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在新時代實踐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新時代實踐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新時代實踐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本站會員“眼淚寶貝”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在新時代實踐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擇的,我們三年以後的生活是今天抉擇的。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在對改革開放偉大成就進行總結後,他又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不斷走向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歷經創立、發展而走向完善,主要源於改革開放所提供的強大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艱辛歷程,為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式開創,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之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的創立,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力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巨大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穩中求進,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激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總體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改革開放的實踐推進到哪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就推進到哪一步。我們要強化問題意識、時代意識、戰略意識,用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聯繫,緊密跟蹤億萬人民的創造性實踐,借鑑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給我們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完善的歷史過程,將是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和發展,是我們黨引領人民砥礪奮進、開拓創新的歷史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實現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也必將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後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裏所説的“後半程”,實質上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走向完善的歷史過程。

早在1992年發表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就説過:“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從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包括了“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包括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顯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密切相關。總任務的完成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獲得實現的過程。

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髮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交互作用構成的矛盾運動推動着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走向完善的過程,之所以在根本上離不開制度建設,是因為只有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有力保證,為實現黨的長期執政、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根本保障。

3、努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完善,需要站在更高起點、以更大決心和信心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黨的十六大作出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回顧過去,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展望未來,改革開放必定還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然後在此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發,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站在新時代的更高起點,我們應該以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努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完善,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強大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着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把握髮展大勢,奮發有為,鋭意進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

【思想宣傳範文】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飛躍”的歷史進程,並鮮明指出:“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個深刻體會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引領,改革開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1.新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推進同新的偉大道路的開闢相伴而生、相互貫通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40年改革開放,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伊始,我們黨就鮮明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新的重大命題,並反覆強調作為一場新的革命,改革開放是為了興利除弊,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決不是也不允許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就使改革開放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回溯40年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從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到回答“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再到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回答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中實現了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飛躍。

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發展和完善的歷史;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就是一部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賦予其鮮明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歷史。新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推進同新的偉大道路的開闢相互貫通,築就了當代中國發展的非凡歷程和偉大成就。

2.全面深化改革新佈局和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確立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勝法寶、鮮明特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開創性事業,也是一篇不斷續寫的大文章。改革開放就是這一開創性事業的強大引擎,也是譜寫這篇大文章的如椽巨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統籌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兩個偉大革命”,以巨大政治勇氣和高超政治智慧推動改革開放,譜寫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新佈局和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確立,就是一系列啃硬骨頭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的實施。

更為重要的是,在帶領人民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富有時代特點和創新價值的關於改革開放的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涵蓋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方向目標、重要任務、方式方法和組織領導等多個方面,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深度調整,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更為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指南。

3.以改革開放新創造新突破匯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動力、新優勢

社會主義是不斷進行改革和發展的,偉大夢想“是拼出來、幹出來的”。進入新時代,要求我們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哪裏、改革開放就推進到哪裏,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第一,以更高站位和追求審視改革開放。如果説4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改革開放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險,那麼,今天的改革開放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自信、自覺和自強的使命追求。因此,對於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更要同中國的命運、科學社會主義的命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聯繫起來去考量,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聯繫起來去謀劃。

