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新版多篇】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新版多篇】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新版多篇】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一

中秋節由來已久吧。據説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已經是與春節齊名的傳統節日。説起對中秋的記憶,我卻覺得有些模糊。兒時中秋就是吃月餅。每年的中秋節,總會吃到月餅。兒時的美味少,月餅是其中之一。每年中秋節臨近的時 候,就盼着父母趕緊走完親戚,然後就能吃到月餅了。那時的月餅種類也少,最常見的也是最喜歡的就是五仁月餅。酥酥的大白皮,裏面包着軟糯的,甜甜的餡兒,輕輕地把外面包着的,被油漬透的紙揭開,先把裏面碎了的月餅屑兒,一點點舔到嘴裏,然後開始輕輕地咬幾口。那混雜着甜味、芝麻味兒、青紅絲味兒的餡兒在嘴裏慢慢瀰漫開來,就很滿足的樣子。聽別人説吃月餅經常是要一家人圍坐着,分着吃,我卻沒大有這樣的記憶。我記得八月十五的時節,地裏的農活也還不少,或者是要耕地,去砸坷垃,或者是去地裏收拾玉米秸……,大人們總是會忙忙碌碌,中秋節就沒那麼隆重了。父親偶爾會在天井裏抬頭看一眼圓圓的月亮,如果恰巧是晴天,就會很高興地説一句:“今年月亮又大又圓,是個好年景。”兒時的月餅少的可憐,每年也就吃那麼一塊兩塊的,偶爾看到有的同學竟然拿那種豆沙餡兒的月餅在吃,而且皮兒也不是那種需要捧着吃的酥皮,就很羨慕,一邊嚥着口水,一邊盼着自己哪一天能吃上這樣的月餅。

大些了,才知道中秋節不只是吃月餅那麼簡單,講究的人家是要祭月、賞月的。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藥堂語錄·中秋的月亮》中説:“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這是浙江紹興的習俗。但是我又依稀想起奶奶在世的時候,也有過這樣類似的儀式。記得奶奶要把家裏的小桌子擺在天井裏,桌上擺點兒蘋果、葡萄、桃酥、月餅等各樣的小點心,然後點上幾爐香,等香燃個十幾分鍾,落落“香帽”,就開始燒紙。把火紙一摞摞分開,嘴裏唸叨着“月明奶奶”“地宮老母”……等神仙的名字,很是虔誠,燒完紙還要磕上幾個響頭,當然我雖然不明白,也是要跟着磕的,只不過磕頭的時候,眼睛總是盯着供桌。當我迫不及待要拿起供品吃的時候,奶奶也是要拿碗清水,用手指蘸了,抹在我的眼睛上,説讓“月明奶奶”保佑孫子眼神好,學習好,不長“眼癤子”之類的話。

再大些了,我最羨慕的是那些文人墨客們中秋節可以吟詩賞月。相傳被嘉靖稱為天下第一才子的粵東才子宋湘約幾個秀才中秋賞月,即景吟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幾個秀才對不出與之相媲美的下聯,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見景生情擬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真是絕妙佳聯。如此種賞月吟詩的例子是數不勝數,我也是愈發羨慕與嚮往。

中秋習俗有很多,於我而言,最不願提及的是團圓。中秋節作為閤家團圓的節日,也在人們的心中漸漸重要起來。而我的父母早已去世不在,中秋節對我而言是“中秋賞月,月圓人不圓,孤子思親,親歿親不至”。每年的中秋節,都猶如一把小刀,割的我心痛不已。我想,如果父母在,我一定會領着老婆孩子,買好多好多的,各式各樣的月餅,讓他們一一品嚐。蘇式的,廣式的,蓮蓉的,紅豆沙的……我都要買。還記得有一年我們吃到了一種博山出產的月餅,比我們平時買的那種要酥軟很多,好吃很多,母親吃了一小塊之後念念不忘,以至於以後再吃月餅都會提起。現在我知道博山產的最好吃的月餅品牌叫做“景德東”——如果父母還在,我一定會買好多好多的“景德東”,如果他們喜歡“黃金酥”,我也會買好多好多……

