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精選8篇)

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精選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相關的範文。

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精選8篇)

篇1: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一線抗疫羣英譜】中部戰區總醫院全力抗擊疫情:挺身而出 護佑健康

中部戰區總醫院,從一開始就投入戰鬥、始終堅守一線,同時還派出醫療隊支援地方抗疫。他們與武漢這座城市血脈相連,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們挺身而出,成為護佑人民生命健康的“護衞師”。

疫情發生後,以江曉靜為代表的醫院專家組建議,馬上啟動《呼吸道傳染病防控方案》。醫院黨委高度重視,專題召開分析會,認真研判形勢,形成共識,全力抗擊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市肺科醫院。當醫療隊到達肺科醫院時,面臨的是牀位不夠、患者眾多。

卸下物資設備,全體隊員集體上陣,將普通病房用36個小時改造成ICU。醫護人員想盡辦法,能加一張牀就加一張牀,能多收一個病人就多收一個病人。在最緊張的時候,4個護理小組要負責5個護理單元,但在嚴峻疫情面前,沒有一個人退縮。

疫情當前,中部戰區總醫院主動向武漢市衞健委申請成為定點收治醫院,全院人員自發請戰,一頁頁摁滿紅手印的請戰書、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成為最動人的顏色和聲音。兩天後,7個病區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懷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經多次轉院,被送到中部戰區總醫院。專家反覆會診,婦產科主任王晶主動請纓,各種預案和應急措施全部準備到位,經過兩個小時的緊張手術,一聲清脆的啼哭聲緩解了外面專家們的緊張情緒。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沒有被感染。

為了打贏這場特殊的戰役,醫院發動全院力量,積極投入戰鬥。

全院共有6個食堂、30餘名廚師,每天要準備兩萬份盒飯。做好的盒飯要區分不同點位打包分裝,病號飯要送到病房,醫護人員的飯要送到工作崗位和外住的賓館,既要有營養,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送下來,有時累得自己連飯都不想吃。但是,參加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們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是我們的親人和同事,我們為他們做點事,一切都值得。”

一線科室的保潔員吃住在科裏,不嫌髒、不嫌累、不怕危險,一個人幹着幾個人的活。保潔員朱愛紅因為公共交通全部停運,提着個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點從家裏出發,步行3個小時,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説:“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來了,你們救病人,我照顧你們,直到疫情結束。”

【一線抗疫羣英譜】張恩莉:爭分奪秒 只為更多患者康復

今天(3月21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來認識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民醫院的一位呼吸內科醫生——張恩莉,疫情暴發後,她第一時間跟隨貴州省援鄂醫療隊進駐鄂州開展救治。她説,疫情面前,每一位醫生都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

在鄂州市中心醫院,四歲的小敏和媽媽已經在這裏住了一個多月。年前,她們一家六口從廣東回到鄂州老家過年,不幸全部感染新冠肺炎。剛來時,小敏病情較重而且不願吃藥,治療過程也不太配合。

針對小敏的情況,張恩莉和醫療組商議,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品種,還給小敏買了小畫筆和紙張,讓孩子畫畫,幫助她放鬆心情。在她和隊友們的細心呵護下,小敏逐漸配合治療,現在她和媽媽都已痊癒,等待出院。

作為第一批貴州省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從2月1日進駐鄂州市中心醫院,張恩莉和戰友們已經奮戰了一個多月,作為呼吸內科的主治醫生,查房、診斷、調整治療方案,高峯期時,她每天要負責40多個病人。

2017年,張恩莉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時,曾跟隨鍾南山院士學習。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看着自己昔日的老師、同事不斷衝上前線,張恩莉也早就做好了出征的準備。

看到新冠肺炎中醫治療方案中提到了薏仁米,並不富裕的黔西南州特意捐贈了10噸薏仁米讓醫療隊員們帶去湖北。截至目前,貴州省支援鄂州醫療隊共治癒患者766例。

【一線抗疫羣英譜】童朝暉:關注病患每一個“細枝末節”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説,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個牀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於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為後續來到湖北的重症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彙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髮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牀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説: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一線抗疫羣英譜】杜斌:打贏湖北保衞戰 我堅守到最後

今天(3月16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來認識國家衞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來到武漢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之間,對他來説,指導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離患者再近一些。

這是位於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9樓的一間普通的會議室,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領域的國內頂尖級專家團隊正在緊急會診。杜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從1月中旬接到任務,加入由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杜斌已經紮在抗疫最前線50多天,他奔波在武漢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院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巡查5家醫院的ICU病房。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最初的一個多月時間,重症患者從發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發展速度讓大家措手不及。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錨定目標,也是國家醫療救援隊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裏,指導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帶頭守在牀旁、守在患者身邊。情況緊急時,給病人氣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記者拍攝的這天晚上,來自意大利、法國等幾個國家的同行要和他預約同時在線交流探討疫情相關情況。一個多小時的跨洋連線,從疾控到治療,外國同行的問題具體到病人臨牀的診斷細節,他們希望能從中國辦法中獲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鑑。隨着治癒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國也在為全球防疫、抗疫爭取寶貴的時間。

【一線抗疫羣英譜】趙培玉:多一分細緻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症病房戰鬥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衞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裏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裏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牀前。由於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着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着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後,患者終於平靜了下來。

