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精選11篇)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精選1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相關的範文。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精選11篇)

篇1: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四種基本論證方法

議論文論證方法一、例證法

論證是指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在一些同學的寫作過程中,要麼自己分析到底,要麼一味地羅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應的論述,使文章顯得單薄無力。這時,就必須掌握一定的論證方法——抓住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來進行闡述,讓自己的論述有理有力。

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例證法、引證法、正反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例證法就是運用事實論據進行論證的方法。例如有一篇題為《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的考場作文(2007年全國卷Ⅱ)寫道:

“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六出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後人為他寫下的詩篇。為報當年的知遇之恩,他用畢生的精力向後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温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作宰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他們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動了後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的感恩枝頭灼灼其華。

為論述“感恩”這一話題,作者列舉了諸葛亮和李密兩個人的事例,並且分析了兩人的感恩之舉,以及後人對他們的評價,無可爭辯地説明了“因為懂得感恩,世界才會如此美麗”的道理。

藉助事實論據説理,不等同於簡單的事實羅列,要避開以事例代替論證,只有敍述沒有分析的誤區。在概述事例之後,要盡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內容,將它與所要論證的觀點緊密聯繫起來,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具體操作,可以有下面兩種方法:

1.例後解説法。列舉事例後,將其中關鍵的、與論點密切聯繫的內容進行解説,使其含義得以彰顯,能夠更好地論證觀點。

例如論證“鑽研科學需要犧牲精神”的觀點,有人選用了這樣一則事實論據:著名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聽説一艘輪船上發現了黃熱病人,立即趕往那裏,希望發現引發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病菌。當他來到港口時,檢疫人員堅持不讓他上這艘船。巴斯德懇求説:“請寬恕一個學者追求科學的熱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檢疫人員,他們同意讓他上船進行研究。事後,有人問他:“你難道不怕危險嗎?”巴斯德毫不猶豫地答道:“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試驗。”

黃熱病——烈性傳染——堅持上船研究——不怕死亡——為使他人活得更好,我們抓住事例中的關鍵詞句,就扣住了論點。

在事例之後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解説:面對致命的黃熱病,巴斯德堅持上船進行研究,表現出一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令人感動。因為在他看來,為了發現病菌,為了挽救他人生命,犧牲自己一人,是值得的。正是這種科研重於生命的精神,使他最終獲得了成功。

上述分析,全都圍繞着材料與觀點相關的內容作出闡釋,就可以避免常見的“觀點加事例”的單薄局面。

再如《細節》一題,有同學舉例:剛剛開通的地鐵六號線和八號線,站台與車廂之間有十多釐米高度差,間隙足以放入一個成人的腳。開通四天以來,已經有七位乘客受傷,踩空事件數不勝數。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決定加設橡皮墊予以補救。

事例中的關鍵詞句是:站台與車廂之間的高度差——忽視細節設計——乘客受傷——事後補救。

事例分析:忽視了站台與車廂地面的高度差這—小小的細節,既給乘客造成不便和傷害,也提高了運營成本,使“上海製造”的形象大打折扣。可見,細節不細,只有在設計時細心觀察,科學計算,周密推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全局。

2.假設分析法。論據中列舉的是一種既成的事實,但在分析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其中的人物由於缺少某種精神,或者由於某種原因而沒能這麼做,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通過不同結果的比較,我們就能探究與觀點有關的因素,強調其重要性了。

例如上文論證“鑽研科學需要犧牲精神”的觀點,仍然選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事實論據,我們可以通過假設,進行説理:假如缺少為科學而獻身的犧牲精神,巴斯德面對瘟疫肯定會退避三舍,遠離疫區。那麼,他永遠也不能發現傳染病病菌,永遠也不能接近並獲得科學的真理。

通過假設缺少犧牲精神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具有犧牲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從而有力地完成論證的過程。

上面提到的《細節》一題,對地鐵六號線和八號線的反面事例,我們也可以假設分析如下:如果地鐵站的設計者沒有忽視這一細節,早就考慮到站台與車廂的高度差問題,及時與車廂生產廠家溝通,在站台建造時考慮周全,就可以避免乘客的不便,省卻以後無數的麻煩。可見,細節體現的不僅僅是設計問題,還有責任心,通觀全局的高遠目光,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等豐富內涵,細節,彰顯大節!