可是沒有如果,中秋的月仍舊那麼圓,五仁月餅入口還是那麼香甜。於是,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陪伴我的總是清涼的月光,還有滿滿的思念。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二

小時候,物資比較緊缺,尤其農村的家裏,生活很清苦,但是,七口人守着一個共同的家,也其樂融融,每年中秋節的夜晚,奶奶就讓媽媽準備一壺茶水,把月餅打開,放在盤子裏,讓我端到院子裏,在月亮的光線下面照一下,把盤子端回家裏,媽媽就把我端回來的月餅用刀切成小塊,每個月餅分切成四份,弟弟妹妹覺得好玩,也鬧着用盤子端着月餅,走到院子裏的月光下照一照,回到媽媽身邊,等媽媽分月餅,分好的月餅先讓奶奶吃,這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月餅。奶奶給大家的茶杯裏面倒些茶水,我端出去在月光下照一下,給奶奶端回來讓奶奶喝,這樣,弟弟妹妹都把自己的茶水端到月亮下照了,再回到家裏給爸爸媽媽喝,這樣孩子們把自己的茶水也端出去,在月亮下面照照,看看月亮照在茶水裏面的影子,隨着月亮在茶水裏面的的晃動,二弟沒等回到屋子裏就搶着喝了茶水,拿着空茶碗喊,我把月亮喝到肚子裏去了,還要倒茶。一家人都高興地笑,妹妹搶着拿杯子説,我也要喝個月亮到肚子裏去,就這樣你一杯茶水,我一杯茶水過着祥和的節日。如果中秋節這天,家人中誰沒有回家,(像大伯或者父親在外工作沒有回家)奶奶就會吩咐用盤子端一個月餅在月光裏沐浴過,然後親手用紙包起來,吩咐媽媽把它放在什麼地方,告訴大家這是給誰留着的,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吃這個月餅。記得我長大後,第一次去外地工作,回到家裏,奶奶讓弟弟拿出留給我的月餅,我手裏捧着月餅,高興中,也有很多淚水和對家的眷戀。也想起大伯和父親補吃中秋月餅時候的心情,想必也和我差不多。

如今,社會不同了,中秋節都是飲酒而歌,也不再喝那用月光照射的茶水。月餅包裝也精細起來,再也沒有紙盒或者直接用紙包裝的月餅,都改用禮品盒或者塑料袋包裝了,現在的家人,都是四處打工,奔波在求生的生命線上,很難團聚在一起分吃月餅,而且,月餅是直接打開就吃,也不管大人孩子,誰都可以先吃,有的家庭先給孩子吃,隨便讓孩子給老人一塊,也沒有那些樂趣,更沒有那些悠閒和默契,更沒有那些兒童的情趣和玩味,中秋節也就這樣過了。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三

昨天,是中秋節,老天似乎很討厭這個節日的來臨,變得喜怒無常起來,好像在抱怨自己的不滿。天陰沉沉的,雨沒日沒夜地下,都快讓人分不清時間的存在,世界,是灰色的。

天空和道路都是一色的灰,彷彿連雨點也是灰色的,就像一台攪拌機,讓天地的顏色都混到了一起,看看温度計,調皮的水銀柱又往下跳了好幾格。打開窗,寒風撲面,讓人真正感覺到了秋的來臨。

這個年份,很奇怪,夏奪走了本該屬於秋的太多時間。秋想反抗,卻被夏那毒辣的光芒照得不能動彈,只好不斷呻吟。夏肆無忌憚地開始在別人的時間裏大放異彩,水銀柱只好跳得高高的,而且無法下落,人們很不滿,責怪夏,但夏是強大的,沒有人能趕走他。

於是,秋只能縮在某一個小小的角落,看着天空小小的一角。秋是一個柔弱的女子。而夏則正處在男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秋能做的,只有等待。

不知什麼時候,夏覺得疲倦了,不好玩了,他想尋找秋,卻怎麼也找不到。他突然變得着急起來,秋會去哪呢?終於,他看到了秋,縮在角落裏那小小的秋。夏輕輕地走過去,摸摸秋的辮子,對秋説,我們不玩了好不好,你回去吧,我把屬於你的時間還給你。

