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多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多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多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 篇一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地理學習,對地理學習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學案的使用也形成習慣,對本學期的教學會有所幫助。相對於七年級上冊而言,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地理時要輕鬆許多。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七年級下冊地理相對於七年級上冊而言,難度要小了許多,內容上也更具體、更直觀,便於記憶和理解。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該教材針對國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密切聯繫學生實際和生活體驗,同時還有課外閲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七年級下冊主要包括五章內容,分別為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八章《東半球其它的國家和地區》、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第十章《極地地區》。

本期教學任務和目標

完成七年級下冊各章節的教授,達到以下目標:

1、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

2、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閲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3、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備課,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自己、備課標。尤其要深刻理解課標,吃透課標。其次,關注課堂教學中每位學生的表現。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情感。開展多種教學形式,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礎知識的儲備,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如學會讀圖、填圖。注重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並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3、深入研究學案教學的特點,認真編寫學案和教案,把握學案教學的整個流程,充分發揮學案教學的優勢。

4、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5、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輔導,提高整體地理學習質量。

6、要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在教學在採取精講多練的方法、教師作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解決、教師再進行總結、要課文、圖像作業有機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記憶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歸納、記憶等能力、並及時強化鞏固、懂得應用,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密切聯繫生活和生產實際,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儘可能多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學科的有用性。

9、指導學生開展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10、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1、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 篇二

一、基本情況: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着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裏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

教完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瞭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着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三、本冊教材:

本冊教材共5章:

1、《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瞭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

2、《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突出日本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繫,瞭解東南亞地勢變化、地形結構特點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等。瞭解印度人口的特點。瞭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

3、《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瞭解中東地理位置的特點,石油資源,宗教,歐洲西部,歐盟,畜牧業,旅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農業生產,文化習俗。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4、《西半球的國家》,瞭解美國移民國家,農業地域專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巴西,民俗。

5、《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科考與環保的重要性等。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徵;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這樣的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多種教學形式,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收看《新聞聯播》,《世界之窗》,《正大綜藝》等節目,增進對世界瞭解。

六、教者要求: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A、課前準備好課,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邏輯,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考慮教法。B、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情感。

2、搞好課後輔導,針對不同的學生現狀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

3、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博採眾長,提高水平。

4、充分利用網絡,不斷拓寬知識面,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開展課件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和掌握知識。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三

東南亞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範圍,聯繫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裏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於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於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羣島,由幾萬個分佈於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ºS—25º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裏四季常青,分佈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遊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裏。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説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於2000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於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的內陸國是老撾,其餘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的羣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麼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麼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麼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麼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裏也是世界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後練習]:1、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麼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羣島

東南亞的國家

第七章

第二節 東南亞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中國就與東南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國革命家陳毅在寫給緬甸朋友的詩中曾説到:”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共飲一江水”,這便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因為中南半島上的許多河流的源頭都在中國。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他們找出來。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

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佈。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藴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佈在大河的沿岸。

[活動]:

為什麼分佈在這裏?有怎樣的好處?有什麼弊端?

上節課我們講到中國曆的鄭和下西洋、下南洋,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着密切的聯繫,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積極努力着,請同學們看一下閲讀材料。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佔到該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後,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通過對東南亞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確實有許多的閃光點,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來到這裏,特別是這裏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亞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同學們收集的一些關於東南亞美麗景觀的圖片。[多媒體展示]

[課後練習]:1、收集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景觀資料,出一期《東南亞旅遊景點介紹》小報

板書設計: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四

《日本》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説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並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瞭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説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佈、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麼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於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瞭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日本的領土範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麼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麼?

③日本週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羣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峯在哪裏?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麼?

4、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佈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麼?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閲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於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 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穫。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五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瞭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説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佈地區。2、説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佈地區,舉例説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於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鬆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説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佈區;

②説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佈地區。

③舉例説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佈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佈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説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閲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佈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佈”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瞭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瞭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説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佈圖找到其分佈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 篇六

一、班情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學習地理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讀圖、分析、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地理的知識系統,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濃厚,也很樂意去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樂意去探索和發現身邊的地理知識。

二、教學目標

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瞭的瞭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瞭解。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瞭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並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瞭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並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並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瞭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佈。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製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繫,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後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並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七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説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後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係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髮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瞭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説明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樂於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麼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於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於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佈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係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佈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繫生活,活躍了思維並勇於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後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徵,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雨林區的民居,西_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築適應於環境,更適用於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説: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後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閲讀教材總結聚落髮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後揚,牽引着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瞭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於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裏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瞭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麼這裏?(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於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穫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19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