第二,以更強的定力和自信把握改革開放。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但這個歷史機遇期又同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轉型、利益關係的深度調整相交織,同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疊加。特別是一些國家不願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對中國進行政治誤導、戰略遏制、全面施壓的力度不斷升級。在這樣的複雜背景下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築牢信仰、信念、信心,把握好改什麼、怎麼改的根本尺度,把握好改革方向的定義權、改革舉措的主導權,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第三,以更寬視野和思路推進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推進,同改革開放向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展開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深化改革開放,就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註重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把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同其他各領域的改革更好結合起來,把深化改革同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好結合起來,用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更好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思想宣傳範文】三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落實黨中央部署的七項重點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客觀評價了2018年經濟工作成果,深度分析了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發展環境和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確定了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總基調和主要任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駕馭發展大局、把握規律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深入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並貫徹落實到做好經濟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重要判斷: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這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這一觀點是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對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的準確判斷,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對我國全面把握機遇,沉着應對挑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認識重要戰略機遇。從國際環境看,儘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衝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貿易摩擦和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衞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時代潮流,隨着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從國內發展條件看,儘管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但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經濟形勢: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歷史經驗表明,黨的事業成功來自於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和深刻分析。會議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是時隔4年重提“經濟下行壓力”。2014年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週期性因素。從全球看,世界經濟由較快增長轉為平穩增長。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發現,世界經濟每隔50—60年就有長週期波動。在本輪危機之前,世界經濟經歷了長達20—30年的持續增長,危機後,全球經濟將進入平穩增長週期。根據國際經驗,從低收入向高收入邁進階段,經濟增速從高到中再到低是普遍規律,從長遠看是好事。二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態勢分化因素。2017年世界經濟呈現同步復甦跡象,主要經濟體均加速增長。今年以來,各經濟體表現卻有所分化,發達國家製造業PMI普遍維持在53以上,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僅略高於50的榮枯分界線。由於歐元區經濟增速放緩和新興市場經濟動盪加劇,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出現邊際性減弱。2019年,這種分化會加強。三是貿易摩擦因素。持續升温的貿易摩擦威脅全球貿易穩定增長,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9年全球貿易量增速將由2018年的3.9%回落至3.7%,連續兩年下滑。

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近年來,黨中央確定的工作總基調都是穩中求進,這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之所以強調穩中求進,其一,國際環境有諸多不確定因素,維持中國經濟穩定以應對這些不確定因素,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堅持穩中求進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必然選擇。其三,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穩”是大局,其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是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

經濟工作主線: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內,都是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矛盾的解決需要長期努力。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具體方法上,會議強調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一是鞏固現有“三去一降一補”成果。近年來,通過去產能,企業經營狀況得到了好轉。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5%,利潤同比增長86%。二是增強企業微觀活力。近年來,我國通過“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在世界銀行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的排名上升32位到全球第46位,首次進入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三是提升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近年來,中國堅持創新發展,以5G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正穩步引領式發展,科技創新釋放的產業聚集、規模效應正逐步成型。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一方面,現代市場體系是現代經濟的血管,因此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另一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因此要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達到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宏觀政策:強化逆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認真學習2016年到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可以領會到,宏觀政策既有一以貫之的堅持,又有與時俱進的調整。今年的表述有三點需要高度重視:一是在宏觀調控方式上強調要強化逆週期調節。這是對經濟週期中的系統性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對衝和緩釋。經濟擴張時要運用有效政策工具防止投資過熱、經濟過熱,經濟收縮時要採取有效舉措防止投資萎縮、經濟下行,以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貨幣政策從保持中性到鬆緊適度。在貨幣政策方面,2016年強調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2017年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2018年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這意味着,由於降槓桿初見成效,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經濟下行壓力,可以通過多種政策工具組合使用,發揮穩健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確保金融體系擁有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充足流動性。三是財政政策從積極有效到加力提效。在財政政策方面,2016年強調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2017年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2018年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考慮到我國在減税降費方面還有較大空間,因而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税降費。據財政部估算,2018年,我國減税降費規模將達1.3萬億元,遠遠超出年初確定的目標。2019年,我國增值税税率仍然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所得税也可結構性降低,例如,對高科技企業,可結構性降低企業所得税税率。與此同時,將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從而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發展經濟的行為,有針對性地精準增加政府開支。

三大攻堅戰: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打贏三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越的關口。會議確定了三大攻堅戰需要打好的幾個重點戰役。一是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方面,要“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二是在精準脱貧方面,有四個重點戰役:其一,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其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羣體脱貧攻堅力度。“三區三州”位於西藏、新疆、甘肅、四川和雲南,是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主要還是要在既有的扶貧框架下加大力度。比如,搬遷移民扶貧、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生產補償扶貧。其三,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因病返貧是貧困人口返貧的最主要原因,健康扶貧是脱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其四,研究解決那些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户的羣體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三是在污染防治方面,重點要聚焦做好打贏藍天保衞戰,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

