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多篇)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多篇)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多篇)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 篇一

1、程門立雪

遊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説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説:“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説:“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鈎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説:"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説:"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説:"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説它不乾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衞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説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説着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説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衞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説:"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説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説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説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説:"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説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古代名人故事 篇二

慎到曾寫過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隻兔子在田野裏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後面追趕,並不是一隻兔子可以分給一百個人,而是因為所有權沒有確定下來的緣故啊。所有權沒有確定下來,就是唐堯這樣的聖王也沒辦法解決,何況一般的羣眾呢?

成羣的兔子堆在市場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們一眼,這並不是人們不願意得到兔子,而是由於這些兔子已經有主兒了。所有權已經確定下來了,有的人雖然品性粗野也不會再去爭執了。所以統治天下和國家,就在於定名分罷了。

古代名人故事 篇三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24歲中進士,任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等。

歐陽修是眾人皆知的醉翁,人們常常説“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徜徉山水之間日子過得像月白風清,很愜意,仕途也很順利。轉瞬間十幾年的光陰已經過去,老來多病,好友相繼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

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

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採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慶曆間賈文元任昭文相時,常與歐陽修暢飲。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誰知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就無動於衷。賈文元感到很無奈。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在向歐陽修敬酒祝壽時,一曲又一曲地獻唱。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陶淵明,東晉人,詩中有酒,酒中有詩。

他的詩篇,寫的飲酒生活,同樣有名氣,為後世歌之頌之。他雖然官運不亨通,只作過幾天彭澤令,便賦“歸去來兮”,但當官和飲酒的關係卻那麼密切:其時衙門有公田,可供釀酒。他下令悉種粳以為酒料,連吃飯的大事都忘記了。還是他夫人力爭,才分出一半公田種稻。

棄官就無祿,喝酒就成了大問題。然而回到四壁蕭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後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 篇四

實力加自信就是一把堅韌不摧的利劍也是通往成功的船票實力決定成敗。

天道酬勤

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説,“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説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勵志感悟: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蘇武牧羊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衞律前來誘降。衞律説:"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衞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於一時,最終卻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衞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於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裏,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飢。後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飢。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着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卧行走都拿着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杆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髮鬍鬚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於祖國的赤子之心。

乘長風破萬里浪

南朝時,宋國有個名將叫宗愨。他從小就有膽量,少年時就練了一身武藝,既有見識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結婚那天,半夜裏,有十幾個強盜趁賀客剛散之機,突然來打劫。宗愨毫不畏懼,挺身而起,擊退了強盜。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問他:"宗愨,你長大後準備怎麼樣?請説説你的志願。"宗愨應聲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他叔叔聽了這句極有氣魄的壯語,很是高興,滿意地讚許説:"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如此!"

宗愨長大後,當過振武將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職,曾率軍遠征南方的林邑國,大獲全勝,建立了一些功業。 -德育名人小故事

他少年時所講的"乘長風破萬里浪"這句話,極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為少年的遠大志向,成為激勵人們立志奮進的不朽名言。

聞雞起舞

東晉時,祖狄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時代就胸懷為國立功的大志。

他有個好朋友劉琨,也是一位抱負不凡的人。他們兩個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時,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懷着光復河山的報國之志,兩個人夜間同睡一牀,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聽得雞啼。祖狄使用腳踢劉琨説:"你聽聽,這雞啼的聲音是多麼激越昂揚,它是在叫人奮發圖強啊!"於是,倆人便披衣起牀抽出寶劍,在雞啼聲中舞起劍來。 "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

後來,祖狄果然領兵北伐,為晉朝收復了許多失地。

古代人物故事5篇精選薈萃 篇五

陸游

陸游是南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出自江西詩派而又不侷限於江西詩派,他的詩歌以其高度的愛國思想和獨具一格的“放翁體”,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陸游(1125—1210),字務觀,晚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長在一個富有學術和文學氛圍的仕宦之家,曾祖陸?、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在經學或文學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陸游降世時,正值金軍滅遼後南下攻宋的**時期。他的父親做到淮南計度轉運副使,在卸任回京的途中,陸游出生於淮水之濱。尚在襁褓之中,他便隨着家人流寓滎陽。次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汴京。陸游的父母帶着他自中原“渡河、沿汴、涉淮、絕江,間關兵間”,歸山陰(《諸暨縣主簿廳記》)。金兵過長江後,又逃到東陽(今浙江東陽),直到他九歲時才重返山陰,他的童年是在“兒時萬死避胡兵”的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陸游的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他所結交的多是一些愛國志士。父輩交往中的言談對陸游思想有着深刻的影響,陸游在他晚年所寫的《跋傅給事帖》裏回憶當時的情況説:“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醜裔方張,視之蔑如也”,在他的幼年時期,就已經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感興》),青年時代便立下報國的壯志。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詩人認為如果能夠完成殺敵報國的志願,即使死了也是有意義的。同時寫的《金錯刀行》“楚雖三户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更進一步表達他復國的決心。這時期調遣頻繁,陸游頗不如意。淳熙二年(1175),詩人范成大來成都,節制四川軍事,以陸游為參議官。他們二人本來有文字之交,這時更是往來頻繁,詩酒交歡,又因陸游不拘禮法,言官説他“燕飲頹放”,他乾脆自號為“放翁”。

