體會自然的思想和方法。整個國小科學課程的教學資料都貫穿着歷史上對於科學領域進行探索所表現出的自然觀和宇宙觀,主要體此刻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的規律和人類探索這些規律的歷程。

2.課外資源為輔

科學自然觀的構成還要充分發揮課外資源的作用,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透過課外閲讀、參觀、遊覽等形式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這樣,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生活動有效結合就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學生構成科學的自然觀。具體説來,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針對性地接觸相關閲讀資源,如網絡、圖書帶給的科普知識、科學歷史、科學家傳記等。還能夠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參觀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藝術館等公共場所,這些課外教育資源對學生有着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可見一斑。

三、悉心演繹課堂,點化自然觀

課堂是幫忙孩子構成科學自然觀的主要陣地,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直接決定了實際效果。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教學活動類型更加靈活多樣,它的應用和選取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點化學生自然觀起着不可小覷的作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然觀更需要關注科學探究、現場考察、實驗、討論辯論4種教學活動類型。

1.科學探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要引領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能夠圍繞自然現象中的科學問題展開,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在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科學自然觀。

2.現場考察

讓學生構成必須的自然觀首先就要讓他們去多多接觸自然,瞭解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直接的感受比間接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習的印象。現場考察就是一種很接近自然的形式。自然的情境給學生理解自然帶給了形象的自然感覺,這種自然感覺有助於科學過程的想象,進而促進學生對於自然的深入理解。討論辯論能夠是自由的也能夠是分組的,保證每個人都要在有想法的基礎上提出觀點。學生在自主發表觀點的同時也能夠認真聽同伴的想法,並在同伴的想法中進一步思考。讓學生羣眾構成一種觀點的表達、質疑、澄清、修正、補充的氣氛。教師在討論中適當進行幫忙,並且帶給必須的學習材料。學生透過討論辯論構成自然觀、獲得知識,這種同伴教育比聽課更加容易獲得好的效果。

四、總結

科學實踐活動中應注重學生的對自然探究興趣的鼓勵,並對學生具體活動參與狀況、投入程度、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評價。老師應對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潛力、動手操作潛力、認真程度適當地做出評價。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潛力、做出猜想假設的潛力、收集處理信息的潛力也就應記錄在學習記錄卡上。對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進步事件、體驗、自我反思以及觀念的變化都要記錄在成長記錄袋中。全應對學生的動態學習活動狀況進行跟蹤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自然觀的發展。

篇十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研究

一、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分析

1.關於教材

此刻國小科學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沒有體現出學科的特點,教材在選取和編排方面的科學性不強,教材中的很多資料不利於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科學課主要在於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並且掌握必須的科學概念,但是在國小的科學教材中,教師由於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不能選取貼合新課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僅僅排版的質量比較差,而且其難易程度與學生的理解潛力不相符。教材的選取需要思考校園所在的地區特色,這樣教師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開展教學。2.關於教學此刻國小在開展科學課的時候都沒有系統的規範,很多科學課的教師並不是具體的專業人員,科學課知識作為一門副課在大多數的國小存在,班級裏學生的數量較多,在這種狀況下,教師不僅僅負擔的學生人數較多,而且需要跨年級進行備課,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而且需要校園帶給超多活動器材和實物材料,並且配備相應的教具和學具,這對科學課教師而言,他們要承擔的任務更是重上加重。校園的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的教學設施欠缺,這些因素不利於教師將規定的資料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二、有關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問題的對策探討

1.透過不斷研究編寫科學教材

此刻很多國小運用的科學教材都是結論性知識偏多的版本,這些資料對於國小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難度,純粹知識的學習是違背國小生的心理特點的,因此教師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需求編寫更加有針對性的教材,在呈現知識的同時能夠配置一些插圖,這樣形象化的編排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在上課之前還能夠自制一些科學的教具,將科學的資料以實驗的形式來進行,這樣的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一些抽象知識的理解。

2.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

科學教師的成長需要校園帶給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產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國小缺少教學資源來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因此用心地參加不同形式的培訓就顯得十分重要,科學教師透過培訓能夠充分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並且能夠提出自己在科學課堂中遇到的問題,透過分析和討論,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更多的解決方案。

3.校園要重視科學課

校園要改變對科學課的態度,在科學課教師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學科的教師安排在科學課中,因為科學課需要專業的教師來開展,而且校園就應注重科學教師提出的意見,投入資金來購買必要的教學設備,用心支持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這樣的科學課才能夠到達新課程規定的要求,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的科研潛力很大程度上受其專業素質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小科學教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有不斷學習的科學態度。僅僅靠有限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還要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教學要求。

篇十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觀察潛力培養研究

一、教師要有培養學生觀察潛力的意識

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僅僅依靠課本上的知識,還要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教師要用心創新,構成自己獨特的科學教學方法。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科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首先要讓學生有觀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教導和幫忙。國小生對一切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能夠把握學生好奇的心理,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課堂上,能夠先講解科學書上的知識,在課下,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真實的自然事物,讓學生把學到的與實際相比較,加深學習印象。例如,在學習“花的構成”這一節中,能夠帶領學生到校園的校園裏,認真觀察桃花、梨花等花朵。讓學生仔細觀察,既瞭解了花朵的構成,也能夠啟發學生對不同種類的花進行比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潛力,促進學生對國小科學興趣的培養,從而使觀察潛力得到提高。教師還能夠透過講科學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要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構成自己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潛力。

三、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觀察

在國小科學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條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滿足教學中需要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盡力去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多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潛力。運用實物、模型、掛圖和校園現有的科學實驗設備進行教學。有的教學資料比較抽象,比如“細胞的構成”這一節中,就能夠運用模型讓學生觀察和體會細胞的構成結構。還能夠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授課,也會提高學生的觀察潛力。國小科學教學中的觀察潛力對學生科學課的學習有很大幫忙,這就要求教師用心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二十: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我在執教《螞蟻》這一課時,根據學生大多都見過螞蟻,對螞蟻都比較熟悉,也比較喜愛,但是因為螞蟻的個體不大,學生對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的實際。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螞蟻的過程,逐步建構自己對螞蟻的認識,培養並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為後面對其它小動物的觀察等做準備。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經過課前精心準備(提前用白糖引誘螞蟻,確定準確的觀察地點。上課前一天,我在校園的花壇、樹木、操場等螞蟻可能出沒的地方放上白糖,經過一天的觀察,找到了十多個螞蟻比較多的地方,上課的當天早晨在這十多個地方再放點白糖引螞蟻出來,確保上課時學生能觀察到。)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因為這樣的觀察更接近科學觀察。

(一)視頻課件導入,揭示課題。

1、問題激趣:你們見過螞蟻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你見過的螞蟻的樣子嗎?

2、播放課件,出示課題:螞蟻。激發學生探究欲。

(二)室外觀察前的準備,讓學生了解怎樣觀察螞蟻。

1、説説你以前觀察到的螞蟻?

2、引導學生從螞蟻的樣子、身體有哪幾部分、怎樣搬運食物、怎樣交流信息、怎樣排隊行進、遇到食物時的反應等方面進行觀察。

3、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分組回報觀察結果,開展研討。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麼?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説説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麼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對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沒有説完整的由另一個學生補充。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當場討論不能解決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再觀察再做出結論。(通過實驗、觀察、研討再形成新的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希望被別人認可的慾望。因此尊重學生已有經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篇二十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範例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範例

科學這門課程,在還在炫耀大學聯考狀元的今日教育下,不被許多人重視,包括學生自己。那麼,作為科學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而不辱使命呢?我是一名國小科學任課教師,也是一名科技輔導教師,我以我這幾年的切身體會,談談認識。

一、“探究”——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火花

國小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初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説是一件極為興奮的事情,他們對科學知識有極強的好奇感,願意學習和探究。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利用這種“熱情”,不讓其熄滅。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要讓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説別人不敢説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主動動手實踐,體會探究新知的樂趣。針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教師就要讓學生自己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感受科學的真諦,迸發喜愛科學的火花。如,我在教學《改變浮和沉》時,為了使一些物體改變浮沉狀況更為直觀、形象,特意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鼓勵每人都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注意傾聽他人的看法,敢於失敗,敢於競爭。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20 多種不同方案,然後經過充分討論選出最佳方案,再付諸實踐。讓每一小組的學生人人都在探究,人人都有收穫樂趣,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電化”——引燃學生科學興趣的火焰

國小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性學科。它側重於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因而教材側重提供大量的科學信息,圖文並茂,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的文字,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此外,一堂40 分鐘的科學,是由多個實驗活動、問題和實驗活動組成的。如果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投影、錄像、等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這樣不僅能優化教學環境,拓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而且能大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我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時,在“茶壺溢水”畫面的小朋友頭腦上出現一個個的“?”這樣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通過研討、實驗,使學生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再出示一段課件,“大街上的水泥路面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高架電線不拉緊”……出示問題,為什麼要這樣?讓學生討論、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最後出示課件:不開裂縫路面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後出現的情況和線路緊與不緊熱脹冷縮出現的後果對比,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所在,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點燃了他們興趣的火焰。

三、“評價”——助推學生科學興趣的強力針

俗話説,孩子都是被誇大的。積極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持愉悦的情感體驗。在課堂中善用評價激勵語,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伊伊同學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沒關係,失敗也是成功,至少你知道了這樣做不行!”“你真行!好樣的!”“你知道的真多!

