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精品多篇】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精品多篇】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精品多篇】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一

着眼中國婚戀觀念的轉變,年代劇依然魅力不減。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再到離婚風潮崛起以及小三概念的泛濫成災,中國人眼裏的婚戀不是知音體能夠詮釋清楚,一批批年代電視劇讓觀眾瞭解到中國式的婚戀,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的變革。愛情是浪漫的主題,而婚姻卻是現實的圍城。

最近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以主人公兒子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一對共患難的夫婦是如何經營愛情與婚姻,如何在歷經世事的變遷終於放手“面子”婚姻,讓各自尋回適合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捆綁式的婚姻在七八十年代可謂成千上萬,真正自由戀愛組成家庭的可以説非常之少,先結婚後戀愛並不是構築幸福的理由,因為有些人是無法到達彼此的內心世界。婚姻也是時代的產物,是利益關係的聯姻,是一種成全別人的犧牲,但這樣的愛情一點也不幸福。

故事以淳樸的敍事風格再現了年代的婚姻悲喜劇,陳志和張翠花,馬慶升和葉秀蘿,這兩對婚姻的不幸,和那樣的時代脱不了干係,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學會放棄和隱忍。生活不是一盤棋,沒有更多自己命運的掌控權。故事聚焦這樣的兩對婚姻,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告訴我們,捆綁的婚姻沒有幸福,嫁接的愛情並不會白頭偕老。張翠花用自己的熱情和無限的折騰換回了自省,愛一個人死心塌地,但這個人其實並不愛你,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個愛自己的人唐志良,也可説她最終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伴侶。當婚姻摻雜太多目的,這樣的婚姻不是生活,而只能是交易。同樣葉秀蘿也沒得選擇,為了生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和馬慶升的結合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無非這種錯誤一直在尋找一個無果的答案。現實的陰差陽錯,將純美的愛情扼殺在搖籃裏。張翠花的放手成就了陳志和葉秀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同時她也是拯救了自我,也只有唐志良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該劇其實也是一場婚姻的保衞戰,張翠花一家對陳志的好,讓陳志無法獨立自己的婚戀觀,只有容忍和遷就,或者是更多的回報,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馬慶升也是和張翠花具有一樣的秉性,就是通過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去綁架一場沒有感情的婚姻,張翠花的動機更多是一種盲目的愛和付出,而馬慶升的付出更多是一種投機,當然他們的結果都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婚戀觀有誤,其實在那樣的時代,又有多少愛情是自由的。該劇同時還植入了一個“小三”角色,其實像陳志對愛情忠貞對家庭負責任,而馬慶升卻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的雙手埋葬自己的婚姻,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付出必須有所回報,當回報無望時,他只有將感情寄託在“小三”小田那兒,可小三的慾望並不是那麼簡單。慾海沉浮,婚姻的本質變得多元而複雜。

從《中國式離婚》到《金婚》再到《娘要嫁人》和現在的《我的父親母親》,年代劇曾經吸引大批的觀眾,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不幸的婚姻很多,幸福的婚姻很少。而《我的父親母親》聚焦的城鄉愛情婚姻的觀念,固然不是諸如現代版的《婚姻保衞戰》之嶄新矛盾,它儼然就是一本活的婚姻教科書,珍惜美好的愛情,播種幸福的婚姻,不能因為更多客觀的條件而將婚姻作為一種交易或是賭注。真正的幸福快樂,就是和對的人一起慢慢變老,沒有過多的渴求,沒有更多的奢望,這似乎是理想的婚戀觀念,但植根現實卻又那麼不堪一擊。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二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一出場,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氣,一絲寒意從心底慢慢滲透每道骨頭。黑白的畫面,穿着厚棉襖的人們,純樸厚實的氣息從畫面上吹落下來,沉積在我的內心裏。

父親死了,兒子趕回來為父親辦喪事,而母親,年老了,仍固執地親自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丈夫抬回來。

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轉,回憶兜兜轉轉而來,明朗歡快俏皮的綠色鋪天蓋地地傾瀉下來。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莊,貧瘠落後,但是孩子們嚮往知識,姑娘們嚮往愛情,村民們希望下一代有出息,於是,一個高大英俊的城裏男人出現在這座村莊裏。他是坐一輛馬車來的。下車後,無數的村民們翹首仰望這個象徵着知識和文明的男人。筆挺的中山裝,短短的蓋分頭,乾淨的笑容。他回過頭去,一個女孩清亮的眸子緊緊追隨着他的身影。那是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第一眼看到父親,便喜歡上了。

