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民間故事多篇(多篇)

中國民間故事多篇(多篇)

中國民間故事多篇(多篇)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 篇一

森林裏有6個紅衣服娃娃兄弟,他們經常在一起玩遊戲,等到餓了的時候就會拿出一個金錐敲石頭,這樣想吃什麼就會有什麼。

從前,在一座大森林裏,住着六個紅衣娃娃。娃娃們有一個尖尖圓圓的寶貝,叫作金錐,它是紅衣娃娃的祕密。

有一天,紅衣娃娃們在玩遊戲。一個娃娃肚子餓了,説:“我們休息一下吧,你們要吃什麼嗎?”

第一個娃娃説:“我要吃雪片糕!”第二個娃娃説:“我要吃核桃果!”……

於是,那個娃娃從石頭縫裏拿出金錐,在大石頭上“叮叮叮”敲了三下,邊敲邊説:“雪片糕、核桃果……”石頭好像聽懂了娃娃的話,一下子就變出了大家要的食物。

誰知這天,森林裏來了一個小夥子,他剛好看到了這一幕。紅衣娃娃走後,小夥子從石縫裏拿出金錐,學着紅衣娃娃的樣子,在石頭上敲三下,説:“紅燒魚、白菜湯……”一眨眼,石頭也變出了小夥子要的食物。

小夥子帶着金錐,高興地回家了。他用金錐變出了很多東西,成了富有的人。

小夥子的弟弟聽説了這件事,非常妒忌。他跑到森林裏大喊:“我要金錐,我要金錐!”

他剛喊了幾句,就被紅衣娃娃聽見了。一個娃娃説:“他知道我們的祕密,一定是他拿走了金錐。”另一個娃娃説:“對,一定要懲罰他。”

於是,六個娃娃跑過去,捏起弟弟的鼻子就往前拉。弟弟“哎喲哎喲”地大叫起來,不一會兒,他的鼻子就和大象的一樣長了。

弟弟又傷心又憤怒,他把長鼻子塞進衣服裏,跑去找哥哥。

哥哥很愧疚:“我要把金錐還給紅衣娃娃。”

“啊?”弟弟拉住哥哥説,“那可是寶貝,不能還。”

哥哥搖了搖頭説:“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我應該去道歉。”

哥哥帶着弟弟回到了森林裏,他很誠懇地拿出金錐,還給紅衣娃娃,説:“對不起,請你們原諒我,也幫幫我的弟弟吧。”

紅衣娃娃原諒了他們。娃娃們合力把弟弟的長鼻子往回一按,弟弟“哎喲”一聲,鼻子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

從此,兄弟倆一起辛勤地勞作,靠自己的努力過日子。他們還和紅衣娃娃成了好朋友,經常跑到森林裏去和紅衣娃娃一起玩呢。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二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 為太行山的支脈。它縱長約100公里,方圓250公里。五台山由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峯環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鬥峯,最為險峻,海拔達3058米,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峯,素有“華北的屋脊”之稱。五台山的自然風光固然奇麗,然而它之所以名播海內外,基原因則是它一直被奉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之首。

在四大佛教 名山中,五台山是佛教 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薩 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並列在佛像兩旁。文殊菩薩 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鋭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文殊菩薩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台山在佛教 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據當地百姓相傳。從前五台山叫五峯山,氣候終年酷熱,赤日炎炎,久旱無雨。文殊菩薩來此傳教,見百姓受苦決定用法除災,造福萬民。於是他變成一個化緣和尚,跑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龍王領他遍覽宮內奇珍異寶,任他選。文殊菩薩看了只是搖頭,一樣也看不中,最後,他提出只要龍宮外面那塊又大又黑的石頭。龍王聽了有點為難,想道:此乃歇龍石,吾兒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龍王打算推託,但轉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這老和尚也搬不動,不如作個人情,免得讓人笑我小氣。”於是假裝點頭答應,站在一旁,看這老和尚如何處理。不料話剛出口,老和尚立即雙手合十作謝,然後用手指輕輕一, 歇龍石竟然由大變小,裝進和尚的袖筒裏去了。龍王見狀,後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

