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識【精品多篇】

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識【精品多篇】

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識【精品多篇】

有關天文地理的知識 篇一

1、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星,天王海王繞外邊;唯有地球生物現,温氣液水是由緣。(註釋:温指的是適宜的温度;氣指的是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水指的是液態水)

2、地球特點

赤道略略鼓,兩極稍稍扁。

自西向東轉,時間始變遷。

南北為經線,相對成等圈。

東西為緯線,獨成平行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温帶顯,南北相反出。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換。繞日公轉,四季出現。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5、地球五帶

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

迴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帶温不均。(温,指温度。)

6、地圖辨方向

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上北下為南,左西右東邊。

標圖易分辨,經緯網較難;緯線指南北,東西經線圈。

極地投影圖,定向較特殊:

對於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緯圈東西,自轉反時走。

對於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緯圈東西,自轉順時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麪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天文學基本名詞 篇二

天文地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説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説中説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説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觀測者為球心,以無限大為半徑所描繪出的假想球面,我們看到的天體(星星、月亮、太陽)是其在這個巨大的圓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週日視運動:由於地球自轉(自西向東),所以地面上的觀測者看到的天體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東向西沿着與轉軸垂直的平面內的小圓轉過一週。

子午圈:過觀測者的天頂和南北天極的大圓。

中天: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時,叫做中天。由於地球的自轉,天體一天要穿過子午圈兩次,其中離觀測者天頂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黃道:簡單的説就是太陽在天球中的運行軌跡。由於運動的相對性,所以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與天球的交線。

目視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天文地理知識 篇三

1、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2、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3、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4、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5、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6、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7、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8、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9、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10、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11、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12、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3、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4、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11年。

15、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天文地理知識 篇四

1、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2、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3、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4、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着自轉方向為向東,逆着自轉方向為向西。

5、東西經的判斷沿着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8、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週期相應地在南北迴歸線間往返移動

9、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10、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11、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12、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13、地球自轉的週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週期);太陽日,24小時。

14、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15、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16、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17、地球公轉的週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迴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8、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19、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地球自轉是為什麼? 篇五

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團密雲,受某種力量驅使,使它彼此相吸,這個吸積過程,使密度稀的逐漸變大,這就加速吸積過程。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飩狀,橫衝直闖,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一方面,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開始轉時,有這麼轉的,有那麼轉的,在某一個方向佔上風之後,都變成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現在發現的右手定則,也許有其他太陽系是左手定則,但在我們這個太陽系是右手定則。地球自轉的能量來源就是由物質勢能最後變成動能所致,最終是地球一方面公轉,一方面自轉。

中國古代天文學簡述 篇六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曆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着悠久而豐富的記載,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迴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佔》,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説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曆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古代曆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説明我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曆法準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迴歸年的長度是曆法的基礎。我國古代曆法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氣,準確測定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迴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我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曆法。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説,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迴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儘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我國明初到萬曆年間。這200年間,我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做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台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台、司天台、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我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説:"日中有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説:"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我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我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迴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佔》,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説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我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我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我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我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天文常識 篇七

星座

為了便於認識星座,古人將天球劃分為許多區域,叫作星座。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佈而辨認出來。現在國際通用的共有的星座88座,它們的界線大致是平行和垂直於天赤道的弧線。我國古代將星空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

天球

人們為了便於研究天體,假想以空間任意點為中心,以無限長為半徑所作的球。

天赤道和天極

延伸地球赤道而同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天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無限延長地球自轉軸所在的直線,與天球形成兩個交點,分別叫作北天極與南天極。天赤道和天極是天球赤道座標系的基準。

黃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陽於一年內在恆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黃極

天球上與黃道角距離都是90度的兩點,靠近北天極的叫“北黃極”。黃極與天極的角距離等於黃赤交角。北黃極在天龍座與兩星連線的中央。

黃道帶

天球上黃道兩邊各8度(共寬16度)的一條帶。日、月和主要行星的運行路徑都處在黃道帶內。古人為了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黃道分為十二段,叫“黃道十二宮”。從春分起依次為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和雙魚,過去的黃道十二宮和黃道十二星座一致。由於春分點向西移動,兩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點已移至雙魚座,命名與星座已不吻合。

黃道座標

一種“天文座標”。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由黃經和黃緯兩個座標表示。春分點的黃經圈與通過某一天體的黃經圈在黃極所成的角度,或在黃道上所夾的弧長,叫作該天體的黃經。計量方向為在黃道上由春分點起,沿着與太陽週年運動相同的方向,從0~360度。從黃道起,沿黃經圈到天體的角距離稱為該天體的黃緯。計量方向從黃道起,由0~90度,黃道以北為正。