議論文論證方法二、引證法

引證法是在議論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成語、俗語、傳説、古今詩文等,以此作為論據,來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即引用理論論據來進行論證。其優點在於較有權威性、説服力。

運用引證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確切的理論論據,可以稱之為“引”;二要對理論根據加以分析,使之與論題充分聯繫起來,可以稱之為“證”。許多學生對於“引”是頗費心機的,但對於“證”則往往不夠重視;只“引”不“證”,犯了“觀點加引語”的毛病。其實在運用引證法時,找到確切的理論根據是可喜的,但論據本身只是一種材料,它不能代替論證。缺乏論證分析的過程,文章勢必蒼白無力。因此,在列出理論根據之後,一定要恰當地加以闡述,要引而有證,引而有説,闡明引用資料的目的,講清所引用資料的意思,將其與觀點緊密聯繫起來。

那麼,面對引用的理論論據,如何來加以分析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旬,最好能稍加解釋,不必字字落實,意譯為主。同時,聯繫觀點,作出闡發。

如我們寫《交友之道》,談及“人貴在相知”:“李白説過:‘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人與人的友情是最珍貴的,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前一句話引用李白的詩句,其中“人生貴相知”極好地契合了觀點。後一句話既解釋了詩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闡釋,友情貴於金錢。

談及“交友之道,在於付出”:“‘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是子路面對朋友作出的許諾,車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舊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為交友之道,在於付出。當然,付出的不僅僅是車馬皮衣等物質,還應該包括真情實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釋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話之後,對其中涉及觀點“付出”的有關內容,再稍加闡釋,論證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話文的通俗語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礙,我們就要抓住引文中的關鍵字句——與論點密切相關的內容來加以分析,把它的內容更明確地揭示出來。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更要作一些剛述,使論據含義清楚地顯現。

如同樣寫《交友之道》的“人貴在相知”,我們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並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羅曼·羅蘭説過:‘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們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貴——它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繼續下去的勇氣。”前一句話是原文引用,後一句話則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們的含義,點明瞭友情的珍貴。

“‘談到名聲、榮譽、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比,它們都是塵土……,在達爾文看來,許多認為之奮鬥的東西,都不如友情可貴,它們就像塵土般卑微而虛幻,而友誼,可以給人帶來長久的快樂和安慰,是一份終身的‘財富’。

上述引證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後,抓住了關鍵的內容(加點字),緊扣觀點,給出了自己的分析(畫線句子)。

總之,引證法的要點就在於“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論點”,記住這一點,就能使你的論據發揮應有的作用。

議論文論證方法三、正反對比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是把兩種相反的或有差異的觀點、事物進行比較,通過兩相對照,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使論點更加鮮明,突出論述的是非。

當我們針對論點進行對比分析時,根據對象不同,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道理上的對比。世上的道理,往往有正反兩個方面:勤奮與懶惰,誠實與虛偽,開放與封閉,積極與消極,自立與依賴,廉潔與腐敗,團結與分裂,堅強與軟弱,節儉與奢侈,創新與守舊……運用對比論證,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對立面,並進一步展開議論。

例如《給他人留點空白》一題,有篇文章進行了道理上的對比:

為他人留點空白,遇事能讓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愛心:為他人留下三分寬容,人際關係就不會緊張;凡事能為他人留下一點空白,世界就會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給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給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風雲變幻,何處沒有矛盾,何時沒有紛爭?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慼慼小人。若是你沒有堅忍的心智,沒有寬容的胸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給他人留些空白,留些迴旋的空間,也會遭受他人的誤解、刁難,甚至傷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為他人留下三分餘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化誤會為理解,化狹窄為廣闊,最終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篇2: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一、例證法

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於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要用好例證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一般來講,應優先考慮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園、家庭、市井街頭的瑣碎事例。

2、事例的敍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於詳細。舉例是為了證明觀點,不是為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考慮採用句式排比列舉。

4、事例列舉之後要簡短分析,不能將例證法變成事例整理,忌有例無證。

5、勤於積累,精於篩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多讀書報,摘記、剪貼是主要手段。積累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二、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通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引證法在考場或平時練筆寫作中的使用頻率僅次於例證法。由於引證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認的思考結晶,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説服力。怎麼用好引證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生於特定的背景,都應用於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的語言環境之中。例如:強調立志的重要性,要選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強調志向高潔遠大,要選用“燕雀怎知鴻鵠之志”,某同學沉湎於上網,要選用“玩物喪志”,某同學不能只持之以恆、一暴十寒,要選用“有為之人立長志,無為之人常立志。”