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你的回答真是與眾不同啊,很有創意,老師特欣賞你這點!”“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麼多重大發現!”“你敢於質疑,很棒,牛頓就是因為質疑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讓學生覺得自己很行,覺得自己離科學家不遠了,對科學越有興趣了。因此,作為科學教師,特別是國小科學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恰當與否,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讚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讓學生心潮澎湃,讓學生在心中湧動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心潮澎湃,這種精神力量,也許就能讓他走上科學的道路。

篇二十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瞭解,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國小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於農村國小教師缺乏,學校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為“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着,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國小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學校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乾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變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於它的學科性質。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國小校長及科任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國小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國小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於“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達到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願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侷限的狀況,必須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可是很多國小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麼印象。這與學校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內容無法開展,但我認為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國小校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於通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説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提供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國小科學教師素養、教學能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內容,這能着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篇二十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信息技術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了一個顛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一定的震撼,實現了知識的完美轉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變成了具體直觀的動態化知識。國小生對於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如果他們沒有學習興趣的話,很難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國小生天生好動,對於灌輸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如果把知識穿插到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國小科學本身就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科,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上應該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CAI課件的使用實現了知識的動態化,知識呈現的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激發,將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實現了樂學樂教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在星空中》的章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粗淺的瞭解相關的知識。但是牽扯的內容都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把遙遠、神祕、美麗的星空呈現給學生,教師就可以巧妙的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把美麗的星空通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後再結合這些信息技術詮釋理論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完勝教學中的重難點

國小科學講授的內容很多是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但是對於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對於這些學習難度係數較大的知識點如果採取機械式記憶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對於國小科學而言,知識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有重點難點之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板書版畫授課,使用掛圖,純碎的語言描述等,這些途徑國小生一般不是很喜歡,雖然老師講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懸河,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得不到激發。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話,就可以通過聲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知識,也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技術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視覺、聽覺和體驗上給學生很大的衝擊,在輔助教學上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以把複雜枯燥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圖像、動畫等,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國小生天性好動、貪耍,如果課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就會脱離課堂,甚至思想逃離到課堂之外。而多媒體以聲文圖茂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着他們,有利於他們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時候,對於課堂中牽扯的知識點,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國小生生活閲歷膚淺,瞭解的生活常識也比較少,講授式的授課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為此攻破這些重難點,教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果能通過視頻講解或者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的話,學生就會非常理解了,並且理解的更加透徹。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知識的轉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識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國小科學課堂,國小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考慮到學情,應該落腳於學生的發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學會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顛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比如在講授《麪包發黴了》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發黴麪包的危害以及發黴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化學常識還是醫學常識,學生都很難理解。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黴的麪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篇二十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國小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於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複着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麼,自己就教什麼。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裏,在本節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於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説,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説:“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麼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並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瞭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週期複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並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遊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隻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隻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怎麼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於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後,通過採取小組討論與彙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後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並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並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篇二十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國小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説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採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瞭解孩子們的特點,並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説,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再採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可以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通過一些小遊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為他們不需要一直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的學比靜態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通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

國小科學,不同於語文、數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國小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好像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老師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象,你怎麼看?為什麼?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要知道,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可以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不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能力,在今後遇到類似事情,完全可以憑自己去解決、發現。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積極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老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的思維才不會僅僅侷限於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可以擴散開來,更有利於他們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篇二十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正確理解、處理教材的策略

教師要本着“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鑽研教材,並不斷創新,並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可以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採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探究氛圍,或採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其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於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採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着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繫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麼辦到的?手中有什麼?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於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從而會帶着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應該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鬆、愉悦、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於教師的引導,所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悦、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説,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於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着差異,如果還按原來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能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能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於單一,思維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後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可以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學校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後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情況”,“公廁沖水情況”等等。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後可以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和參與,有利於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內容,填寫記錄單。在蒐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提供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並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並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為了製造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篇二十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於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為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國小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於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着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學校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於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牴觸心理。由於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二、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可以通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此,之後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於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為後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國小科學學習中,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國小生的觀察意識非常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幫助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但是觀察並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後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後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説出有什麼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於200mL。隨後教師告知是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後續的科學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於觀察的能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落實這兩點工作內容。

篇二十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當前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影響着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材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之後再根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授課。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發現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課程都缺乏重視,並且很多時候科學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教師來兼職。而這些教師在身兼兩門課程的教學時,通常會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課程上,對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往往就是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教師對教材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説來教授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漸漸意識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的重要性,並且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是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上,由於科學課程本身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涉及許多實驗,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都會留出許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教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雖然量多,卻不能保證質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流於表面難以深入。與此同時,教師又沒有很好的扮演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內容,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在科學課程上的注意力學習。

二、提高國小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對於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説,科學教師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講座,並且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對於科學教師的選擇自然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

當然僅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教師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授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並且對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在科學課堂的授課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對科學更加感興趣,使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注意力穩步提升。

(二)教會學生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科學教師要想在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那麼就必須要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是因為在國小科學課程中,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將這些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科學學課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

這是因為由於國小生處於獨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專注力卻不夠。而採用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接觸每一個科學知識,在利用他們對外界強烈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夠解決專注力不夠的問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感興趣。

(三)多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的注意力,就必須要注重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這是因為對於學生來説,不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學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同時還要注重在活動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其中,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活動,並且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篇二十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本文筆者主要闡述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根據此提出關於國小科學課堂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國小教育;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策略探討。

一、當前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當前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影響着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材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之後再根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授課。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發現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課程都缺乏重視,並且很多時候科學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教師來兼職。而這些教師在身兼兩門課程的教學時,通常會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課程上,對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往往就是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教師對教材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説來教授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漸漸意識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的重要性,並且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是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上,由於科學課程本身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涉及許多實驗,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都會留出許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教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雖然量多,卻不能保證質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流於表面難以深入。與此同時,教師又沒有很好的扮演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內容,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在科學課程上的注意力學習。

二、提高國小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對於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説,科學教師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講座,並且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對於科學教師的選擇自然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

當然僅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教師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授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並且對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在科學課堂的授課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對科學更加感興趣,使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注意力穩步提升。

(二)教會學生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科學教師要想在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那麼就必須要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是因為在國小科學課程中,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將這些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科學學課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

這是因為由於國小生處於獨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專注力卻不夠。而採用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接觸每一個科學知識,在利用他們對外界強烈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夠解決專注力不夠的問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感興趣。

(三)多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的注意力,就必須要注重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這是因為對於學生來説,不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學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同時還要注重在活動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其中,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活動,並且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祀泉.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週刊,2015(4):177

[2]陳晟明.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10):269

[3]張小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5(29):57

篇三十: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

實驗教學是國小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教好科學課,教師必須注重實驗教學,在國小科學實驗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竟爭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活動並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實驗過程。

關鍵詞:國小科學;實驗教學;合作精神;竟爭意識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不斷髮生着變化。國小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小科學教師必須注重實驗課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不斷創新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下面,筆者就如何上好國小科學實驗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國小科學實驗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以教為中心,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雙方互相促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例如,在“測量水的温度”這一實驗中,由於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可能會出現測量温度顛倒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出手十預,告知學生正確的測量順序,如果測量熱水之後再返回來測量冷水,就有可能讀數並不是那麼精確,產生誤差。因此可以看出,教師在這個實驗的過程中主要是處在一個不範者和監督者的位置,在跟國小生説清楚測量的要點以及測量的具體方法之後,其他的教學細節以及課堂最後的總結和提問都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集思廣益、集體思考的過程。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國小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大膽猜想並動手實驗。教師還要引入一些有競爭一性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一意識。例如,在學習磁鐵的性質國小實驗課的過程中,在基本課堂知識教授之後,教師可以考慮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被吸引物體,然後以小組競爭一的方式來比賽,看哪個小組能夠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最多。教師應該提倡學生在學完基礎知識之後,開展“吸吸樂”實驗比賽,並給予表揚和獎勵。磁鐵吸引實驗的比賽可以充分調動國小生的積極性和團結性,利用國小生在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集體榮譽感,幫助國小生真正認識到磁鐵所能吸引的物體的種類和內容。這種實驗使得學生對實驗對象、實驗步驟等內容都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還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值得回味。

三、積極鼓勵學生學會實驗後的總結。

仟何一個實驗的步驟都必須經歷提前的實驗設計,中間的實驗操作,後期的實驗監控,最後的實驗總結這四個必要的步驟。這四大步驟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和設計之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步驟和實驗報告的撰寫和總結。由於國小生受年齡限制,不可能寫出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所以教師可以考慮在新媒體的教學形式之下,鼓勵學生利用語音錄音的方式進行實驗報告的記錄,但是無論如何,必要的實驗後總結過程和步驟是不可省略的。比如説,在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時,教師首先要進行實驗的設計,引導國小生將燒杯裝上水,將高錳酸鉀藥品逐步投入燒杯。在投入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高錳酸鉀,否則可能會把手染色。