在這裏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於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説,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複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裏,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數據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裏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台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着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濕,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數據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緻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18個年頭。2003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後,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裏,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製了操作小視頻。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會考了。她説,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後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篇2: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被這張癱坐在椅凳上的醫務人員所深深打動。這位美麗的白衣天使名叫__,是一位已經年過半百的老醫生,到同事拍下這張照片時,她已經連續工作數十個小時,車流少的時候她就坐在椅凳上小憩一下,當有車輛過來時,立刻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抖擻起精神,熱心為往來司機及乘客測量體温。

__是__區__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務人員,同時是戰鬥在__“疫”線年紀最大的醫務人員。她於1988年參加工作,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曾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的防疫工作,今年55歲的她具有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大年七年級這個特殊的日子,本該是閤家團聚的日子,一場突如起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本的歲月靜好,即將退休的她,在接到通知後,二話沒説,再次義無反顧披上“白色戰袍”踏上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當地居民樹起一道健康屏障。有人問她,“你已經有一個多星期都沒有回家了吧?”,她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在這裏,能讓社區居民安心、放心就好……”

為了排查疫情,__天天奔波在防疫卡點、社區及衞生服務中心三點一線上,給來往人員、留觀人員進行體温監測。工作十分繁忙,還存在着被感染的風險,但她始終堅持對每一户留觀人員進行心理疏導。__説:“人被隔離之後很容易出現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我會給他們及時進行疏導,緩解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給他們安慰、信心和鼓勵。”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__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堅守着,累了困了就在椅子上靠一靠、牀上躺一躺,想家人了就乘工作間隙,擠出時間和家人通通電話、發發視頻。

當向她問及,你的工作動力在哪裏時,她堅定的回答:“我是一名醫務人員,同時更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保障轄區內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是我的初心,為轄區內羣眾構築防疫的堅強‘護盾’是我的使命!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篇3: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對不起軒軒,媽媽今年也不能陪你過年了。”這是__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__接到醫院緊急通知後給自己11歲孩子打電話説的話。她已經3年沒有和家人一起過年了。

今年37歲的__是有着5年感染科工作經驗的護士長,如果説當年19歲時參加抗擊非典疫情是因為青春熱血,那麼現在,再次站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線,則是因為擔當和責任!疫情當前,她堅守崗位!

我有經驗,我必須上!

1月22日上午,接醫院緊急通知,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形勢嚴峻,__縣人民醫院被確定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感染科需要把病房空出來做好應急準備。

來不及有時間反應,憑着多年的感染科工作經驗,作為護士長,她立即按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傳染病爆發應急預案開始行動起來:在院領導協調下與縣中醫院相關科室聯繫轉移病人、完成當天治療、給病人做好解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讓科室的姐妹們趕緊熟悉二級三級防護,這是要上戰場的,開不得玩笑。

各種終末消毒處理,各種防護用品申領、各種流程演練等一系列流程下來已經到了晚上九點,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科室的電話響起來了:“有武漢回來的新冠肺炎症狀的病人需要到你們科室隔離觀察!”__腦海裏飛速地梳理相關流程,“好的,馬上準備!”“新冠肺炎”這個新聞字樣一直盤旋在科內每個人的腦海裏,“我參加過抗擊非典,我有經驗,我必須上!”為了鼓舞士氣,也為了給自己打氣,她擲地有聲地告訴科內同事!

勇往直前,戰疫必勝!

1月24日,除夕,急匆匆地休息了3個小時,在科內簡單地吃了點東西,隔離病區內的18名醫務人員就當做是過年了。“這幾天做夢都在進出隔離區、穿脱防護用品。”她告訴筆者,“在隔離病房,除了每天的治療外,我們還需要給病人及時地心理疏導,減少他們的恐慌。”

1月29日湘西州確診患者達到四例,雖然疫情在不斷髮展,但上級衞健委的好消息也在不斷傳來,__和科內所有人員都已經做好了對抗疫情的準備。

1月31日,感染科部分人員交接班,此次共有4名護士,2名醫生出隔離區,出隔離區的醫務人員將會在醫院專門預留的病房內隔離觀察14天,不能與外人接觸。第二批請戰人員會馬上接替他們的工作。

筆者站在隔離區外遠遠地看見了__送他們出來,當問到隔離病區工作狀態時,她説:“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好了患者!”

“穿上了防護服進入到隔離病房,為了節省防護用品,也為了減少感染風險,我們6個小時不能吃東西、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這還不是最困難的,最讓我們頭痛的是防護用品笨重,護目鏡也會因為戴口罩產生霧氣,看不清血管,我們護理人員只能憑經驗來給病人靜脈穿刺。”

“但我們都是白衣戰士,這點困難不會難倒我們!”她補充道。

篇4: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新年伊始,一場嚴重的疫情開始從武漢蔓延全國。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一場全國範圍的疫情狙擊戰全面展開,廣大黨員幹部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立即進入戰時狀態,溧水區廣大黨員幹部在區委區政府的周密部署下以人民生命健康為第一位、以疫情防控為第一位,立刻行動起來。機關二支部的_同志在關注到疫情新聞後,新年裏與支部書記打的第一通電話裏沒有了寒暄,而是很認真的討論,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判斷,這是一場戰鬥,共產黨員要頂上了。

首先是從身邊的家人開始。_在意識到這場無形的鬥爭的嚴重性後,立即通過電話、視頻方式聯繫家庭長輩宣傳防控形勢嚴峻,勸解長輩取消所有家庭聚會。並告誡家人春節期間不出門就是對社會做貢獻,千萬不可在此時給國家給政府添麻煩。

正月初七社區防控力量告急,他第一個趕到社區主動擔負起與隔離旅客酒店一路之隔的後巷居民區的消毒工作,從進單元樓的大門、樓梯扶手到大樓外面的垃圾桶,不放過任何一處存存在隱患的地方。他的愛人很擔心,但卻沒有阻止他,什麼都不説,只是默默的把他脱下的外套都洗了,女兒看到出去一天的爸爸回來後,想要抱抱他,卻被他拒絕了,於是端了一杯熱水送到他的手裏,也許這就是最棒的言傳身教吧。

正月初九已經連續工作兩天的的他在得知一位同志因居住地疫情防控不能趕到單位值班的情況下主動頂崗。部門工作羣裏只見“你在外地過來不方便,我替你值班”,“你家裏孩子太小,我來”,支部工作羣裏的“我上”、“我報名”、每一句都充滿了_同志的真誠。温暖又感動着大夥,真的是病毒無情人有情!