父親在鄉村唯一的一所學校教書,吃的飯是村民們弄得。而母親為了讓父親吃上她煮的飯菜,每次都用同一個白底青花紋的碗,並在不遠處窺視父親是否吃了她煮的飯。

那樣等待心愛的男人的場面,那樣純樸執著的感情,它們像一根線,牽引着畫面不斷變換。

母親開始了每天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因為那口井靠近村國小,可以看見父親的身影。母親不停踮足回望,而父親,也帶着有點傻的笑容望向母親。沒有多餘的話語,只有柔情脈脈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幾乎讓人不敢呼吸。太清純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這個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親送學生回家,母親守候在父親必經之路,一看到父親的身影,立即提起籃子,開始了追逐父親的行程。終於,有一天,他們面對面相遇了,父親對母親簡單説了幾句話,母親就歡喜得忘掉了整個世界,籃子丟落在地。她跑回去,對父親一笑,像一隻小鹿一樣歡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這並不是影片的高潮,卻讓我感動至極。懷着愛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邊守候心愛的人,這樣的場景,或許我們每一個初戀的人都經歷過。或許,張藝謀也是這樣訴説着初戀的情懷。

一天父親跑到母親的家門前,他拘束地立在柵欄外,説,我要走了。母親的歡喜頓時煙消雲散,父親又説,過兩天,我會回來的,一定會回來的。並送母親一個紅色的髮夾。母親呆了,回到屋裏時,看到一碗餃子還沒給父親,她快速包好餃子,追趕父親。可是父親已坐上馬車走遠了。母親就抄近路,幾次看到馬車就在前面了,追趕再追趕,愛的力量,超越了疲勞,超越了恐懼。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來。當再一次跌倒時,摔得那麼重,碗也摔破了。連同母親的心,也一起破碎。然而,更讓母親傷心的是,父親送的髮夾不見了。她就一直找,一連幾天,最後終於在家門口找到。那隻摔破的碗,母親請人縫補好了。

父親要回來的那幾天,母親都早早出發,到村路口等父親。漫天漫地的大雪,凜冽的大風。冰天雪地裏,母親一直張望,凍得感冒了,暈倒了。而父親終於回來了。

回憶的大門漸漸閉合,明亮寬闊的平原,金黃色的田野。舒緩而略帶感傷的音樂。

父親的葬禮簡單,但又隆重無比。很多很多他的學生都趕來了,長長的人羣,灰暗的色彩。

一如既往,這部影片獲得柏林電影節的大獎。沒有浮華塵世的豔麗和空虛,或者複雜到百折迂迴的情節。平淡,樸實在這裏得到昇華。內容是如此建簡單,畫面是如此極致。單純的藝術,單純的人性。髮夾和青花瓷碗成了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簡單的道具啊!可是,誰又能説得出這簡單下的深深情意!

電影裏音樂一直不斷,三寶的音樂確實讓影片增色不少。音樂是電影裏一種清越的靈魂。因為有音樂,我們的心才會一絲一絲的疼,然後慢慢沉靜下來。

隱約之中,總覺得張藝謀導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總是很明亮,以至於掩蓋了男性的光芒。18歲的章子怡有着柔順濃密的長髮,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純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樣輕快嬌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這樣清純質樸的少女,卻有着野性的桀驁不順,倔強的執著。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追求的是什麼,併為之堅持不懈。

我覺得《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式的含蓄愛情,並且,是人們對於知識和美好愛情的象徵。極少的話語,極多的音樂。村莊純淨的空氣,迂迴的山坡,廣闊的平原,讓人的心嘩的一聲沉靜下來。

藝術性和人性在這部影片發揮得淋漓盡致。張藝謀把個人的風格融入到作品當中,例如金光閃閃的麥浪,大片的青綠,藉助了大自然的美。欣賞時,有一種温暖的感覺在心裏傳遞,而另一方面,一種惆悵也悄悄滋生。那樣的愛情,如今還存在嗎?那樣的一個山裏姑娘,還存在於某一個遙遠的村莊嗎?是否有男子,正為尋找這樣一個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三