此外,整個實驗步驟應該使用專業的化學實驗器具來進行。當高錳酸鉀被放入燒杯之後,採用玻璃棒進行均勻地攪拌,然後教師可以引導國小生觀察溶解情況以及顏色變化。在整個實驗步驟結束之後,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最終總結,尤其要積累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原因以及可能影響實驗精確度效果的各種因素。比如説,在本實驗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在取水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隨意打濕高錳酸鉀藥品,否則很有可能影響藥品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同時,由於國小生天性活潑好動,所以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安全問題,提醒學生使用玻璃儀器時要輕拿輕放。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學生將實驗器皿打破,造成不同程度受傷的情況,因此,教師在進行類似化學實驗或者有一定安全風險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起到引導的作用,事先反覆向學生講明安全實驗的必要步驟和簡單方法。

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對於實驗過程中的有效監督,保證學生的安全。最後,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遇事不要慌張的能力,告知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安全問題應當怎樣緊急處理的一些必要小常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實驗,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總之,國小科學實驗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總結,不斷去糾正,不斷去改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為切入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國小科學實驗教學的明天會更好。

篇三十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們通過科學實驗能夠有效培養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但是現實中卻有很多因素影響了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現實中實驗教學存在的現狀出發,對提升國小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幫助國小老師進行有效的科學教學。

關鍵詞:國小科學;有效性;策略

1國小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現狀

1.1學生對於實驗活動的不重視:部分國小生在家長的影響下覺得科學實驗課並沒有什麼用,自然就對實驗課沒有必要的重視,把實驗課和體育課的性質畫上了等號。尤其是在長時間的語文、數學課堂教學壓力下,驟然接觸到實驗課這種輕鬆的教學,把孩子愛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學實驗課上爆發了出來,就很少再有學生願意去認真的對待實驗課,消極的態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國小生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的真實的寫照。

1.2學校對於實驗活動的不重視:在部分地區科學課並沒有得到學校和老師應有的重視,許多科學課都是別的課程老師代替教學,並沒有自己學校專有的科學實驗教學老師,除此之外,在上課時候有些教師要麼只顧自己講課,在講桌前侃侃而談,不顧及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要麼省去實驗的步驟直接進行科學課知識的教學,“實驗”二字形同虛設。最後科學實驗課教學只能以效果慘淡收場。如果在課後對學生進行一番深入調查,很少有學生能説清自己學到了什麼。

2國小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教學井然:首先,可以在上節課老師不拖堂的情況下,要求學生一下課就在教室門口列隊集合,整齊、準時、有序地進去實驗室。因為一節好的實驗教學從走進教室前開始,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實驗課,還可以保證老師有充足的實驗教學時間,避免因為瑣事而造成上課時間不夠的情況。畢竟科學實驗最是注重時間的安排。其次,要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績好的學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傾聽差生的意見和與差生進行合作實驗,而差生是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有種“我自巋然不動”的感覺,不管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還是別人發言的時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實驗的時候,都在下面旁若無人的做着小動作?如果這兩部分羣體沒有對策解決的話,課堂上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最後,要讓學生認識到實驗器材的重要性,在實驗過程中輕拿輕放小心對待,結束後認真整理擺放整齊,藉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2.2亞里士多德説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國小生要想進行科學有效的實驗探究,興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師在教學前就需要思考這堂課應該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是學生願意接受進而產生主動學習願望的教學方式。“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師完全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來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那麼如何創設情境從而激發興趣呢?在我看來,老師可以根據實驗目的來開展一些智力遊戲,亦或是穿插一兩個童話故事來創設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鐵有磁性》這節課中,老師就可以拿出一個磁鐵做的“釣魚竿”和“小魚”來進行釣魚比賽,最後比賽完再拋出“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當然在平常的科學實驗教學中,以遊戲來創設情境僅僅是教學的其中一種方式,而教學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選擇和運用,實現教學的多樣化

2.3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實驗教學:在中國的傳統教學中,檢驗學生知識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等大大小小的考試了。考試就是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試參與者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但是國小科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傳統的卷面考試已經不能充分檢測出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老師必須在教學中拋開以分數決定教學質量的教學意識。老師可以在期末考試評測學生之前充分考慮學生平常的表現,同時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來觀察其對於這門課程的瞭解程度。總之,如果單獨進行考試和,把考試作為評測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話是不可取的。

2.4科學實驗教學後要進行反饋:老師的作用應該不僅僅進行知識的傳授,還應該進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後學生作出奇怪舉動、提出奇怪問題的時候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不能因為課後沒時間嫌麻煩而推脱。在國小生進行科學實驗教學的年齡,正是孩子處於創造性模仿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了按照類推方法進行思維的能力,能使存在於一類事物的聯繫與關係轉移到其他各類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創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豎立起好的榜樣,培養學生的課後探究行為,要讓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有興趣進行實驗的科學探究,還要讓其在課後有興趣探索科學,而且在學生課後有收穫的時候應該給予表揚,讓學生樂於走進世界,探索世界。

總而言之,要想提升國小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經過學校方面和家長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方面需要保證基本的實驗教學,教師方面需要通過教學設計和手段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家長方面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好的思想,要對孩子進行科學實驗的做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美華.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淺談對國小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做法.電子製作,2014,17(15):255.

[2]科學(3-6年級).國家課程標準,2002.

[3]郭育志.國小科學教堂教學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J].求知導刊,2014,19(07):237-238.

[4]國小時代(教師),2011(06)。

篇三十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採用自行設計的“民族地區國小科學教學現狀調查問卷”,從教師配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民族特色教學資源開發和作業設計六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面甘孜藏區國小科學教學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在分析問題存在原因的基礎之上,結合甘孜藏區國小科學教學實際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為甘孜藏區適應新一輪國小科學教學改革探路。

【關鍵詞】教學;對策;甘孜藏區;國小科學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選取的D國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D國小位於甘孜藏區康定市,是一所公立重點國小,學生總人數為667名,由藏族、漢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學生組成,其中少數民族學生467名,佔總學生數的70%。教師總人數36名,主要為藏族和漢族,其中少數民族教師21名,佔總教師數的58.3%。該校信息化程度較高,科學教學方面配有科學教學實驗室,並建有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基地,不定期組織特色科技活動。研究設計了學生卷、教師卷和學校卷三類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從基本信息、教師配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民族特色教學資源開發和作業設計六個方面進行編制設計,呈現方式為單項選擇題、開放性多項選擇題和開放性簡答題,另外,為進一步瞭解科學教學還進行了針對性的訪談和課堂聽課調查。分層隨機向學生髮放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62份,並由D國小校長和科學教師分別填寫學校問卷和教師問卷各1份,針對國小生年齡小,調查前進行了問卷填寫指導,明確填寫問卷的注意事項,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收回,數據採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科學教師的配備。科學教師的配備和素質是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D國小現有科學教師1名,負責全校667名國小生的科學課的教學及學生科技活動指導,師生比極低,科學教師教學壓力大,疲於備課上課,無暇進行科學實驗的開展、科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以及科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另外,調查D國小的這位科學課教師發現,該教師本來是數學課教師,所學的專業也是數學,由於學校缺科學課教師,再加上該教師對國小科學很感興趣,就由兼職科學課教師慢慢轉為專職的科學老師。由於非科學教育專業背景,再加上全校的科學課程教學任務,教學壓力可想而知。

2.科學教學資源的應用。D國小科學教學資源、設施在甘孜藏區中是比較齊全的。校園信息化程度較高,教室配有多媒體設施設備,能夠進行遠程視頻教學;配有科學教學實驗室,建有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基地,不定期組織特色科技活動;建有圖書館供學生借閲,圖書館科普類書籍比較豐富,能夠基本滿足學生科普閲讀需求。但通過調查發現D國小科學教學資源設備利用率不高,尤其是科學教學實驗室和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基地展館。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近一年來做偶爾做科學實驗的學生佔44.1%,很少做的佔9.7%,幾乎沒有做的佔16.1%,而經常做的僅佔8.1%,可見學生很少使用科學實驗室,科學實驗室利用率不高。

3.科學課教學方法的選擇。科學課教學注重實驗探究和“做中學”,教學方法應該形式多樣,重視實驗教學。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認為科學課教學中應該多做實驗的人數佔100%,次之是多列舉民族地區生活、自然實例和關心學生,分別佔45.2%和43.5%。可知科學課教學實驗探究較少,需要在教學中增加實驗探究教學。

4.民族特色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科學的特點要求科學教學要關注學生身邊的自然現象和物質,引導學生從身邊入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身邊的自然現象。民族特色的科學教學資源對於學生學習科學有很大促進作用。同時,應該注重地域文化資源的科學教學資源開發。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認為科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列舉民族地區生活、自然實例認識的人佔45.2%。另外,在訪談科學教師中也體現了教師對於民族地區特色科學教學資源開發認識不足,甚至認為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文化、宗教等對於科學課教學沒有影響。

5.科學教學的課後練習。學生除在課堂學習科學課程之外,課後很少進行科學知識的繼續學習和鞏固應用。從表3可以看出回答沒有科學課作業的佔96.8%,可知科學課上並沒有給學生設計課後作業,學生對於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方法的鞏固實踐缺乏。

