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莫里哀是哪國作家(多篇)

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莫里哀是哪國作家(多篇)

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莫里哀是哪國作家(多篇)

如何寫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篇一

高中新教材三、四兩冊的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並以文學體裁分成單元,其目的是,通過教學着重培養高中學生的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的編寫體例和以往的教材有明顯的不同,其優點是可以讓學生通過集中學習一定數量的古今中外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促使他們萌發對文學作品的閲讀興趣,並且初步認識小説、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的發展規律,從而達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的。

新的教材,新的體例,新的目標,促使我們必須要探索新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開展文學欣賞活動。用新的手段,大的容量,快的節奏來上好三、四兩冊的文學作品。

文學欣賞活動的準備階段

運用多媒體上文學欣賞課,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做課前的準備。一般要做以下的事情:

1收集資料:

在確定文學欣賞活動主題以後,採取多種途徑收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音響資料。

2編寫講稿:

根據主題編寫講稿,這個講稿圍繞主題展開有關文學知識的介紹,其中有文學史的內容作為講稿的縱線,着重介紹文學現象的發展脈絡;其中有作家生平的介紹,突出重要作家的思想、創作以及在文學的地位;其中還有重要作品的介紹,突出介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這是欣賞活動的重點所在。總之,史為線,作家為點,作品為面。

3製作課件:

根據主題以及講稿的內容,製作課件。課件也貫徹史為線,作家為點,作品為面的原則。在製作過程中,首先把講稿濃縮為提綱,用幻燈片的形式製作出來,然後把圖片資料插進課件。涉及到作家的作品,儘可能有音像的資料,如朗誦、歌曲、唱段的錄音以及電影和電視的活動畫面。課件製作可以運用powerpoint軟件,比較容易和方便。

文學欣賞活動的進行階段

經過收集資料、編寫講稿、製作課件以後,就可以進行文學欣賞的活動了。活動大多安排在多媒體教室。講課前安裝好課件,調試好音響設備並開啟多媒體投影儀。

文學欣賞的活動是在邊講邊操作的過程中進行的。

講課前,放一段與講課內容相吻合的音樂,營造一種氣氛,以便讓學生能夠儘快地進入聽課的角色。

講課的過程中,邊講邊演示並配合以音響、畫面,來造成比較有節奏、有動感的效果,使學生的聽課始終處在一種全神貫注的良好狀態中。

邊講邊演示的時候,還要調節好教室的燈光,即需要作筆記時,就得開燈,需要放投影儀的時候,就得關燈。

因此,講課中的各方面的協調顯得至關重要了。所有這些都要在準備階段作好充分的考慮和安排。

文學欣賞活動的具體內容

從高二年級開始,我結合新教材舉行了多次文學欣賞活動,主要有《唐詩欣賞》、《唐宋詞欣賞》、《中國戲曲發展概況》、《戲劇漫談》、《中國古代小説及〈紅樓夢〉》等內容。

《唐詩欣賞》主要結合唐詩單元,介紹了唐詩的文學史的地位、內容、成就以及繁榮的原因等方面,從橫向廣泛地介紹了若羣星璀璨般的唐代詩人,然後引到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接着就集中介紹李白和杜甫的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在介紹時,既有以前學過的,又有即將要學的;既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既有短小的近體詩,也有較長的古體詩。配合這些詩歌的鑑賞都有配樂的詩朗誦,同時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畫面。

《唐宋詞欣賞》則以縱向來介紹,即以唐宋詞的起源、發展的脈絡,引出各階段的詞人來介紹。同時也兼顧到唐宋詞的豪放、婉約這兩大詞派的介紹。主要介紹了這些詞人:白居易、柳永、范仲淹、蘇軾、李清照、秦觀、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和《唐詩欣賞》一樣,也配以音樂伴奏的朗誦,同時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畫面。為了引起學生的更大興趣,在欣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我特地放了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以調動學生的情緒,並使欣賞課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中國戲曲發展概況》也是以縱向的方式來介紹戲曲的發展演變過程,同時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容。開始以知識競賽題引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介紹中國戲曲的起源、發展、成熟、高潮等幾個階段,涉及到南戲、雜劇、傳奇等戲曲樣式。戲曲作家及作品的介紹則以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為主。欣賞中播放了京劇《竇娥冤》、越劇《西廂記》、崑曲《牡丹廳》的唱腔片段,同時也配以字幕、畫面。越劇的唱段明顯受到學生的喜愛。

