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歐盟將禁止航天員登中國天宮怎麼回事精品多篇

歐盟將禁止航天員登中國天宮怎麼回事精品多篇

歐盟將禁止航天員登中國天宮怎麼回事精品多篇

歐盟將禁止航天員登中國天宮怎麼回事? 篇一

近日,歐洲航天局官員在新聞記者會上宣佈,因“預算有限”不再計劃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宇航員。

歐洲航天局:不再計劃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宇航員

中國和歐洲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2001年7月,中歐簽署“雙星計劃”合作協議,這是雙方開展的重大空間科學探測合作,樹立了中歐航天合作典範。近年來,雙方不斷擴大航天合作領域,實現互利共贏:2019年,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搭載了來自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儀器和設備;2021年,中國“天問一號”與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任務團隊合作,開展了“祝融號”火星車與“火星快車”軌道器在軌中繼通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外,早在2015年中歐就簽署了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相關協議,中國航天員葉光富曾赴意大利撒丁島開展訓練,來自歐洲的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馬蒂亞斯·約瑟夫,也曾在煙台近海蔘加海上救生訓練……

去年10月,歐洲宇航員在飛躍北京上空時,在社交媒體寫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中國古文,在中國拉滿好感。

在太空中引用《蘭亭集序》的意大利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中國引發廣泛關注

此時忽然“反水”,原因何在?中國日報社歐盟分社社長陳衞華一語道破:“歐盟或者説歐洲航天局對美國卑躬屈膝,將科學探索政治化,這簡直是歐盟的恥辱!”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航天進行封鎖打壓。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法案,限制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美國國家航天局 (NASA)局長還多次對中國航天大放厥詞,極力渲染“中美太空競賽”,污衊中國航天“不合作”。

有歐洲網友表示:“看到歐洲精神被如此奴役,我很傷心。我們已經完全淪為美利堅的附庸。歐洲完全可以通過與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和平合作,取得更多成就啊。”

包括英國《衞報》在內的外媒曾多次指出,中國天宮空間站可能是未來唯一可運行的空間站。因為,由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歐洲和日本合作建造的國際空間站,預計將於2024年退役,儘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該空間站能在2028年後繼續運行。

中國天宮空間站在哪裏? 篇二

中國空間站不是在月球,是在繞地球軌道上。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18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2021年5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在軌測試驗證。5月29日晚,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6月17日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

中國天宮空間站簡介 篇三

中國空間站名為“天宮”,是一個長期在近地軌道運行的空間實驗室。這個極具中國韻味的名字,不僅藴含了希望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得更為舒適的願望,更寄寓着中國人遨遊太空的浪漫情懷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天宮”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艙組成,提供三個對接口,支持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及其他來訪航天器的對接和停靠。它運行在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的近圓軌道,約每90分鐘繞地球一週。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在地球上可以通過觀測設備一睹其“芳容”。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8.5噸,額定乘員3人,乘員輪換期間短期可達6人。組建完成後,空間站設計壽命為在軌運行不小於10年,具有通過維護維修延長使用壽命的能力,並具備一定擴展能力。

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三個階段: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組裝建造階段和運營階段。在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試驗核心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推進劑補加、機械臂、在軌組裝建造、航天員出艙活動等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和評估,對核心艙功能和長期駐留功能進行考核。在組裝建造階段,分別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並與核心艙在軌交會對接,完成空間站建造。其間發射神舟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支持完成建造任務,同步開展科學技術實驗。建造任務完成後,空間站進入長期運營階段。航天員乘組將分批進駐空間站工作,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和探索活動。

突破關鍵技術,中國航天實現長足進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確立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在“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第二步”空間實驗室階段,我國先後突破了載人安全天地往返、交會對接、出艙活動、組合體控制、推進劑補加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所需關鍵技術,為我國載人航天“第三步”——建造長期在軌飛行的載人空間站,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我國空間站自2010年立項,提出“獨立自主、創新引領、體系保障、規模適度、留有發展空間”的符合我國空間站發展的研製模式,通過2年多論證,確定了三艙段基本構型方案。核心艙居中,兩個實驗艙永久停泊於核心艙節點艙的兩側,載人飛船對接於核心艙的前向和徑向,貨運飛船對接於核心艙的後向。