三、問題成因分析及對策

1.問題及成因分析

(1)科學教師配備不足,教學壓力大。原因有三點:一是科學課目長期被看成“副科”,不受重視。二是我國科學教師培養起步較晚,科學教師缺口比較大。三是,甘孜藏區由於經濟發展和自然地理環境等原因,專業科學課教師招聘進來比較困難。(2)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原因有兩點:一是科學課教師不清楚科學實驗室部分儀器具體使用方法和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究;二是科學教學資源管理和使用沒有相應規章制度,教師和學生利用起來困難。(3)科學課教學方法單一,實驗探究教學少。原因有三點:一是實驗探究需要大量時間準備,在科學教師配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組織大量的科學實驗探究教學;二是科學教師對科學實驗探究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三是科學實驗室相對於學生數量配備不足,生均實驗室佔有量較低,實驗探究活動開展起來困難。(4)民族特色科學教學資源開發較少。原因有二點:一是科學教師缺乏科學課程資源開發的知識與技能;二是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阻礙了民族特色科學課程資源開發。

2.應對策略

(1)外引內培,增加科學教師師資力量。一方面,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校外引進科學教育專業教師,現在很多師範類大學都設有科學教育本專科專業,並且國小教育專業師範生的培養也在注重國小科學教師方向的培養。另一方面,加強校內專、兼職科學教師的培養與培訓,鼓勵一些具有理科專業背景的校內優秀教師轉到科學教師崗位上來。(2)統籌整合,提高科學教學資源設備利用率。對學校內外科學教學資源設備進行充分挖掘,結合學生數量、學習時間安排等情況統籌整合,提高科學教學資源設備的利用率,不能建了不用或偶爾使用。保證科學教學實驗室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能連續進行。(3)考察學習,多元科學教學方法。學校應該有計劃地組織科學教師到科學教學比較先進的國小考察學習,學習不同的科學教學方法,多元科學教學方法,改革更新原有的科學教學方法,引進先進的科學教學方法。(4)制定計劃,加強科學探究實驗教學。制定學校科學教學實驗探究目錄和指導手冊,並列出學生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清單和計劃安排,加強科學實驗探究教學,滿足學生動手做科學,學科的需要,讓實驗探究成為國小科學教學的核心。(5)校地合作,加大科學課外實踐活動。學校應該加強與所在地的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高校實驗室、科研機構、少年宮等的合作,在開發和利用校內資源的基礎上,學校和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家長、社區的積極性,多途徑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家庭和社會資源。(6)因地制宜,開發民族特色科學課程資源。甘孜藏區民族特色濃厚,保留較好,其中的衣、食、住、行、用藴含民族智慧結晶,特別是甘孜藏區傳統科技。學校應鼓勵科學教師和學生積極進行民族特色科學技術教學資源開發,使科學課教學生動活潑、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有利於甘孜藏區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國小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3]鍾啟泉.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xx,(1)

[4]廖伯琴.科學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5]黃健毅,廖伯琴.我國20xx—20xx年義務教育科學教師缺口量預測[J].教師教育研究,20xx,(4)

[6][美]卡普拉羅,摩根,等.基於項目的STEM學習[M].王雪華,等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

篇三十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網絡環境下國小科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豐富了科學教學內容,拓展了課堂教學時空,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動。同時,也進一步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了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嘗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國小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是一門綜合性極強、信息量極大、知識面極寬的基礎性課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自主性的學習活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意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國小科學課本是以單元編排為特徵的教材,系統性、針對性較強,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把科學教學的有關內容設置在網絡環境之中,運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如何運用網絡資源的優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有利於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

通常的專題站一般由“教材知識”、“拓展資源”、“討論協作”和“評價檢測”四個模塊組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從學科“學”的實際出發,以科學教材為基礎線條,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在網站建設中突出內容的豐富性和有序性,以達到資源、平台、工具的優化合理組合。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和搭建自主互動學習的平台。

首先是選擇材料,豐富內容,創設環境。

在網絡環境下,使科學教材信息與學生之間產生作用,達到科學教學的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適合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展開,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者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要求有針對性地尋找選擇豐富網站內容的資源。例如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在網站中除了提供動植物繁殖後代過程性資料之外還針對學生平時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點,單獨增加了繁殖後代具體的操作過程,使學生有機會進一步學習並指導其實踐操作。同時,人類是如何繁衍後代的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教者在網站中增加了一位醫生的介説並配上圖片,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既有興趣又比較形象直觀,從而使學生“我是怎樣出生的”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應珍惜生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自主學習環境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網上學習的興趣。

其次是優化結構,豐富內容,營造環境。

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如果將蒐集到的信息和科學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學習時隨時點擊,那麼學生的學習就比較亂,其認知過程就缺少一個有序的進程。那麼,就會影響在有限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因此,教者認為必須對其內容依據問題進行排序,突出資源的主題性、序列性。例如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教者設計了“導讀台”提供學習問題序列,“知識屋”介紹了巖石與礦物的一般知識,“地球謎”增加了巖石與礦物形成過程資料,“怎麼辦”提供了礦物資源日益減少的現狀,以激發學生保護資源的意識。將與教材有關的內容製作成導航圖,指點學生閲讀信息與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助於學生在整體瀏覽中圍繞中心問題自主學習,在部分品讀中圍繞重點問題自主探究,在獨立思考中圍繞解答問題閲讀信息,在自主學習中圍繞解決問題處理信息提高發展。

二、如何提供網絡資源的平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展有利於提高自主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激活課堂,使科學教學更具有生命力呢?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進行着問題設置、資源提供、內容設計、任務提出以及組織協調等學習導航的工作,而學生作為探究者,則進行着明確任務、圍繞問題、探索實踐、自主學習等實踐的任務。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空間,途徑與方法。教者認為,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別於常規性的課堂,特別是科學課也有別於其它學科。因而通過實踐與研究,筆者依據科學學科的特點將網絡環境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操作歸納為“問題探究”教學方式及“主題探究”教學方式兩種。

一是問題探究,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根據科學教學內容,相當一部分教材的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實驗活動,那麼,這樣的課型就可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例如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中的《折形狀》一課的教學,教者在網站中提供了關於形狀方面的模型、建築以動植物的外形等,讓學生點擊瀏覽,提出問題導入新課。然後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體會各種形狀與承受力的關係。最後組織討論,再次點擊進入網絡,説一説,網絡中的物體為什麼這樣設計。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始終圍繞本節課的學習中心,展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討,而教師則是課前作好準備,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並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適時進行個別指導,及時捕捉動態信息,調控教學進程。師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共同分享集體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二是主題探究,拓展知識,增強意識。

科學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不需要進行小組合作實驗,而只要進行主題式學習與討論,就能達到學習目標。因此,教者建議這一類型的課堂教學可選用“主題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中《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一課。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礦物資源對人類有何作用,你對地球上的礦物資源有何思考,並出示開採、提煉、運用的相關圖片,確定本節的學習主題是:礦物資源日益減少,人類怎麼辦?圍繞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點擊瀏覽、小組討論、展開探究活動。接着組織小組彙報交流,對疑難問題、熱點問題組織再一次討論。在整個課堂教學結束前還可以上學生對資源開發與保護,新能源研發等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課後進一步打開網站,蒐集相關信息。這樣的教學活動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距離,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幾年來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網絡環境下國小科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豐富了科學教學內容,拓展了課堂教學時空,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動。同時,也進一步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了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嘗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將來投身信息化時代進行終身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篇三十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在我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也越來越重視科學這門學科。學習科學最好的階段是國小階段,國小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最大。因此,我國應提高對國小科學這門課程的重視,更要重視國小科學的教學,讓教師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對科學研究起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觀察能力是要通過後天的培養和訓練獲得的。善於觀察是人們獲取智慧的重要方法,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都善於觀察,從很細小、很普遍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然後從這些現象中發現了真理。例如,瓦特通過觀察水燒開時蒸汽頂開壺蓋現象,仔細思考研究,然後發明了蒸汽機。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十分重要,好的觀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不懈,有耐心。有價值的科學發明和真理,都是科學家們經過若干年堅持不懈的觀察思考和不斷實驗的結果。例如,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幾十年的觀察與實驗才向人們證明了能量守恆定律。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持久性和耐心性,從而培養學生堅持不懈、耐心的觀察精神。

(二)客觀真實性。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觀察的真實性,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真實記錄所觀察到的事物和現象,培養他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三)目光敏鋭。觀察力敏鋭是做很多事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學探究中,觀察力敏鋭尤為重要。在觀察某個事物或現象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忽略每一個細節,培養他們敏鋭的觀察力。

(四)有目的性。很多國小生在觀察事物或現象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別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視他們真正要觀察的事物和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觀察的目的,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事物或現象,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品質。

(五)學會全面觀察。學生在觀察同一個事物時,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往往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事物和現象,讓學生學會全面觀察事物。

二、手與腦結合,讓學生養成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手與腦相結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國小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喜歡動手做實驗,但是他們往往不善於動腦,很多學生做科學實驗可能就是因為好奇或者覺得有趣,並不會思考在實驗中得到了什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實驗時思考問題,讓學生手腦結合,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做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實驗之前,教師可以針對實驗內容,給學生提幾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思考,做完實驗後,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預測實驗結果,策劃實驗方案,在實驗之前,讓學生動腦思考實驗的結果是什麼,思考出一個實驗方案,然後再動手做實驗,實驗結束後對比預測結果,思考預測結果與實驗為何不同,然後寫實驗總結,從而讓學生養成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好習慣

學習科學必須要有探究精神,在學習國小科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很多國小生在碰到難題時,不會自己主動思考和探究,而是直接去向家長或老師尋求答案,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主動去思考探究問題了。在國小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能力,在他們遇到學習中的難題時,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或者做實驗等方法自己主動思考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習慣鑽研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會總結,學會反思

總結反思在科學研究中很重要,只有在實驗後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從實驗中取得經驗,才會有進步和提高,才會成功。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做完實驗後學會反思和總結。當學生實驗失敗時,教師不能一味地批評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尋找到底是哪一個實驗步驟出錯了,然後進行總結反思,分析出實驗失敗的原因,才能吸取教訓,避免下一次再出錯;學生實驗成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總結,要問學生在這個實驗中有哪些收穫,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養成善於觀察思考、學會手腦結合、主動思考探究、懂得反思總結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雒鵬程.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改革與開放,20xx(9):133-135.