淳熙五年(1178),由於他的作品“寄意恢復,書肆流傳”(《四朝聞見錄》),受到朝廷注意,被召回臨安,先後擔任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淳熙十三年(1186),權知嚴州。淳熙十五年(1188)除軍器少監。次年,光宗立,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他針對當時弊政提出的建議,非但沒有被接受,反而被罷斥,退居山陰。

從光宗紹熙元年(1190)開始,到他去世的二十年間,除去約一年的時間到臨安主修孝宗、光宗實錄以外,他的晚年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山陰三山村度過的。這時期,他的生活清苦平靜,如《貧甚戲作絕句》其八:“?米歸遲午未炊,家人竊閔乃翁飢。不如弄筆東窗下,正和淵明乞食詩。”陸游也寫有和陶詩,注意學習陶淵明,如《自勉》詩中説“學詩當學陶”。詩風也趨平淡。詩中不時流露出消沉的心境,但愛國熱情並未消退,如“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直到臨終之際,還寫了着名的《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古代人物故事 篇六

孫家鼐

根據統計,中國古代一共出了777位科舉狀元。這些狀元,大多通過博聞強識而考上狀元,但也有一些另闢蹊徑考上狀元的。

有的靠第一個交卷子當了狀元,有的則因為名字取得好當了狀元,還有的像清朝孫家鼐這樣,因拍馬屁拍到皇帝或主考官心坎裏而當上狀元的。

講真的,孫家鼐應該是古代最會拍馬屁的文人了,而且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也是他一手創建起來的。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孫家鼐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他自幼飽讀詩書,咸豐元年他參加院試考中舉人,但在後來的考試中被刷了下來。

孫家鼐目睹哥哥們金榜題名,自己卻落榜了,可想而知他的心情該有多低落。

可孫家鼐毫不氣餒,這一次名落孫山,他沒有灰心,而是不斷勉勵自己,讀書更加發奮用功。

八年之後,孫家鼐又參加科舉去了,這一次他過關斬將來到了最後一關殿試。

當時是咸豐九年,咸豐皇帝命他以大清王朝的興盛寫一副對聯,孫家鼐即興寫下了一副千古絕對:

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乾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繼羲皇堯舜;

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

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副對聯最為巧妙的地方,就在於不僅歌頌了大清所創下的豐功偉業,還嵌入了歷代皇帝的年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真可謂是拍馬屁的最高境界,把咸豐皇帝的祖宗六代都誇了一遍。

咸豐皇帝看後,驚呼“絕妙”二字,親自把孫家鼐提為頭名狀元。

光緒年間,孫家鼐成為光緒皇帝的老師。

甲午戰爭失敗後,孫家鼐提出了變法自強的政治主張,他認為注重科學,興辦實業是振興中華的必要途徑,而國家欲富強、民族要興旺首先就要開辦學堂。

光緒帝採納了孫家鼐的意見,並命令孫家鼐主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

光緒三十二年,清朝政府宣佈立憲,設立資政院,孫家鼐出任總裁。

宣統元年,孫家鼐病逝,83歲高壽善終,諡號文正公。

孫家鼐16歲就背井離鄉出門求學,幾十年以來只因守父孝回來過一次,73歲時回鄉小住時,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了。

當地的官員準備了隆重的迎接儀式歡迎孫家鼐歸鄉,可孫家鼐卻不想這麼高調,自己默默地回了家,州人十分敬佩他。

一天夜晚,孫家鼐獨自提着燈籠去看望親友,誰知走到半路被幾個巡邏官兵抓住了,他們懷疑孫家鼐是竊賊,因為孫家鼐行跡可疑。最後誤會解開,幾個巡邏官兵被嚇慘了,還以為得罪了孫家鼐,誰知孫家鼐不僅不責怪他們,還誇獎他們忠於職守,一時間被州人傳為佳話。

