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清朝詩人鄭燮的故事(多篇)

清朝詩人鄭燮的故事(多篇)

清朝詩人鄭燮的故事(多篇)

李白,名字的來源 篇一

據説李白週歲抓週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後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有學問。

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説:“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説:“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説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脱口説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裏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説出一樹李花聖潔如雪。

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李 白

李白(701年-762年)[1],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3],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3

杜牧與得道高僧的故事 篇二

杜牧相比駱賓王和李白兩位機智的少年詩人就相比平庸了,他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進士,進士及第之後又制策登科,當時的心境可謂“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誠不為過。

一天他與友人到長安城南文公寺遊覽,發現裏面靜悄悄的,一個老僧擁褐獨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風采。杜牧與之交談,覺得此人玄言妙旨,遠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項背。老僧反過來問杜牧的名姓和職業,與杜牧前來的人趕緊大唱讚歌,説杜牧如何出身名門,而今名滿長安之類,誰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失望之餘,沒有惱怒,反求諸己,深刻反思,賦詩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禪師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作為出家人講究四大皆空,深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廟宇作為精舍,自應是清靜之地。杜牧所遇,實為得道高僧,難怪杜牧肅然起敬;反觀當今,處級和尚、局級方丈大有人在,嚴守清規戒律者寥若晨星,追求塵世榮華者如過江之鯽,又是委員又是代表的,在紅塵滾滾中樂不思蜀,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誠可歎也。

杜牧過而能改,注意反思和低調,足為後世法。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要低調,避免盛極而衰、自取其辱’的人生道理呀!

杜 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杜牧與得道高僧的故事 篇三

杜牧相比駱賓王和李白兩位機智的少年詩人就相比平庸了,他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進士,進士及第之後又制策登科,當時的心境可謂“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誠不為過。

一天他與友人到長安城南文公寺遊覽,發現裏面靜悄悄的,一個老僧擁褐獨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風采。杜牧與之交談,覺得此人玄言妙旨,遠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項背。老僧反過來問杜牧的名姓和職業,與杜牧前來的人趕緊大唱讚歌,説杜牧如何出身名門,而今名滿長安之類,誰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失望之餘,沒有惱怒,反求諸己,深刻反思,賦詩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禪師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作為出家人講究四大皆空,深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廟宇作為精舍,自應是清靜之地。杜牧所遇,實為得道高僧,難怪杜牧肅然起敬;反觀當今,處級和尚、局級方丈大有人在,嚴守清規戒律者寥若晨星,追求塵世榮華者如過江之鯽,又是委員又是代表的,在紅塵滾滾中樂不思蜀,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誠可歎也。

杜牧過而能改,注意反思和低調,足為後世法。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要低調,避免盛極而衰、自取其辱’的人生道理呀!

杜 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相關

歲的駱賓王和《詠鵝》詩 篇四

據傳,聰慧的駱賓王自五六歲起就已熟記不少詩文,並在祖父的指導下能吟詩作文,至七歲時就已名聲在外。

本縣有一頗具聲望的學者,得知其人其事傳説後卻將信將疑,覺得一個或許還拖着清鼻涕的黃口小孩,何來這等才智學識?所傳詩文,或許是由大人捉刀代筆也未可知。因此,有心要當面試其真偽。

這一天,學者特地來到駱賓王家,家人知其來意,卻毫不介意,邊熱情接待,邊叫來駱賓王配合面試。

客人見駱家門前有一口大池塘,放眼望去,但見清沏的塘水碧澄如鏡,幾隻白鵝悠然自得地在塘中游蕩嬉耍,紅紅的鵝掌,在清沏見底的水面下悠閒地划着,水面蕩起串串漣漪,並不時傳來“嘎、嘎、嘎”的歡叫聲——好一幅白鵝嬉水圖!

目睹此情此景,客人靈機一動,便指着池塘中嬉耍的白鵝,囑駱賓王以鵝為題即興賦詩一首,滿以為可以當場難住這個年僅七歲的小男孩。

孰料,駱賓王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客人聞聽,大為詫異,方知尚未及齠年的駱賓王能詩之説確非虛言,不由得連聲誇讚:“果真是個神童!”

此後,駱賓王七歲能詩的故事便不脛而走,並被人們譽為“江南神童”。而這首即興所賦的《詠鵝》詩,則更如春風一般,很快就廣為流傳,併成為千餘年來兒童極為喜愛誦讀詠唱的童謠,一直流傳至今,並將永遠地流傳下去。

駱 賓 王

(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99e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