[2]張仁田.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9):248.

篇三十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隨着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數學教師採用,它成為一種最實用的教學方式。只有科學運用這些課程資源,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1、整合現代教育資源,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網絡作為信息發展的產物,在新課標背景下很受推崇,學生也願意接受這種學習方式,教師也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脱出來。利用網絡進行情境設置和信息查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發揮現代教育資源優勢作用,科學突破教學難點。

國中數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點是很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圖形的變換、線段的移動等,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從本質上揭示數學概念、原理,通過直觀展示,學生輕鬆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義”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一個抓球小實驗:黑盒子裏盛有黃、紅、白三種顏色的同樣大小的乒乓球各3,讓學生從黑盒子裏一次抓出3個球,總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來的都是紅顏色的次數,紅黃白各一個的次數,兩個紅色一個白色的次數……這個實驗由於課上實驗時間、實驗場所的限制,學生實驗內容、次數不夠充分,因此,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和預想的結果有較大的差距。筆者運用Flash課件模擬這個實驗,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趣味題目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整合現代教育資源,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環節。

現代教育技術能展示大容量的數學信息,拓展信息來源,能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從而有效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時,如果教師直接在課堂上畫出相關的幾組圖形,會大大浪費教學時間,還缺乏形象直觀的效果。為更好地優化教學結構,教師通過Flash動畫手段讓直線移動起來,從而展示直線和已知圓的位置關係,深刻理解相離、相切、相交的幾個概念,學生通過動態觀察,理解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通過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值關係,推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從這些關係中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4、巧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關鍵。在幾何教學中很多圖形是變化的,如線條的變化、角的旋轉、面的轉動等,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展示,在過程中可以實現暫停控制,以便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數教材中很多的知識點是數形結合的,同時還涉及增減性的問題,學生接觸起來較為困難。教師通過科學選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突破學生理解的難點,通過數學素材的閃爍、變色、平移、翻折、旋轉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設計問題模型,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情境,指導學生的探索方法,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學習,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水平,開闢嶄新的天地。

篇三十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科學概念是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國小生科學概念學習的兩個階段———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是通過科學理論的解釋和預測功能聯繫起來的。從國小生的科學認識過程入手,從解釋和預測功能視角出發,對北京市國小科學教學評優視頻進行整理和分析,發現在科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注重概念結論,忽視方法引導;注重概念獲得,淡化概念應用;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未能協調。提升國小科學概念教學質量的對策為:概念獲得的過程與方法並重,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缺一不可,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有機聯繫。

[關鍵詞]國小科學;概念教學;解釋與預測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科學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熱愛科學,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1]1由此可見國小生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國小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會運用科學知識,才能夠真正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國小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要在各種各樣的科學活動中進行,而科學概念的學習是科學認識活動的基礎。科學理論有解釋和預測功能[2]63-64,這對於科學概念同樣適用,即學生在獲得科學概念後,應該“用科學”,才能體現科學的意義。概念學習包括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兩個階段,概念應用通過概念的解釋與預測功能體現出來,學生只有獲得並理解科學概念後才能準確應用,這兩個階段都不能偏廢,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之間的有意義聯接。這種聯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協調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兩個環節,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立聯繫。

一、解釋與預測功能對國小生科學概念學習的意義

人類的科學認識過程是從客觀事實到科學事實,再到科學認識,最後是科學認識的應用。通過觀察與實驗從自然界中的客觀事實得到科學事實,再用思維加工科學事實得到科學認識[2]42。科學認識的成熟形態是科學理論,得到科學認識之後用科學認識解釋自然現象,實現科學理論的功能。當科學認識出現反常或危機時,就會出現修正科學認識或產生新的科學認識,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雖然國小生的科學認識過程不具備人類科學認識過程的嚴謹性、複雜性,但是其基本重演了人類的科學認識過程[3]。國小生在科學學習中經歷兩個階段:首先,通過探究實驗獲得科學事實,在積累科學事實後通過歸納概括、思維加工,逐步獲得科學認識;然後,用獲得的科學認識去解釋和預測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科學概念是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科學概念的學習與學生科學知識的掌握、合理的科學認知結構的形成以及科學能力的提高都有密切關係。概念學習的過程包括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分別對應學生科學學習的兩個過程。概念獲得通常是以觀測和實驗的結果為依據,通過抽象、概括由經驗獲得的事實,進而歸納出科學結論。而概念運用則是從一些作為原理的判斷形式出發,通過邏輯推理,解釋科學現象和理解科學原理。科學課標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1]2。當前,在國小階段的科學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探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得到科學事實,並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科學概念。這種概念獲得方式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已小有成效,學生在科學課堂中不僅能夠獲得大量概念,而且有了主動權,獲得了更多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的經歷。中學階段,學生獲得概念之後,往往會用大量的練習作業來鞏固所學。雖然大量的練習並不符合國小科學教學特點,但其中也有借鑑意義。不同階段的學生,其認知情感發展特徵不同,科學教學的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別。國小階段,雖然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完善,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強[4],但他們逐步開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由於其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時無法解釋科學概念中的原理,所以只要求他們能夠把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就足夠[5]。而對於這一聯繫的過程,目前則相對忽視。在學生獲得科學概念過程中,教師只注重學生是否獲得了概念,而很少聯繫到概念應用,也有的教師在學生獲得概念後只是簡單地拓展甚至直接結束教學,不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學生只有獲得了清晰明確的科學概念才能準確進行解釋和預測,在應用科學概念解釋和預測現象中也能加深其對於科學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兩個過程都不能偏廢。

二、國小科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因此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與教師的引導和組織有極大的關係。如果只注重概念獲得、忽視應用,教師的教學組織就會存在偏差,學生在學科學之後難以用科學。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國小科學實際教學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北京市2015年國小科學教學評優課視頻進行整理和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注重概念結論,忽視方法引導

在“熱對流”①一課中,教師通過燒熱水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水為什麼會熱,甚至沸騰?”接着學生進行模擬燒水的探究實驗,給燒杯中的水加熱,並在燒杯中放少量鋸末,觀察鋸末的運動路徑。學生觀察到的路徑有鋸末先上升再下降、鋸末在水中從下到上轉圈兩種,這兩種路徑都是熱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縮影,只要稍加引導便能得出結論。然而,教師沒有引導學生了解“鋸末運動的路徑”與“水的流動”之間的關係,使得學生難以總結結論。最後教師只好告訴學生底部熱水類似於熱空氣會上升,上面的水温度低冷水會下降,如此循環往復就會使水變熱,甚至沸騰,這就是水的熱對流。這時再讓學生複述解釋“水為什麼會熱,甚至沸騰”,學生仍然十分迷茫,教師又在多媒體設備中出示了結論讓學生朗讀,並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對流。此時,讓學生解釋“為什麼冬天開暖氣會很暖和,而且暖氣安裝在室內下方”,有學生回答時還出現了“熱傳遞”的字眼,但很難説出“對流”。觀察與實驗設計主要有三種方法:放大法、轉換法和對比法。放大法是將觀察對象放大,以利於形成強刺激或對細節的感知理解。轉換法是將不明顯或無法感覺的科學現象轉換為可清晰感知的現象。對比法是將兩個或多個具有同種性質的科學現象或變化過程進行比較觀察,突出觀察對象或通過比較作出邏輯判斷。本節課中教師採用了轉換法,即把不明顯的現象“水的流動”轉換為能夠清晰感知的“鋸末的運動”,用鋸末運動的路徑表示水流動的路徑從而得出水的對流的結論。由於國小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有限,因此他們很難由鋸末運動聯想到水的流動,在教學中教師沒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轉換法的應用,沒有由鋸末運動引導學生轉換到水的流動,使得學生很難得出“水的熱對流”結論,都是教師直接給出結論然後讓學生朗讀複述,學生並沒有懂得“對流”概念的真正含義,很難區分“熱對流”和“熱傳導”。事實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直接觀察熱水的流動,在學生觀察無果的情況下再提出間接看到水流動路徑的方法,加入鋸末進行實驗。注意把整個轉換的過程教給學生,加深學生對方法的理解,從而得出“對流”的結論。這樣在應用環節問到暖氣安裝在室內下方的原因,學生才能準確回答。

