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一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啟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説話。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二、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敍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三、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 “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説,怎麼做?”

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麼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文學習採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

“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

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認識課文中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閲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反問句、感歎句的表達特點;“?”和“!”對於學生來講比較熟悉,但是反問句學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導學生區分了疑問句和反問句,讓他們知道反問句是明知故問,加重語氣。在體會事物之間聯繫時,個別學生對植物的生長有了解,但大部分學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長需要,我就給他們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圖片,學生在瞭解的基礎上就明白了為什麼主人公沒有得到葫蘆。

但是這節課中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三

語文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自由的、寬泛的,是沒有什麼規矩可言的。這一點,在我教學了《我要的是葫蘆》後,更是深有感觸。

記得在本課快要結束時,我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想象的空間:

師:那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係,還不聽鄰居的勸告,沒有得到可愛的小葫蘆。假如你明年也種了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你會怎麼做呢?

生1:老師,我會聽鄰居的勸告,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

生2:我會請爸爸媽媽來幫忙。

生3:我會及時買來農藥打死蟲子。

師:你們在課文中受到的啟發還真不少。想想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生1:我還會用殺蟲劑殺死蟲子。

生2:我會網來七星瓢蟲,放到葉子上去吃蚜蟲。

師:看來,大家懂得的知識還真不少。把我們語文教學聯想到實際生活中去了。真值得誇獎。(全班誇獎説得好的同學)

生:老師,我還有辦法。我會發明一種吸蟲的機器,專門吸葉子上的蚜蟲。

師:你的想象真是與眾不同,誇誇他。(全班一起誇)誰還有辦法?

生1:我會用開水燙死蟲子。

(教室一片譁然,議論紛紛:那不把葉子燒枯萎了嗎?葫蘆和葉子可是有很大的聯繫的。。)

生2:我會親自用手捉蟲子,然後踩死。

(眾多學生反問:你捉得完嗎?)

生3:我會重新種葫蘆。

(一部分學生笑了,説:那葉子上又生了蚜蟲怎麼辦呢?那個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會找來專門消滅蚜蟲的書來幫忙。

師:你真是一個肯鑽研的學生啊!一起誇誇他。

人們都説,孩子就是天真的幻想家。與成人相比,兒童是充滿想象和幻想的時代,而且兒童的想象總能給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覺。我以為,兒童在想象中是自由的,在兒童的字典裏是沒有“不可能”一詞的,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想象力去創造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段中,我放手讓學生去想,放手讓學生去説,雖然他們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和實際的,但我認為,兒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來衡量的,而是在於他們敢不敢想象。語文課堂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們敢於想,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向屬於他們的王國。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四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識字教學和寫字教學紮實有效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要貫徹多認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講究教學方法,以減輕學生負擔。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本節課我始終貫徹了隨文識字, 本節課需要認識的幾個字,我分別啟發學生運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識記。比如: “葫蘆 藤 ” 三個 字是在出示課題之前,以 加一加、換一換和 實物演示的方式識記的; 通過小兒歌: 張口一聲“哇”,女孩愛娃娃,用手往上掛,有水是水窪,捉蟲能手小青蛙, 記住了 “哇”和“掛”, 以及和它們相近的幾個字。為了是孩子們進一步理解什麼是“盯”,我讓孩子們盯着我看,從而引出盯着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使學生觸類旁通。我還設計了小組遊戲鞏固識字的環節,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鞏固學過的識字方法,從而能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在認識了“哇”和“掛”兩個字以後, 我出示 了 “掛”, 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掌握了這個字的字形特點,注意到了它的間架結構,初步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然後通過我的範寫使學生掌握了書寫規律,在練字的過程中我始終貫徹滲透正確的寫字姿勢(頭正、肩平、腰直、臂開、足安)並且在學生寫字時採用鼓勵的形式提醒他們坐姿和握筆姿勢,這樣也貼合新課標中要求的:“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寫完字的評價環節很重要,此處我採取了同桌交換評價的方式,根據我出示的標準,同桌有針對性地進行畫星評價,避免了評價的盲目性,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到了書寫美觀。

二、憑藉語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我 引導學生通過找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標點符號等方法,讓學生圍繞這些重點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説什麼?由於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種葫蘆人那種後悔、傷心、自責、痛恨等複雜的感情。在這一創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 鍛練了學生説完整話 的能力 ,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到陳述句、感歎句和反問句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相同的,才處理這個難點的時候,我不是採取直接告訴學生的方法。比如在學習“有幾個蟲子怕什麼!和有幾個蟲子不可怕。”這兩句話時,我通過播放蚜蟲視頻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蚜蟲的可怕性,然後再接着追問:那個人覺得可怕嗎?然後學生自然領會到那個人覺得不可怕。這樣既能引導他們讀出種葫蘆人的不在乎、不屑的語氣,也能輕鬆地説出另一種説法,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到兩個句子表達方式不同、標點不同,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這樣在學習理解另外的兩句話: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就輕而易舉了。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裏也有不少遺憾:

1、對於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豐富,評價應該有層次性,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

2、對學生的能力缺乏自信,總怕孩子答得不夠精彩,有時想幫助他説完整,就有些搶學生的話。

3、走下來和孩子們互動的機會比較少。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篇五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説”、“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台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説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説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六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七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説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一、抓關鍵詞,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在教學中,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三、依託文本,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裏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地説:“()”這樣的句式來説。最後,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本,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説,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八

學校進行“一課多講”活動,每個年級老師就一個課題展開聽課、評課活動。一不小心抽到2籤,所以早早的得以“解脱”。儘管上完了,卻對這一節課覺得諸多遺憾。

第一,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備課時儘管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回答,可真到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全都一種答案,過於單一,思維也不夠開闊,而我的引導語言過於簡單,沒有很好的讓他們明白意思。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冷場”。例如,學習第四段時,當看到葫蘆黃了,落了,你有什麼想法?所有的學生都説的是:難過、傷心、後悔,沒有一個人想到: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個地方設計的問題太空泛,沒有很好的啟發學生,在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後,引導也不夠到位。

第二,語言表達不夠精煉、準確。在複習上節課所學生字時,沒有設計成與以往那樣的開火車讀生字卡片,而是改成了在學習段落過程中認讀。由於語言不夠精確,又換了他們不熟悉的方式,學生讀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拼讀(真的沒想到她會拼讀,從下學期開始以來都是直接認讀,她也從沒這樣讀過),結果後面起來讀的學生都和她一樣全都拼讀,可文段中並沒有拼音。經過提示後,其他學生讀得不錯,如果一開始要求準確而細緻,就不會發現這樣的情況。

第三,評價語言少而單一。明明知道臨時抱佛腳無用,功夫在平時,可這個依然沒能提高,這也是個人教學素養中急需惡補的一項。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一,因材施教。本班學生對課文教學的興趣不大,要從基礎講起,以故事的手法入題,提高他們學習興趣,以及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把自己心裏明白的事情用合適的語言的表達,儘管每天要求他們在家讀課外書籍,但效果不佳,要適當提供他們此年級段的閲讀書籍篇目。

三,多運用多媒體課件。條件有,課件也有,只是由於教學時間緊,或由於其它原因,在課堂上使用並不多。以後,儘可能地勻出時間來用課件教學,突破課堂中的重難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4g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