集團金鵬公司負責的重點項目極限運動館人員密集,防控壓力巨大,正月初十在接到支援指令後,他沒有任何怨言,當晚立即與金鵬公司負責人對接,討論任務分工、討論防控要點、落實防護保障,第二天6點50分他又和二支部的戰友們準時到達極限館的指定防控崗位上。

當接到上級通知,需要派人蔘加突擊隊到各個高速公路卡口執勤的時候,_又是主動報名。與之前值班工作不同的是,這次的卡口執勤時間長、強度大、任務重、風險高,而_只有一句話:“這是一名合格黨員應該做的!”

_每天出門前、回家後都會量一下體温,他説:“在疫情沒有結束前我可不能添亂”!_同志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舉動感染着身邊的同事,其所在的支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全都熱情地投入到這次戰役中來。他表示哪裏有困難,黨旗就飄揚在哪裏。在抗擊疫情面前,誰都會面臨各種困難,_同志只是集團廣大黨員的普通一員,在保障供水第一線、在查控交通保障第一線都有黨員在堅守,_同志始終認為這這些只是一名合格黨員必須做的!他用忠誠和付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萬眾一心、科學防控,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狙擊戰!

篇5: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護士長劉海娟尤記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時候,隊員們要為6個轉院患者準備牀鋪。牀墊非常重,劉海娟和另一位女隊友合力扛起來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動跑過來幫忙,還不時給她們加油打氣:“孩子,慢點。先喘一下氣,歇一歇再裝,我們不着急,慢慢來……”親切的話語,聽得人心裏暖融融的。

醫療隊物資組的組長何芳也碰到過醫院的一名“特殊”志願者,負責醫院病區的清潔衞生。他告訴何芳,自己住在醫院附近,想盡自己的一份力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願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報名來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還有來駐地幫隊員們剪頭髮的理髮師。當隊員們問他:“我們可是接觸過患者的醫護人員,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隨即答道:“不怕!相比你們在最危險的一線與疫情鬥爭,我們所做的也只是盡一點綿薄之力而已。”

平日裏,大家都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但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他們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濕冷的冬日裏温暖着醫療隊員們的心。

駐地後勤保障有求必應

抗疫前線,醫護人員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為了醫療隊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保障醫護人員的吃、住、行等後勤工作也尤為重要。

醫療隊駐地酒店離醫院不遠,但無論什麼時間,都有公交車、出租車司機接送隊員們上下班。不論隊員們什麼時候上下班,都不會餓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備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為了儘量照顧隊員的飲食習慣,每天的菜品都會迎合着隊員們的口味來準備。

在駐地,還有被隊員們親切地稱為“貼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裏面準備了各種水果、泡麪、零食和飲料。擔心有隊員吃盒飯上火,還備有涼茶和蜂蜜。深受女隊員喜愛的,還有酒店精心準備的銀耳羹。有的隊員胃疼,酒店的廚師大哥便熬粥、煮麪,麪條裏還會加兩個荷包蛋。他説:“只要隊員們想吃,我就煮。”在這裏,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藥物甚至秋衣秋褲等生活用品也一應俱全。

此外,細心的保障組還會挨個記下隊員的身份證號,早早地計劃着為過生日的隊員準備蛋糕。只要隊員們有需要,保障組都會想盡辦法滿足。隊員們能夠心無旁騖的投入到戰“疫”工作中,離不開他們對抗疫情的決心,更離不開無微不至的後勤保障。

醫療隊員們身在異鄉,卻無時無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漢,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們的姿態;護一國人,也是他們的願望。在疫情面前,愛從來都不會只是一份的孤單,武漢人民與全國各地前來援助的人們一同攜手抗疫。盼望醫療隊員們能夠早日還家,更是武漢和全國人民共同的心願。

篇6: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勇敢的媽媽

何睿

春節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讓今年的春節變得與眾不同。除夕夜,沒有了歡歌笑語;七年級,沒有了走親訪友。許許多多的醫務人員放棄團聚,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安危逆行挺進疫區,而我的媽媽就是其中一員。

我媽媽是浙江省中醫院ICU的一名護士,常常戴着一副眼鏡,留着一頭長髮,平時臉上總帶着微笑,給人一副和藹可親、温柔體貼的感覺。以往,在我的心目中,媽媽是一個嚴格,卻又有一點膽小的人。比如,有一次家裏進了一隻老鼠,媽媽看見了老鼠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嚇得哇哇大叫。

可是,我又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在我們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媽媽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號召,毫不猶豫地寫了請戰書。七年級 一早,我就看見媽媽一邊勸説和安慰弟弟,一邊收拾衣物,急匆匆地趕往集結地,準備向武漢挺進。半夜,我問爸爸説為什麼還不睡,爸爸説“我要等媽媽到了才能睡”。

之後的幾天裏,我有點擔心媽媽在那邊的情況,希望媽媽早日歸來。但是,在和媽媽視頻通話中媽媽卻樂觀地開導我説“不用擔心,那邊防護很好,讓我們放心,不必擔心!”