《戲劇漫談》則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從古希臘的戲劇起源開始介紹,並涉及到東方印度的戲劇、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莫里哀、雨果、德國的席勒、歌德、俄國的普希金、果戈裏的戲劇作品和二十世紀產生的現代派戲劇。以縱向介紹發展史,以橫向介紹各國的作家和作品,而以課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亞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為介紹的點,播放了拍攝的同名電影片段,並且和課文的內容作了比較。兩段精彩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在欣賞中獲得了極大的美的享受。

《中國古代小説及〈紅樓夢〉》則從古代小説的起源談起,談到小説的發展,在談到中國古代小説的發展高峯時引出了《紅樓夢》。對《紅樓夢》的介紹,則從它的作者以及創作,它的出版和版本種類等方面先作介紹,然後引導學生走進《紅樓夢》。在介紹了《紅樓夢》人物關係圖以後着重介紹了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等主要人物,配以圖片和詩歌。最後播放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插曲,如《枉眉凝》、《秋窗風雨夕》、《紫菱洲歌》、《聰明累》,以便讓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小説中的人物。

文學欣賞活動給我的啟示

首先,文學欣賞活動的開展是符合新的教材、新的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也適應了近年大學聯考加強文學鑑賞內容考核的趨勢。

其次,這種新的課型也是對傳統的語文課的一種改革。傳統的語文課,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滿堂灌的課。從信息量到生動性諸方面來看都比不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的課。我認為運用多媒體上課有以下優點:

1,上課的容量大。由於不需要板書,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可用於講課。這種課特別適合介紹系統的知識、和大量的背景資料。

2,上課的節奏快。由於先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化了大量的時間,內容的銜接和轉換都通過電腦來完成。因此這種課也適用那些本來很枯燥乏味很難上好的課。

3,上課的變化大。由於多媒體有集幻燈、音響、畫面為一體的優點,隨着上課的節奏,不時的變化內容,再加上幻燈、音響、畫面的不時穿插,使講課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上課的生動性強。介紹知識可用直觀性很強的圖片來進行説明;營造氣氛可運用音樂來調節;需要介紹的概念可利用幻燈字幕加以補充。甚至可以利用因特網讓學生瀏覽與講課內容密切相關的網站。

第三,這種活動的開展也是對自己的挑戰。上好課就必須學會課件的製作;學會製作後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有關的資料,從文字資料到音響資料和圖片資料;收集後還要編寫講稿,在講稿的基礎上製作課件。一系列的工作使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四,上完課以後,從學生方面反饋的情況來看,他們是比較歡迎這種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課。然而由於課前準備的工作量太大而不可能每篇課文或每個單元都用這種方式上。如果能出版現成的課件,準備時間大大節省,活動的開展就更有保證,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如何寫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篇二

摘要:魯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體現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創作、學術研究和翻譯。幾十年來,文學研究者對於魯迅的創作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重視,對這兩者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魯迅的翻譯活動較之前兩者卻明顯地受到冷落,這是與魯迅在翻譯文學上取得的巨大成績非常不符的。筆者認為,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是魯迅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應該受到文學研究者們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具體的資料着手,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進行數字統計。通過具體的數字研究,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藉以説明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不是無所根據的,其中包含着他對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道路的思考。外來文學一直被認為具有啟發、借鑑的意義。

關鍵詞:魯迅;外國文學;翻譯

中國第一套《魯迅全集》的主編蔡元培先生在為此書所做的序言中,對作為翻譯家的魯迅作如下評價:先生閲世既深,有種植蝗碳蝗濤諾氖率擔約河鍾幸恢擲硐氲氖瀾紓袒染茫且煌虜豢臁5思炔├藍中櫓裕雜謔瀾縹難ъ抑髕罰興醖擼×康囊埔耄礪鄣撓新強ǘ夠蚜古搗蛑兑帳趼邸返齲詞檔撓邪⒍景纖綬蛑豆と慫緇萋苑頡罰昀碇端闌炅欏返齲櫳蠢硐氲撓邪尷如婕捌渥髡咧暗齲既耄媸喬諏恕蔡元培:《魯迅全集序》,《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這一概括無一字虛誇,符合客觀事實。自1903年譯出法國雨果的《哀塵》起,到1936年臨終前趕譯俄國果戈理的《死魂靈》止,魯迅在對外國文學的翻譯上,努力始終不懈,共譯出14個國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總字數超過三百萬,和他的創作數量大體持平。

魯迅翻譯外國文學的熱忱,源於他對翻譯文學於中國的重要意義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認識: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拿來主義》,《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魯迅是如何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使之成為啟迪國民思想覺悟,推動中國文學發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並由此探討魯迅的期待視野是筆者以下要做的工作。這一工作分兩部分進行:(1)整理統計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2)以前者的統計結果為依據,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