赤道座標

一種“天文座標”。以赤經和赤緯兩個座標表示天球上任一天體的位置。由春分點的赤經圈(時圈)與通過該天體的赤經圈在北天極所成的角度,或在天赤道上所夾的弧長,稱為該天體的赤經計量方向自春分點起沿着與天球週日運動相反的方向量度,以時、分、秒錶示。從天赤道開始沿赤經圈到天體的角距離稱為該天體的赤緯。計量方向從天赤道起,由0~90度,天赤道以北為正。

歲差

地球的軸進動引起春分點緩慢向西運行(速度每年50.2秒,約25,800年運行一週),而使迴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

迴歸年

又稱“太陽年”。即太陽視圓面中心相繼兩過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迴歸年比恆星年約短20分23秒,迴歸年長365.2422平太陽日或365曰5時48分46秒。對應1900年初回歸年長為365.24219892平太陽日,這個數值不是不變的,每百年減少0.53秒。

恆星年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只在天文學上使用,等於365.25636個平太陽日或365日6時9分9.5秒。

星等

僅僅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就有多達以千億計的恆星。它們在天空發着耀眼的光芒。恆星的亮度差別很大,亮度的等級最早是由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於公元2世紀時創立的,他把天上最亮的20顆星定為1等星,再依光度不同分為2等星、3等星,如此類推到6等星,最亮的星為1等,最暗的星為6等。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天文學家訂定其標準,他以光學儀器測定出星球的光度,確定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同時,利用這一數學關係,把比1等星更亮的天體定為0等、-1等……而把比六等星更暗的天體定為7等、8等……例如,太陽的星等為-27等,滿月時的月球為-13等。星等的數值越大,代表這顆星的亮度越暗。相反星等的數值越小,代表這顆星越亮。有些光亮的星,它的星等甚至是負數,如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它的亮度是-1.45等。人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看到最暗的星是6等左右。現在,天文學家用集光能力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最暗的天體,已經暗於25等,它們比一支離開觀測者63千米的蠟燭光還暗。

事實上,星等是分為兩種的:目視星等及絕對星等。

目視星等﹕

是指我們用肉眼所看到的星等。看來不突出的、不明亮的恆星,並不一定代表它們的發光本領差。道理十分簡單:我們所看到恆星視亮度,除了與恆星本生所輻射光度有關外,距離的遠近也十分重要。同樣亮度的星球距離我們比較近的,看起來自然比較光亮。所以晦暗的星並不代表它比較光亮的星細小。

絕對星等﹕

由於目視星等並沒有實際的物理學意義,於是天文學家制定了絕對星等來描述星體的實際發光本領。假想把星體放在距離10秒差距(即32.6光年,秒差距亦是天文學上常用的距離單位,1秒差距=3.26光年)遠的地方,所觀測到的視星等,就是絕對星等了。通常絕對星等以大寫英文字母M表示。目視星等和絕對星等可用公式轉換。

“變光星”

表面上看起來,天空中的星星每天都是一個樣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看看英仙星座中亮度排在第二的β星,每隔兩天零21小時,它的亮度就降為原來的一半多。然後,短時間後,又恢復到原來的亮度。阿拉伯人稱這顆星為“Algol”,意思是“可怕的魔鬼”。

18世紀80年代,英國有卓越成就的聾啞天文學家約翰·古德瑞克就提到過Algol是雙星。其中的一顆星亮度很低,每隔兩天零21小時,這顆暗星就運行到了亮星的前面,並遮住了它,使之暫時失去了亮度。當暗星移開時,亮度又重新恢復。古德瑞克的結論使他走在了他所處時代的前面,因為,那時候赫歇爾還沒有公佈雙星存在的發現。然而,他的結論得到了證實,古德瑞克是正確的。

類似這樣的亮度因遮擋而變化的星體有不少,但有許多星體亮度的變化是無規律的。16世紀末,德國天文學家大衞·費伯瑞修斯在鯨魚座鯨魚雙星中探測到了它的亮度變化。當天文學家對它進行細微觀測後發現,它發出的亮度可以使它成為空中100顆亮星中的一員,而有時它變得很暗,暗得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到它。這樣的變化在一年中會發生多次,但極不規律,引起變化的原因不能用遮擋現象解釋。那麼,最終的結論是:這類星體一次比一次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熱,它才是真正的變光星。它被好奇的天文學家稱為“Mira”,拉丁語的語意是“奇異的”。

古德瑞克又發現了另一類變光星“仙王星座”,它屬於“造父變光星類”。這類星的亮度變化是規律性的,但是它也不能歸在遮擋的變光星體中。因為,它的亮度增加得非常快,而減弱得非常慢(如果是屬於遮擋性的變光星體,則亮度的增加和減弱將是時間相等的,就像Algol星體那樣)。

上百種星體在亮度的增減上是有規律的,有的星體是聚集在一起的,如同日月蝕那樣變化,有的遮擋星完成一次亮度變化需要3天,還有的需要50天。遮擋將成為長距離測星的手段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13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