這就是我勇敢的媽媽,我以後碰到困難也努力做到不要退縮,不要逃避,做一個像媽媽一樣勇敢的人。

篇7: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一線抗疫羣英譜】馬承恩:堅守到最後一名患者出院

眼下,武漢市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已經下降至2000例以下,如何繼續加強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努力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是當前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3月22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位重症醫生馬承恩。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患者老徐不僅雙肺感染嚴重,還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病,好幾次都在死亡線上掙扎。

氣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復,一週多的時間,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助湖北國家醫療隊隊長馬承恩帶領隊友進行了三次大搶救,老徐終於轉危為安。

為了趕在患者病情惡化前提前介入,馬承恩經常連續六七個小時在病區,查看、監測病人情況,上呼吸機,穿着厚厚的防護服,馬承恩始終奮戰在救治一線。別人輪休的時候,他還要參加疑難病例討論、會診。

在馬承恩和隊友們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治癒患者46人。

【一線抗疫羣英譜】ICU病房裏的“90後”醫護人員:青春閃亮最前線

搶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醫學科)病房,是抗疫“火線中的火線”,是“最靠前的前線”。

在這裏,有一大批“90後”青年醫生和護士衝鋒在前。面對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優異的答卷。

武漢兒童醫院醫生張茂榮: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時許,張茂榮(圖①。宋桂來攝)又一次來到鵬鵬(化名)牀前,仔細查看各項體徵數據。鵬鵬8歲,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轉入武漢兒童醫院。“經過我們的治療,鵬鵬這幾天病情已經明顯好轉,很快就能下呼吸機了。”張茂榮説。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張茂榮的微信簽名。“1月初,我還在消化科上班,後來病房改造後開始接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過的重症醫學科缺人,我就過來支援。”

一線查房、觀察病情、處理醫囑,張茂榮和同事一起認真執行科室主任、上級醫生的治療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進病房,最長一次待了七八個小時。”張茂榮告訴記者,夜班從下午5點開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時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區裏,最多時有17個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一個多月。在他們的努力下,現在病房裏只有6個孩子。“有些幼兒患者話還不會説,我們瞭解病情除了問家長,最主要靠檢查。”張茂榮説,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較嚴重,更加大了治療難度。

“疫情剛開始時,我確實有些緊張,畢竟誰都不瞭解這種病毒。隨着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治療手段的豐富,慢慢就不緊張了。”張茂榮説,這次疫情讓他的職業榮譽和責任“指數”飆升,同時對志願者、快遞小哥等羣體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裏的患者,家屬不能陪護,張茂榮就通過電話、微信和他們保持聯繫。“我們會約好時間,告訴家長孩子的病情進展。”張茂榮説,“對於每一名患者,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武漢協和醫院醫生吳永然:

“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張強(化名)跟家人視頻聊天時開心的樣子,吳永然(圖②。康清銪攝)打心眼裏替他高興。張強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吳永然和同事的協力搶救下,才轉危為安。“他幾天前撤了呼吸機,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就可以轉入普通病房了。”吳永然説。

今年29歲的吳永然,是武漢協和醫院綜合ICU醫生。疫情暴發後,他就向科室請戰。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趕往金銀潭醫院支援。

“與我以前接觸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要高一些。而且,我們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護裝備,不管是操作還是治療,都不如以前順手。”吳永然説。

金銀潭醫院南五樓病區,患者最多時有27人,白班上午8點到下午5點、夜班下午5點半到次日早晨8點。最近這40多天,吳永然從最初的忐忑不安變得得心應手。“我們是一個臨時組建的科室,醫護人員來自不同的單位、崗位,但經過磨合後,現在都能熟練配合完成各種診療流程。每個人都付出了很多,也進步了很多。”

“已經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機還在,仍然不能大意。”現在,吳永然正參與管理兩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進一次病房,吳永然都要待三四個小時。口罩勒出的痕跡,讓媽媽很擔心。“來支援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他們後來看到我臉上有印子,就猜出來了。”吳永然説,媽媽雖然有時會擔心得偷偷流眼淚,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線治病救人。

“雖然我以前參加過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療,但這次的挑戰要大很多。治療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感覺有些沮喪,但是我都挺過來了。”吳永然告訴記者,這次戰疫也是一次成長的淬鍊,“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朱靜:

“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從1月3日至今,今年26歲的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朱靜(圖③)已經在ICU病房連續工作了兩個多月。

3月16日下午1點,剛從ICU出來的朱靜神情有些疲憊。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轉進來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況很不好,朱靜忙前忙後一直到深夜1點半才回賓館。17日一大早7點不到,她又起牀到醫院上了個早班。天氣越來越熱,下班時,她渾身早已被汗濕透,“腿都有點站不住了”。

最近,武漢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來越多,但朱靜所在醫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卻增多了——都是其他醫院轉過來的危重症患者。朱靜的工作量也隨之加大。

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朱靜仍然要保持冷靜、專注,“我們看護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絲毫鬆懈,必須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2月10日是朱靜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歲的患者轉入ICU,開始使用無創通氣,給氧濃度已達70%,如果無創通氣出現問題,隨時都有插管危險。但該患者剛進入ICU很不適應,與同事交班後,朱靜就第一時間到這名患者牀前,安撫情緒,耐心講解無創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點,這名患者突然又激動起來,情緒起伏,身體掙扎,還伴着咳嗽,導致無創面罩無法戴穩。