2、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介紹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應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過多的引文,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直接引用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間接引用只須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

三、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在議論文中,設喻可以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喻證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運用喻證法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精選生活中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做為設喻的喻體。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

2、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做為喻證的喻體與做為比喻的喻體不同。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特徵,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觀點,以正視聽,力求神似,以義取形。一定要對自己所要論爭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細緻入微的體味與揣摩。

3、精剖喻體,絲絲入扣。《拿來主義》中魯迅先生的喻證法運用得是很經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孱頭”、“混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的幾個組成部分;用“佔有”、“挑選”、“創新”來説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十分貼切,渾然一體,令人信服並不由得拍案叫絕。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對比與類比兩種。

1、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藉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實例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於類比的事物大致有這麼幾種:古今中外的史實、神話傳説、寓言、寫作者自己創設的情境等。運用類比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後要剖析,要善於揭示,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2、對比法

所謂對比,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達到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運用對比要注意所選取的“對體”的正與誤、是與非、新與舊的區別要非常明顯,要有突出的互相對立的關係;必須要對所要論述的對象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可以是人對人、物對物,也可以是縱向比較或橫向對照。

篇3: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三大類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比較法。

①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透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能夠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能夠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説之歸納法,後者我們稱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②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推導出關於個別狀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繫是務必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能夠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因此鐵能導電”。

③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二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比較法。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一樣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比較法是透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一樣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4)駁論方法:駁論有三種方法,即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③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能夠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説服力。

①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到達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正因錯誤的論點論據務必引出錯誤的論點。③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矛盾等等。

精選資料二:

篇4: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是學生在各級各類應考或平時練筆中選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從各級各類的考場作文評閲及平時作文批改狀況來看,許多學生之因此不能寫出一篇説理透徹的議論文,是正因不能恰當或綜合運用議論文常見的一些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七種: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比較法、歸謬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下方細談四種在議論文寫作時常用也比較好用的論證方法。

一、例證法

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於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證法,務必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一般來講,應優先思考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園、家庭、市井街頭的瑣碎事例。

2、事例的敍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於詳細。舉例是為了證明觀點,不是為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思考採用句式排比列舉。

4、事例列舉之後要簡短分析,不能將例證法變成事例整理,忌有例無證。

5、勤於積累,精於篩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多讀書報,摘記、剪貼是主要手段。積累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二、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透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

引證法在考場或平時練筆寫作中的使用頻率僅次於例證法。由於引證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認的思考結晶,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具有巨大的説服力。

怎樣用好引證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生於特定的背景,都應用於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的語言環境之中。

例如:強調立志的重要性,要選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強調志向高潔遠大,要選用“燕雀怎知鴻鵠之志”,某同學沉湎於上網,要選用“玩物喪志”,某同學不能只持之以恆、一暴十寒,要選用“有為之人立長志,無為之人常立志。”

2、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説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應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過多的引文,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直接引用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間接引用只須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

三、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

在議論文中,設喻能夠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喻證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

運用喻證法務必注意以下三點:

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精選生活中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做為設喻的喻體。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

2、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做為喻證的喻體與做為比喻的喻體不一樣。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特徵,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觀點,以正視聽,力求神似,以義取形。必須要對自己所要論爭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聯進行細緻入微的體味與揣摩。

3、精剖喻體,絲絲入扣。《拿來主義》中魯迅先生的喻證法運用得是很經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孱頭”、“混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的幾個組成部分;用“佔有”、“挑選”、“創新”來説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十分貼切,渾然一體,令人信服並不由得拍案叫絕。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比較與類比兩種。

1、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藉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實例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於類比的事物大致有這麼幾種:古今中外的史實、神話傳説、寓言、寫作者自己創設的情境等。

運用類比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後要剖析,要善於揭示,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2、比較法

所謂比較,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到達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

運用比較要注意所選取的“對體”的正與誤、是與非、新與舊的區別要十分明顯,要有突出的互相對立的關聯;務必要對所要論述的對象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能夠是人對人、物對物,也能夠是縱向比較或橫向對照。

當然,以上所概括的這幾種論證方法,僅僅使用其中的一種,有時論述也會過於單薄。為強化説服力,許多議論文兼用多種論證方法。但是,使用多種論證方法必須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種,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選資料三:

篇5: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增強文章説服力。

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比較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理解。

