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徐志摩簡介與生平新版多篇

徐志摩簡介與生平新版多篇

徐志摩簡介與生平新版多篇

小説、劇作、翻譯 篇一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説、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週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説《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説集。

他的小説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於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説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着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説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豔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自序》)的格調。他的小説有的情節過於簡略,近於速寫,不那麼“完全”;有的只是“直着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説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鋭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説、散文,也翻譯小説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説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説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説《贛第德》並連載於副刊,後於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為“歐美名家小説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説《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説“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餘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

“新月”活動 篇二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了《晨報詩刊》,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刊》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刊》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誌着以“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於賡虞:《志摩的詩》)的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餘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個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餘上沈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終刊,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後期,後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出了四期,陳夢家在1931年9月,從《晨報詩刊》、《新月》月刊和《詩刊》上選了十八家詩人八十首新詩,編成一本《新月詩選》,從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見出新月詩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去世,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隨後,它也便銷聲匿跡了。 綜上所述,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他發出悲歎:“一年,又一年,再過一年,新月望到圓,圓望到殘。”

到了1933年6月,隨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也就中止了。

徐志摩的人生悲劇 篇三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明正德年間,徐鬆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到了徐志摩出生的時候,徐家早已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着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氏家族出了這麼多的文人雅士,可見其家族確實是歷代積德的良善人家。

徐志摩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後來徐志摩的人生志向就逐漸轉到文學詩歌方面去,成為“新月派”詩歌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冷翡翠的一夜》、《再別康橋》等等。尤其的他的《再別康橋》一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徐志摩也因為自己傑出的作品,而被歷史所銘記。

二就是這樣一個大才子,卻在1931年在濟南遭遇了一場空難,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35歲。一位大才子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我們再來看看徐志摩的婚姻感情經歷吧:

民國時期是傳統中國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大沖擊的時代,西方關於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等等思潮也影響了中國人。作為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徐志摩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嚴重影響。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但推崇“婚姻自由”的徐志摩,其心裏對這門由父母親屬包辦的婚姻自然是不滿意的。徐志摩在張幼儀生完第二個兒子正虛弱的時候,遞上了離婚協議書。

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結識了當時的名媛才女林徽因。徐志摩當時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並仍然與張幼儀保持着婚姻關係。但當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後,他不顧自己已經身為人父、身為人夫,立即被後者的魅力所折服而開始追求林徽因。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忘恩負義,與剛剛生下自己第二個兒子的髮妻張幼儀離婚。

但是、徐志摩的一往情深並沒有能夠打動林徽因的芳心,林徽因經過仔細的思考後和父親一起悄悄回國。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這段戀愛史以失敗告終。

徐志摩在留學後回國,來到北京。在北京,徐志摩常常與一些朋友來往,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王賡的軍官。再與王賡的交往過程中,徐志摩認識了王賡的夫人,也是當時北京文人圈子有名的名媛才女陸小曼。

徐志摩與陸小曼互相吸引,陸小曼很快與王賡離婚,而與徐志摩步入了婚姻殿堂。但是好景不長,婚後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牀,在洗澡間裏摸弄一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餘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併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在即將去聽林徽因演講的前一天,徐志摩説錢不夠用後與陸小曼吵了一架。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瀰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一代才子就這樣在鬱悶中突兀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縱觀徐志摩的一生,犯下拋棄髮妻、奪人之妻幾樣大的邪淫罪惡,導致了徐志摩本來很豐厚的福報被很快耗盡,35歲就遭橫死。

再來看故事裏兩位其他的人物、林徽因和陸小曼。這兩位名動一時的名媛才女,他們在風流一時以後都在默默無聞中死去。林徽因於1955年因病去世,去試試年僅51歲;陸小曼1965年在上海華東醫院孤獨的去世,年僅63歲。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的故事害了多少人?看看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最終有幾對真能白頭偕老的?要麼是其中一方又有新歡,拋棄另一方;要麼就是雙方緣分用盡,到最後反目成仇。

愛情,其實不過是男女業力所造,既不高尚,更不永恆。

奉勸世人早日看清愛慾的虛偽,迷途知返。

再別康橋賞析 篇四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遊、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脱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鬆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説是快樂並痛苦着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着,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鬱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r5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