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德育論文模板 >

大學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德育論文 篇一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和橋樑,文化底藴深厚,包含許多對當今社會有價值的道德因素,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地推進,多渠道地開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學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措施兩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實踐。

[關鍵詞]傳統節日;高職;德育;措施

德育是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活動。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和國外的教育都很重視德育。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即德育)被認為是“六藝”之首。孔子在《論語?學而》中闡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明確肯定“孝”、“悌”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國外也有類似的觀點,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培養人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目前高職學生的生源部分來自第五批招收的普高畢業生,部分為單招單考的“三職生”(中專、職高、技校),而且“三職生”的招生比例越來越高。不同文化基礎的生源,使得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參差不齊,勢必造成學生思想素質的多元化,這給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具體的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談空談理論,理論脱離實際的現象,對學生多方面需求無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關於德育的方法和途徑,論述很多,在眾多的論述中,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所藴涵的道德因素涉及較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係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與傳承的文化空間”[1]。是中華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和橋樑,文化底藴深厚,包含許多對當今社會有價值的道德因素,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地推進,多渠道地開展高職院校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學有效地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德育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機結合,是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學生德育中的作用

1、可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高職生的民族凝聚力,培養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民族自信心是維護民族尊嚴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礎,一個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會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1]黨的以來,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重視建設民族凝聚力,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在動力。“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結。人們通過節日飲食、節日儀式、節日信仰與傳説、節日藝術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在民族節日活動中,紀念自己的先人,觸摸我們民族的魂靈,迴歸文化根本。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我們不斷地給自己創造迴歸的機會。我們通過迴歸傳統來辨識、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1]中國傳統節日中比如春節、中秋等節日,海內外華人華僑,上至國家領導,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興高采烈,普天同慶。這些傳統節日成為鼓舞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強烈的歸屬感的載體和契機。例如,每年的春節除夕,無數的中華兒女共聚一堂,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通過電視及各種媒體感受節日快樂、祥和的氣氛,此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無疑得到強化。又如元宵節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象徵家人團圓,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象徵着海峽兩岸能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又如端午節,與春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端午節的各項慶祝活動無一不藴含着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與春秋晉國介子推有關的清明節,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炎黃子孫、華人華僑只要有條件,很多人回祖國省親、祭祖掃墓,無形之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後人對屈原和介子推的懷念,正是延續了這種對國家的愛戀。還有,有些國家的領導人在華人過春節(也叫中國年)時慰問所在國的華僑;海峽兩岸的客運包機於2006年6月由原來的春節包機擴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個主要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的兩岸包機,這其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事實充分説明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讓高職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對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高職生的民族凝聚力,培養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與時俱進的節日文化,能給社會增加和諧、温馨的氛圍。

“而民族節日文化傳統是民眾最直接感知、最易於產生文化能量的文化傳統,它是構建當代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動力。”[1]所有文化的傳承載體是多元化的,但載體的主體都是人,節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際交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而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在春節、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節日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同事、鄰里之間通過各種形式拜年、祝福、送禮,還有各種各樣的節日交往活動。在這樣的人際交往和節日氛圍中,增進親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員之間、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的團結和睦。在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師生之間有更多的理解、關愛和寬容,有利於調節學生人際關係,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節、中秋等漢族傳統節日外,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這些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涉及宗教、歷史、天文、哲學、醫學、神話傳説故事和倫理道德,又聯繫社會,使參加活動的人瞭解很多知識並受教,在促進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職生在傳統節日活動中通過一起聚會、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自己和別人能夠融洽相處,形成一個和諧的宿舍、班級、校園環境。具備了能寬容、和諧和被人相處的能力,不管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夠融入進去,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應該指日可待。