引用論證能夠增強文章説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回答者:gufeiyi|四級|2010-5-2121:19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於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於道理論證)、比較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還有排比論證

①舉例論證

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比較論證

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比較,在比較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

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⑤歸納論證

也就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⑥演繹論證

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⑦類比論證

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⑧因果論證

它透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聯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能夠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能夠因果互證。

⑨引用論證

“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説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交代其來源,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來源。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比較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比較,在比較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⑤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⑥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⑦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⑧因果論證,它透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聯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能夠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能夠因果互證。

⑨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説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交代其來源,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來源。

其中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五種:

一、事實論證。

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後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後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後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貼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律。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能夠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説服力在於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採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好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必須的典型性,同時也要思考到經濟原則,儘可能不好同類重複。

二、理論論證

理論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由於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其實質是歸納法,而歸納法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因此,有理論加以衡量,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

理論論證的邏輯形式是演繹推理,就是將歸納所得的論點,用人類已知的科學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則外,各門學科的理論也能夠作為論據。如物理學理論、文學理論等。理論論證的論據還能夠是某些經過時刻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三、比較論證

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比較法。

1、類比論證。類比論證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邏輯形式為:A具有a、b、c、d的屬性,B具有a、b、c的屬性,因此,B可能具有d的屬性,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類比論證屬於或然性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必須為真,只有必須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狀況下,有時無法獲得更確切的論據。運用類比論證,有時是有效的。

類比法富於啟發性,它深入淺出,使讀者易於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使用這一方法要注意,類比對象應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屬性,要防止出現機械類比的毛病。由於用來類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因此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論述複雜問題時只用類比説理就會顯得不夠充實。

類比論證有必須的哲學依據,正因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從思維方式來看,類比論證不拘於事物表面上的差異,把不一樣的事物聯繫起來考查,試圖在異中求同,是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的,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有其好處,許多類比的結論雖然不必須是真實的,但是能夠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説。但是,作為一種論證方式,由於它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結論不是完全可靠,因此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個基本正確的類比結論中,也包含着某些謬誤。一般來説,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決於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繫。如果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繫密切,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聯繫程度低,結論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無關的,就不能進行類比。

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1)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説服力。(2)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一種補充和豐富的作用。(3)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狀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

2。比較論證。比較論證則是一種求異的思維方式,它側重於從事物的相反或相異的屬性的比較中來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本質。

比較論證方式的運用範圍很廣,正因能夠進行比較的事物很多,中與外、古與今、大與小、強與弱等,都適合於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和闡明瞭兩者的差異可對立之後,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夠確立論點了。比較能夠是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也能夠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後不一樣階段之間的比較,前者稱為橫向比較,後者稱為縱向比較。運用縱向比較的論證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邏輯的靜態決定的層面上,否則,有時會顯得説服力不夠。

運用比較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務必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指的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務必具有客觀性,否則比較的結論不必須可靠。

四、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之理。在比喻論證中,比喻者是一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必須的關聯和道理,被比喻者則是一種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一樣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着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聯。比喻論證是以比喻者作論據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的論證方式。

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説明另一個事物。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説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能夠把老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説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乾淨起來,可它們自己卻像越來越髒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三是正因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繫,因此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有的議論文以寓言或者神話作比喻進行論證。正因寓言和神話雖然都屬虛構,但它們實質上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概括,在必須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這些比喻能增強論證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羣眾、堅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論證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各種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因果聯繫是現象之間普遍聯繫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果聯繫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繫,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必須的原因引發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生。所謂原因,指的是產生某一現象並先於某一現象的現象;所謂結果,指的是原因發生作用的後果。原因與結果具有時刻上的先後關聯,但具有時刻先後關聯的現象並非都是因果關聯;除了時刻的先後關聯之外,因果關聯還務必具備一個條件,即結果是由於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議論文體中,根據客觀事物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聯繫的規律性,透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就是因果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於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一般來説,在因果論證中要重視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時某種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這時就務必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結果的最本質的最核心的因素來論證論點。

主要原因,有時指的是與論點關聯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會因不一樣的議論目的而發生轉變。應當根據各種原因與論點之間的關聯,着重分析主要原因來論證結果,對其他次要原因,應根據它們所起的作用以及與論點的關聯,有所區別地對待,比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簡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這樣,論證過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點,有詳有略,既準確又精煉。

