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2021年端午節起源由來及傳統風俗

2021年端午節起源由來及傳統風俗

2021年端午節起源由來及傳統風俗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2021年端午節起源由來及傳統風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由來

1、一是紀念屈原説。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二是紀念伍子胥説。

此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説:“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裏,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紀念孝女曹娥説。

傳説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4、四是吳越民族圖騰祭説。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

端午節的風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説,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2、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後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3、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説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藥、香藥、硃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着,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後再用綵綢刺繡,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4、懸艾葉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裏打掃乾淨之後,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別於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藥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

5、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稱為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時期崇敬五色,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剋,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節那天長輩們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繩不可以弄斷或者丟棄,據説佩戴五彩繩的孩子可以消災避難,以防蛇蟲傷害。

端午節有哪些寓意

我們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的別稱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説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説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製作成我們現在的粽子的模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lq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