3、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隨着社會環境的寬鬆和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愚人節等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備受年輕人的喜歡,甚至把過洋節當作一種時尚,結果導致具有豐富內涵的中國傳統節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傳、被異化。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是傳統節日。因此,應加強對高職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我國傳統節日的生存現狀,以及這種現狀對民族長遠發展的負面影響,從而喚起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文化自覺意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識地擔負起保護、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措施

1、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應以傳承傳統文化和提升高職生人文素質為目標,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中,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選擇地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培養高職生熱愛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授課老師在講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藴,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寄託民族感情、體現民族認同感的載體,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的目的。我院綜合企業技術標準、崗位素質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制定了“231”(兩體三層一主線)課程體系,即平行構建了職業核心能力和崗位核心能力兩大課程體系,在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涉及多門相關課程,主要以《人文素養》課程為載體。該課程總共24課時,其中學習項目六領悟民俗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為四學時,教學目標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礎知識;熟悉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及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風情;瞭解中西方主要節日;培養學生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有很多積極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穩定性和傳承性。在授課環節中,有兩課時是要求學生家鄉主要民情風俗展示,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大部分對傳統節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興趣,而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風尚、宗教觀念和傳統習慣,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遴選現有有專長的教師,或者如有條件,邀請民俗專家、民間藝人等來校講授有關知識。

2、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

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的目的,是通過親身實踐,讓傳統道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受節日文化所隱含的積極健康的文化情結,培養和提升健康情感。並且主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結合時代特徵,讓學生感興趣。比如清明節,主題可以是“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活動形式可以考慮踏青;掃墓;放風箏;收集清明詩詞;清明詩詞書法作品展;清明詩詞朗誦會;緬懷先烈;收集英烈故事;開展主題班會等。端午節主題可以是“追求理想,愛國愛家”,活動形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屈原以及他與端午的故事;開展主題班會;屈原作品朗誦會,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瞭解端午的習俗(製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賽龍舟習俗等)。中秋節主題可以是“珍惜友情,關愛親情”,活動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詩詞,並進行朗誦比賽;瞭解中秋節的起源和相關習俗;賞月、吃月餅等。在學校層面上,可以考慮結合重大節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節學生放假不在學校)舉辦全校的節日慶典、大型的節日文化展覽、知識競賽、徵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節,由學院團委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重陽節組織學生到養老院打掃衞生,表演節目;端午節學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級包粽子等。在節日期間,學校可以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教室、宿舍等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的佈置與裝飾要體現節日的特點和文化內藴。同時,學校團委、學生處、各系部學生管理部門也要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如在本部門網站開設專欄等方式,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可以創建中國傳統文化展覽室等平台,以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這些措施不僅使學校文化氛圍得到增強,而且對學生的言行產生潛移默化的情感影響,從而有意或無意調整自己的價值觀。

3、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

西方節日在我國大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穎、娛樂性強,迎合了青年人喜歡新生事物的特點。在中國傳統節日裏,現在基本變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間,親戚朋友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和活動的方式就是吃飯、去KTV、購物等,這些節日所藴含的精神文化意義,很少有人去關注,或者根本就沒人去想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傳統節日還有吸引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學校作為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思想陣地,應該思考如何處理好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在傳統節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摒棄落後的節日文化習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當然,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簡單的排斥洋節,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時候,也要讓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利用各種渠道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藴,尋找切合時代特徵的新載體,以期把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比如中秋節,我院有些班級在室外辦篝火晚會,或者自帶音響唱歌、跳舞,各種遊戲,同時,賞月、吃月餅,談論與中秋有關的民俗、故事,傳統與現代結合,學生很感興趣。有些班級邀請身着民族盛裝、能歌善舞地的少數民族學生一起過節,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鄉、民族的民俗民風,學生熱情高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藴涵的道德教育資源,科學分析和掌握不同類型高職生的思想狀況,在德育中有效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失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2]周衞民。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諮詢導報。2007(22)。

[3]李瑩。加強大學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意義[J]。人力資源管理,2014(8)。

[4]易永姣。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高校德育的實踐性[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1)。

