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包涵着我國從古代到現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讓我們感覺到有趣從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兒童經典成語故事,請您閲讀。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説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説説笑笑,只聽得有人説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望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樣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最後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望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但是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2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必須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務必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徵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此刻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3

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説:“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徒眾理應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説道:“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據《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

他聽説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

果然趙嘏遊覽靈巖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面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

其實,常建、趙嘏並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説不可信,只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4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説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着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俅旄閃福緩蟠?a href='//' target='_blank'>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5

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説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説情,為他開脱。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6

三國的時候,孫權手下有一位名將叫呂蒙。因為小時候家裏貧窮,沒有機會上學,讀的書很少,所以學識淺薄,見識也不廣。

有一次,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擔任的官職很重要,應該多讀點書,增長自己的見識,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呂蒙聽了,很為難地説道:“軍中事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了”

孫權聽了,開導説:“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嗎?只不過希望你你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就夠了。你説軍務繁多,沒有時間,誰能比得上我(事務多)?我還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此他開始抓緊時間讀書。

後來,魯肅路過尋陽,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説:“以前我以為你只不過有些軍事方面的知識罷了,跟你談話後才知道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笑笑,説道:“君子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長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麼晚呢!”?”以後,魯肅便常常和呂蒙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他非常重視呂蒙給他提的一些建議,對呂蒙的學識和才能也非常賞識,非常佩服。

後來,孫權讚揚呂蒙時説道:“天下有幾個人到了老年還能像呂蒙那樣堅持讀書學習,自強不息呢?一個人有了富貴榮華之後,更要看重節義,認真學習,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而不能沉溺於財富之中,這樣就不容易墮落。呂蒙的這種行為真是我們的榜樣啊!”

這就是“孫權勸學”的故事。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由此故事而來。“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成語中“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非復吳下阿蒙”,指應該刮目相待、用新眼光來看待事物。刮目相待: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標籤: 成語故事 兒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yl3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