古代人物故事 篇七

魚玄機

古代有許許多多的詩人,但都以男性居多,女詩人為數不多。都説物以稀為貴,在詩壇中的僅有的幾個女詩人,真可謂是眾星拱月一般的存在了。

然而,唐朝時期有位容貌傾城的女詩人,她的生命之歌卻永遠的停在了27芳華。

這位女詩人相信許多人都聽説過她的名字,魚玄機,一個十歲就名揚天下的長安才女,一個讓《全唐詩》都為她單獨成卷的傳奇女子。

儘管魚玄機名傳千古,但正史中卻沒有關於她的隻言片語,我們只能在各種文學作品中找到她的生平事蹟。

皇甫枚的《三水小牘》中説魚玄機是“長安倡家女也”,她“色既傾國,思乃入神”。

也有説法稱魚玄機的父親是個落魄秀才,因病過世後,魚玄機母女為了謀生,只好幫青樓洗衣服。

可以看出,魚玄機的出身並不高,那她是如何與花間詞派鼻祖温庭筠以及當時的諸多名士有所交集的呢?

這大概都要得益於魚玄機在文學上過人的天賦。相傳,魚玄機十歲左右就已經因為才華之高而名動長安,當時温庭筠聽説長安有個小才女,抱着巨大的好奇心去見小魚玄機,一見面就出難題考驗她。

據説,温庭筠給魚玄機出的題目是讓她用“江邊柳”為題賦詩。魚玄機二話不説,張口就來:“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温庭筠聽完連連驚歎,從那以後就決定收這個頗有天賦的小姑娘為徒。大概是魚玄機的性情也頗合他的心意,温庭筠還與她成為了忘年之交,二人經常以詩相和。温庭筠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和魚玄機杯酒交籌、寫詩唱和中度過的。

許多人説,温庭筠雖然年長魚玄機三十歲,但是二人的關係十分親密,顯然不止師徒之情,倒像是有男女之愛。

但是,不管外人如何説道,温庭筠這輩子都沒踏出改變他與魚玄機友人關係的這一步,否則他也不會將魚玄機介紹給她後來的丈夫李億了。

温庭筠欣賞魚玄機的才華,也喜歡魚玄機的美麗,但也僅此而已。

魚玄機這一生寫了很多詩,她留下了千古名句“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可惜目前已知的傳世作品只有50首詩,除《折楊柳》收錄於《文苑英華》外,其餘49首都在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中。

康熙年間寫成的《全唐詩》一共收錄了兩千多位詩人的4萬多首詩。在這兩千多位詩人中只有百來位女詩人,她們大多隻有一兩首詩被選上,單獨成卷的僅有3位,魚玄機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文學家鍾惺在《名媛詩歸》中也對魚玄機給出了高度的評價:“絕句如此奧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劃得出,即刻劃得出,而音響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淺深隱顯之間,尤須帶有秀氣耳。”

有個詞語叫惺惺相惜,文壇前輩温庭筠之所以會對魚玄機青眼相加,最大的原因就是魚玄機的才華過人吧。

古代名人故事 篇八

限於篇幅的侷限,我們的目光不得不越過東坡在元?期間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將目光繼續凝聚於東坡的苦難的流放,因為,詩人總是在苦難中更能閃耀人性的光輝,更能閃耀藝術的魅力,也就更為具有文學以及歷史文化考索的意義。紹聖元年(1094),年屆六旬的蘇軾被他昔日的學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貶謫惠州,九月度大庾嶺,十月到達惠州貶所。兩個月後,蘇軾度過了他在惠州貶所的第一個春節。追思往事,東坡老人難免感傷:“前年侍玉輦,端門萬枝燈。……牙旗穿夜市,鐵馬響春冰。今年江海上,雲房寄山僧。亦復舉膏火,鬆間見層層。”去年還在陪侍玉輦,何等榮耀,牙旗儀仗穿行繁華的夜市,鐵馬踏響在冰河之上,而今年的春節,卻在江海之上漂泊,是禪房寄身的一個山僧。雖然也有膏火可舉,卻只見層層的松木、松木的層層。如同紀昀所評:“兩兩相形,不着一語,寄慨自深。”

在貶謫惠州的第三年,東坡更是一氣做了《新年五首》,先試舉其一:“曉雨暗人日,春愁連上元。水生挑菜煮,煙濕落梅村。小市人歸盡,孤舟鶴踏翻。猶堪慰寂寞,漁火亂江村。”