看了《我的父親母親》,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母親對父親的那份執着永遠讓人感動。也許在那個年代,父親是非常優秀的了。是在母親這個沒有文化的女孩心目中叫她特羨慕、特崇拜的一個人。母親是那樣的執着,給父親送飯,等父親,為父親做了她能做到的一切。母親對父親的愛,感動了父親,感動了全村的父老鄉親。

影片色調的運用非常成功和突出,值得我們學習。我不太會運用這些,以後要嘗試運用色調來渲染環境和烘托氣氛,刻畫主人公的心理。還有影片的構圖非常流暢,焦點的把握非常精準,而且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給人賞心悦目的感覺。尤其是淡入淡出的運用簡直出神入化,各種景別交替出現,畫面很好地配合了配樂,抒發了應有的感情。

從表演角度看,章子怡的表演給其他女演員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影片表現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采用了等待、悲喜交替的變化等場景來刻畫。而非簡單的花前月下所能比的,更加富有內涵和意味。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地方。畫面語言的充分應用,大量地捨去了口頭語言的敍述,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品味去琢磨,給了觀眾充分的思考空間。尤其欣賞父親下午到她家吃餃子見面時的那一場景。女主角豐富的表情,變換非常快的表情刻畫,演得好極了。

還想多看幾遍。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四

好長時間不被一部電影作品所感動過,當這種情緒襲來真是讓人難以承受又難以割捨,濕潤了雙眼 抽泣難止…

我必須非常喜歡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那唯美的意境感動我每一處的細胞。喜歡他們之間簡單的愛,喜歡純樸的鄉情,喜歡憂傷的景色…

相信看完這樣一部電影的人,不會激動的簇擁在一起述説着尤似好萊塢般的火爆場面,他們應該是會對朋友、親人説聲“對不起,我要一個人靜靜,慢慢舒緩顫抖的心臟,震撼的感受。”

《我的父親母親》再次讓我難眠…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五

有一種愛情叫做堅守,它愛如鴻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讓時光化為一順。當神創造愛情這種東西,就將人類的兩個主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什麼是愛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愛情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在富士山櫻花散落時,愛是家庭;在香榭麗舍的燈紅酒綠中,愛是浪漫;在曼哈頓的車水馬龍間,愛是自由;而在這片漫天飛雪的黃土地上,愛則是堅守。

每次看《我的父親母親》,總會想起那個編着馬尾辮身着紅棉襖在山坡上等待愛人的山鄉姑娘形象。沒有隻言片語的浪漫,沒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沒有與君相絕的治死不渝,張藝謀向觀眾詮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中國式的含蓄愛情,就連它發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純美的山村田園——村莊純淨的空氣,迂迴的山坡,廣闊的平原,讓人的心瞬間得到沉靜。主人公的愛情也就在這“水天相接”處播種滋養。

18歲,在這個青春盛開的剎那,初戀如曇花般綻放,但純真的愛,卻像着“先生”來時的路那般綿長不斷。隨着這蜿蜒的小路,總能看到那位母親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執着的堅定的純潔的愛。那條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表明這段愛情的艱辛,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歡故事中婉轉悠揚的背景音樂,可以説正是這樸實的聲音一次次將平淡地情節推向高潮,而又在華麗之極歸於平淡,情濃到極處,便是一片純然天機,質樸無華。這也正體現了整部影片所歌頌的“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愛情。

天長地久,這是我們中國人對愛情的定義,這個定義已經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懷疑。但當這些古老文明被現代觀念衝擊時,這種傳統愛情觀卻被今天的中國人所不屑。有人説中國的故事很少能感動中國觀眾,尤其是張藝謀的鄉村愛情影片,原因只有一個——土。18世紀中國有強烈的排外思想,也許是世事輪迴,21世紀中國有出現了更加強烈的排內浪潮,尤其在愛情方面。中國的青年們開始追求法國式的浪漫,美國式的自由,卻摒棄了眾多的中國式愛情觀。我們已經很少提起什麼朝朝暮暮,什麼地久天長,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説那種40年的愛情長跑。所以對於這部電影中的愛情觀,很多人也許僅僅是感動或者一笑置之,畢竟地老天荒這種愛像夢般可望而不可及。

