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教學論文模板 >

淺析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

淺析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

淺析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

淺析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

摘要:現如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重要決策是黨和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於我國實際國情所做出的戰略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提出,不僅標誌着我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發展邁出了第一步,同時也成為推動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基於此背景下,本文通過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深刻領悟其科學內涵,解析建設一流大學的內在聯繫和作用機制,進一步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可行途徑,致力於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步伐與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九大;雙一流

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根本,是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將教育事業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1]。

這不僅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發展設立了遠大目標,而且對於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整體要求,同時也是黨和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於我國實際國情所做出的戰略部署,更是達到“兩個百年”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尤其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等核心內容的論證與表述,字字千鈞,為我國從事高等教育的學府今後不忘初心、立德樹人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因此,有必要通過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深刻領悟其科學內涵,解析建設一流大學的內在聯繫和作用機制,進一步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可行途徑,致力於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步伐與高質量發展。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產生

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與北大廣大青年師生的交談會中,第一次明確闡述出“要想創辦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實事求是的紮根於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核心思想[3-6]。同年9月,在與北師大的師生代表的談話交流中明確提出“建設具有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要求。12 月,在北京拉開帷幕的第23屆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再次針對高等教育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表述形式在本次會議中首次被完整呈現。緊隨其後,“中國特色”一詞與“雙一流”相結合出現在由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工作綱要》文件中,即在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前提條件下,執行一流的高要求標準,協調推動世界水平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順利實施。2015年11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頒佈以及十九大報告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表述,再次強調了建設一流大學,在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步伐與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扮演着無可替代的角色[7-8]。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新時期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中建設一流大學核心內容的提出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萌芽、發育到形成的持續完備過程。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上來説,由“中國特色”和“雙一流”相結合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性,標誌着我國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邁入全新的時代,同時也象徵着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思想已經順利啟航!

2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針對於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作出詳細而深刻的論述:“從古至今,各個國家皆是依據自身的政法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的,所謂的世界一流大學皆是在為自身國家發展提供服務的基礎上慢慢強大成長起來的,我國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11]。習總書記針對教育的這一核心思想,在探索如何建設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道路上提供了指示燈塔。

在新時代背景下,基於提高我國的教育發展質量、強化其核心競爭力以及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的前提條件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重要決策是黨和國家做出的戰略部署。通過世界高等教育的現代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成熟的世界一流大學皆是在為自己的國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而成長起來的,它們成功的關鍵原因在於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在解決國家面臨的重大戰略問題和人類發展問題的過程中,面對國家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的要求,它形成了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規劃和大學體系,體現了文化自信,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色。

我國高等教育歷經百年的時間,從零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梳理其發展歷程,可以清晰的看到兩大主線:一是一批新型教育機構,如南洋大學館,北洋大學館和京師大學館,受到外國先進武器和科學技術發展衝擊的影響。二是一批具有紅色基因的新大學,如陝北公立學校,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以及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延安女子學院。也就是説,這兩所學校的存在逐漸演變,形成了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和體系[12]。以現如今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陝北公學作為典型代表來説的高等教育,在探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事業進程中具有不言而喻的特殊意義和貢獻。不僅引發思考:具有紅色基因北京的高等學校能否建設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我國在經濟和文化絕處於相對劣勢地位的情況下,又有多大的把握把中國高校建設成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學?將人文社科作為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又是否能建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流大學”?這三個命題是在新時期“雙一流”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挖掘和努力創新探索的重要命題。因此,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流大學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必然要求。

3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路徑選擇

3.1 堅持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14]。時刻牢記以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辦學方針和緊緊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秉承以馬克思主義對高等學校開展工作的引導,同時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結合我國特色社會主實事求是的需求來甄別和汲取世界上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有益經驗。實踐可以證明,我黨總是能正確把握推動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方向,將高等學校的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僅僅攥在手中,用紮實的理論基礎武裝人,用正確的政治思想引領人,以此確保高校學府從始至終是不斷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作為我黨成立和指導我國建設的根本思想,馬克思主義成為高校學府最為明亮的色彩標誌[15]。一方面,要繼續堅持深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學,進一步加深在校大學生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的認知,以及清楚的認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教育學生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立場上,觀察身邊的事與物來分析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真正瞭解時代問題,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趨勢,使其能夠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所具備的能量,為培養學生成為國之棟樑打下夯實的思想基礎。同時,從高等教育學府層面來説,要堅持培育在校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精準無誤的理解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以及掌握其科學內涵與踐行標準,積極引導廣大師生成為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並且能夠做到積極參與傳播和實踐當下,從而能夠提升自身的判斷準確性、選擇能動性和可塑能力的提升[16]。

3.2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要聽從黨的正確領導,服從黨對高等學校的指導,牢牢把握以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辦學方向,將中國特色的先天優勢強有力的轉化成為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新動能[17]。目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是一批具備超高水平的戰略部署人才、科技研發人才、前瞻性領軍人才以及具有強大能力的科研隊伍,只有建立跨學科團隊和強大的科技研究團隊,加強學科間的合作與創新,加強對原創,系統,領先研究的支持,才能實現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和領先來源,取得成果的重大突破。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因此,高等學校要培養在校青年忠於祖國和人民,對黨忠誠的信念,通過深入學習民族發展史和文化內涵,增強廣大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時刻將自己與國家利益和民族發展緊密相關,時刻牢記自己的光榮使命,努力為實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而不懈奮鬥。