這時,夏才發現,秋的眼眶中盛滿了淚水,夏走了。

秋回到了人間,她不禁大哭了起來,秋是一個憂鬱的女孩子,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砸在灰色的地上,很快,不見了。秋哭了很久,那天是中秋,但秋才剛剛拿到屬於自己的時間。月亮見狀,也沒心情去人間探望了,忙着安慰秋。所以那天晚上看不到月亮的笑臉。

秋突然想起,昨天是中秋節,但月亮一直陪在秋的身邊,秋感到自責,不爭氣的淚水又湧了出來。馬路上,一個小女孩問他爸爸,為什麼秋天來得這麼晚?爸爸回答,因為夏天死賴着不肯走,秋聽得清清楚楚,知道人們沒有責怪她,天空變亮了一些。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四

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們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了,按照人們的慣例,一般都是全家人吃過晚飯後,圍坐在窗前的茶几上,擺上精美的月餅、瓜果,一邊品味,一邊賞月。如果天公作美的話,皎潔的月亮高高的掛在遙遠的天空中,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心情也會格外的清爽。

記得小時候,出身農村,家住平房,小孩子們對中秋節的期盼絕對不亞於過年,七十年代,正是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但母親無論多麼忙碌,總要在中秋的夜晚親手為我們準備一頓“極其豐盛的晚餐”,那就是蒸一鍋熱氣騰騰的白麪饅頭,出鍋以後,在饅頭上點上幾個小紅點,説是等晚上月亮出來以後,給嫦娥姐姐吃。後來,農村經濟條件好了,不僅蒸饅頭,還打月餅、炸丸子、配小菜、弄小酒,所有的這些精美食品擺放在圓圓的飯桌上,或形“圓”或意“圓”,總之就是要月圓人更圓,淡淡的月光下,蘋果,西瓜,葡萄所有的吉祥、團圓都被母親做出各種精美圖案擺放在飯桌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説有笑,其樂融融。

父母親每年都要給我們講述中秋的來歷和嫦娥的傳説,讓我們永遠都難以忘懷。有時乾脆就把幾家人的餐桌合併到一起,再點上一堆幹木材,既驅蚊,又取暖,紅彤彤的火光映襯在每個人的笑臉上,孩子們桌前桌後,院裏院外玩耍嘻戲,大人們談古論今更是笑聲朗朗,一種濃濃的節日氣氛充溢在院裏的每一個角落。那個年代的人們太容易知足了,沒有廣播,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幾個家庭簡簡單單的自發組織一台純天然的不需經過任何修飾,任何渲染的“中秋晚會”,沒有伴奏帶的獨特的歌聲聽起來美妙動聽,沒有經過事先彩排的小品表演起來照樣讓人捧腹大笑,歡歌又笑語,豐盛又豐富。中秋的喜悦渲染着美麗的大地,月亮顯得越發柔美,星空顯的更加燦爛。以至於多少年後的每個中秋之夜我都會想起兒時在農村度過的中秋節,這是現代的孩子們永遠都無法享受,無法體會的美妙絕倫之樂。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篇五

中秋節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閤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夕月”就是指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代時中秋商約之俗始盛行,並訂為中秋節,許多詩人的名篇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賞月,最盛於是宋代。清明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了。

古往今來,人們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的。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到魏晉的時候,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紅”的記載。

晚上,爸爸帶我們一起去兜風,順便看月亮,月亮很圓,銀白色,過了一會兒,我們來到樓頂,月亮越來越亮,如一盞頂掛天那藍黑的天空上。

啊!中秋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六

今天是中秋節,我終於完成了拜訪王桂紅老師的任務,了卻了自己多年來的一樁心事。

開車來到新華苑小區已是七點多了,一眼見到的竟然是敬愛的王老師。聽師母説,昨天晚上聽説我要來,王老師竟然一宿沒睡好,今天早上早早的在小區門口等我。這讓我感到十分感動,都説師恩難忘,有這樣對待學生的老師怎麼能忘記呢?