工作部署:“五個堅持”“六個穩”“七項任務”。圍繞關鍵之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五個堅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會議要求做到“六個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在“六個穩”中,穩預期是牛鼻子,具有決定性意義。預期穩則金融穩,金融穩則人心穩,人心穩則為我國經濟持續改革開放贏得寶貴時間。會議部署了明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其一,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入手,減少對國外技術和市場的依賴。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從供給側方面提高中國創新能力,解決核心技術問題,以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則是從需求側建立龐大的市場規模以應對貿易摩擦。其二,從主要矛盾着手,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點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則是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其三,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強調側重於“四樑八柱”性質的改革,即,各領域能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激活全盤,對整個領域改革起到牽引、支撐作用的重點舉措。會議強調,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等等。

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掌舵領航作用,並把這一條作為五個規律性認識之首。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思想宣傳範文】四

內容提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是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經濟體制基礎。我們經過深入理論研究和艱辛實踐探索證明,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其前提是將公有的生產資料經營權委託給企業,讓企業擁有產品所有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已經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改革創新之路。新時代,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一重要論述高度概括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成就和創新成果。回顧4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艱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是我們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經濟體制基礎。深刻認識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創新,有利於在新時代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發展市場經濟

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發展市場經濟有兩個前提:一是社會分工,二是財產私有。如果沒有社會分工,企業生產的產品都相同,就用不着交換。如果財產不是私有,就沒有辦法進行商品交換。這一理論邏輯根深蒂固,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認為市場經濟與公有制是不可兼容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進行經濟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就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那麼,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能否發展市場經濟呢?改革開放之初,理論界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表明,我們黨在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逐漸搞清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

首先,商品交換的制度前提並不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而是產品所有權。馬克思雖然説過“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但他所説的私有權並非生產資料私有權,而是商品私有權。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對於那種還要進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權,就表現為直接從商品佔有者的勞動中產生的所有權”。這就是説,商品生產者即便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但如果擁有產品所有權,就可以進行市場交換。比如,在封建社會後期,西歐一些國家的貨幣地租逐漸發展起來,沒有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佃户可以向地主租賃土地,生產出的產品可以歸佃户所有,並且可以到市場出售。

其次,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離,因而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也可以分離。在歷史上,借貸經濟的出現推動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銀行為例。銀行信貸資金主要來自儲户存款,信貸資金的所有權歸儲户,而銀行通過支付利息從儲户那裏獲得資金的經營權。這樣,信貸資金貸放給誰、收益如何分享、呆壞賬怎樣處置等皆由銀行決定,無需徵得儲户同意。如此一來,所有權與經營權就分離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帶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的分離。企業只要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就能成為市場交換主體。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其前提是將公有的生產資料經營權委託給企業,讓企業擁有產品所有權。

這兩點充分證明,“如果財產不是私有,就沒有辦法進行商品交換”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邏輯是不正確的,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發展市場經濟。

國有企業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解決許多極其複雜的問題,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強調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與利益分配關係,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放權讓利”,先是實行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制度。1981年實行“利潤包乾制”,企業按核定的利潤目標向國家承包,超過的部分歸企業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業自行補齊。此後又實行了“利改税”,把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改為繳納税金,税後利潤全部留歸企業。

1984年,中央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後,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產供銷活動的權利,有權擁有和支配自留資金。1992年,中央頒佈《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明確規定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銷售權、資產處置權等經營自主權。事實上,這一時期國有企業已逐步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基本確立了市場主體地位。

從1993年到2002年,隨着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到制度創新階段,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改革。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9年,進一步明確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此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這個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按照這一思路,國有企業不斷深化公司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提升國有資本經營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也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科學分離的過程。如果説在早期放權讓利階段企業尚不擁有獨立的產品所有權,那麼,到了承包經營制階段,經營權與產品所有權就都下放給了企業。後來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分離。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説,經過40年改革創新,我國國有企業已經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藉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髮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税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思想宣傳範文】五