聽到呼吸機漏氣報警,朱靜急忙趕到牀邊,一邊調整扶正面罩,一邊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機,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都受不了,但朱靜硬是用手扶着無創面罩堅持了兩個小時,直到患者情緒穩定。

在ICU,除了治療護理,患者的生活護理也全部由護士完成。每天要為患者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靜毫無怨言。儘管今年才26歲,朱靜已經在ICU工作了5年,她説,在她們科室,像她這樣的“90後”有20個,“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武漢市第三醫院護士陳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時,聽説病房裏的百歲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漢市第三醫院“90後”ICU護士陳奕(圖④)着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為了照顧王婆婆,陳奕可沒少費心思。入住武漢市第三醫院ICU病房以來,王婆婆沒人陪伴,心情不好,陳奕就每天陪她説話;擔心王婆婆年紀太大嚼不動飯菜,她每天還特地為王婆婆做熱稀飯,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奶奶一樣。

從1月4日起,陳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調到金銀潭醫院。3月2日,與同事換崗後,她又回到武漢市第三醫院,繼續在ICU服務。

2月11日,36歲的張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銀潭醫院ICU病房治療。由於呼吸困難,醫生為他採取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時,我發現他飯也沒吃多少,水也沒喝多少。”陳奕説,後來詢問才知道,原來張先生是怕吃飯喝水多了要上廁所,這樣會麻煩護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應,您一定要吃飯。”為了讓患者吃飯,陳奕循循善誘。“剛開始,他不太配合。飯熱好了,送到嘴邊的時候,他直接讓開了。”陳奕説。陳奕於是就先從水開始喂起,慢慢地,張先生接受了,也開始願意吃飯了。

第二天,張先生由於呼吸困難,上了無創呼吸機。陳奕在給張先生餵食飯菜時,為了避免他吃飯時出現呼吸困難,張先生每吃一口飯,陳奕就把無創呼吸面罩扣上給他吸氧緩解一下,“一頓飯最少吃了兩個小時”。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壓力都很大,需要護理人員真正走進他們心裏,從內心深處關心他們、瞭解他們。”陳奕説,“對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一線抗疫羣英譜】“90後”電力調控員文章:“他們救護患者,我們守護醫院”

“線路出現故障,影響負荷監視和分合。”國網株洲調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湖南省株洲市中心醫院的專用線路通信異常。這個情況馬上被當班調控員文章(上圖。本報記者杜若原攝)發現。他第一時間從數據中研判出產生異常的原因和後果,並緊急向值班調度報告。搶修指令從這裏發出後,故障很快排除。此刻,株洲市中心醫院依然燈火通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井然有序。“他們救護患者,我們守護醫院。”文章説。

調控中心大大小小的屏幕中,各種數據信息不停地跳動着,從盯住大屏小屏的專注眼神裏,才能感受到這裏非同一般的緊張。抗擊疫情期間,調控中心的重點工作就是確保全市62家定點醫院、隔離觀察場所等的用電安全。

“昨晚雷雨大風天氣,市區配網發生了線路跳閘,目前已全部恢復送電……”1月26日清晨,調控大廳裏,徹夜未眠的文章與同事交班。同時,他轉交了一份疫情防控重點用户詳細記錄,並囑咐同事這些定點醫院的保障絲毫都不能馬虎。

疫情突發,後方保障也是一場戰鬥。“特別累,工作量比平時增加了6倍。但是特殊時期,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又特別自豪。”文章説。要從上萬條數據中及時發現異常,並能準確研判出故障原因,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水平,更需要責任與擔當。

別看文章才26歲,長得瘦削白淨,説話慢條斯理,但工作起來毫不馬虎,監控大屏、熟練巡線、精準研判。疫情發生後,他連續值守了一個多月。在疫情防控期間,調度台平均每天要接聽200多個電話,處理1000餘條監控信息,文章和同事們站在第一線,有條不紊地做好緊急缺陷及故障的處理,用專業和責任守護着城市的光明。

【一線抗疫羣英譜】四名在武漢一線的咽拭子採集員:再危險,也要勇往直前

新冠肺炎患者的確診、治癒出院,都離不開核酸檢測,而咽拭子採集是核酸檢測的一個關鍵步驟。患者在接受咽拭子採集時,需張口暴露咽喉部位,呼出的氣體很可能是含病毒的氣溶膠和飛沫。可想而知,咽拭子採集員工作風險很高。

武漢市第一醫院蘆丹:

衝上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能想咳嗽,也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我儘量輕柔一點,請您忍耐一下。”每次為患者採樣之前,蘆丹都會輕聲提醒。

38歲的蘆丹,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已經工作了16年,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蘆丹所在的兩個病區,患者最多時有80多名。為減少感染風險,她和另外一名同事包攬了採樣工作,“衝上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她累計採樣300多次,“我們之前經常做咽拭子採樣,但這次疫情是未知病原,我們從無到有慢慢總結經驗。”

一次採樣平均需要3分鐘;但一些耐受力差的患者,中途要反覆漱口、休息,最長的一次採樣花了10多分鐘。咽拭子比普通棉籤要長一點,採樣之前,要先讓患者漱口,然後將咽拭子在患者咽喉後壁用力刮幾下。“手上用勁要小心翼翼,最大限度減少對患者咽喉的刺激。”