(二)注重概念獲得,淡化概念應用

新課改以來,我們一直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是掌握科學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加入了更多的探究環節,給學生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探究往往很難把握的是時間問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給學生更多探究的時間,教師常常淡化了在探究之後、概念獲得之後對於概念的應用,長此以往容易造成科學課堂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分離,學生很難學以致用。在“距離變化對磁力大小的影響”②一課中,教師先通過釣魚遊戲(磁鐵吸引曲別針的多少)引導學生思考距離與磁力大小的關係,接着讓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然後再讓學生用改進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最後學生總結出結論:磁鐵與被吸引物體之間的距離對磁力大小有影響,距離越近磁力越大,距離越遠磁力越小。整節課十分活躍,教師也很注重細節,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只是學生很少思考:這節課與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繫?關於磁現象的知識離學生生活較遙遠,學生在之前可能很少接觸相關知識或者很少關注過此類現象,對於這節課的學習會很快忘記。如果在本節課的最後環節增加一些生活中的應用,如用繩子拴着小磁石便能很方便地取出掉入裝有液體的瓶內的鐵製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強學生對磁現象概念的理解,又能實現概念對生活現象的解釋與預測。

(三)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未能協調

在“光的折射”③一課中,教師由射靶遊戲引入,第一次讓學生直接瞄準空水槽中的靶心,大多數學生都能射中,第二次讓學生瞄準裝滿水的水槽中的靶心,絕大部分學生都沒射中,通過兩次對比引導學生思考加水之後射不中的原因。接着教師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現象,經過啟發,學生髮現光會有偏折,這種現象就是光的折射。在認識了光的折射之後,回到射靶遊戲,詢問學生第二次射靶遊戲中應該瞄準哪兒就能射中靶心?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説瞄準靶心下面一點,有的説瞄準靶心上面一些。對此,教師出示圖片,問眼睛看到的靶心和實際的靶心分別是哪一個,學生回答也比較猶豫。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現象?學生在前面學習中已經知道光從空氣進入水中會發生偏折,而第二次射不中靶心的原因就是因為光的折射,可是瞄準哪兒才能射中靶心學生很難回答出來。究其原因就是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兩個階段未能協調。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分三個步驟。第一步,一條光線不能確定物體位置,一束光才能確定物體位置。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一條光線能產生折射,那麼多條光線也有折射現象,多條光線實際就是光束。第二步,我們能看到物體是由於物體反射太陽光束進入我們的眼睛,產生了視覺,眼睛看到的是物體的像。第三步,折射導致像的位置發生變化。水中的靶心反射的太陽光在傳播中發生偏折,我們看到的只是靶心的像,實際靶心偏下方。在本節課教學中,學生獲得的概念是光線從空氣進入水中會發生偏折,而在應用環節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物體的像與實際物體的位置關係,顯然這兩個環節產生脱節,教師未能很好地協調:一方面,教師沒有認識到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之間的聯繫,所以造成兩個環節脱節,學生在獲得概念後難以解釋和預測生活現象;另一方面,學生對於獲得的概念,本身可能理解不夠深入。

三、提升國小科學概念教學質量的對策

知識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應該把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由生活引出知識,再把知識迴歸生活。在國小科學概念教學中,應該把概念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根據上述出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

(一)概念獲得的過程與方法並重

概念獲得是概念運用的堅實基礎,只有學生對獲得的概念有深入的瞭解,他們才能準確解釋和預測科學現象。在“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④一課中,教師從生活中常見的小燈泡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展開研究。首先,讓學生用給定的材料嘗試點亮小燈泡,會有學生髮現小燈泡亮的連接方法,此時組織學生觀察、分析連接方法的特點。然後,帶着發現的問題和教師提出的觀察思考問題再次投入到實驗中去,在成功發現多種連接方法之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最終歸納總結出“閉合迴路”這個科學概念。最後,學以致用,分析小燈泡不亮及小風扇能夠轉動的原因,學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確答案。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採用了放大法,先給材料讓學生尋找小燈泡亮的連接方式,在學生髮現多種方法後引導學生思考原因,把原本小燈泡內部看不見的結構放大,讓學生觀察外部導線與燈泡內部的連接方式,進而得出結論。學生在概念獲得階段層層深入,充分掌握和理解了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所以在應用階段學生很自然回答出原因。這裏教師十分注重對學生概念獲得過程的引導,為概念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獲得概念後能夠很好地解釋其他科學現象。

(二)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缺一不可

在“電能產生磁”⑤一課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再現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對小磁針的作用”和安培實驗“通電線圈對小磁針的作用”,得出電和磁之間有聯繫的結論:電能產生磁。然後,讓學生判斷:兩個學生在野外不同位置(一個靠近高壓電線、一個遠離電線)使用指南針會有什麼不同,提醒學生在野外使用指南針時的注意事項。本節課的亮點是最後的遷移運用環節,教師在學生掌握本節課教學內容後並沒有立即停下來,而是接着把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是概念學習的兩個階段,二者缺一不可。概念的獲得階段是一節課的重心,教師在這個環節應當多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對概念的深入理解,學生只有在準確把握概念的基礎上才能解釋和預測生活中的現象。科學有解釋和預測功能,學習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用科學服務生活,用科學也能促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應用環節必不可少。

(三)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有機聯繫

在“輪軸”⑥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用轉動的竹筒把重物提起來,為建構“軸能夠繞固定點轉動”做事實依據。接着用竹筒和小竹棍組合把重物提起來,在過程中引導學生説出“是竹棍帶動竹筒轉動,並且兩者組合更省力”,為“輪帶動軸轉動省力”做鋪墊。然後把小竹棍換成長竹棍,發現更省力,為建構“同一個軸,輪越大越省力”的規律積累事實資料。運用更多的竹棍,怎麼能使手運動的距離變近?引導學生認識到竹棍的運行軌跡是圓,從竹棍中抽象出輪,上升到抽象的輪和軸的組成、運行上來。學生對輪軸就有一個慢慢建構的過程,並且直觀感受到輪軸可以省力。這時再拓展到生活中轆轤提水的裝置,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是輪軸裝置,並分辨出哪裏是輪和哪裏是軸。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概念獲得環節層層深入,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己説出輪軸,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很直觀地認識到輪和軸,並且聯繫生活實際,把概念獲得和應用有機聯繫起來。教師在學生獲得輪軸概念時就把輪軸的建構過程也就是輪軸的運用考慮進去,所以學生很容易解釋和預測生活現象。當然,應用不一定單獨成一個環節,可以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中注意拓展應用。斯賓塞曾提出過“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的著名論斷,從中可以看出科學知識對生產、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應該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概念獲得的過程與方法,把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放在同等位置,並且充分協調兩個階段的聯繫,把概念獲得和概念應用有機聯繫起來,促進學生的遷移,用學過的概念、原理解釋和預測生活現象,把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

篇三十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摘要:

強化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對提高科學教學成效意義重大,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觀察與演示的比重,指導學生聯繫生活感知理解教材,多動手操作進行學習理解,充分發揮實踐調研活動的作用。

關鍵詞:

國小科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科學學科在國小教學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融合了更多的知識、藴含了更多的信息量,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如何提高科學教學效率?教師需要適應教學改革的變化,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科學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受到教育,本文主要針對科學教學中的模式改革進行初步分析。

一、現場觀察與媒體演示提高學生理解效果

在科學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切忌進行空洞的説教,一定要讓學生多參與,認真觀察、分析研究,並且要將多媒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觀察魚》教學中,筆者就採取了現場觀察和媒體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將魚缸搬到教室,裏面放上一條鯽魚,學生的興趣頓時被調動起來。筆者要求學生先仔細觀察,然後安排學生走上講台向其他同學講述魚是什麼樣的、分為幾部分。學生代表輪流上台觀察講述,整個課堂教學氛圍立即變得活躍起來,他們躍躍欲試,參與的主動性非常高。在完成了現場演示環節之後,筆者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加深瞭解和全面把握。在多媒體的演示中,魚的形象被大幅投影在幕布上,筆者和學生逐一分析魚的頭、軀幹、尾部,同時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分析魚的尾巴有什麼功能,魚的鰭有什麼功能。學生紛紛暢所欲言,結合課前的預習,在學生的充分討論和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對尾巴的向前推動作用,對鰭的轉彎控制功能做出了較為準確的分析,並現場運用多媒體演示魚的遊動推進原理,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感知認識。

二、聯繫學生的生活感知強化教材內容研究

學生在科學學科學習中會產生許多似曾相識的感知,因為科學學科是立足於學生生活、立足於社會發展而設置的一門綜合學科,聯繫學生生活感知可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相似的情景,例如糖加熱變為液體,冷卻之後變為固體,這一現象可以在學生生活中找到類似的情景。炎熱的夏天,家裏糖罐子裏的糖溶化了,在高温下從固體變成了液體,而爸爸媽媽為了處理這一問題,往往會將糖罐放進冰箱,經過一番冷凍之後又變成了固體,通過生活中的感知對冷熱影響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再比如物體和空氣熱脹冷縮原理,也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案例進行論證。夏天的兩根線杆之間電線下垂的弧度較大,而冬天則明顯繃直了許多,同樣的一段電線在夏天受熱膨脹,在冬天受冷收縮,這就是熱脹冷縮的典型表現。通過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案例,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對比了解,學生在科學學科的學習中不僅掌握了規律知識,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能力,增強了學以致用的意識。