2。分析產生的'原因。原因有時是多層的,有些現象看起來似乎是發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後,卻還有產生它們的原因。對於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論點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説透,這樣的因果論證,其説服力是有限的。遇到這種狀況,應當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不可輕易罷休,要一向到提示出最終極的原正因止。一般來説,越是表層的原因,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論證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説明問題的實質,就越有説服力。

3。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這類分析也就是力圖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是辯證邏輯的要求。關鍵是考查和分析不一樣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麼聯繫。異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聯繫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下去,卻能夠發此刻它們的背後存在着某種共同之處,這時就排除了表面現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質。

同因異果也是事物之間的常見的相互聯繫。同樣的原因,在不一樣的條件下,可能產生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現象在現實中也是很常見的,同樣一項改革措施,對不一樣條件和狀況的人們所造成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在運用因果論證時,有時就務必分析同因異果的關聯,才能使論點深化和得以確立。

互為因果更具有辯證邏輯的特點。事物在必須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在生態平衡的領域裏,就廣泛存在着互為因果的關聯。分析互為因果的關聯,不僅僅要提示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聯繫,而且務必説明在什麼條件下,因果才會發生互相轉化。

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因果關聯。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聯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敍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説,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敍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敍類文章文、小説)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比較: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比較、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能夠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正因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正因該詞生動形象地描述了……

副詞(如都,大都,十分只有等):不行。正因該詞準確地説明了……的狀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刻,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正因: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聯。

(3)這些詞是遞進關聯,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敍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刻、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刻+地點)+人+事。

2.説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説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説明(説)+説明對象+説明資料(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鑑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託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比較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覆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複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資料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用心好處或侷限性等。

總之,鑑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資料,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註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繫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説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資料觀點:1概括主旨;2聯繫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個性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敍、描述、抒情、議論、説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較、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覆。

(二)“情”、“景”關聯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透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述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一樣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一樣地域山的不一樣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超多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聯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大學聯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帶給了舞台和機會,所出的題就應能夠解答,但務必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篇6: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人生不需要短路,而是需要很多的困難。

——題記

短路在物理學中為:電流不通過任何電器,而過電線一週,導致電源被燒燬。如果我們人生也像物理中的短路,那該多可怕。

人生如果沒有磨難,那不叫完美的人生。磨難其實是我們人生中的風景,如果缺少了風景,那我的人生還有何意義?

用電器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困難,正因為我們人生中有了困難,才不會讓我們的人生短路,如果我們的人生缺少了困難,可想而知,我們的生命會早早結束。有了困難,我們就有了戰勝它的慾望,它激起我們的鬥志,點燃我們的勇氣,我們為戰勝它而自豪,而快樂。

一個從小生活在温室的花朵,如果沒有經歷大風大浪,那麼它永遠不會成熟,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花,它只不過是個擺設而已,毫無用處。只有經歷了風雨,經歷了光照,經歷了踩踏,它的生命意義才展示出來。它的毅力,它的堅強,它的勇敢,它的無畏,它的一切的一切都告訴人們,它的生命充滿了陽光,充滿了生活的真諦。

人生的短路是可怕的,我們不需要。當困難來臨時,我們應仰起頭,對着它,用自己的自信來打敗它,相信自己的實力,堅信自己的能力,加油!你會戰勝它的。

朋友,切記,人生不需短路。

看過“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人還看了:

1.大學聯考議論文論證方法有哪些

2.什麼是議論文三要素

3.成功議論文三要素

4.議論文作文評改

5.高二語文必修三作文訓練

篇7: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三要素是什麼

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

1、論點(需要證明什麼)。是正確、鮮明闡述作者觀點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2、論據(用什麼來證明)。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3、論證(怎樣來證明)。是用嚴密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⑤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⑥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⑦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⑧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係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

⑨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説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説的或出處。

拓展閲讀:議論文的結構和特點

議論文的結構主要有遞進式、並列式、對照式三種。

層進式結構。寫作議論文時常要求不斷延伸拓展,逐層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這就宜採用層進式結構。層進式結構能把問題道理談得深入透徹,讓讀者一目瞭然。

並列式結構。中心論點所包含的內容之間,有的存在着相互平行的關係。論證這類問題,務必圍繞中心論點,尋找這些並列聯繫着的內容,把它組成分論點。

對照式結構。如果能把兩種截然相反觀點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對比,採用對照式結構,必定能更好地彰顯正確觀點的可信,暴露錯誤觀點的荒謬。