王老師還是和從前一樣健談,從交談中我更堅定了對王老師人格魅力的評價。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是一個執着追求的人,他是一個獻身教育的人。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王老師和我推心置腹的説了他的從教經歷。

國中剛畢業的他,就被村委推薦當了民辦教師,成了我國小的啟蒙老師。因為教學成績顯著,在我國小剛畢業的時候,他就被提拔為高級中學老師,併到濰坊師專進修一年,王老師説,在這一年中,他中午自學國中課程,晚上進修高中課程,硬是憑着自強不息的自學精神,像螞蟻啃骨頭一樣,學完了全部教材。湊巧的是,我上高一年級的時候,他又擔任了我的班主任老師,我也在他的呵護下,繼續擔任七級三班的學習委員。當我高中畢業後,他被評為青島市優秀教師,並順利的當上了教導主任,全家也都完成了農轉非事宜。而這一切都是王老師刻苦努力的結果。

讓我再次佩服王老師毅力的是他和病魔作鬥爭的事。退休后王老師在一次體檢中意外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按照醫生的説法,需要打胰島素控制。王老師從新華書店買來了有關糖尿病方面的書籍,天天精讀研究。研究發現,之所以發病,是因為飲食習慣問題。只要注意飲食,戰勝病魔不成問題。因此,他從此就戒煙戒酒,嚴格控制飲食,凡是糖尿病不允許的食物堅決不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從此和他沒有關係,即使是回老家探親也都自帶飯菜,十幾年下來,體重下降,糖尿病竟然大有好轉,王老師不打針不吃藥,硬是憑着自創的飢餓療法,把糖尿病死死地“摁”住了,戰勝了病魔,自今身體還是那麼硬朗,根本看不出他是七十多歲的人。

王老師説,我是第一個拜訪過他的學生,心裏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我向老師保證,今後每年都去看望他,儘可能多的聯繫我的同學一起看望他,讓他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温暖。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七

窗外,一輪明月高高掛起,散發着柔和的微光,皎潔的月光撫摸着大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月常圓,人不常圓,幾番輾轉,又是一度中秋節……

小時候,中秋是除了過年和端午之外我最喜歡的節日,無它,唯吾愛月餅矣。我總是所在母親的懷裏,把桌子上的月餅都霸佔到我的身前。父親總會在這個時候呵斥道:“沒孝心的孩子,也不知道給外婆留一個。”這是外婆總會站出來為我撐腰“不要緊,他愛吃就讓他吃吧,我們去賞月。”我一個人吃着滿桌的月餅,那月餅的甜味是我童年的味道。

一眨眼,國中時候到了,仍是那中秋,仍是那輪明月,唯一的不同便是不見了外婆。“來,吃月餅吧。”母親的聲音傳來,母親將月餅切成三塊,我一塊,母親一塊,父親也一塊。我的月餅永遠是最大的,而爸媽的月餅卻是小了許多。其實,我不再喜歡月餅了,它太甜太膩,或許還會讓我牙疼。但我總是笑眯眯的接過,努力地嚼着,裝出一副很喜歡的樣子。“小心,別噎着了。”月夜秋涼如水,月圓之夜總是很冷,但中秋那天總是很暖。

思緒收回,我坐在教室裏,沐浴在清冷的月光中,心底也變得和身體一般冰涼。我拿着母親很久前塞給我的月餅,不斷的轉動着,似乎不知從何下口。“哎。”我輕歎一口氣,將月餅放下,家人已不在身邊,這月餅也顯得毫無滋味兒了。是了,沒有家人的中秋,又算什麼中秋?

“月餅,來,分我一半。”耳邊傳來同桌的聲音,他毫不客氣地分了一大半,又把剩下的一小半連着盒子塞給我,看着這一小半月餅,我愣住了,以往父母的月餅不也是這麼小麼?抬首看到了同桌的笑臉,我也笑了。月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寄託在月餅上的那顆心。想起母親將月餅塞給我時的嘮叨,我將月餅向天上的明月一舉,然後一口吞嚥了下去,感受那份甜蜜沁入心田。不在一起又如何,只要心中互相有牽掛,這月餅便永遠是暖暖的,甜甜的!

歲歲中秋,今又中秋……這個中秋,我仍和親人在一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9rz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