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運營管理和控制中心,可完成與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等航天器的交會對接和停靠,保障航天員長期駐留和開展出艙活動。問天實驗艙備份核心艙部分關鍵功能,在核心艙出現問題時,接替核心艙完成對空間站的運行管理和控制,相當於核心艙的“替補”;此外,它還配備出艙活動專用氣閘艙,可開展密封艙內及艙外載荷實驗。夢天實驗艙用於開展密封艙內和艙外載荷試驗,配置貨物氣閘艙用於釋放載荷、支持設備進出艙。

“天宮”三艙均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入軌,每個艙段均具備獨立飛行能力,通過在軌交會對接與轉位完成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空間站構型為“T”字構型,三艙類似積木對接在一起,這種構型避免了艙體遮擋太陽翼影響其發電效率。空間站建成後,由載人飛船完成乘組的天地往返運輸,貨運飛船完成物資補給、實驗儀器的上行和廢棄物的下行銷燬。

此外,中國空間站還具備一系列其他先進技術。

在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方面採用物化再生生保技術。包括電解制氧、再生式二氧化碳去除、冷凝水收集與處理、尿液收集與處理等,實現資源再生利用,大幅減少水資源和氧氣的上行補給量,減輕貨運飛船的運輸“負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採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空間站信息系統。基於網絡技術,進行空間站各艙段及來訪航天器的信息管理與共享,實現對各艙段和航天器信息的融合管理與功能重構。空間站配置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和視頻監視系統,提高了航天員工作生活的通信保障和對整站狀態的感知能力。在“天宮”裏,航天員使用“手機”便可以瞭解各設備信息並進行操控,甚至與地面上的家人們通話。這樣的智能化場景,與人們熟悉的智能家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航天員駐留適居性大幅提高。空間站所提供的工作生活區域約50立方米,配置有飲水就餐、排泄物和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醫學檢查與監測、在軌鍛鍊等設施,採用降噪與隔音設計以降低艙內噪音,為航天員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採用更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的顯示、照明、報警和天地通信設施。這些設施和空間的拓展,體現出中國航天技術的長足進步。

另外,空間站支持2名航天員同時出艙,配置大型和小型機械臂各1個。藉助這些設施,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順利完成兩次出艙任務。

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今後,天宮空間站將為我國乃至全球科學家提供先進的空間科學技術研究和實驗平台,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天宮空間站可作為“太空母港”,為多個載人航天器提供停靠和服務,為後續發射的巡天空間望遠鏡提供停靠、推進劑補給、設備維護維修服務,充分發揮人在太空的優勢,拓展空間站和航天員對高價值空間設施實施在軌服務的領域。

另外,利用機械臂操作能力,以及配置三維打印等手段,支持在軌制造、大型設備在軌安裝和空間設施在軌建造。

天宮空間站具有艙段擴展、能源擴展、艙外實驗擴展能力。艙段擴展時,需要發射一個帶有節點艙的新艙段,利用增加的對接口,再進行艙段擴展,最大可實現180噸級組合體在軌飛行。組合體建造期間,首先將受遮擋的核心艙太陽電池翼,轉移安裝在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的尾部桁架上,實現能源的拓展,按需“變形”。天宮空間站的擴展能力為運營階段空間科學和技術的新需求預留了發展空間,也為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提高空間站應用效益提供舞台。

空間站可作為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空間技術研究和驗證平台。比如開展微重力和複雜空間環境下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學科研究與實驗,以及空間能源傳輸、大數據在航天器運營與自主診斷等航天新技術的研究,提升我國科技水平,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創新。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空間站開展航天科普教育和對外合作。比如開通天地科普課堂,讓中國小生參與到空間站的應用與研究活動,增強青少年科技參與度,提高公眾航天知識和興趣。亦或開展空間碎片監測、減緩和防護,長期在軌駐留醫學防護等技術合作,擴大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影響力。

廣大航天工作者將繼續傳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為中國航天事業接續奮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dv4k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