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製造規劃”解讀(新版多篇)

“中國製造規劃”解讀(新版多篇)

“中國製造規劃”解讀(新版多篇)

中國製造2025主要內容 篇一

《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目標是: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通過“三步走”最終實現中國製造業強國的核心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2049年),製造業強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第一步目標是製造強國戰略實現的關鍵,因此在《中國製造2025》中制定了細化的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 融合邁上新台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羣,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見圖1-4)。

將實行五大工程,具體介紹如下。

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製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強化基礎工程:簡稱強基工程。開展示範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台支撐,佈局和組建一批“四基” 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於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 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製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誌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智能製造工程: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並實現產業化。依託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範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製造網絡系統平台。到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週期縮短30%,不良產品率降低30%。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週期縮短50%,不良產品率降低50%。

綠色製造工程: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紮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和百家綠色示範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牀、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誌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範,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佔競爭制高點。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製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製造2025》如何實現 篇二

很顯然,《中國製造2025》的本質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以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基礎上,疊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

而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製造亟待注入創新驅動活力,只有製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質變,才能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重要支撐力量。可以預見,《中國製造2025》必將會帶動技術創新的浪潮,製造業將經過科技創新的雕琢煥發容顏。

那麼,《中國製造2025》如何實現呢?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規劃力爭通過“三步走”來實現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週年時,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規劃提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九項任務,其中還將要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細化為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在內的十大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表示:“三步走戰略是比較事實求是的,是立足於我國製造業實際的安排。它不同於德國工業4.0計劃只針對高新技術,而是將圍繞整個製造業做大、做精、做強。我國製造業中不同的行業差異很大,某些行業需要長期積累。”

呂鐵認為:“規劃將提升我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擴大製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這也體現了生產性投資驅動向創新性投資驅動的轉變。”

不過,製造業發展依然面臨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的障礙。

呂鐵指出:“製造業的資金回報率才5%到6%,和金融、房地產行業相比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很低。如果沒有相應扶持措施,企業不可能長期從事製造業領域。”基於此,呂鐵之前曾撰文指出要讓製造業的高生產率反映到資本的回報上,從根本上優化我國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堅定企業家投資實業的信心,解決製造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還提及中國製造在產業鏈中地位的上升很難突破,這主要是由企業的組織行為能力決定的,而這又取決於一個國家的金融配置能力。有了強大的金融支撐能力,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才能上升。

規劃最後提出八項措施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八項戰略支撐都是針對我國製造業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系統性的舉措。有長期舉措,如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完善金融扶持和加大財税政策力度則是中短期需要做的。”呂鐵説。

以深圳為例,相對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使得這塊不到2000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大量像騰訊和華為這樣耳熟能詳的高科技企業知名品牌。在迎接“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這些在全球來説都頗具競爭力的企業在研發水平上優勢明顯。

劉國宏是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的副所長。幾年前,他曾經就深圳企業出現外遷趨勢做了一個調研。“當時就在討論深圳的產業結構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是以服務業為主導,還是以製造業為主導,最後政府還是認為應該牢牢抓住製造業的優勢。”

他補充道:“深圳的工業企業很多已經從加工製造的環節進入了以研發為主的環節,絕大多數員工從事技術含量高的研發工作,但是不少龍頭企業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辦公場所多在工業園區內,土地價格相對不高,這就保證了低運營成本。”

學術界人士也認為,國內部分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與國際同類最先進的企業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奠定了技術基礎。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表示,雖然與以德國為代表的4.0相比,國內很多企業還不能在同一水平上競爭,但是,這些年來成果顯著,國內不少龍頭企業已經完成與發達國家的垂直分工,正在進行水平分工。

他解釋道:“發達國家原來負責高端的部分,而國內很多企業主要是負責低端的環節,比如説加工,但是這些企業的轉型速度非常快,現在已經與發達國家企業同處於高端的分工過程。”

戰略目標 篇三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羣,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製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2020年和2025年製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指 標2013年2015年2020年2025年

創新能力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質量效益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

製造業增加值率提高--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

兩化融合寬帶普及率3(%)37507082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52587284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27335064

綠色發展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18%比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2%比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3%比2015年下降41%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2657379

1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2 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製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

3 寬帶普及率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用户數/家庭户數。

4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數據來源於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猜你喜歡:

《中國製造2025》是什麼 篇四

據中證網報道,《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為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差距”的“三個10年”戰略中的第一步,主線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雲聯網+傳統工業[]”融合有望成為中國新一輪製造發展制高點,驅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不同於之前的產業規劃戰略,《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為建設製造強國而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但在巨大的製造業體量規模背後,是我國製造業技術品質工藝相對落後與嚴重的產能過剩,我國製造業一直以來“大而不強”的現狀亟需改變。

《中國製造2025》的最終意圖是通過在創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中國從製造業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這意味着,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製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坦言。

另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今年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製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歷史上中國曾是製造業的第一大國,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製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苗圩説,我國雖然是製造業的大國了,佔整個世界製造業20%左右的份額,但是“大而不強”。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製造。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此直言不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

在《中國製造2025》中,一個亟須實現的轉變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今年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製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歷史上中國曾是製造業的第一大國,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製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苗圩説,我國雖然是製造業的大國了,佔整個世界製造業20%左右的份額,但是“大而不強”。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製造。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此直言不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

以汽車產業為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主要處於組裝環節和零部件製造環節,位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品牌營運、整車與零部件設計與研發、關鍵與核心零部件製造等環節主要被奔馳、通用、豐田等跨國公司所把握,這些跨國公司佔據着價值鏈的高端。

苗圩則用“缺核少芯”來形容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高端芯片如果不解決,對我國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將形成最大的一個瓶頸。此外,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設備的核心技術,我國目前還不掌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博士嶽健勇此前發文稱,在製造業核心的裝備製造上,雖然中國的發電設備、機牀與汽車產品數量在全球居於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製造設備和高檔數控機牀等需要依靠進口。在信息產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國內主要負責包裝和組裝工序,相當大的產業價值都產生在國外。

而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不得不提及的是,要做到智能製造,並非只是採用新型製造技術和裝備。“還要將迅速發展的信息通信技術滲透到工廠,在製造業領域構建信息物理系統,從而徹底改變製造業生產組織方式和人際關係,帶來製造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轉變。”苗圩表示,在五項重大工程中,“智能製造將是主攻方向。”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智能製造會給製造業帶來“兩提升、三降低”:“兩提升”指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製週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產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東透露,工信部已發佈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的實施方案,並計劃今年選30個以上試點示範項目,未來將連續三年實施試點示範,邊示範邊總結邊推廣,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

苗圩説,工信部此前仔細分析了德國提出來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從大的方向上來説,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所謂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地用信息技術和先進製造業進行結合,或者講用“互聯網++”先進製造業這麼一個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製造業發展。發展最大的動力還在於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國人的講法,叫CPS系統或信息物理系統。

深圳市電子商會執行會長程一木表示,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最終都要落實到智能化和信息化上,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實現智能化,二者融為一體。“不是説使用機器人生產就達到目標了,整個流程體系必須智能化。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生態圈,靠互聯網+技術聯繫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kwy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