篇8: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係的紐帶,會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

1、道理論證: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2、比喻論證: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3、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説服力。

4、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兩個方面XX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答題思路:(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係來確定)。(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篇9: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

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於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通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引證法在考場或平時練筆寫作中的使用頻率僅次於例證法。由於引證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認的思考結晶,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説服力。

3、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在議論文中,設喻可以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喻證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

4、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對比與類比兩種。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中常見的有七種: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比較法、歸謬法、歸納法和演繹法。每一種論證方法都是對議論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直到更透徹為止。

議論文寫作技巧

(1)亮觀點,單刀直入。1988年全國大學聯考作文題《習慣》有篇高分作文的開頭這樣寫:“就像那溪流慣於奔騰,大海慣於咆哮一樣,我習慣於沉思,習慣於遐想,習慣於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記簿上。”

(2)打比方,隱喻題旨。1987年全國大學聯考材料作文“理論對於實踐的意義”,有篇大學聯考作文擬題為《燈塔·路標·理論》,開頭寫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燈塔指點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標指引方向。否則就要觸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3)講故事,引入主題。1994年全國大學聯考有篇高分作文《習慣》的開頭幽默風趣:“我曾經聽過一個笑話:一個小公務員曾在廁所裏遇上了局長,於是,他脱口而出:”局長,您也親自上廁所?“一聽這話,旁人當然會捧腹大笑,但一笑過後,發現有些東西值得我們深思。據説,這小職員在其他場合也總“局長,您親自……”、“科長,您親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動物性條件反射,哪怕時間、地點、環境早已改變。我説這就是習慣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這裏所説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諺語,詩詞歌賦等。1995年獲得高分的大學聯考作文《責任》,開頭這樣寫道:“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説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責任。”

(5)擺現象,揭示論題。作文題《父輩》,有篇作文這樣開頭:“父親這一代人,他們長身體時遇到自然災害,求學時上山下鄉,回城時趕上壓縮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趕上大學自費……可他們的眼睛依然閃亮,他們的腰桿依然挺直,顯得踏實、自信、沉穩。”

另外,材料作文的開頭要注意三點:一是轉述材料必須簡潔;二是必須根據試題要求和提示轉述;三是迅速從敍述轉入議題或論點。

篇10: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是學生在各級各類應考或平時練筆中選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寫出一篇説理透徹的議論文,是因為不能恰當或綜合運用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七種:例證論證法、引證論證法、比較論證法(類比論證法、對比論證法)、喻證論證法、因果論證法、歸謬論證法和反證論證法。現就以上幾種方法做些解讀,以求對學生寫作議論文有所幫助。

一、例證論證法

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後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後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後歸納出結論。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説服力在於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採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原則,儘可能不要同類重複。

例:“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論點)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主義者的人們,(總體性例子)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口,寧可倒下,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拿美國的‘救濟糧’”(個別事實)

我們常説“事實勝於雄辯”,就是要我們寫作議論文時充分運用中外歷史和現實的事實,包括實踐經驗、統計數字,以及從圖片、電影、電視、戲劇等蒐集積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選事實論據要可靠,“作議論文字,須考引事實,不使差忒,乃可傳信。”(洪邁《容齋隨筆》)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效。”要新鮮,俗話説:“寧咬鮮桃一口,不吃爛杏半筐。”選取事實論據,要儘可能挑一些發生在自己生活周圍的事例或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例,儘量捕捉現實生活中湧現出來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給人以新鮮感和真實感,從而使文章更具説服力。

二、理論論證(引證論證)法

理論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由於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其實質是歸納法,而歸納法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因此,有理論加以輔證,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理論論證的邏輯形式是演繹推理,就是將歸納所得的論點,用人類已知的科學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則外,各門學科的理論也可以作為論據,如物理學理論、文學理論等。理論論證的論據還可以是某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例:《六國論》第二段:首先,通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之對比,證明“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其次,通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對比,證明“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最後,又引用古語“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證明秦的慾壑難填。這三方面,都是為了從理論上論證“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觀點。

議論文講究的是擺事實,講道理。學生作文經常會出現事例加觀點的簡單化論證模式,其原因就是缺乏理論分析。要知道,議論文分析才是硬道理。

例:藺相如面對廉頗的幾番挑釁,為什麼不以牙還牙,不與之“爭列”?因為他懂得“以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懂得對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帶來的必定是心靈的負累,懂得真正的智者會以大度的胸懷化解仇恨。正是由於他以德報怨的寬容,最終贏得了將相和歡。