歇龍石就這樣被文殊菩薩帶回了五峯山。説也奇怪,歇龍石一落地,整個山區頓時就清泉潺潺,草長花開,氣候變得涼爽舒適起來。此後,人們就把這塊歇龍石叫做清涼石,五峯山叫做清涼山。

再説龍王的五個兒子回到龍宮,見沒有了歇龍石,問明原由後,就一起趕到五峯山想找回去。只見五峯高聳,霧海蒼茫,哪裏還找得到歇龍石。五位龍子氣得揮動龍爪,橫衝直撞,亂挖亂翻,不僅削掉了五峯的尖頂,使它成為五座平台,還在每座台頂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亂石,大小參差,飛稜鬥角,這就是俗稱的“龍翻石”。其實,歇龍石就安安穩穩地躺在台懷西南18公里的清涼谷中的清涼寺內。石長5米,寬2 米, 面平而下鋭。石面上好象銘刻經文,但又模糊不清。據説,當年文殊菩薩常常端坐在石上講經説法,周圍能容納數百僧徒聚坐聆聽。《佛説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説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佛教徒認為中國 在佛經中所説的南贍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猶如五頂, 地理和地理形勢與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 的住處極其相似,這是五台山被視為佛教 聖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據〈華嚴經〉中所記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也非常相似,這是五台山被稱為佛教 聖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為佛教 聖地, 歷史上曾有佛寺數百座,真可謂寺院遍及羣山, 鐘磬不絕於耳。現幾經興廢,仍留有龐大的寺廟建築羣。其中不少建築中的殿堂樓閣、古塔經幢,以及附屬於這些建築的雕塑、壁畫、碑記、匾額等,已經成為佛教文物中的瑰寶。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三

承德避暑山莊的正前門,有一座神奇的紅照壁。據説,人們在壁前跺跺腳,然後將耳朵貼在牆上,就能聽見牆壁裏有”嘰嘰嘰 "的叫聲。早晚清靜的時候,這叫聲就更真切,相距十步也可聽清。紅照壁裏怎麼會有雞叫聲音呢?當地人説這是雞<>冠山的金雞在裏面叫。

雞冠山,在避暑 山莊東南20公里處,遠望整個山嶺好像金雞的身體,山頂之上, 五根粗大的紅色巖柱,一字排開,參差而立,構成了雞冠的雄姿。

説起雞冠山,它有一個神奇的傳説:200多年前,雞冠山下住着一個老漢,每天晚上他都聽見後山上有“嘰嘰嘰”的雞叫聲,可是一到白天卻怎麼也看不見有雞出現。老漢感到非常奇怪,一天晚上,明亮 的月光下,他順着雞叫的聲音 摸索着向前尋去,突然 在一個小山洞前, 發現了黃燦燦的老母雞,領着一羣金黃的小雞在歡快地尋找食物。老漢 看到這羣可愛的雞,十分高興。他也不去驚動它們 ,每天 把省下來的小米,到小山洞 前,供雞食用。天長日久,這羣雞就和老漢 成了朋友。一天, 來了一個客人,住在老漢 家裏。正在 這時,朝廷下達 命令,要老百姓到熱河給皇帝修建行宮,老漢 臨走前,便把餵雞的事委託給客人,並囑咐客人不要驚動它們。誰知這個客人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當他給雞送米的時候,發現這羣雞不是普通的雞,而是一羣金雞。他看到有利可圖時, 貪心發作,把老漢的話忘得一乾二淨。一天晚上,他偷偷地躲在山洞 旁邊,正當母雞領着小雞出洞尋找食物 時,他猛地撲向老母雞。小雞一驚都趕快跑回洞內,只有母雞來不及回洞,就一口氣到了熱 河行宮的麗正門前的紅照壁,老漢正在砌壘照壁 ,忽然看見母雞驚皇飛來,知道它一定遇到了不幸的事,就立即把老母雞保護起來。從此,金雞就在紅照壁 內“嘰嘰嘰”地叫着,與老漢 砌牆、雕磚,打石的聲音相呼應。現在,許多國內外的遊客到避暑山莊遊覽時,總想聽聽紅壁照中的金雞叫聲。像北京天壇迴音壁一樣,它給這座離宮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至於雞冠山的那個石洞,人們稱它為“金雞窩”。在雞冠山南側和東北側的山谷中,各有一根60多米高的淡紅色石柱,人們説那是雞腿。巨大的身軀,鮮紅的雞冠,兩 條堅實筆直的雞腿,金雞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每當明月高照,雞冠山的影子便 會清晰地映在山下20裏外的山莊田野之上,從而構成一幅“雞冠 掛月三千丈”的雄偉壯麗的畫面,給人以美妙的想象。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篇四