內容提要: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這是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黨的領導之所以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戰略定力、強大思想活力、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強大制度建設能力,為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指明瞭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理論、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必須堅持和運用好這一寶貴經驗。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入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國改革開放無疑是迄今為止最複雜、最偉大、最成功的現代化歷程,而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歷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同志指出:“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有力應變局、平**、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領導之所以成為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保證,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戰略定力、強大思想活力、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強大制度建設能力,從而為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指明瞭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理論、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強大戰略定力為改革開放指明正確方向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方向包括時代大勢、民心所向、規律指向。實現偉大變革,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方向,不斷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説,保持發展的正確方向始終是根本性、決定性的。當今世界,一些國家的改革探索、發展努力,正是因為失去了正確方向,才陷入停滯乃至倒退。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應當看到,正確方向、正確道路不是從天上自動掉下來的、從地上自然長出來的。改革開放前特別是“”10年,我國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表明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難以使我們過上富裕生活;一些發展中國家深陷發展陷阱,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問題交織甚至陷入戰亂之中,證明“華盛頓共識”絕非普世良方。正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找到正確方向以後,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需要強大戰略定力。改革開放之初、蘇東劇變之後,一些人曾對中國應該走什麼路、向何處去有過不同看法。任何一點動搖猶豫,任何一次錯誤偏差,都可能讓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深陷泥沼、倒退混亂。40年來,中國共產黨以一以貫之的強大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鬥、不懈探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守住了根本,激發了活力,打開了事業發展空間,不僅逐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且日益在世界上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強大思想活力為改革開放提供科學理論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是具有強大思想創新活力、理論創造能力的政黨。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歷經重重困難考驗,解決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或者從未有效解決的問題,靠的就是科學理論的指導。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我們黨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正確思想路線的重要作用。其次,我們黨始終堅持根據實踐的發展和下一階段更高水平實踐的需要,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思想飛躍。再次,我們黨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形成了“摸着石頭過河”“先行先試、由點到面、全面推廣”“先富帶動後富”等一系列方法論的重大創新。第四,我們黨始終堅持圍繞改革開放展開科學理論建構,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改革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在創造性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以強大組織動員能力為改革開放注入強大動力

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改革開放,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其複雜性、艱鉅性是亙古未見的,離不開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一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在議而不決、決而難行中慢下來、停下來的,一些國家就是因為難以凝聚共識、集中力量、調動資源而在國際競爭中處處陷於被動的。

中國共產黨是有嚴肅組織原則、嚴格組織紀律、嚴密組織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其他政黨所不具備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始終注重組織動員方法、資源調配方式的不斷創新、不斷強化、不斷髮展。一是始終堅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既確保中央權威,使黨中央始終能夠在重大問題、關鍵問題上一錘定音,又充分調動地方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始終堅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注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孕育強大發展動能;又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整合資源、統籌調配力量。三是始終堅持處理好黨的組織動員與人民羣眾首創精神的關係。人民羣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源泉和根本力量所在,能否發揮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因此,我們黨鼓勵地方、基層、羣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於從羣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黨的組織動員與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相互促進、高度統一。

以強大制度建設能力為改革開放提供製度保障

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做到既始終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框架、四樑八柱堅強有力,又及時破除制約發展的障礙和桎梏,推進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從制度上確保黨和國家始終充滿改革動力、發展活力、創新能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不僅着力推動經濟發展,而且高度關注黨和國家制度建設,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一是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毫不動搖、決不妥協,築牢改革開放的堅強政治根基。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破除制約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制度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三是堅持實事求是,根據發展階段推進制度建設,不斷將改革發展成果以制度形式鞏固下來,確保改革成果不會得而復失。四是着眼長遠推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們黨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不斷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和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保證;充分證明今後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證明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極端重要性。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鉅繁重。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需要進一步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效應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要運用好“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這一寶貴經驗,在前進道路上增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在新的偉大斗爭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標籤: 實踐 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zoq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