一、魯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1903-1936)

對於魯迅在1903至1936年間對外國文學翻譯所做的選擇必須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文學體裁。首先,從文學體裁的角度看,1903年至1936年魯迅共譯文學作品206篇,體裁涉及小説、戲劇、詩歌、雜文和童話,翻譯面非常廣泛。表1是筆者對魯迅在翻譯過程中的體裁選擇所做的大致的總結:

表1魯迅的外國文學譯作體裁(1903-1936)

小説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外國文學譯作823434137206

百分比39.8%1.4.9%19.9%18%100%

從這些數字看,小説譯作高居翻譯之首,受到魯迅最大的關注。詩歌、雜文、童話分居二、三、四位,但三者之間的差距甚微,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中佔有幾乎相等的重要地位。戲劇只有3部譯作,其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翻譯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前四種體裁,顯得微不足道。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與冷淡是與他自身文學創作上的努力相一致的,因此,魯迅的創作傾向由其對外國文學體裁的選擇中可見一二。

(二)國別文學。從國別文學的角度出發,筆者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小説、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的翻譯情形作了一個統計。如表2所示。

表2魯迅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總表(1903―1936)

國家小説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俄國(蘇聯)43253080

日本111133156

法國5229

德國22

美國11

英國1616

波蘭11

西班牙16117

匈牙利7613

芬蘭22

荷蘭213

奧地利22

保加利亞22

羅馬尼亞11?11

總計14國823434137206

14個國家的總計206篇文學作品得到翻譯,其中有一部小説譯作因魯迅沒有提供線索,筆者無法核查其作者、國別及出處,在表中用問號“?”表示。

在206篇被譯的文學作品中,佔據最大板塊的非俄蘇文學莫屬,其次是日本文學,而第三位應歸西班牙、匈牙利、芬蘭、荷蘭、保加利亞等國文學,也就是被魯迅稱之為“弱小民族”或“被壓迫被侮辱”民族的文學,英、美、法、德文學則居於末席。

魯迅對外國文學所做的體裁以及國別的選擇究竟意味着什麼?他眼光的落點在哪裏?這些都是與他自身的期待視野有密切關聯的。

二、魯迅的期待視野

魯迅對於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有着不同的視野,值得關注的仍然是具體的數字。

在小説體裁方面,譯者的眼光集中在俄國,有43篇譯作,佔小説譯作總數(82)的52%。西班牙居次,有16篇譯作,佔總數的20%。日本居三,有11篇譯作,佔總數的13%。

在戲劇方面,只有3部譯作:俄國戲劇《桃色的雲》和《被解放的堂吉訶德》,日本戲劇《一個青年的夢》。

在詩歌方面,英國居首位,有16首譯詩,佔總數(43)的37%。其次是日本,有13首譯詩,佔總數的30%。匈牙利居三,有7首譯詩,佔總數的16%。在雜文方面,日本受到最多關注,有31篇譯作,佔總數(41)的76%。其次是俄國,有5篇譯作,佔總數的12%。

在童話方面,俄國最受重視,有30篇譯作,佔總數(37)的81%。匈牙利居次,有6篇譯作,佔總數的16%。

這裏,魯迅所做的選擇是與他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密切相關的。魯迅主張文學創作“必須博採眾家,取其所長”,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的作家”,[魯迅:《致董永舒》(1933年),《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在於引入新思想、新文學,從外國文學中吸收滋養,以外國文學為師。

從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視野看,這些文學創作上的導師各有其用。小説方面,魯迅最為推崇的是俄國的譯作,認為“俄國的文學,從尼古拉斯二世時候以來,就是“為人生”的”,[魯迅:《〈豎琴〉前記》,《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這些“為人生”的作品中他“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運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鬥。”[魯迅:《英譯本〈短篇小説選集〉自序》,《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魯迅主張文學是“為人生”的藝術,以“為人生”為主流的俄國小説自然極為契合魯迅的標準,加之中俄國情上的相似,使俄國小説十分貼近中國現實,這進一步加深了魯迅與俄國小説之間的共鳴。因此,俄國小説被魯迅視為了文學上的導師。

居俄國之後的是西班牙小説,共16首譯作,全部譯自巴羅哈的小説,其中又是什麼引起了魯迅的重視呢?魯迅在為這些小説所撰寫的譯者後記中明確指出自己譯介的目的並非為着文學的樂趣,而是因為作者的技藝。這裏,引起魯迅重視的作者的技藝指的就是巴羅哈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看來魯迅通過翻譯小説想要向國內的創作界輸入的不僅是新的意識形態、小説內容、小説形式,也包括新的寫作手法、小説技術,這些均為他所重。