人蔘老頭

從前有個地方叫花鞋溝,溝口有個糧户姓楊,是個大佔山户,前溝後坡上的人家全是他家佃户。他家還開燒鍋和粉房,淨喝窮人的血。

這年秋天,七月十五那天清早,楊財主讓趕車老闆老王套車往山外送貨,由楊家少財東掌包。預定當天就得趕回來。兩人晃晃搖搖裝上一大車就奔縣城去了。

這天正是集日,集上人山人海,可熱鬧啦!酒館、飯館門前掛着通紅的雙幌,説書館裏坐得水泄不通,野台子戲鑼鼓敲得通通響;道旁擺的攤子,有賣瓜果梨桃的,有賣婦女用的紅頭繩、綠綵線和小孩玩的泥娃娃的;還有活蹦亂跳金翅金鱗的大鯉魚。

這天兩人到城,賣了貨,楊家少財東就和一羣狐朋狗友到飯館大吃大喝起來,直到喝得爛醉如泥,躺到客店裏,睡得像條死狗一樣。

車老闆老王,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他記起老財東曾囑咐他當天趕回,一看天色不早,少財東還醉得不成樣子,心想他反正也常常在外閒逛,就一個人趕着空車往回走。

老王趕着大車,出城約四、五里地,就看到前面有個老頭。這老頭上身穿着白洋布小褂,下身穿着條黑單褲;頭上疏朗朗的幾根白頭髮,攏在一起,在腦後紮根小辮,還繫條紅頭繩,離老遠就紅得耀眼。他身上背個小包袱,手裏拄根枴杖,精精神神地正往前走。一回頭看見後邊來車了,就跟老王打招呼:

“趕車的大哥,你是哪的車呀?”

“老大爺,我是花鞋溝的車。你老上哪去呀?”

老頭説:“咳,我去趕集來的,現在是往回走。人老了,腿腳也不聽使喚了!”

老王一看這老大爺歲數確實不小,背個包袱,累得氣喘吁吁的,就説:“你老人家住在哪呀,上車吧,我送你老回去。”

老頭説:“咱們本是一條路,我的住處離你們東家也不遠,可我不能白坐車呀,你出個價吧,我好上車。”

老王説:“老大爺,你這麼大歲數,別説是同路,就是再遠點也得把你送到家呀!快上車吧,怎能要錢呢!”説着停下車,把老頭一拉,就上了車。

從縣城到花鞋溝有四、五十里,快黑天的時候才到花鞋溝口。老王説:“天黑了,溝里路不好走,深一腳淺一腳的,你老到我們夥計屋子歇一宿,明天再走吧!”

老頭笑着説:“謝謝你吧,我家也離這不遠了。你看我就住在溝裏。”老頭邊説邊指着砬子。

老王心裏直納悶:我常常到溝裏去給東家辦事,溝裏幾户人家我都認識,怎麼這些年從沒看見過這個老頭呢?

老頭像是看透了他心思,就笑着説:“咳,我整年不出門,就七月十五這天趕一趟集,你哪能認識我呀!”

老王一想也對,溝裏有不少人成年蹲在溝裏,一年才下一趟山,辦點米糧、油鹽,自己哪能都認識呢!