從1月21日開始,蘆丹一直在隔離病區工作,24小時待命。作為護士長,她還要操心護理排班、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一日三餐、物資保障等工作。

3月8日,蘆丹所在兩個病區的130多名患者已經全部出院,她又加入了支氣管鏡小組,對患者開展支氣管鏡檢查及治療。“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我要站好最後一班崗。等疫情過去,再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她説。

寧德人民醫院雷樂鶯:

每一次採集,不敢有絲毫疏忽

讓患者張開嘴,將壓舌板伸進患者口腔壓住舌頭,然後將棉籤小心而迅速地伸進咽部,飛快輕拭。棉籤帶來的不適感讓患者乾嘔、咳嗽,肉眼難見的飛沫裹挾着病毒撲面而來……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這樣的操作,雷樂鶯和其他5名組員每天要做近百次。

1991年出生的雷樂鶯是福建來武漢支援的國家醫療隊成員、寧德人民醫院的感染科護師。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她擔任A艙咽拭子標本採集組組長。雷樂鶯帶着組員每天上午8點進入方艙工作,下午4點下班。他們除了要穿上靴套、隔離服、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雙層口罩外,還要戴上4層防護手套和全護屏的面罩。“因為穿得厚,感覺憋得慌,手掌被手套勒得輕輕一握都很疼,額頭和鼻子上也都會破皮,汗水一浸也很疼。”她説。

每一次採集,雷樂鶯都不敢有絲毫疏忽。“如果採集出了問題,導致陽性病例漏診,不但會影響這名患者,還可能造成更大範圍的疫情傳播,後果非常嚴重。”她説。

3月8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宣佈休艙。雷樂鶯終於有時間和1歲的女兒視頻見面了。

武漢同濟醫院劉英:

看到患者好轉,一切都值得

3月12日上午,武漢華中科大附屬同濟醫院取樣室,4平方米左右的密閉房間裏,紫外線燈亮起,劉英走出房間,準備休息片刻。“剛做完一組鼻咽拭子採集,需要用紫外線燈照射一小時消毒。”

劉英是同濟醫院神經外科護士,2月5日接到通知後,便主動請纓承擔核酸檢測的採樣工作。身為一線護士,劉英深知其中風險,卻選擇迎難而上,“看到各地醫療隊遠離家鄉前來支援,作為武漢醫護人員,我更義不容辭。”

每一次咽拭子採集,都是一次與病毒的面對面。劉英告訴記者,為患者做鼻咽拭子採集,要用無菌棉籤探入到鼻腔內部,在鼻尖到耳垂連線的一半位置處,停留幾秒,來回擦拭。“雖然全過程只有短短几秒,但多數患者會感到不適,直打噴嚏,噴濺出許多飛沫,感染風險很大。”

劉英記得,2月5日剛開始做採集時,來了一名60多歲的老年患者,棉籤剛伸到鼻腔,就連續打了好幾個噴嚏,“當時真的有點慌,在腦海裏立馬回顧了一遍應急處置方案,便戰勝了恐懼。”劉英身體往旁邊稍微挪動避開,接着安撫患者堅持一下馬上就好。

“在發熱門診工作要穿二級防護服,做核酸採樣要做到三級防護。”一組採樣往往要持續半小時以上,戴上一層防護面屏,原本吃力的呼吸變得更加費力,儘管如此,劉英沒有絲毫動搖,“看到患者好轉,一切都值得。”

湖北省榮軍醫院邢利嫦:

咬緊牙關也要全力以赴

“啊——張開口,別緊張。”湖北省榮軍醫院核酸採樣組成員邢利嫦正在發熱門診採樣。她的防護面罩被採樣對象呼出的熱氣蒙上了白霧,看不清採樣部位,只能再靠近一點。手上的醫用手套,讓採樣工作變得更加艱難,但她並未慌張。

邢利嫦一邊耐心安撫,一邊憑藉實戰經驗和專業手法,熟練地用棉籤擦拭被採樣人的咽喉部。她説,採樣質量直接影響檢測結果,因此整個過程要求採樣人員精神高度集中,操作程序容不得絲毫馬虎。採樣前的個人防護要嚴格按照三級防護標準執行,穿戴必須嚴絲合縫,不能出半點紕漏。採樣工作緊張而繁重,往往幾個小時的工作剛結束,又會接到新命令,來不及休整就得緊急趕往下一個採集點。

“醫院的內科醫生都上了發熱門診和病區,我是兒科醫生,對採咽拭子工作很熟悉,我必須上。”邢利嫦説,她第一天去採樣的時候,從下午兩點到晚上10點半,採了103個咽拭子標本。“我們必須勇往直前,咬緊牙關也要全力以赴。現在條件已經好多了,防護用品充足了,人員增加了,患者減少了,風險也小多了。”

【一線抗疫羣英譜】郭海鵬:用仁心仁術守護生命

今天(3月17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山東醫療隊的主治醫生郭海鵬,他出生於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他説,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郭海鵬,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到這裏,醫療隊會診後,決定採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海鵬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經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海鵬反覆勸説,劉爺爺終於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鐘,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儘管郭海鵬的武漢話並不標準,但他温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院兩個病區,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齡最大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了十幾年的ICU醫生,他説,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海鵬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於武漢大學,疫情發生後,郭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後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篇8: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一線抗疫羣英譜】官旭華:“疫情就是考驗,我必須衝鋒在前”

“全省哪裏需要我們,我們就要第一時間擔起責任、趕赴現場!”官旭華是這麼説的,更是這麼做的。

官旭華今年49歲,是湖北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研究所所長。2004年,官旭華博士畢業後進入湖北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成為所裏引進的第一名女博士。H5N1、甲流、H7N9……官旭華一直戰鬥在傳染病防治的第一線。