三、引導學生自主地操作直觀獲得學習感知

科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要儘可能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特別是要將實驗搬入課堂,或是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親身感受一下,無論是教師示範演示,還是學生操作演示,都可以幫助他們獲得直觀的學習感知,有助於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教學中,學生對這一方面往往沒有直觀的認識,認為聲音無論是什麼情況下都可以進行傳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聲音傳播需要一定的媒介,筆者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實驗,在一小塊金屬棒的一端敲擊一下,大家可以聽到聲音,讓學生明白聲音可以通過金屬來傳播。用一瓶水輕輕敲擊一下,學生也可以聽到聲音,説明聲音也可以通過水來傳播。接下來筆者搬出了真空演示器,讓學生共同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當玻璃器皿中抽光了空氣之後,小鬧鐘在裏面不停的敲擊,而學生卻聽不到聲音,然後打開氣門裏面灌入空氣之後,學生忽然聽到了聲音,引導學生從這樣的實驗中明白真空是無法進行聲音傳播的,從而對聲音通過媒介傳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筆者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不同媒介傳播聲音的操作演示,然後分組上台操作真空演示儀,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所獲得的感知體驗,所獲得的知識理解更加直觀形象。

四、組織課外實踐性活動培養分析研究能力

科學教學一定要注重實踐性,要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內容有效運用到課外實踐中,在課外進行專題分析、實踐調查,這也是能力素養提升的一條重要路徑。在《家鄉的水資源》教學之後,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外自行組織調研小組,利用課餘時間瞭解本地區水源分佈的狀況、水源受污染的情況,通過走訪調查、查閲資料瞭解水污染對羣眾生活、農業生產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然後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廣泛調研蒐集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對水資源分佈、水污染情況及其危害性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在具體提出建議措施時,明確指出了要保護水源、根治污染的鮮明觀點。雖然學生提出的一些措施在成人看來還是比較稚嫩的,但是這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了他們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學習內容的理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強化科學教學模式改革,是當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廣大教師應當充分強化科學教學模式改革,更好的推動教學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宗騫.國小科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xx(05)

[2]張文俠.國小科學教學要走進自然[J].學週刊,20xx(19)

[3]郎虎.國小科學有效開展實驗的探究[J].學週刊,20xx(25)

[4]殷海斌.讓生活化點綴國小科學教學[J].華夏教師,20xx(04)

篇三十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思維導圖融入國小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掌握思維構圖的理念和技巧進行思維導圖教學的首要步驟是要讓學生掌握思維溝通的理念和技巧,為學生能在課堂上熟練完成思維溝通做好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採取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完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如植物的分類,學生儘量將自己能想到的植物歸類並繪製出來。為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教師可以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將思維導圖的技巧傳授給學生。常見的思維導圖理念和技巧有:主題放在整張圖的中間,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幹”上;每個分支只能寫一個關鍵字,且字體要端正;整張導圖要遵循交叉聯結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採用符號、色彩等方式讓導圖更為美觀。

(二)合理引入課堂主題本課的教學主題是電磁鐵,教師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將學生逐步引入教學主題。借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吊車的Flash動畫,並配上有趣的旁白,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過程。然後,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地講述一下電磁鐵的基本知識,將這一課的主題分為電磁鐵的性質、影響電磁鐵大小的因素、電磁鐵的應用三個部分。

(三)分組構圖和討論成功導入主題後,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導圖設計並自主討論,這樣能減輕學生剛開始的繪圖負擔,同時還能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根據此前對電磁鐵主題分好的三個部分,教師可以在學生導圖和談論前提出相應的問題,如:電磁鐵的基本構造有哪些?電磁鐵的纏繞過程是怎樣的?等等。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設計自己的思維導圖,自主蒐集材料、完成構圖。之後,讓小組成員討論自己的思維導圖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並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導圖上完好地體現出來。

(四)構圖成果展示各小組經過討論和完善,將最終導圖成品展示給其他小組,通過對比學習、深度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教師在此過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學生的成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後對整個思維導圖的學習作總結,將學生的導圖成果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善的思維導圖。完整的電磁鐵思維導圖可以由電磁鐵性質、影響電磁鐵大小因素、電磁鐵應用以及電磁鐵知識拓展組成。電磁鐵性質概念可繼續分成結構特點、工作原理、電磁鐵的製作三個分支,電磁鐵應用概念可以分為電磁起重機、電磁選礦機、磁懸浮列車等分支。

二、思維導圖融入國小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雖然思維導圖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存在很強的應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思維導圖沒有很好地對主題中各個分支概念進行分析和聯繫;其次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更好地將思維導圖融入到國小科學教學中,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

(一)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相結合將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結合起來是對兩者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理清學習思路,理解主題與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也能幫助教師建立一套完整的課程框架體系。兩者的相互結合有效解決了思維導圖無法全面分析主題中各個分支概念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同時,在結合思維導圖與概念圖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分清概念的主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在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天和黑夜”第四部分的《看月亮》教學中,可以先給學生提供一個簡單的概念圖,包括滿月、峨眉月、弦月三個分支概念,讓學生將空白的部分填好,如:我們一般在能看到滿月。學生通過熟悉和理解各個概念充分理解主題,可以更好地學習思維導圖。

(二)思維導圖融入其他學科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逐步將思維導圖深入其他學科中,如數學、語文等,這樣不僅能合理分配資源,還能保障思維導圖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同時,對學生而言,他們也可以將思維導圖融入生活中,利用思維導圖來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家庭和興趣愛好等。在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與色彩”的《照鏡子》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融入思想品德與生活學科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照鏡子,你們知道在生活中鏡子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嗎?”這樣學生就會聯想到媽媽的梳粧枱、爸爸的汽車後視鏡等。

篇三十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關鍵詞:國小科學論文

一、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影響

所謂多媒體,就是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將信息進行傳遞與存儲的工具。比如,當前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iPad等將講課過程錄製下來,然後上傳到數據庫中或者是網站,供學生和其他學習者學習。多媒體技術可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圖像、聲音以及文字,使學生從多角度對學習對象進行觀察,使教學要點得以突出,對視覺的限制進行突破,使學生的求知慾與好奇心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使學生對於方法的掌握與概念的理解更加有效率,使教學能力得以有效培養的同時亦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習興趣以及解題思路的拓寬得以有效的提高。

二、多媒體技術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進行應用的利與弊

1.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勢。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具有綜合性、現代性與高效性的特點。首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所涉及的知識涵蓋各門學科,其亦可稱為各門學科的綜合。因此,教師需要綜合應用多門學科的技能以及知識,以便更好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在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其次,在現代化的信息教育過程中,幾乎所有設備都是建立在聲學、電子學以及機械工程學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的;最後,對於部分教學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甚至可以保護教師與學生的身體健康。例如對於電子白板的利用就能夠以白板筆甚至師生的手指來代替傳統教學中的粉筆,從而減少教師與學生所吸入板書時所產生粉塵,同時亦可減少用粉筆進行板書時對教室的空氣污染。2.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弊端。與多媒體教學技術所具備的優勢相對的,其還有許多的弊端。首先,在國小科學教學當中,很多的多媒體課件過於呆板或者過於花哨,使科學教學的課堂變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課,對於多媒體的這種應用方式非但不能使教學效率顯著提升,反而會使教學質量走下坡路。其次,現代教育思想的個性化不僅體現於學生的學習方面,而同樣體現於教師的教學方面,其中包括教師所組織教育活動的風格、方法以及模式,而多媒體教學在使課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時,也對學生造成了做筆記困難與思維跟不上等方面的困擾,相較而言,板書形式則可以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知識進行理解和記錄。因此,這要求教師在國小科學的教學課堂上注意對難點與重點的把握,並對自身的教學進度有所控制。

三、如何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才能使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得以提高,使學生的求知慾望得以充分的激發。因此,本文通過下述實例對如何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案例:在對《水和水蒸氣》一顆進行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水為何會變為水蒸氣這一奧祕進行探索,可以事先將水蒸發為水蒸氣的實驗過程通過ipad等設備進行現場錄製,而後通過電腦來設計相應的動畫效果以幫助學生進行更好地理解。如當水被加熱時可以將水分子的神情設計為燥熱難耐,而將空氣中已被蒸發的水蒸氣的運動設計為輕鬆愉快的飛舞跳躍;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一邊播放自己所設計的動畫一邊向學生進行相應的講解,使學生在動畫視頻以及教師的講解之下對於其中所藴含的科學道理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成果。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將實驗以及觀察與課堂內容相結合,並通過對錄像片、幻燈片、攝影作品以及其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對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分解與演示從而使重點與難點得以有效的突出,並通過放慢、放大、定格或重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與分析,如此一來便可對學生的記憶、理解與操作帶來效果突出的幫助,使教學內容與知識點在其腦海中得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在國小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對於落實國家所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方針、全面貫徹與落實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以及培養創新型人才等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我們應當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多媒體技術進行合理且充分的運用,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得以充分的調動,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目標得到滿足的同時,得以有效的豐富。

