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教學論文模板 >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融合實踐研究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融合實踐研究

作者姓名:**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融合實踐研究

所在單位:重慶市南岸區南坪四海國小

摘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日常課堂中,已經成為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必然趨勢。國小數學教學尤其要依賴信息資源的豐富性、信息技術的便捷性與網絡學習的開放性來培養國小生的數學素養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學生課後練習。本文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內涵、融合的四種方式及相關思考這三個方面分析了一線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國小數學;信息技術;融合方式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融合已成為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關鍵性問題。早在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本文從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出發,研究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內涵及方式,並針對如何更好的將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融合進行了思考。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內涵

2012 年 3 月 31 日,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面向未來,育人為本、應用驅動,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深度融合,引領創新”的工作方針,強調要“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2]

那什麼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教授亦曾對“深度融合”觀念的特定背景及其確切內涵作出較中肯的剖析和解讀,結合《美國 2010 國家教育技術計劃》( “ TransformingAmericanEducation:LearningPowered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闡述了“融合”觀念就是要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3]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融入國小數學課程的關鍵是要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方式或新思維工具,發揮出優越的教學工具功能,促使傳統教育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學習。基於教學的情景創設、針對重難點目標達成的設計以及課後有針對性的練習反饋才是信息技術融入一線國小學科教學的核心點。

二、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融合方式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利用多課件多媒體、AI智能等為學生創造引人入勝的情景,讓教學情境變得豐富多彩,也更便於國小生及時進入數學思考狀態;二是藉助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重點內容時可以將其直觀化、簡單化,利用遷移學習的方法將新知轉化為舊知,通過層層剖析來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三是藉助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知識面;四是藉助多媒體微視頻、網絡題庫在課後鞏固重點知識,並針對學生薄弱的環節有的放矢的練習。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談到數學,大多數人都曾用“不幽默”、“沒什麼興趣”、“枯燥乏味”、“太難了”等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原因多就在於數學的抽象性。在《課程標準(2011)》中信息技術的主要功能描述是“向學生提供並展示圖像、動畫等豐富的資料,同時能讓學生靈活的進行選擇探索工具,教師可以模擬創設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即使遠距離教學時個體之間也能進行面對面交流”。[4]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息技術的功能,通過文本、圖像、圖表、聲音、視頻、動畫等各種不同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情景,喚起學生對本課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例如教師在講授《數學廣角—搭配(一)》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歡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創設“找出密碼,拯救喜羊羊”的情景,激發孩子的興趣。首先電腦白板出現一組動畫:喜羊羊被灰太狼抓到狼堡,需要輸入狼堡大門密碼。然後提出問題:密碼是由0、4、5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兩位數,你能找到密碼嗎?學生根據提示,能有順序的排列出密碼,然後到白板上去一一輸入,最後成功找到密碼解救喜羊羊。二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用他們最喜歡的動畫去吸引他們並且以遊戲的方式讓他們學會排列組合,這樣的方式比枯燥的直接授課效果更好。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攻堅教學重難點

數學知識對於國小生來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並且對思維邏輯要求較高,尤其是國小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維邏輯並不完善,例如講授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時,在推導的面積公式的過程中,學生很難憑空在頭腦裏想像如何將圓的面積計算轉化為矩形的面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藉助多媒體,展示圓由分割成無數塊三角形到把三角形拼成一個矩形的過程。如果僅僅是利用傳統手段,老師或學生動手將圓剪成三角形,這個過程既繁瑣也不夠準確,因為一個圓是需要剪成無數塊三角形這樣拼接起來才趨近於一個矩形的。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能看到大數的一個變化,更直觀的看出圓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也能更深入、輕鬆的理解為什麼圓的面積公式是πr²。

(三)利用信息技術,顛覆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都是老師授課,學生被動式參與課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創設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學生,教師“填鴨式”教學,枯燥乏味,何不利用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一點不一樣的體驗。如教師在教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課堂中,讓學生有着非同以往的感受。白板上首先出現我們大佛寺大橋上的中國結,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圖形,並觀察特徵——左右圖形完全對稱,揭示課題;然後請學生利用電腦,找一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説一説“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作用;在鞏固訓練時,教師請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軸對稱性,畫一畫或者連一連,體會對稱性;在拓展練習中,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利用軸對稱圖形繪一幅畫;最後課堂總結時,由師生利用班級釘釘羣將自己的所想所感發到羣裏大家一起交流,共同總結本節課所感所誤或者自己的問題。

像這樣將信息技術、網絡資源與課程每一個環節相融合,使課堂變得更加的豐富、生動,不僅有利於吸引學生、提升課堂效率,也有利於將生活中的數學融入學習中,讓孩子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四)利用多媒體微視頻、網絡題庫鞏固拓展

在課後的延伸課堂,我們也可以藉助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鞏固新知,擴展創新,培養學生“學會”和“會學”的能力。

現在網上有很多應用程序根據課程標準建立了豐富的練習題庫,學生可以根據要求選擇題目進行練習,當遇到錯題的時候,應用程序會幫助孩子解析題目,有的還有真人在線講解,並能舉出相類似的練習題讓孩子反覆練習,直到將這個知識點吃透。這樣的練習有別於傳統的題海戰術,更有針對性,提升了孩子的學習效率,減輕了孩子的學習壓力。

課前預習是一個獨立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傳統的預習模式就是學生看看書上例題,勾勾畫畫,解決書上的例題。而現在,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微視頻,看看老師是怎麼講解的,在重難點部分可以反覆理解,同時根據課程需要,去搜索更多相關的數學文化知識、生活中的例子等等,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我指導學生預習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個課《負數》時,首先發了一個時長5分鐘的微課視頻給孩子們看,上面清楚的講解了負數的概念。然後佈置了孩子了們在網上收集負數,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負數。最後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寫到書上,第二天上課的時候針對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提問,有的放矢的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融合的反思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鍾秉林談到:“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保持敏鋭的目光,密切跟蹤發展趨勢;結合校情和課程的規律特點,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改革;保持理性態度,避免走入“純技術化”的誤區;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強化教師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融合,不能僅僅浮於表面,“為了用而用”,而是真正的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目標、育人需要結合起來。在日常教學中,不是每一節課都需要用到ppt教學的,有時除了PPT,我們還可以利用AI技術,將物體投影出來,更加形象生動。

而想要想要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國小數學教學活動,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重要基礎。因此,國小數學學科教師必須重視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積極參與信息技術應用培訓與理論知識學習,加強信息技術與自身教育教學專業技能的融合。[5]

總而言之,要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我們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完善學生的評價制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及與探索示管理體制的創新。

參考文獻:

[1]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6-32

[2]曲維枝.信息產業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3]何克抗.學習“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

[4]鄧元田,陳利萍.數學遊戲優化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5,(07):33-36.

[5]王尊友.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實踐策略[J].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9(3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aoxue/v9dg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