這時老頭説:“你這位大哥,給你車錢你不要,趕明個你到我家去吧,離這不遠,在溝掌上,孤單單—間小房就是我家。實不相瞞,我家還有幾畝參,你去挖着使吧。你記住,只別挖中間那棵。”説完,老頭往下一跳就下車了。老王一舉鞭子,牲口往前一竄,老王再一回頭,老頭已經不見了。

老王一回來,幹這幹那,一天忙得腰困身乏,把老頭的話也就忘了。

過了好些日子,老財東又要打發他出山,他這才突然想起白鬍子老頭來。心想,不知他有什麼油、鹽、粗布要捎沒有?他家既然在溝掌上,路不遠,串個門看看他老人家也好。當天幹完活,沒吱聲就上溝裏去了。

他來到溝掌上,兩邊是立陡的砬子,一看,哪裏有什麼房子,就見在砬子後面,有三塊石頭撐在一起,倒有點像個窩棚,前邊好大一片棒槌,紅榔頭都有拳頭大,當中的一棵長得又粗又高,火紅火紅一團棒槌籽,足足有冰盤大小。

老王這才明白,原來是人蔘老爺爺幫襯自己來了。他謹記住老頭告訴他的話,沒挖中間那棵大的,還給它培培土,把雜草拔了。只從旁邊挖了幾苗四品葉、五品葉。

老王回到楊家粉房,找着楊財東,就説:“財東,這些年我給你當驢當馬,我幹夠了,不想幹了。”

楊財東一聽車老闆不幹了,就嘿嘿冷笑,説:“窮鬼,你好大的口氣,離了你楊大爺家,誰給你頓飯吃?”老王也沒理他,回到夥計屋子,和大夥告別,卷好鋪蓋卷,背上棒槌包子走了。

老財東後來打聽到了老王得棒槌的事,氣得把兒子臭罵一頓:“這筆大財,眼看讓窮鬼得去,那天你要是跟車回來,還有他的份嗎?”少財東不敢吱聲,心裏直暗暗埋怨自己,不該多貪了幾杯,誤了大事。就對他爹説:“不要緊,那老頭子不是説他每年七月十五下山趕集嗎?我明年去堵他,跑不出咱們手心。”

轉眼就是第二年秋天,又來到了七月十五。老財東早幾天就打發兒子一個人套車去趕集。

少東家來到縣城,住到客店裏,整天從早到晚街上逛,東瞅西望,找白鬍子老頭。七月十五那天是正日子,集上人山人海。少財東照例又到街上去找白鬍子老頭。剛走到東城門邊,就見來了個老頭。長相、打扮和老王遇見的那人一模一樣。漂白的頭髮,腦後耷拉條小辮,紮根紅頭繩,直晃眼睛。他背個包袱拄個枴杖,顫悠悠地往街裏走。少財東一見,不敢怠慢,連忙跟在後邊就追。只見這老頭一會兒到攤子上買鮮貨,一會兒鑽到人羣裏去看野台子戲。看了一氣,戲看夠了,又擠出來。就這樣東一頭西一頭,把少財東累得滿頭大汗。眼瞅天就到晌午了,少財東又餓又累,心裏頭暗罵:你這老雜種,害得你少爺滿街跑着攆你,等着瞧吧!正在這時,就見老頭進飯館去了。少財東也跟進去,在老頭身後坐下,跑堂的給老頭端來一碗豬肉墩粉條子,一碗粳米飯,老頭就吃起來,少財東這時才放了心。看老頭快吃完了,他就先起身,回到店裏把大車套好,駕上五個頭的大馬車,一溜煙地趕出城去。他一出城門,就見老頭拄杖在前邊走,少財東不等老頭開口,就喊:

“喂,老大爺,你不是上花鞋溝嗎?坐我的車吧!”

白鬍子老頭一聽有人喊他,就站在道旁,看着少財東説:“那敢情好啦,你要個價吧,我好上車。”

少財東忙着送上個笑臉:“老大爺,説哪裏話,自家的車,還能要錢嗎?”