篇四十:國小科學教學的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的論文

摘要:國小科學教學的核心在於探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探究,創設情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科學課堂教學上,恰當運用實驗、生活實際、故事、現代教育技術、遊戲等手段,創設“鮮活”的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

關鍵詞:國小科學 情境 創設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陶冶人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國小科學教學的核心在於探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探究,創設情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掌握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創設情境。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

實驗是科學課的基礎,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學課中的各種實驗充滿着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科學下冊《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時,一開始我就做了一個噴泉演示實驗:在一個平底燒瓶裏裝一些水,瓶口用橡膠塞塞緊,把一根吸管插入瓶中,一端露在瓶外,一端插入水中。然後把燒瓶放到一個空水槽中,再往水槽中倒入滾燙的開水,燒瓶中的水立刻往外噴了出來,看得學生目瞪口呆。最後我聯繫上一課《液體的熱脹冷縮》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堂課我們做這個實驗時吸管裏的水只是往上升了一點,而沒有像這一次那樣快速地往外噴?學生陷入了深思。

很明顯,通過一個小小的演示實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它為學生提供了最真實的感受,它對學生思維形成的衝擊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實驗來設置情境,能給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使學生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孩子們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孩子們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現代科學教育觀認為在學校情境中設置基於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並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實際教學中,要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將完整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科學的應用價值,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科學教學中如果能經常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除了能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養成平時要多觀察、多發現、多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利用故事創設情境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趣味性、啟發性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科學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實驗、發現事例,一些生動感人的名人軼事等都是真實可信,會很容易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一生銘記,會追蹤科學家的思維,去體驗創造發明的境界。如教學《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導入時,教師巧妙地利用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來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祕的興趣。再如教《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時,講述阿基米德揭開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從浴盆水溢出來的啟發而獲得一種“直覺的頓悟”,發現了物體沉浮規律的故事。這些豐富的史料,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為一體,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再現科學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勵學生陶冶情操,鼓舞鬥志,培養髮現精神。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計算機多媒體集聲音、畫面、文字、顯示於一體,能擴展微觀世界,微縮宏觀世界,模擬實驗現象,打破學生認知中的時空界限,能形象直觀地表現各種現象,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客觀事物。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着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更會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它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習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如在教學《我們來造“環形山”》一課時,課件出示月球由遠及近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實是一副千瘡百孔的樣子,那一個個坑就是環形山。學生不禁提出探究的問題:這些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課時,課前播放日食、月食的錄像,既讓學生親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時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日食、月食是怎樣產生的?

五、利用遊戲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説:“遊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它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對兒童有極大的吸引力,一旦將遊戲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將知識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傳授給學生,這對學生來説,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是一件與快樂聯繫在一起的趣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遊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教材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學習、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吉林。《中國情境教育建構與及其獨特優勢》[J]。江蘇教育研究,2009,(13)。

[2]王亦晴。《中國式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李吉林情境教育國際論壇綜述》[J]。江蘇教育研究,2009,(13)。

[3]李吉林。《情境教育:促進“兒童一知識一社會”的完美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3。

篇四十一:淺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淺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科學課是從國小三年級起開設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教會充滿好奇心、求知慾極高的孩子怎樣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科。怎樣才能做好科學教學活動呢?

淺談國小科學教學黃汝君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用科學思維獲取知識的過程。國小科學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學,感受科學,認知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通常只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科學教育變成科學知識的教育。

好奇心的保護與培養科學是講究理性的,科學課程教學時需要關注學生理性態度的培養,但同時也要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護和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而非一刀切,揠苗助長。

和諧的班級氛圍的營造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給學生以積極的肯定,允許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和驗證,營造活躍的班級氣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以及敢於向權威質疑的態度。

迴歸自然與生活教師對國小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應該要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大自然是個活的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背景、實實在在的事物,刺激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

例如,在“液體和固體”這一單元,筆者回歸生活,給學生講了一個炒菜鍋裏油起火的小故事。筆者並不是馬上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而是留給學生一段時間思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進行猜想。

當學生提出用水去澆油鍋裏的火等想法時,筆者並不急於否定,而是肯定其中一些好的想法,最後才解釋:救火不一定都是用水的,油着火時不能用水,因為油輕水重,往鍋裏澆水油火就會迸出來,不但滅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災;火燃燒需要氧氣,油鍋着火後迅速把鍋蓋上,當鍋中的氧氣沒了時,火也就滅了。

教師組織引導作用的發揮國小科學課程的很多教學效果並不好,學生在研究活動中思路不清晰、研究無程序,教師埋怨教學時間不夠用,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引領學生的辦法不當。有些教師過分“放任”而不是“自主”,什麼時候該進行指導,什麼時候該放手,他們並不清楚。

雖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並不代表着“放羊”。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必要的幫助,介入過早或引導過多都會阻礙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的狀態,則會削弱學生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還有些教師則完全是“包辦”。

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難以轉變,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的説教為主,師生之間不能形成持續、深入的討論,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課程資源。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學生頭腦中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反覆揣摩思考的過程,需要學生在字、詞、句上下工夫,才可能產生實效。用課件演示更多代替學生的閲讀,忽視學生與課本的交流,會帶來學生理解能力的降低。

對媒體的使用不能忽視學生的參與一書中説到,新課程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學過程是師生溝通和交往的過程。新課堂的追求,並不是一種嶄新的東西,而是原本就該有卻被人忽視的東西,是在知識、技能、技巧、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繫。

因此,要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到教學中。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學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維是否有條理性,口述表達是檢驗的方法。

運用電教媒體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重新展現形象,並創設一個人人有話可説、有話敢説的氣氛。學生的課堂練習可以通過投影展示給全班同學,及時暴露問題。教師在每一課件的適當位置給予學生思考與活動、討論的時間,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又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反應,克服因人機對話造成的情感淡薄的問題。

同時,如能讓學生操作一下多媒體,學生一定有成就感,對數學興趣培養很有幫助,真正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多媒體的使用要適度多媒體的使用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理性的東西提供直觀的素材,最終抵達理性精神。而有的教師把多媒體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工具,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誤認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通過實際例子創設問題情境,以致濫用多媒體。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成為打造有效課堂的有力助手,教師要與時俱進,合理利用,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淺談國小科學教學黃汝君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用科學思維獲取知識的過程。國小科學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學,感受科學,認知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通常只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科學教育變成科學知識的教育。好奇心的保護與培養科學是講究理性的,科學課程教學時需要關注學生理性態度的培養,但同時也要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護和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而非一刀切,揠苗助長。和諧的班級氛圍的營造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給學生以積極的肯定,允許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和驗證,營造活躍的班級氣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以及敢於向權威質疑的態度。

迴歸自然與生活教師對國小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應該要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大自然是個活的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背景、實實在在的事物,刺激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例如,在“液體和固體”這一單元,筆者回歸生活,給學生講了一個炒菜鍋裏油起火的小故事。

筆者並不是馬上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而是留給學生一段時間思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進行猜想。當學生提出用水去澆油鍋裏的.火等想法時,筆者並不急於否定,而是肯定其中一些好的想法,最後才解釋:救火不一定都是用水的,油着火時不能用水,因為油輕水重,往鍋裏澆水油火就會迸出來,不但滅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災;火燃燒需要氧氣,油鍋着火後迅速把鍋蓋上,當鍋中的氧氣沒了時,火也就滅了。

教師組織引導作用的發揮國小科學課程的很多教學效果並不好,學生在研究活動中思路不清晰、研究無程序,教師埋怨教學時間不夠用,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引領學生的辦法不當。有些教師過分“放任”而不是“自主”,什麼時候該進行指導,什麼時候該放手,他們並不清楚。雖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並不代表着“放羊”。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必要的幫助,介入過早或引導過多都會阻礙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的狀態,則會削弱學生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

還有些教師則完全是“包辦”。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難以轉變,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的説教為主,師生之間不能形成持續、深入的討論,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課程資源。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學生頭腦中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反覆揣摩思考的過程,需要學生在字、詞、句上下工夫,才可能產生實效。

用課件演示更多代替學生的閲讀,忽視學生與課本的交流,會帶來學生理解能力的降低。

對媒體的使用不能忽視學生的參與一書中説到,新課程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學過程是師生溝通和交往的過程。新課堂的追求,並不是一種嶄新的東西,而是原本就該有卻被人忽視的東西,是在知識、技能、技巧、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繫。

因此,要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到教學中。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學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維是否有條理性,口述表達是檢驗的方法。運用電教媒體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重新展現形象,並創設一個人人有話可説、有話敢説的氣氛。學生的課堂練習可以通過投影展示給全班同學,及時暴露問題。

教師在每一課件的適當位置給予學生思考與活動、討論的時間,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又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反應,克服因人機對話造成的情感淡薄的問題。同時,如能讓學生操作一下多媒體,學生一定有成就感,對數學興趣培養很有幫助,真正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多媒體的使用要適度多媒體的使用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理性的東西提供直觀的素材,最終抵達理性精神。而有的教師把多媒體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工具,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誤認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通過實際例子創設問題情境,以致濫用多媒體。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成為打造有效課堂的有力助手,教師要與時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g95jg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