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陰晴來占卜新年的是否豐收。杜甫也有《人日》詩:“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所以,東坡的“春愁連上元”,也就有了超脱個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種民俗,《蘇軾詩集》在此詩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詩:挑菜年年俗。”如果説組詩“其一”重在個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則顯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氣,矛頭指向佔據朝廷巢枝的當道羣小:“北渚集羣鷺,新年何所之。盡歸喬木寺,分佔結巢枝。……” “其三”則表達自己隨遇而安的心境和對於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結瘴雨,先催凍筍生。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在瘴雨冰溪中,東坡看到了凍筍催生的信息。晉代的張翰思念家鄉的蓴菜羹而辭官還鄉,蘇軾卻説,惠州豐湖所產的藤菜,足可與蓴菜羹媲美,何必非要還鄉呢?因此,東坡在“其五”中説:“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居士常攜客,參軍許叩門。明年更有味,懷抱帶諸孫。”

正當東坡欲終老惠州,“已買白鶴峯,規作終老計”(《遷居》)“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的時候,紹聖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歲的東坡再貶海南。只因為東坡寫了“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縱筆》)的詩句,讓執政者不快,説蘇子瞻尚如此快活?於是,根據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貶儋州。不過有人占卜,説儋字有人,子瞻無礙。紹聖五年,東坡在海南儋州度過了他的第一個春節,上元燈節的時候,儋州的地方長官,為了表達對於東坡老人的敬意,邀請了陪同乃父過海的蘇過共度佳節——與蘇軾一生有緣的三位女性此時都已去世,最後一位陪伴蘇軾的王朝雲也在惠州去世,此次渡海,只有兒子蘇過陪伴。現在,蘇過也被邀過上元,只有東坡老人獨自度過這個貶謫海外的第一個春節。他靜靜地凝視着一輪孤月,月光照射進來,他驚訝地發現竟然有一隻蜥蜴盤在窗上:“靜看月窗盤蜥蜴”,這在嶺北的中原地區是很少見到的現象,這使蘇軾更為清醒地感覺着身在異鄉、而且是萬里之遙的海外。東坡老人獨坐凝視着盤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麼呢,他也許在盼望着惦記着兒子蘇過,“燈花結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同上),寂寞的心境躍然紙上,他也許還想了許多,回憶着他的坎坷的一生:“搔首淒涼十年事”呀!

元符三年(1100)正月,蘇軾在海南度過了第二個春節,他在人日做了《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從詩題上就可以看出,在這垂暮之年的春節裏,東坡老人心中想念的、惦記着的還是國家之事。北宋時期,黃河決口的問題始終困擾朝廷,神宗時期一些朝臣不顧黃河“東行河道已填淤,不可復”的事實和“水之就下者性也”的規律,一定要“回河東流”,“其役遂興”,蘇軾當時任侍讀,提出:“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之使東”的批評,遭到 “當軸者恨之”。此事與現代的一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件有着驚人的相似。蘇軾此詩説:“老去仍棲隔海村,夢中時見作詩孫。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三策已應思賈讓,孤忠終未赦虞翻。典衣剩買何源米,屈指新蒭作上元。”(其一)説自己耄耋之年,仍然獨棲海村,只有在夢中才能與在大陸的作詩孫蘇符相會。在天涯海角度過了多少個人日,已經記憶不清,如果要返回大陸,會高興地經過鬼門關。(《山水志》:“廣西容、牢二州有鬼門關。諺雲:若度鬼門關,十去九不回。言多炎瘴也。”)我當年如同賈讓的三策已經應驗,證明是正確的,但是,我就如同當年孫權手下因耿直而死在交州的虞翻(《三國志》:虞翻性疏直,數有酒失,孫權積怒,放之交州,在南十餘年,卒。)那樣不被赦免。海南米貴,我只能典賣衣物來買惠州何源海運來的稻米,屈指計算一下,新濾好的酒大概可以用到上元燈節吧!

五個月後,蘇軾終於返回大陸。(貶謫海南是蘇軾第一次遠離生他長他的大陸,元祐時期,朝廷曾經想派他出使高麗國,未能成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儋耳》)。

宋徽宗建中建國元年(1101)正月,蘇軾度過了他平生最後的一個春節,當時他正在北歸的路上。此時,東坡老人名滿天下,不僅僅是詩名的傳播,他的胸襟氣度、做人風範,以及六十多歲的老人貶謫海南蠻荒瘴痍之地居然能夠生還,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在東坡返歸北上的沿路,出現萬人空巷的奇觀:“拓得龍光竹兩杆,持歸嶺北萬人看。”(《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東坡也不無自豪地説:“問翁大庾嶺上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贈嶺上老人》)“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東坡老人在其人生最後一個春節的這兩句富於哲理禪思的詩句,似乎可以作為令後人永遠玩味的遺言吧!

標籤: 勵志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8d6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