老頭説:“好吧。”就上車了。

少財東平日光知道喝酒、賭錢、躺在炕上抽大煙,哪幹過這種累活,加上一頭晌在街上跟白鬍子老頭轉圈,累得昏頭炸腦的,心裏不知窩了多大無名火。他一邊趕車,一邊盡在牲口身上出氣,大鞭子“叭、叭”地抽到牲口身上,一路上罵罵咧咧的,直到傍黑時,才好不容易到了花鞋溝口。他也假意讓老頭到家住一宿,老頭説:“不啦。”臨走時老頭説:“給你車錢也不要,沒別的,我家園子裏還有幾苗參,你明天去挖吧。”又囑咐他千萬別挖中間那棵大的。

這夜,財主爺倆樂得一宿沒閤眼,好容易盼到天亮,少財東揹着參兜子就進溝了。果然像老王説的那樣,在溝掌砬子後邊,有個三塊石頭搭的窩棚。前面通紅一片棒槌,中間那苗,足有一人高,紅榔頭通紅老大。楊少財東一看可樂壞了,牙根咬得嘎叭嘎叭直響,心想:你不讓我挖大的,我偏挖你大的,先挖大的,後挖小的,大小一齊挖!全給你包園!想着就去挖中間那苗大的。他開開盤,閃開土,一看,那個樂就不用提了,盧頭像鵝蛋般粗,肩膀老寬。這時,就覺着參秸子一晃悠,他的手一哆嗦,只聽“撲嗤”一聲,一刀把棒槌肩膀砍破了。這下他可傻了眼,一看,棒槌皮裏邊包的全是豬肉、粉條、粳米飯。他用索撥棍一撥拉,只見豬肉仍是一片一片、粉條也是一根一根的。這些東西,正是白鬍子老頭在飯館裏吃的飯菜,一點不差,是他親眼看見的。這時他才知道是上了白鬍子老頭的當了,趕忙轉身想去挖那些小的,一看也都沒了。只得到一塊一寸多高的半截棒槌皮。

老財東、少財東連憋氣帶窩火,也沒敢去賣棒槌皮。因為老輩人常説,好心眼的人能挖着棒槌,心眼不正的就挖着棒槌皮。黑心人只能挖着半截爛棒槌皮,讓別人知道了,豈不是一場大笑話。

爺倆幾乎窩出一場大病來。從那以後,再不敢去堵人蔘老頭了。

經典民間故事 篇五

從前,西藏有個國王,他有一位美麗而賢慧的妃子。王妃懷孕九個月的時候,國王趕巧要到領地上辦一件重要的事情。臨走前,國王拉着妃子的雙手,一遍又一遍地囑咐:“妃子啊,我心上的油脂!只要我的孩子出世,你就叫女僕到樓頂去,敲響那面從來沒有敲過的大鼓,掛起那面從來沒有掛過的彩幡,不管我在什麼地方,都會趕來的。”

國王離開不久,王妃一胎生下三個小娃娃,兩男一女,好象白玉雕琢出來似的,一個比一個漂亮可愛。王妃叫女僕上樓敲鼓,女僕不去;叫她上樓掛旗,她也不去。王妃沒有辦法,只好自己一步一步爬上樓。就在這個時候,女僕把三個小娃娃裝進大砂鍋,扔進王宮後面的大河裏;抱來三隻小狗,放在王妃的牀上。

王妃在樓頂敲過鼓,掛過旗,高高興興下樓來給孩子餵奶,可是,美麗的女娃娃不在了,可愛的男娃娃不在了,鋪着綢緞的卧牀上,爬着三隻汪汪叫的小狗。她心裏一急,頭髮白了一半。

不到一頓茶功夫,國王騎馬趕來了。他疑心王妃是個女妖,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她關進地牢。每天只給一碗清水、半勺糌粑。黑心的女僕呢,就這樣坐上了王妃的寶座。

離王宮不遠的地方,有個打魚的老頭兒。這天,他正划着小小的牛皮船,在河裏打魚。只見滾滾的波浪裏,漂過來一隻大砂鍋,連忙把它撈起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砂鍋裏裝着三個天仙一樣的小娃娃。老頭兒高興壞了,樂呵呵地把他們抱回家,每天用鮮美的魚湯喂他們,小娃娃們一天一天地長大了,長得又吸聰明,又漂亮,城裏城外的人,都誇老頭兒福氣好。