在列舉事例後,本文能沿着“為什麼”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發掘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這樣的理論分析就能使文章説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比較論證法

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

(1)類比論證。類比論證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邏輯形式為:A具有a、b、c、d的屬性,B具有a、b、c的屬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屬性,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

類比法富於啟發性,它深入淺出,使讀者易於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

例:“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威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五百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鄒忌將自己受蔽於妻、妾、客這個事例與齊王受蔽於宮婦左右那個事例進行類比,從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這個具體的、特殊的論點。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瞭,齊王頓然明白,欣然接受。鄒忌以“口舌之勞”比較分析,贏得了齊王的頓悟,國家的興盛,國之萬幸也。

(2)對比論證。對比論證則是一種求異的思維方式,它側重於從事物的相反或相異的屬性的比較中來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本質。對比論證方式的運用範圍很廣,因為可以進行比較的事物很多,中與外、古與今、大與小、強與弱等,都適合於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和闡明瞭兩者的差異可對立之後,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夠確立論點了。對比可以是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後不同階段之間的比較,前者稱為橫向比較,後者稱為縱向比較。運用縱向對比的論證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邏輯的靜態判斷的層面上,否則,有時會顯得説服力不夠。

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指的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否則比較的結論不一定可靠。

例:“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這裏把“騏驥”和“駑馬”、“蚓”和“蛇”從自身條件優劣、奔跑尋食態度、最後努力結果等進行對比,自然得出結論:學習要持之以恆、專心一致。

四、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之理。在比喻論證中,比喻者是一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關係和道理,被比喻者則是一種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同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着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係。

例:“學習必須要打牢基礎。以前有個‘三重樓喻’的故事,説一個富翁大興土木,要蓋一幢三層樓的新房。他看見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磚,就焦急起來,連忙上前阻攔:‘我只要那最上一層,不要下面兩層從平地造起,不是浪費嗎?’這個富翁何等荒唐,不扎扎紮實實建好一、二層,何能建起第三層?”

作者在這兒以富翁的故事為喻,生動、形象地指出做學問,鑽科學,不能像這位富翁,採取不從實地做起的荒唐的跳躍法,從而證明了學習必須要打老基礎。

五、因果論證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各種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因果聯繫是現象之間普遍聯繫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果聯繫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繫,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發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生。在議論文體中,根據客觀事物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聯繫的規律性,通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就是因果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於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

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這類分析也就是力圖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是辯證邏輯的要求。關鍵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麼聯繫。異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聯繫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下去,卻可以發現在它們的背後存在着某種共同之處,這時就排除了表面現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質。

同因異果也是事物之間的常見的相互聯繫。同樣的原因,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在現實中也是很常見的,同樣一項改革措施,對不同條件和狀況的人們所造成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在運用因果論證時,有時就必須分析同因異果的關係,才能使論點深化和得以確立。

互為因果更具有辯證邏輯的特點。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在生態平衡的領域裏,就廣泛存在着互為因果的關係。分析互為因果的關係,不僅要提示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聯繫,而且必須説明在什麼條件下,因果才會發生互相轉化。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因果關係。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係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

例(1):由因推果。《拿來主義》中前六小節分別指出:“閉關主義”導致被槍炮打破大門;

“送去主義”導致子孫後代只剩點殘羹冷炙;“送來主義”使清醒的青年都對洋貨發生恐怖。第七節推出結論:“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例(2):由果推因。“拿花朵久久地挨近鼻子,我們對於香味就會沒有感覺;

吃了很多蜜,我們喝茶時,便以為沒有放糖;一隻手托起很重的物體,好一陣子,再來舉輕巧的東西,就彷彿沒有重量似的這些例子,這些過分的情況都説明活動起着消耗作用;活動愈猛烈,成比例地,後果愈是筋疲力盡。

六、歸謬論證(引申論證)法

這是寫駁論文常用方法。它用反面論點引出錯誤結論從而否定反面觀點。具體做法是:首先,暫且假設對方的錯誤結論是正確的;接着,順着對方的邏輯去推理;最後,導出一個十分荒謬的結論。運用歸謬法,可使文章具有幽默和諷刺性,文風犀利而潑辣,讓人有勝利的快感。