戲劇方面的導師,在魯迅看來應來自俄國和日本,因為僅有的三部譯劇就是譯自這兩國的作品。

詩歌方面,英國雖然以16首譯詩居首位,但這16首作品採取的是周作人口譯,魯迅筆述的翻譯方式,並非魯迅的獨立翻譯成果。而居次位的日本,其大部分譯詩都出自《谷虹兒畫選》,魯迅譯介這些詩作主要是出於對美術的興趣。因此,英、日兩國都不能視為魯迅在詩歌方面主要的學習、借鑑對象,以7首譯詩居於第三位的匈牙利才是魯迅在詩歌方面的外來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所翻譯的7首匈牙利詩歌均是裴多菲的作品。裴多菲是位極具影響的愛國詩人,他以詩歌作為反抗外族侵略、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有力武器,其詩歌中所體現的愛國激情和革命精神看來對魯迅有很大的吸引力。

雜文方面的外來楷模,在魯迅眼裏應是鶴輔,有20篇譯作,居外國被譯作家之首。魯迅認為鶴見輔的雜文在觀察世態,評論人物方面“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瀉水,使人不覺終卷”。[魯迅:《〈思想山水人物〉譯者題記》,《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在以草木蟲魚、酒色財氣為主題的小品文日趨沒落的背景下,魯迅通過對鶴見輔的作品的翻譯,為他所大力提倡的雜文寫作提供了可觀摩的成功範式。

童話方面,俄國和匈牙利居突出地位。這兩國譯作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強烈地諷刺與揭露了社會與人性的弊端,主題上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其現實主義的文學傾向看來是其受到魯迅所重的關鍵所在。

從以上所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的接受走向雖然不同,但是接受的根本目的卻是相同的:希望以外國文學啟迪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激發人民改革社會的革命精神,同時,在文學方面想“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魯迅:《木刻紀程小引》,《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從他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中,可以清楚地觸摸到他理想中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夠十分確鑿地證明外來文學於他重要的啟發、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周作人:《關於魯迅》,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翻譯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如何寫法國文學家莫里哀簡介 篇三

龍門石窟是由50多座大、中、小石窟組成,有萬佛洞、蓮花洞……敬善寺、奉先寺……石窟中共有97000尊雕像,最大的有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在中國的石窟石雕藝術中規模最大,成就最高。

龍門石窟中最優美獨特的就是蓮花洞了。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逼真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告誡人們要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據説人民大會堂天花板上的巨型蓮花就是依據那裏的蓮花設計的呢!蓮花周圍雕有許多飛天,他們體態優美,表情自如,猶如一位位下凡的神仙。越看越使人陶醉……洞中的正壁上雕有一位大佛,二位弟子和二位菩薩。主尊像是釋迦牟尼立像,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其中左側弟子迦葉,他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出,手裏拿着錫杖,他的樣貌被雕得栩栩如生。可惜……據説二弟子的頭早年就被盜了!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有大佛當然有小佛啦!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被雕在了蓮花洞的南側石壁上,看起來小巧玲瓏,生動可愛……

蓮花洞顯示了石刻藝術的優美獨特,而奉先寺凸顯的是龍門石窟石雕技藝的精湛——神韻活現。

奉先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羣雕。其中,盧舍那大佛雕刻得最為精緻逼真。她面部豐滿圓潤,發紋呈波狀形,眉如新月,目含慈祥,高高的鼻樑,飽滿的嘴巴,雙耳長且略向下垂。她身着袈裟,衣紋簡樸無華。站在她的腳下,仰望她那安詳的神情,給人的感覺她就像一位母親,很有依靠感——祥和、温柔、親切……據史記載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形象。之後,連日本也在奈良東大寺建立了盧舍那大佛以供奉……你看,那個時候我們的禮貌就已經傳向世界。

灣灣的伊河水環繞着龍門山和香山,而山上的座座石窟裏的尊尊佛像俯視着柔靜的河水,再加上蓊葱鬱茂的原始森林,奇花異草,水煙濛濛,佛隱佛現,讓你身處仙境一般。

這就是中國,乃至世界石刻藝術超然至高的龍門石窟,她的石窟之多,雕像之眾,規模之大,刻藝之高超在中國,甚至世界的石窟雕刻藝術文化遺產中無與倫比,她充分彰顯了華夏民族傑出的藝術創造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7l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