傳染病的暴發具有不可預測性,官旭華始終認為,傳染病防治工作要把功夫下在平時,“病毒傳播是靜悄悄的,我們都需要警惕。”上任之後,她首先完善了湖北省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同時通過3類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為湖北省培訓了70餘名傳染病防治的專業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官旭華曾經連續工作72個小時,又熬了十幾個通宵,有時候她剛回到家,一個緊急電話打過來便又立馬出門,“疫情就是考驗,我必須衝鋒在前。”

前期對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調查需要深入一線隔離病房。為防止病毒流出,官旭華做調查時帶進隔離病房的調查物件都不允許再帶出來,她將團隊成員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的人進入現場,將調查結果寫在紙質個案流調錶上,透過病房玻璃,病房外第二梯隊的人用手機拍照,再將照片傳給後方第三梯隊的人錄入電腦。

為節約防護物資,一套防護裝備官旭華一穿就是六七個小時,防護服內的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就這樣,她和她的團隊第一時間調查清楚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史、接觸史、就診史等諸多關鍵信息,為疫情研判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詳細而準確的流調信息。

除了完成傳染病防治研究所的日常工作,湖北省各地市州上報新冠肺炎疫情報告後,她也要前往現場調查。當相關地市州防控工作步入正軌,她又馬不停蹄趕回武漢。同事們怕她累倒,勸她不要這麼拼命,她説:“疫情一天不結束,我就一天無法安心睡覺。”

現在,官旭華團隊裏有75人,許多“80後”研�咳嗽幣丫晌歉桑ツ輳耐哦踴拐辛肆矯�95後”年輕人,“他們有的雖然沒有直接面對過傳染病防控工作,但是這次沒有一個人臨陣退縮。”看到團隊裏的年輕人在不斷成長,她感到很欣慰。

下一步,官旭華還要對人羣的血清抗體水平進行調查,以便了解不同人羣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從事了十幾年傳染病防控工作,官旭華感觸深刻,“我們對很多病毒瞭解得很少,人類要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戰“疫”一線的青春身影】張京臣:一時的疼痛不值一提

“張京臣被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咬了!”2月7日,一個消息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開,大家的心都被揪了起來。

“還好,還好,就是有點瘀青,稍微有點出血而已。”面對大家關切的詢問,仍然堅守在浙大一院隔離病房內工作的張京臣説。時間倒退回2月7日15:30,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5號樓4樓ICU,集中收治了浙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好全套防護措施,張京臣正在給一位危重症患者做治療操作,“這個患者51歲,本來就長得壯,下午剛剛拔掉氣管插管,精神狀態還不是很穩定”。張京臣介紹,雖然患者病情已經向好,但還是有點意識不清,人有點煩躁,儘管操作時另外兩個同事也在場照看,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可能是操作時他感覺不舒服,突然抬起頭,朝着我右上臂外側就是一口。”張京臣回憶,由於穿着防護服,戴着護目鏡和麪屏,視野受限,沒有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當意識到被咬了之後,他馬上把自己的手臂抽了出來。

“當時也沒覺得痛,同事幫忙安撫患者後,還是繼續順利完成了操作。”張京臣説,做完操作後,他就退出隔離病房,脱下防護服,發現手臂上已經瘀青,還有點出血。

聞訊趕來的趙雪紅和高春華兩位護理專家,急得一邊為他消毒處理,一邊關心他的身體狀況。“沒事,老師!我穿了兩層防護服,本身暴露風險就不高,衣服也沒有咬破。”他説,這個患者當天核酸檢測已經轉陰,“其實這個病人本身就在好轉中,這一下説明他恢復得還不錯”。他輕鬆地説。

1989年出生的張京臣,是浙大一院急診監護室的一名醫生,已經從醫5年。今年正月七年級上完一個大夜班,第二天一早就跟隨大部隊來到即將緊急啟用的浙大一院之江院區做準備,之後一直在重症監護室戰鬥。

“其實這樣的危險,我們日常工作中也經常碰到。”張京臣説,在給急診監護室的患者做操作時,風險同樣很大,曾經還有同事的指甲蓋被患者咬掉過,但只要患者平安健康,這些一時的疼痛也就不值一提了。

現在,距離這件事已經過去三週了,張京臣仍然奮戰在監護室。“沒事,事發後兩位護理老師處理很及時,後面也連續做過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的。”張京臣説,自己目前身體很健康,事情發生後家人和親朋好友都發來很多信息詢問。“本來也沒打算跟家人説,爸媽都是看到新聞後才知道的。”他説,跟家裏人做好解釋,他們也就放心了,只是叮囑他還是要保護好自己。匆匆結束了聊天,他走進房間做簡單休整,當晚11點,他的夜班才正式開始。

這次疫情中,這樣驚心動魄的事情隨時都在發生。為了更好地安撫患者,浙大一院早早關注到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組建了心理救援工作組,派出了精神衞生科醫生進入隔離病房,與患者談心、交心,讓陽光照進患者心扉。

【一線抗疫羣英譜】佘沙:心懷感恩支援“抗疫”

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讓一個年僅12歲的汶川女孩目睹了來自全國各地對災區人民的無私援助,如今的她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與同事們一起來到武漢,奮戰在抗疫一線。