堅守,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如此的厚重,以至於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學習西方,中國人似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複着這樣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文明殖民也好。總之,中國的年輕人已逐漸成為了西方文明的附庸,人權思想,金錢至上甚至於愛情家庭。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時忽略了一點,他們忘了東西方的文化鴻溝。西方有女權主義,中國沒有;西方有弗羅依德,中國沒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運動,中國更是沒有。我們想讓自己看上去很現代,很時尚,卻掉進了虛偽文明的陷阱。我們想讓我們的愛變得瀟灑,卻沒想到原來最灑脱的愛情深埋在中國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談闊論般講述愛情如何,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顯無知,因為本就沒人知道愛情究竟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然而,愛卻隱藏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爸上課的聲音我聽了四十年,還是沒有聽夠”,主人公的這句話讓一切對愛的華麗詞藻黯然失色。沒有什麼可以跨越40年,可以跨越生死,只有愛情。

影片最後在結尾處,張藝謀向我們展示了他對於愛情的定義——那個場景至今讓我難忘,在破舊的鄉村教室裏,穿越時空的聲音又一次出現,讀書聲再一次在樑柱間迴盪。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疊化,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在那條父親來時的路上,也是父親回家的路上。這條路的盡頭是深情雙眸中望穿的秋水。似乎每個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風中無聲的流淚,心中卻交響着兩個不同的聲音……老去的容顏,不曾老去的愛情。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六

愛情,是種奇妙的東西。它可以像太陽一樣的熱烈,也可以像月亮一樣的寧靜。無論擁有哪種愛情,只要是能細水長流,我想就是幸運的吧!

都説愛情最美好的是曖昧的時候。那是一種霧裏看花的朦朧美!那時候情犢初開,會因為愛情紅了臉!那時候沒有太多奢望,只要遠遠看着對方就會心滿意足!那時候明知彼此心中都只有對方,卻還是小心翼翼的保護着當前的關係!這或許就是那種像月亮似的愛情吧!前不久看過一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這裏面則把這種月亮似的愛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的母親在看到父親的第一眼就愛上了他,她清楚的知道這輩子就是父親的人。父親剛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母親,而母親為了父親,每天用同一個碗裝不一樣的好吃的東西去送飯,只為父親能吃上一口她親手做的飯;為了父親她還不惜繞遠路去挑水,只為能經過學校聽聽父親的教書聲;更是為了多看父親一眼,一直在父親送學生回家的路上遠遠觀望着父親。而父親是明白母親的,自己心裏也是愛母親的,所以教室裏的紅布他一直沒捨得換,只因為那是母親親手織的。.。.。.

故事的情節很平凡,但卻能感受到主人公深深的愛戀。在我看來,母親的形象是有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的影子的,她們都是單純的倔強的,對待愛情都是痴情的,始終如一的,她們是遠離城市喧囂的,有着一種鄉下人的純樸氣質的,那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是急於早點戳穿那層窗户紙的,或許這是因為受現代快生活的影響,心中總是不免容易急躁,所以不喜歡那種欲言又止的感覺,也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是很難再遇到這樣的愛情了。但是也正因為這樣,電影中的愛情才更能讓人嚮往,勾起人們對純樸的真情的懷念!這或許也正是這部電影重要的現代意義吧!

都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再熱烈的愛情到最後都會變得平凡,生活本就是在平凡的過日子。我想能和相愛的人廝守一生便是愛情最美好的結局吧!記得影片中有句話是説:自從父親再次回來後,他就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母親!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能詮釋愛情的一句話!

而每一段愛情都有主人公的專屬記憶,也都有終結的時候,但那不是愛情的終結,而僅僅是生命的終結。母親在遇上父親後是幸福的,讓她傷心的時候不過是父親第一次被帶回城,沒能如期而至;還有一個就是父親去世。.。.。.在那條通往縣城的路上,有母親的守望與期盼,也有母親去尋找父親的腳印。為了找父親,母親差點死在那條路上,但為了母親,父親也偷偷從這條路跑回來看母親。這條路見證了母親和父親的相識,相戀,相思!所以這條唯一通往縣城的路是母親和父親的獨家記憶。在父親死後,母親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持要抬父親回來,為的只是和父親再走一遍那條路。.。.。.這不是母親太過固執,而恰恰正是母親對愛情的堅守。正如翠翠在爺爺死後,她就一直堅守着爺爺的職業,並願意一直等待着儺送歸來一樣!哪怕那可能會成為永遠沒有結果的等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父親離開了,但他永遠不會從母親心中消失。影片是以一種倒敍的方式來呈現的,在看完父母親的愛情史以後,是難免會感歎時光的無情而暗自唏噓的。人生不過幾十年,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的遺憾了。看完這部影片,我心中最大的希冀便是母親和父親能早點認識,早點在一起,能多在一起幾年就好了!但細細一想,美妙的愛情有時也會因為時光的短暫而更讓人難忘。

