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企業文化 >員工思想 >

建築傳承“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建築傳承“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建築鐵軍始終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職業基因,以追求卓越的“價值理念”為品質基因,形成了“有紅旗就扛,有金牌就奪,有名次就爭”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新的時代,昇華為勇於競爭的強者心態,勇站排頭的王者之氣,打造了一座座承載史冊的建築豐碑。

建築傳承“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技藝,工匠傳承的不息

傳承“工匠精神”,倘若離開其精神的本質,追逐功利,無法靜心、潛心、用心,就難言鑄就精品工程,更談不上質量追求中那種物我相融的境界,其產品即使被冠以優質工程之名,也難副其實,就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人的接力,才使得“工匠精神”在中國的歷史上延續了數千年。

有着江風海韻之稱的江東大地,不乏傳承“工匠精神”的優秀人士。南通籍的建築師孫支廈,是實現中國傳統建築工匠向現代建築師過渡的代表人物,他所設計的江蘇省諮議局、南通總商會大廈、濠南通別業等,成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經典之作。公司將“工匠精神”不斷創新發展,演繹為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三化融合的先進管理格律,以編制《建築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手冊》作為項目管理圭臬,以每年組織規模的項目樣板觀摩,賦予“工匠精神”全新的內涵,使之深深地鐫刻在每一位員工的心裏,將本企業現場施工管理水平推向一個嶄新的層面。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新常態下,就是因為堅定不移地秉持“現場就是市場,質量贏得未來”的工匠理念,方使企業做穩,做精,做強,做大和做久的夢想,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極具明證的是,公司就是以這種理念博得了建築市場的青睞。

質量,工匠的價值核心

“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體現,集中在創造產品的質量上。如果沒有工匠的風骨挺立,再宏大的建築也難以經得起風雨的侵蝕而矗立至今。所以,人們愛將歷史的掌故與那些經典的建築一起聯想回味。

富有代表性的有:建於公元584年的河南漯河的小商橋,至今還在使用,建於公元605年左右的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如今仍然堅固屹立,建於1077年的江西贛州的福壽溝排澇系統,仍在保佑着一方的安寧;河南林州的紅旗渠,50年依然滴水不漏……。其中無不藴涵着中華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精髓。

與之相形見拙的是,近些年來,一些施工企業在求速度,求規模,求發展意志的催生下,只重短期利益,或缺商業道德,粗製濫造等現象時發生,於是,部分地區的“樓倒倒”“牆脆脆”、“路面天坑”等豆腐渣工程,被不時見諸於報端。究其原因,並不是企業制度、規範的缺失,而是施工隊伍素質的參差不齊,工匠特質的淡出。殊不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已經從生活水平的提高轉向了生活品質的攀援,對建築產品的質量,使用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索求,早已不是當年杜甫僅僅只滿足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企盼了。追求品質的途徑沒有捷徑,只有精益求精、專業和專注,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將樹立質量品牌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旗幟鮮明地開展以“魯班獎“為主題的工程創優工作,旨在保持工程質量的綠樹長青。

精神,工匠拱衞起建築

讓“工匠精神”拱衞時代建築,就是需要我們將這種精神完全運用到實際施工生產中去,作為精益求精核心特質的“工匠精神”,其實以其豐富的內涵,早已演繹為一種創新管理,打造精品工程的企業管理理念和方式了。

曾記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現代機器化大生產開始替代了傳統的手工藝,隨之,傳統工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有人要問,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重提“工匠精神”是不是過時了?傳統工藝對精雕細琢的強調與現代社會的“效率觀”不是有矛盾嗎?其實不然,我們所倡導的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職業倫理的品質,它包含着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説到底是認真兩字。

匠心有魂,精神不滅,建築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承和迴歸,這是時代的呼喚,在當今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的進程中,不僅需要我們有浪遏飛舟的膽識和勇氣,還需要我們有弘揚“工匠精神”靜心作業的特質,讓工作態度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以孜孜以求,刻苦鑽研,執着專注,嚴謹精細來營造起匠心精品的追求與堅守,湧現出萬千身懷絕技的時代工匠,拱衞時代建築“風雨不動安如山”矗起一座座名品流芳的時代豐碑。只有這樣,才無愧於這個時代對我們建築人的重託的期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qiyewenhua/yuangongsixiang/9lkr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