[5]於春華,張繼財,高佔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與傳承[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5)。

[6]李林,張曉賓。論傳統節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學理論,2013(23)。

[7]李博豪。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德育實效[J]。教學與管理,2014(3)。

大學德育論文 篇二

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能夠影響國家未來的命運,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一方面,現在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也慢慢的顯露出來;另一方面,從國際上看,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教育國際化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這一切都會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產生劇烈而深刻的影響。

關於大學德育的途徑有如下幾點思考。

1 弘揚民族精神,引領新時期的德育工作

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就是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能成為世界的。韓國之所以能夠衝破美國的統治和日本的奴化教育,讓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這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養在韓國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無論何時都以民族精神為契合點,團結全部的韓國民眾,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為國獻身的精神,這也是韓國德育教育的一個成功之處。

新加坡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視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儒家文化為依託,結合西方民主思想,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國情的教育環境,併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美國也十分重視本國的德育教育,充分發掘其中的歷史資源,樹立典型形象,培養美國民眾作為美國人的自豪感。這一點確實值得中華民族學習。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我國的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建設中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之間的碰撞,一定要把培養民族精神當成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才能一直保持我們的民族特色,進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培養民族精神,要通過歷史教育來激發國民的民族精神。通過對青少年進行古代史,特別是近現代史的教育,使他們瞭解本民族的發展歷程。但在現實教學中,由於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存在使得歷史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在歷史教學中也存在層次性、針對性不明顯,沒有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問題,強於灌輸,這些都是造成歷史教學低效性的原因。

2 借鑑東西方文化精華,發展新時期的德育內容

什麼樣的德育內容才會為當今的大學生喜愛並接受呢?

時代在前進,生活在這一時代的青年人,無論從知識量上,還是思維方式上都和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別。他們更加關注個人的奮鬥和前途,更加註重自身權利的維護和競爭,更加崇拜實力,更加喜歡去享受生活,而不僅僅是奉獻和犧牲。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建立與大學生德育需求相銜接,與世界文化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此外,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雖然我國仍有多種宗教存在,但長久以來,受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和文革批孔的影響,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導致舊的道德觀念慢慢被人們拋棄,但是新的道德觀念並沒有形成。西方思想隨着改革開放介入進來,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國民的價值觀開始陷入了混亂的狀態,這時,德育工作者要給兩種文化一個正確的定位,一定要認真做好引領民眾道德觀念的工作。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借鑑西方法制民主思想的同時,不要忘記繼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斷髮展新時期的德育工作。

3 運用“以器傳道”,創新新時期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創新有利於德育實效性地提高。我國古代就創造出一種“道在器中,以器傳道”的德育教育方法。即以日常禮儀規範為載體進行道德教育。通過培養人的行為習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的心理,直到固化為一種道德觀念,並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此作為道德行為判斷的標準,慢慢的就會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宋代思想家程頤為了讓兒童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養正,創作了“灑掃、應對、事長之節”的通俗詩歌,讓兒童“朝夕歌之”,並伴以舞蹈。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一直是堅持教育創新,優化教育改革。德育教育與青年“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時間長了,潛移默化的就完成了社會道德規範的教育過程。

另外,德育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德育工作者應擺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大學時期,認知能力逐漸成熟,具有很強的自我判斷能力,有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辨析能力。讓他們去分析一個行為為什麼是道德的,或者為什麼是非道德的,鍛鍊大學生自我的道德判斷能力。然而,在目前道德教育的現狀中往往是顛倒教育的。階段,這也是道德教育的一個問題所在。所以,我們以後德育工作始終堅持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就是不斷的開創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金泳三。開創二十一世紀的新韓國[M]。東方出版社,1993.

[2]張鴻燕。韓國學校德育特色研究之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3.

[3]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蔣燕玲,陳奕信。新時期大學生德育探悉[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deyu/41nk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