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人物小故事多篇

歷史人物小故事多篇

歷史人物小故事多篇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一

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 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裏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説:“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歷史名人故事 篇二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裏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説:“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三

蘇軾之房樑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篇四

蒲松齡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後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願。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

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並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説:“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羣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蓆,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蒐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20年,他終於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這部着作通過説狐談鬼的表現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並“寓賞罰於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歷史人物故事 篇五

白帝城託孤來歷

白帝託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佔,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在南方和孟獲打仗,所以不曾隨軍。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説:“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説: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託孤用意

劉備託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但是用意極其深刻,當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麼,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説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現,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裏,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後,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後,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而後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裏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出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麼和劉禪商量。所以,可以説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

不拜將軍 篇六

東晉文人陶淵明,嗜酒好飲,然而家中貧窮,不能常得。

一日,他家裏沒有酒了,便坐在野地裏靜靜思索……忽然!他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官府小吏,他代表江州刺史王弘來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當即大喜,就地喝了個痛快。後來人們便用“白衣送酒”來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標籤: 多篇 人物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wl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