再説三兄妹見老人天天打魚,實在太辛苦,使每人編了一隻筐子,偷偷地到林卡里撿柴火,拿到市場上換點酥油,鹽巴。有一回,他們被可惡的女僕看到了。她想:“這三個孩子,跟王妃一模一樣,我敢斷定就是她留下的孽畜,得想辦法把他們弄死。”於是,她用黑圍裙包着腦袋,提着一籃酥油紅糖做的餅子,餅子裏摻了毒藥,來到三兄妹賣柴火的地方,故意大驚小怪地説:“啊嘖嘖,多麼可憐的小娃娃,你們早起還沒有喝茶吧!中午還沒有抓糌粑吧!來、來、來!我這裏有餅子,又香又跪,愛吃多少就拿多少好啦!”

開頭,三兄妹怎麼也不肯要,後來,經不住女僕的左勸右勸,才收下一個最小的餅子。就是這個餅子,他們也沒有吃,連舌頭也沒有舐一舐,他們要留着老人打魚回來當點心。

傍晚,老阿爸回來了。三兄妹高高興興地把小餅子遞上去,説:“爸啦,今天有個好心腸的人,給了我們好多好多餅子,我們都吃得飽飽的啦,這個是留給您的。”不管老人怎麼推脱,孩子們都不肯答應,老人沒有辦法,接過來啃了一口。忽然,他眼睛發直、臉色鐵青,倒在破墊子上,再也不能開口説話了。

這下子,真把三兄妹嚇壞了。他們走了很多很多地方,逢人就打聽有沒有讓老人起死回生的辦法。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找到一位在崖洞裏修行的隱士。隱士在這裏不知道住了多少年了,雪白的頭髮拖到了地面。隱士被三兄妹的行為感動了,就給他們指點了一條路徑,他説:“從這裏再翻過九座雪山,有一座美麗的蓮花峽谷,蓮花峽谷裏住着一隻會講話的神馬,叫做敏笛林。只要把它請出來,就能讓你們的阿爸復活。不過,要請敏笛林,得過三道城門,弄得不好,不是變成土塊,就是變成石頭,只有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才能達到目的。”

聽了隱士的指點,三兄妹高興極了。大哥説:“你們倆回去吧,我這會兒就去取敏笛林鳥”!説完,徑直向敏笛林鳥居住的峽谷走去。他翻過第九座雪山的時候,看見一道又高又大的城門。城門外邊,坐着一個老頭兒,頭髮比海螺還白,他問;“小夥子,你這是到什麼地方去呀?”大哥説:“我到峽谷裏去請敏笛林鳥!”老頭兒歎了一口氣,勸道:“小夥子,我在這裏守門一百多年了,親眼看見許多許多人來請敏笛林鳥,不是變成了石頭,就是變成了泥土,沒有一個能活着回去,我看你還是早點回頭吧!”大哥説:“我不怕,我要把敏笛林鳥請出來!”

老頭兒見他態度十分堅決,便從懷裏掏出一個大線團交給他,叫他一邊走,一邊扔,等請到鳥兒的時候,便可以照原路回來。大哥按照老頭兒的吩咐,一直往峽谷裏走去。他走呀走呀,越走越累,越走越困,好容易走到第二道城門外邊,兩隻腳象石頭一樣,怎麼也提不起來。大哥想蹲在地上歇一會兒,這下完了!他變成了一塊石頭,再也動不了啦!

二哥和小妹妹等了又等,不見大哥回來,二哥説:“妹妹,你留在家裏吧,我去找找大哥,同時把敏笛林鳥請回來。”誰知二哥跟大哥一樣,好容易走到第三道城門外面,實在困得沒有辦法,在山邊上靠了靠,完啦!他變成了一堆土。

小妹妹在家等了又等,兩個哥哥連影子也沒有。她決心去找哥哥,同時去請敏笛林神鳥。她獨自一人,不知走了多少個白天,又走了多少個夜晚,她進了第一道城門,又進了第二道城門,當她來到第三道城門的時候,遇到一個很老很老的老太婆,口裏連珍珠大的牙齒也沒有一顆了。她問:“小姑娘,你這是要到哪裏去呀?”妹妹説。“我去找我的哥哥,還要請敏笛林神鳥!”老太婆歎了一口氣説:“小姑娘,我在這裏一百多年了,親眼看到許多許多請敏笛林神鳥的人,一個個都死在路上。你的兩位哥哥也一樣,一個變成了石頭,一個變成了土堆,我勸你還是回去吧!”

