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價值精品多篇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價值精品多篇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價值精品多篇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一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二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説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説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最大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

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

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説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説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説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説: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説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温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説,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XX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説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説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説説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説,你説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説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説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呢,古話説“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説”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脱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脱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説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這片東土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一個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華民族的精魂就在於這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上。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資本,一個民族的歷史,可以説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説,歷史與傳統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國家,爭着搶着要學習我們傳統的原因之一。只有一個國家有了普及的傳統文化,他的歷史才會悠久,才會屹立不倒,才會傳承百年、千年、甚至上萬年。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種這樣的現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更多的國家,爭相在國內創建孔子學院,發展中國的文學文化思想,發展中國的經典傳統文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本古老的經典,再一次被人們從紛繁的歷史中捧出來細細品讀,成為新時代的經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多麼廣大。距今幾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寶,是世界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可以説歷史成就了傳統,成就了文化。雖然歷史並不一定全是對的,並不一定具有絕對的可鑑性,但我們必須承認它的弊大於利,我們不妨把它的謬論當做反面教材,引以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們去傳承,使其脈脈相傳。

當然,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歷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質,也缺乏尊重歷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網絡遊戲——王者榮耀,裏面有不少的角色是歷史人物,但又不是歷史原本的樣貌,最為典型的是這款手遊中的特定角色“李白”,從詩人變成了一名刺客,放蕩不羈,完全脱離了歷史原型。還有另一個歷史人物“荊軻”,在王者榮耀裏設定的角色為女性,而真正歷史中荊軻是一名男刺客。還有不少運營商為了牟取暴利,隨意翻改歷史,導致很多沉迷於其中的中國小生,把這段翻改歷史當作事實。這樣的歷史我們要有何用?但真的是歷史文化本身的錯誤嗎?不,不是的,歷史文化滲透在我們身邊,積澱在我們的血脈之中。真正錯的不過是我們自己本身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歷史的理解和認知不夠透徹,甚至沒有想過要尊重這段歷史,傳承這段文化。

其次,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淺顯的,它是複雜的,無可預知的。不少強盛的國家對中國政治方面的歷史感到輕蔑與不屑。是啊,回顧歷史,除了光鮮的文化傳統,剩下的,是一個遍身傷疤,面目全非的中國。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就與各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割讓土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始了慘無人道的燒殺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歷史,也許並不是表面上傳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風霜雨雪。

有人説,歷史與文化相當於一個角,在同一頂點出發,卻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無限延長。永遠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會有聯繫。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必然的。,一段歷史的滄桑,難道不能託舉出這段文化的非凡嗎?所以説,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容易貫通,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卻是千絲萬縷。

最後,我們也必須承認,傳播歷史,交流歷史無疑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驅動力。中國古代史學著作浩如煙海,體現了一種歷史的反思。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正是我們需要交流傳承的。如《阿房宮賦》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覆滅,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為驕奢腐化不恤民意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勿使後人而復衰後人的警告。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而不善,弊在賂秦”,並借古諷今“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歐陽修借五代後唐莊宗先盛後衰,先成後敗的歷史事實,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論斷,精闢透徹,發人深省。這些文章,無不體現了古代歷史學家樸素的歷史唯物觀,他們借古諷今,警示後代:應以史為鑑,君明臣賢、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擁戴,綿延歷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這幅極其悽美的畫面,又何嘗沒有包含濃濃的鄉愁呢?這些內源性的影響,並非顯現在表面,早已種植在我們的心中。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歷史的影響,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顯現。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和數學家華羅庚在聽到新中國成立後,毅然放棄美國的優待,懷着一顆赤子之心,不遠萬里地回到祖國。他們為何肯放棄當下的一切,不辭辛勞地投身於祖國建設?是文化的內涵,是文化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價值。傳統文化,它是潛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長的時間顯現;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深植在心的一種力量,需要我們給他一個激活的時機。文化,不僅僅是一筆財富,更是這個民族血脈裏的眷戀。這種眷戀,無論歷經多久都不會淡釋,傳統文化能夠把整個民族聯繫起來,每個人都是這個民族的一部分,讓每個人都感到民族的責任感,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説,傳承文化可以綿延歷史的原因。試問,一個民族團結了,他還會輕易倒下嗎?還會經受不住歷史的打磨與鑑造嗎?

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卻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響的,卻是由歷史的洗禮,鑄造而成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與一個民族的興亡是有着至關重要的關係。想要獻身國家,就必須先傳承和發揚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銘記,這段悠久的歷史。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回望歷史,普及傳統文化,為日後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讓祖國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偉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v1k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