我們不能像祝英台和梁山伯一樣在死後還能幻化成蝶,雙宿雙棲!我們有的只有一輩子的時間去珍惜身邊人,那麼就更不該辜負這段感情。無論社會環境多麼喧囂繁雜,也該為愛情留一方淨土!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七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那部幫他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回最佳影片銀熊獎的《我的父親母親》,十多年後,又一部同名電視劇在北京衞視播出,雖然電影和電視劇的時代背景相差了20年(電影為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為上世紀70年代),但兩部作品敍事口吻相似,男女主角性格定位相似,核心故事講得都是鄉村姑娘對城市文明的嚮往,以及愛情在矇昧主義下所散發的本質氣息。

在第一集的故事裏,《我的父親母親》就急匆匆地塑造了“母親”張翠花的形象,她在鄉村小道上攔住了下鄉知青陳志,心直口快地問“我喜歡你,你喜歡我不?咱倆好吧……”,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樣的姑娘也太生猛了些,在提完問題後,緊接着送上了強吻以及定情信物鞋墊,三分鐘不用完成了她的愛情攻勢,陳志像那個時代的一些老實青年一樣,就這樣被“愛情”打動了心思。

不得不説,開始幾集的劇情進展的有些快,在沒有任何篇幅描述張翠花與陳志的愛情生活的時候,陳志受張翠花的父親即村支書的鼓勵,去大學裏“致青春”了,隨即出現的文藝女青年葉秀蘿牽動了他的關注,於是,校園裏純真懵懂浪漫的愛情,遭遇到了鄉村單純勇敢樸素的愛情……這類電視劇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肯定是鄉村愛情走到了最後,那麼,作為電視劇,狠勁地在劇情裏表現城市愛情的細膩唯美生動,對觀眾來説是一種折磨麼?

兩種愛情方式的同步進行,不可能不給觀眾帶來揪心的衝突,一方面,觀眾期望看到痴心和孝心俱佳的張翠花能與陳志白髮相守,另一方面,不可否認陳志與葉秀蘿的愛情更接近於現代愛情價值觀……編劇把選擇權交給了觀眾,這是個燙手山芋,它裹挾着千百年來中國人形成的婚戀觀念,包括:結髮夫妻不可棄,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才子佳人門當户對,愛情是不能勉強的……當這些觀念一股腦湧上來的時候,真的無法簡單地評判這部劇裏孰對孰錯,只能感歎在時代與命運的手掌下,渺小的人只能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張翠花愛上陳志,嚴格地説更多地是愛上他“看書的樣子都好看”,愛上他來自城裏、有文化,陳志身上的一切,對這個姑娘而言,都是一種光芒,在各種愛情催化劑的發酵下,姑娘暈了,她無法把愛寄託在離她而去上大學的陳志身上,就把愛轉移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在陳志眼裏,漂亮好看的葉秀蘿,父親曾是副省長的葉秀蘿,身上何曾又不是帶着光芒呢?真正的愛情,是在光芒散去之後,仍能保持初心,《我的父親母親》描述的就是這種初心,陳志對張翠花的愛,帶有感恩、責任,這是中國男人身上卸不下來的兩座大山,讓男人沉重,也讓男人踏實,在情感抉擇出現時,許多男人擺脱不了傳統與慣性栓系在他們身上的重量。

在評價張藝謀版《我的父親母親》時,有人形容是“女性執着的勝利”,而讓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女性顯得特別執着的原因,無非是愛情的矇昧主義在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原始的、本真的、純樸的感情中,包括着可以擊穿身份界別的仰慕,而仰慕是男女之情最為恆定的一種,它通常比浪漫之情更禁得起時間考驗。不知道年輕觀眾喜不喜歡看現在的這部電視劇,父親母親的愛情在子女那裏一向是神祕的、令人難解的,但他們的故事裏,肯定有着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成分,那是一種深沉的、無法去用什麼標尺來衡量的東西。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八

看着眼中國婚戀觀念的轉變,年代劇依然魅力不減。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再到離婚風潮崛起以及小三概念的泛濫成災,中國人眼裏的婚戀不是知音體能夠詮釋清楚,一批批年代電視劇讓觀眾瞭解到中國式的婚戀,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的變革。愛情是浪漫的主題,而婚姻卻是現實的圍城。