小妹妹聽説兩位哥哥的遭遇,更加鼓足了勇氣。老太婆見她態度非常堅決,便送給她一個大線團,叫她一邊走,一邊扔,這樣,就能找到回來的路。小妹妹走呀,走呀,再累,她也不停步;再累,她也不歇腳。最後,她終於走進了那座美麗的峽谷,峽谷裏有座長滿蓮花的海子,蓮花上站着一隻象陽光一樣燦爛的小鳥兒,這就是敏笛林鳥。

小鳥看見姑娘,又驚奇,又感動,説:“了不起的姑娘呀,你是第一個走到我的身邊的人!有什麼事,只管吩咐好了!”小妹妹把請它救活老阿爸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説了一遍。敏笛林把金色的翅膀一展,飛落在小妹妹的肩膀上,説。“小妹妹,走吧!”

小妹妹帶着敏笛林神鳥,循着剛才扔下的毛線,走過一道城門,又走過一道城門。由於小妹妹的請求,敏笛林鳥一會兒飛落在石頭上,叫一聲“醒醒吧!”一會兒飛落在上堆上,叫一聲“別睡啦!”那些土堆和石塊,奇蹟一般地都變成了活生生的人,兩個哥哥擦了擦眼睛,看到妹妹請到了神鳥,那高興勁就不用多説了!

三兄妹回到家裏,頭一件大事就是救活老阿爸。敏笛林鳥跟剛才一樣,飛落在老阿爸身上,叫道;“老阿爸,該起來啦!”阿爸就從破墊子上,慢慢地伸展着雙手,打了一個長長的哈欠,説:“天呀,我這一覺真的睡過頭了,該打魚去啦!”

老人起死回生的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國王的耳朵裏。國王簡直有點不相信,就傳見老人和他的三個兒女。敏笛林鳥説:“去的時侯,我跟你們一起去,吃的時候,你們和國王在一個碗裏吃;坐的時候,你們和國王在一個墊子上坐。”

三兄妹聽了神鳥的話,進了王宮。坐的時候,他們跟國王擠在一張墊子上,吃的時候,他們都爭着吃國王碗裏的食物。國王十分奇怪,正想發火,敏笛林鳥站在小妹的肩上,説:“國王!國王!不要發火!不要發火!他們是你的兒女,當然要和你一起吃;他們是你的兒女,當然要和你一起坐!”接着,神鳥把三兄妹的身世,原原本本告訴了國王。

這下子,國王什麼都明白了。他把妃子從地牢裏請出來,洗刷了她的冤獄。女僕被割掉鼻子,流放到人熊出沒的荒山。三兄妹和打魚老人,搬進了王宮,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敏笛林鳥呢,不管國王夫婦和三兄妹怎樣挽留,它都不願意在喧鬧的王城裏呆下去,金色的翅膀一展,飛回了自己美麗的蓮花峽谷。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 篇六

“滄州的獅子,定縣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薩。”從這個廣泛流傳的民謠,可以看出滄州獅子是多麼着名了。

據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藍。再加上氣候温和,人又勤勞,家家户户的日子,過得都那麼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願意到這裏落落腳。

有一年穀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颳起一股黑風,卷着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着直撲滄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窪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風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麼突然來得這麼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着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

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象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衝向大海,直取惡龍。

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佔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於是它一邊跑着一邊吐着又苦又鹼的白沫。

雄獅在後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着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雲的打鐵名匠,帶領着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後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七

嫘祖造絲的傳説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羣民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妻子嫘祖了。

嫘祖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時間不長,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

