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羣、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江西景德鎮導遊詞,方便大家閲讀與鑑賞!

江西景德鎮導遊詞1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裏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20___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江西景德鎮導遊詞2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羣、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佈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餘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佔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台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佔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樂平城隍廟,始建於唐中和年間,因其具有“壯一邑之保障,肅百姓之觀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輔佐治理者”之作用,故歷經宋、元、明、清“屢敝屢修”,建國後,廟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廠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廟區域中,有儒學裏(文廟)、觀音閣(鳳遊書院)、古縣衙、五都試館、龍神井、龍王廟、馬王廟、馬氏、洪氏、餘氏宗祠,汪道誠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許還山、胡延齡等名人舊居,財貴巷還保留了一座古典煙花青樓。

江西景德鎮導遊詞3

名口老街,位於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裏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唐天佑年(920___年),許氏自河南遷此,現有1300户,5500餘人。老街區有兩個中心,一是十字區,保留有南北雜貨、醫藥、染布、衙訟、造香、制牌、鍛鐵等20餘家老店鋪以及20餘幢老民宅。二是廣場區,這裏周邊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眾場所。十字街區和廣場街區有7條縱向巷道連接河邊的7座古碼頭,碼頭台階在60至80級不等,可想當年航運之繁榮。

村中現保存較好的古建築中,當屬兩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陽祠”許氏大總祠著稱,該祠是明初洪武帝愛將許瑗大將軍建造,祠堂用材碩大,石、木、磚並用,氣勢宏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斗拱、藻井裝飾考究,中堂屏壁後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慶許氏先祖的功賀匾文十餘幅,彌足珍貴。高陽祠總佔地1300平方米,為庭院式建築,門口有兩口清塘,環境優雅。

江西景德鎮導遊詞4

湧山老街位於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户,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裏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鋪、民宅、橋樑、驛道、祠堂、戲台等建築遺存。如有明代崇禎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萬年戲台,道光年間王母貞節石碑坊,道光年間王氏司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戲台是樂平現存古戲台建造最早的戲台。

江西景德鎮導遊詞5

上老村位於樂平市區以東30公里的高家鎮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户,620餘人。村中現有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點。

上老村古民居建築藝術品位甚高,如大總祠“瀛公祠”門樓,用磚木石組合構築,精緻典雅又氣勢非凡,是江南“四水歸堂”、也就是樂平民間俗稱“禾斛鬥”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餘座祠堂民宅,建築水平均堪稱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華、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給予該村很高評價。

下徐村,位於距樂平市區西北20公里屬塔前鎮管轄,與景德鎮市及浮樑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户,1700餘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羣山,村前的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接下徐村至魯丹街,直通景德鎮、浮樑。

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20餘座,其中以明初木構架功德“世科”牌坊與清中期復建的宋高宗賜建的“仁壽樓”最靚。“世科”牌坊和“仁壽樓”是以紀念該村北宋文進士武狀元駙馬徐衡所建。故有學者提名該村為“江南皇家駙馬第一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rr1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