培育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因此高等學校也要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只有通過將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政治素質過硬、科研能力較強以及業務水平較高的優秀師資隊伍,才能夠站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度上,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換句話説,只有先讓從事高等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先接受教育,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傳播者,才能通過日常的基礎工作將一流大學的建設工作完成的更好。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在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的引領者,學生各方面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隊伍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通過他們豐富的社會經歷、人生閲歷和言傳身教達到建設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同時,還要特別注重教師隊伍的道德和作風建設,正確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3.3 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牢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勇於創新。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都是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假如連最為根本的傳統文化都丟棄了,那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就不復存在。因此,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不言而言,但在繼承的同時也要注重創新,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去創新,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努力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高等教育作為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進程中的重要介質,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起着主導作用。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學校的主體,是國家走向富強之路,民族走向繁榮發展的希望,更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因此從事高等教育的學校應該縱觀全局,緊跟國內外的發展形勢,借力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提升在校大學生的文化涵養。通過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增強在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知識改變國家命運的迫切感,真正讓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從而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步伐。

3.4 堅持高校自身辦學定位,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關鍵是要緊密聯繫高等教育學校的切身實際問題。從學校自身發展的全局性和戰略性考慮出發,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指導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適宜的發展規劃。然而,關於高校發展規劃的制定關鍵在於找準學校定位。目前,我國所成立的大學具有數量多、層次廣等明顯特徵,並且由於高校所處地域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了所有高校無法使用固定的發展模式,這就需要各高校緊密聯繫自身實際和發展需要以特色立校。每所學校都必須明確界定其在該地區,國家和世界的地位,並根據自身的情況“因地、因校、因需”準確定位,從辦學理念、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等多方面着手,找準方向,明確發展路線,在各自的層面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和作用。僅當各高等教育學府呈現獨具特色、百花齊放的文化氛圍時,才會使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朝向多元化、特色化以及高水平化發展,進一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奠定夯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離不開一套與學校發展相適宜的科學評價體系。中國大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核心,把握正確的評價導向與政治方向,着力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評價體系的形成,從而發揮好科學評價制度作為我國高校和學科建設“風向標”和“助推器”的作用。

3.5 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高等教育處於教育體系的頂端,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紐帶,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自1999年規模擴張開始以來,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最為主要的任務和目標。最為明顯的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確定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

因此,相對於從事高等教育的學校而言,要緊緊圍繞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核心思想和總體要求,不斷推進教育改革。首先,以完善治理結構為重要抓手,逐步推進現代化大學制度建設;其次,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着力點,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再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四是以師德素養為核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最後,以擴大對外開放為切入點,拓展豐富教育資源。以此全面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步伐與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尤其是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和戰略部署,為我們開啟了邁向高等教育強國和現代化國家的嶄新航道。各高等院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方針和重要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核心思想,結合學校發展實際需求,制定和選擇與之相適宜的發展模式,才能保障學校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着這條航道奮勇前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就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陳軍.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思想的科學內涵[J].唯實,2018(06):20-24.

[2]董兆武.創新驅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02):1-2.

[3]魏偉華,洪林.“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8):132-135.

[4]馬淑琴.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路徑解析[J].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6,37(08):111-113.

[5]楊昊傑.試論當代大學生黨員的自我修養——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為契機[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04):11-13.

[6]李文閣.全面闡釋重大意義 深入研究基本內涵——《求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會[J].傳媒,2015(10):16-18.

[7]付鴻飛.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 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2016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端論壇綜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05):59-62.

[8]李文閣.全面闡釋重大意義 深入研究基本內涵——《求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會[J].傳媒,2015(10):16-18.

[9]徐贇.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的發展及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16,43(3):58-68.

[10]徐宗本院士: “雙一流”重在夯實大學內涵建設[EB/OL]

[11] 王永生.地方高校建設“雙一流”大有可為[J].中國高等教育,2016( 15) : 38-40.

[12]鄔大光.世界一流大學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5-86.

[13] 交叉研究如何讓中國大學“彎道超車”[N].光明日報,2017-12-16(04)

[14] 張弛,張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交叉導向的學術組織創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5):77-81

[15]朱永東,張振剛,葉玉嘉.MIT跨學科培養研究生的特點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34-138.

[16] 凱瑞·A·霍利著.郭強,譯.理解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挑戰與機遇[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4.

[17] 羅澤宇.圖書館服務能力理論研究——概念、特性、提升障礙及邏輯起點[J].圖書館雜誌,2012,(2):2-4.

[18] 王明明,李豔紅,戴鴻軼.基於知識創新的科研團隊知識管理系統研究[J].情報雜誌,2006,(9).

[19] 李彥萍.高校重點學科建設與館藏文獻資源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3,(1).

[20] 朱雪莉,宋永華,伍宸.中外知名大學國際化戰略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Z1):17—22.

[21]顧露雯,崔軍.美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策略及對我國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1):71—77.

標籤: 淺析 一流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aoxue/qywq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