有一天,嫘祖帶着部落裏的女人們上山,突然在一片桑樹林裏發現滿樹結着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鮮果,就帶回了部落。但是小果既咬不動也沒有什麼味道,嫘祖就把白色小果都倒進鍋裏,加上水用火煮,並用木棍攪拌。攪了一陣子,把木棒往外一拉,木棒上纏着很多像髮絲般細的白線。沒多久,煮在鍋裏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

嫘祖是個十分聰明的女人,她仔細看了看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然後高興地説:“這不是果子,不能吃,可能有別的用處。”她又觀察了許久,最後弄清這種白色小果原先是由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而非樹上的果子,並且能夠用做衣服的原料。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人們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傳絲公主和蠶種西傳的故事

著名佛教旅行家玄奘法師在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一段在瞿薩旦那國(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附近)聽到的傳説:

古代的西域各國絲綢與黃金等價,瞿國原無蠶桑,聽説東鄰小國已有蠶桑絲織,便遣使東國求獲蠶桑種子,但被東國君主回絕,並嚴令關守,禁止蠶桑種出關。瞿國無計可施,便謙恭備禮與東國求親。東國君主為了睦鄰友好,就答應了這門親事。瞿國國王派使迎親時,囑咐迎親者密告東國公主,瞿國沒有蠶桑絲綢生產,請公主自帶蠶桑種子來完婚,今後方能自制絲綢服飾。公主離開東國時,將蠶桑種子密藏於頭上的帽子內,出境時,守將搜遍了所帶物品,只是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從而使桑樹和蠶種帶入了瞿國。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 篇八

相傳,皇帝有一位史官,叫倉頡,專管文件材料和記錄國家大事。可是那時候沒有紙和筆。連文字也沒有,拿什麼來記錄呢?用繩子,在史官的屋子裏掛滿繩子。橫着掛的是比較粗的主繩,每一根主繩上也都垂着一些較細的繩子。細繩上有些打了結,有些打了套,有些還掛着各式各樣的貝殼。這些繩子就是幫助記憶的工具。“結繩記事”是那時候十分通行的方式。比方説,一根白色的主繩代表羊,下邊垂着的細繩的數目就代表羊的數目。一條細繩代表一,兩條細繩代表二。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條細繩中間打個結。

然而倉頡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裏有多少羊呀,地窖裏有多少米呀,一年裏舉行過多少祭祀呀,打過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記載。

“我簡直變成了蜘蛛……”倉頡漸漸地發起愁來。事情一天一天多起來,難道老是增添繩子嗎?

有一天,倉頡走近孩子身邊一瞧:啊,牆上畫着牛、羊、陶器;孩子念着“三”又是在羊的下邊刻了三個點,念着“十”,再在陶器的下邊先刻一條豎線,然後在豎線的中間刻上一個粗粗的圓點。倉頡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圓點不就是繩子上打的結嗎?用刻劃的方法代替結繩,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馬上照着孩子的辦法做。

可是日子一長,倉頡又發愁了。畫圖畫也並不簡單。畫老虎得像老虎,畫得不好就像貓;畫陶缽得像陶缽,畫得不好就像碗。況且,祭祀、打仗、紡織……該怎麼畫呢?

這天,倉頡跟隨老獵人去打獵。他們走進了樹木參天的大森林,獵人在一棵大樹旁邊停了下來,彎着腰,仔細地在地面搜尋,嘴裏還喃喃地説:“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邊走,能夠獵到鹿;往左呢,只能揹回一些野羊。”倉頡感到新奇,趕忙問個究竟。獵人指着地面的痕跡説:“你看,這些都是鳥獸留下的腳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還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每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

“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倉頡突然又想到:我為什麼不能用一些符號來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後,立刻開始設計用符號表示事物的方法。比方,要表示羊,畫個羊頭代表不就行了?採取了這種用符號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體事物可以記錄,連一些不很具體的意思,比如“冷”、“快”、“遠”……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了。真是個好辦法啊!

倉頡設計的符號,不但自己使用,而且傳授給各部落的人。這些符號逐漸推廣開來。經過許多人的補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人們有了文字,老一輩的經驗可以記錄下來傳給後代,相隔很遠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方便了,人類的進步也更快了。於是倉頡的名字傳遍四方。

標籤: 多篇 民間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g1l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