每天清晨7點,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年輕護士佘沙一天的工作開始了,她跑上跑下,給各個病區核對分發藥品和設備,工作仔細而迅速。1996年出生的她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裏最年輕的一位護士,同時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汶川女孩。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時,她的家鄉汶川縣漩口鎮受災嚴重。

廢墟中那些冒着生命危險拯救生命的白衣戰士讓12歲的佘沙感動,從那一刻起,她的心中就埋下了從醫的種子。從四川省護理職業學院畢業以後,佘沙進入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成為一名護士。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四川組織醫療隊支援武漢,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第一批醫療隊佘沙沒有被選上,但她沒有放棄,堅持報名,直到2月2日終於如願以償跟隨着第三批醫療隊來到武漢。她説,這個時候她一定要挺身而出,因為她是汶川女孩。

來到武漢後,佘沙和同伴們入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這所重症定點醫院,佘沙負責協助總務和醫院感染控制的工作。她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守門員,她要為大家把好這道門,守好這一關。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葉曼護士長每天指導和分配工作給佘沙,1個月來,彷彿師徒的她們已經建立了深厚感情。

12年前,葉曼正是佘沙現在這個年紀,也是剛剛入職醫院的新護士,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後,她主動報名到科室成為一名志願者,堅守在一線,護理因汶川地震轉運而來的受傷患者。

在心懷感恩支援湖北的四川隊員中,既有像佘沙一樣自告奮的年輕一代,也有“才下火線又上戰場”的醫務工作者。45歲的劉之超1月底剛結束在海拔4000米地區的醫療扶貧工作,還沒回家,就立即請戰前往武漢抗疫戰場。

從1月25日到現在,四川省迅速集結1459名醫療衞生人員支援湖北,科學開展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目前,醫療隊共收治病人169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76人,治癒410人。

【一線抗疫羣英譜】攜手抗疫 一起回家

在抗擊疫情的一線,白衣戰士用行動傳承前輩精神,踐行着醫者仁心的誓言。而在防控任務繁重的基層社區,社區幹部們主動擔當,幫助居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攜手抗疫 一起回家

廣東醫療隊是最早抵達武漢支援的醫療隊之一,他們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漢口醫院最大的一個重症病區。重症患者離不開氧療,身高不到1米6,只有90斤的何麗娜,擺弄起跟自己體重差不多的氧氣瓶一點也不含糊。除了護理工作,何麗娜還要照顧患者的吃喝拉撒,這對剛工作不到兩年的她來説是個不小的考驗。面對困難,這個24歲的姑娘硬是憑着肯吃苦的勁頭挺了過來。

大年三十的下午,看到報名支援武漢的通知,何麗娜報了名,除夕當晚就跟隨第一批廣東醫療隊抵達武漢。何麗娜出生於醫生之家,有六位長輩都是醫務人員,醫者仁心是長輩們經常談及的話題。在武漢的這一個月,何麗娜真正理解了被需要的感覺。

何麗娜相戀兩年的男友張煜在荊州的洪湖市人民醫院支援已經半個月了。同為同事,如今又成了戰友。兩位戀人約定,攜手抗疫,一起回家。

守好社區的門 贏得勝利

醫護人員奮不顧身搶救患者生命,社區幹部也在想方設法解決居民困難。今年33歲的彭婧是武漢市武昌區徐家棚街道水岸星城社區書記,前幾天,武漢市結束集中拉網式大排查後,彭婧所在的水岸星城社區實行了24小時封閉管理,為了讓小區居民正常生活有保障,她承擔起了幫老人買藥的任務。藥終於買齊了,沒想到剛回到小區門口,又來事了。

安撫好居民後,彭婧和同伴趕緊把買到的藥分好,挨家挨户送藥上門。

彭婧所在的社區一共有4383户,11028人,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1名。彭婧一天大約要接打上百個電話,一天只能睡5個小時。但她和同事們通過組建網格羣、業主羣、招募志願者等方式擴大了為居民服務的隊伍。

操持着社區的各項工作,彭婧住在隔離酒店裏已經一個多月沒回過家了。

【一線抗疫羣英譜】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醫生王毛毛——新增的38個微信好友

“咱們加個微信吧!”

2月19日,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王毛毛拿出手機,通過“掃一掃”添加了一位50多歲患者的微信。他説:“以後叫我毛毛就可以了。我要是下班不在病房,有什麼問題發微信就可以。”

到達武漢抗擊疫情不久,王毛毛就發現,由於管牀醫生不固定,雖然面對面接觸,但都是全副武裝,患者看不清臉、叫不上名,很難跟同一名醫生持續交流病情。

“怎樣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了與患者建立穩定、連續的溝通,他添加了所負責的38名患者的微信,方便他們及時找到自己。

2月10日,轉院至火神山醫院以來,雖然得到了精心治療,但患者文女士還是時常有些焦慮:病情到底如何?什麼時候能做核酸檢測?什麼時候可以出院?毛毛教授在微信中耐心地為她分析病情,解答了她的疑慮。

“毛毛教授,我昨晚有點冒冷汗,今早起來還有點頭暈……”他趕緊回信息:“輕微頭暈不要緊張,我昨天夜裏看了下,你的生命體徵都挺平穩,安心治療啊……”

微信裏的好友越來越多,王毛毛下班後花在看微信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有文字留言,也有語音留言。上下班往返途中,毛毛教授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微信仔細看一遍,並耐心回覆。“我希望患者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我。”他説。

記者採訪時,即將出院的文女士給毛毛教授發來了一條微信,這次不是諮詢,而是感謝:“正是有你們的日夜守護,才有我們的今天!謝謝您,毛毛教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qg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