韓愈在《諱辨》一文中,為了反駁有人提出的“李賀父名晉肅,故而李賀不得做進士,(“晉”“進”同音,同音需避父諱)”的謬論,就用了歸謬法。韓愈指出:“父名晉肅,子不得為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顯然,“父名仁,子不得為人的説法是十分荒謬的;因此,“父名晉肅,子不得為進士”之説也是站不住腳的。

七、反證論證法

就是不對論證的`論點做直接論證,而是對這一論點相反的另一論點進行論證。如果“另一論點”是正確的,那麼,“這一論點”就是錯誤的;如果“另一論點”是錯誤的,那麼,“這一論點”就是正確的。反證法的邏輯基礎是排中律,即,在同一時間內,由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來説,兩個矛盾判斷不能都是虛假的,其中必定一個真實,一個虛假,而沒有第三種可能。反證法有立論和駁論中反證兩種。立論中反證,並不直接論證作者的正面觀點,而是論證與正面觀點相對立、矛盾的反面觀點的錯誤性,從而反證出正面觀點的正確性。駁論中的反證,並不直接批駁錯誤的論點,而是論證與錯誤論點相對立、矛盾的另一論點的正確性,從而反證出錯誤論點的錯誤性。

立論中的反證。

例:“國民黨現在實行他們的堡壘政策,大築烏龜殼,以為這是他們的銅牆鐵壁。同志們,這果然是銅牆鐵壁嗎?一點也不是!你們看,幾千年來,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宮殿還不堅固麼?羣眾一起來,一個個都倒了。俄國皇帝是世界上最兇惡的一個統治者,當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起來的時候,那個人皇帝還有沒有?沒有了。銅牆鐵壁呢?倒掉了。同志們,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羣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羣眾。”

毛澤東的《關心羣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一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羣眾”這個正面論點,但並未直接論證這個論點,而是論點與之相反的“國民黨以為他們的堡壘政策是銅牆鐵壁”的論點的錯誤,從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論點。

駁論中的反證。

例:“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又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污衊。”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並未直接反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個結論的錯誤,而是論證與之相反的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正確性,從而也就否定了作者需要批駁的錯誤論點。

以上是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整理的議論文寫作的幾種常見論證方法,相信,同學們在平時練筆中如能綜合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一定會使自己的説理水平得到提高。

篇11: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顧名思義,反證不是從正面直接來證明論點,而是從反面間接地證明論點。這是運用演繹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假如當初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將領去攔守華容道,那麼,可能曹操會被擒拿;又假如從那次吸取教訓,這一次秉公辦事,不管馬謖怎樣拍胸脯,下保證,不合適就不用,那麼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劇。而事實恰恰相反,諸葛亮並未從第一次失策中吸取經驗教訓,而是在重蹈覆轍後,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斬了馬謖。

這段文字中“如果”之後用的便是反證法:不是從正面講,而是從反而講。“如果”是分析文章的好形式。袁隆平的事蹟也許經常會寫入你的作文中。一般的同學都只是正面來寫,往往寫他是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袁隆平,獲得了什麼獎。這樣寫不形象,不深入,不細緻。學一學“如果”吧:

如果袁隆平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生活美好,他不會穿着水鞋,戴着草帽,農民着,科學着;如果他僅僅是為了錢而生存,他就不會拿着500萬的科技大獎還生活得那麼樸素而又純淨;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樣不善於思考,雜交水稻也不會靠近他。

反證法,論證更有力量。例如:

如果梭羅沒有掙脱嘈雜城市的束縛,瓦爾登湖的漣漪也不會在他的心中盪漾;如果梭羅沒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陽光裏,那麼恬靜的清明也不會屬於他;如果梭羅傾向於那些為金錢而束縛的人們,他也不會擁有屬於他的那些冷雨。

如果梭羅沒有走進大自然他就不會有清新自然的文字;如果梭羅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就不會感受到置身田園的欣慰;如果梭羅沒有在烈日當空曬下辛勤地勞作,猛烈的暴風雨將不會是最好的伴侶,使他充實,他的耳朵就聽不到美好的音樂。

如果貝利沒有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着清醒,他不會成為備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沒有在球場上時刻保持着清醒,他也不會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們的讚美聲中貝利不是每分鐘都時刻保持着清醒,那麼他的後代就會真的忘記了如何在困難中奮起,在貧困中勝利。

標籤: 議論文 論證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dr4k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