最近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以主人公兒子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一對共患難的夫婦是如何經營愛情與婚姻,如何在歷經世事的變遷終於放手“面子”婚姻,讓各自尋回適合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捆綁式的婚姻在七八十年代可謂成千上萬,真正自由戀愛組成家庭的可以説非常之少,先結婚後戀愛並不是構築幸福的理由,因為有些人是無法到達彼此的內心世界。婚姻也是時代的產物,是利益關係的聯姻,是一種成全別人的犧牲,但這樣的愛情一點也不幸福。

故事以淳樸的敍事風格再現了年代的婚姻悲喜劇,陳志和張翠花,馬慶升和葉秀蘿,這兩對婚姻的不幸,和那樣的時代脱不了干係,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學會放棄和隱忍。生活不是一盤棋,沒有更多自己命運的掌控權。故事聚焦這樣的兩對婚姻,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告訴我們,捆綁的婚姻沒有幸福,嫁接的愛情並不會白頭偕老。張翠花用自己的熱情和無限的折騰換回了自省,愛一個人死心塌地,但這個人其實並不愛你,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個愛自己的人唐志良,也可説她最終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伴侶。當婚姻摻雜太多目的,這樣的婚姻不是生活,而只能是交易。同樣葉秀蘿也沒得選擇,為了生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和馬慶升的結合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無非這種錯誤一直在尋找一個無果的答案。現實的陰差陽錯,將純美的愛情扼殺在搖籃裏。張翠花的放手成就了陳志和葉秀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同時她也是拯救了自我,也只有唐志良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該劇其實也是一場婚姻的保衞戰,張翠花一家對陳志的好,讓陳志無法獨立自己的婚戀觀,只有容忍和遷就,或者是更多的回報,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馬慶升也是和張翠花具有一樣的秉性,就是通過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去綁架一場沒有感情的婚姻,張翠花的動機更多是一種盲目的愛和付出,而馬慶升的付出更多是一種投機,當然他們的結果都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婚戀觀有誤,其實在那樣的時代,又有多少愛情是自由的。該劇同時還植入了一個“小三”角色,其實像陳志對愛情忠貞對家庭負責任,而馬慶升卻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的雙手埋葬自己的婚姻,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付出必須有所回報,當回報無望時,他只有將感情寄託在“小三”小田那兒,可小三的慾望並不是那麼簡單。慾海沉浮,婚姻的本質變得多元而複雜。

從《中國式離婚》到《金婚》再到《娘要嫁人》和現在的《我的父親母親》,年代劇曾經吸引大批的觀眾,根深蒂固的中國,不幸的婚姻很多,幸福的婚姻很少。而《我的父親母親》聚焦的城鄉愛情婚姻的觀念,固然不是諸如現代版的《婚姻保衞戰》之嶄新矛盾,它儼然就是一本活的婚姻教科書,珍惜美好的愛情,播種幸福的婚姻,不能因為更多客觀的條件而將婚姻作為一種交易或是賭注。真正的幸福快樂,就是和對的人一起慢慢變老,沒有過多的渴求,沒有更多的奢望,這似乎是理想的婚戀觀念,但植根現實卻又那麼不堪一擊。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篇九

最近看了陳小藝老師主演的《我的父親母親》,看了之後,感觸很多。

陳小藝老師把鄉村婦女張翠花的角色演得淋漓盡致,她對陳志的愛很深,對陳志的家也付出了很多,在陳志母親的堅持下,陳志和翠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在上學期間,陳志卻愛上了有文化,有修養的葉秀蘿,隨着劇情的發展,看到了翠花作為農村婦女和一般人的處事思維方式,陳志作為國家幹部很守法,但是翠花一家人並不理解他,陳志的很多做法(從翠花的大哥入獄到翠花侄子的工作安排)都逃不過作村支部書記的翠花父親。陳志對秀蘿的愛很深,可以説是藍顏與紅顏知己的關係,在翠花母親的干預下最終導致陳志的離家出走,翠花也最終明白了她與陳志之間的差距與隔閡,劇情以翠花與唐,陳志與葉的結合為結局,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我覺得較好的幾個角色:翠花,陳志,翠花父親,陳志母親,把現實生活演得很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6m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