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漢朝李廣簡介 (薈萃精品多篇

漢朝李廣簡介 (薈萃精品多篇

漢朝李廣簡介 (薈萃精品多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本站的小編精心為您帶來了漢朝李廣簡介 (薈萃優秀7篇,如果能幫助到您,小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一

李廣的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説:“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户侯那還在話下嗎!”從這件事來看,皇帝還是很看重他的。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着對皇帝説:“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鋭之,不可長葆。”

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裏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説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

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説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説:“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裏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説:“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樑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説:“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着説:“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説:“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説:“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説:“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衞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衞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衞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衞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衞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衞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

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衞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衞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説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樑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樑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小的時候李廣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將軍,主要原因呢是因為國小中學裏學的詩詞裏有好幾首都是歌頌他的,他身上似乎被籠罩了一層神話般的色彩,很多人説他是對外作戰的大英雄,説他戰無不勝,嚇的敵人不敢進犯自己守衞的國家。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

這是我最早接觸的一首寫李廣的詩,國小的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寫漢朝的將軍,叫李廣,射箭技術很高,百發百中,他的臂力很強,晚上打獵的時候以為有老虎,驚嚇的時候射出的箭竟然射進石頭裏進去了,侍從們拔都拔不出來,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這個人太神了。射箭把石頭都射穿了真厲害!

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裏寫的也是李廣將軍,漢朝的敵人匈奴都非常懼怕李廣,稱他為“飛將軍”,而飛將軍確實名副其實,在他對匈奴作戰的生涯中,李廣從雲中,雁門,代郡打到漁陽,右北平。幾乎所有有匈奴人出沒的地方李廣都擔任過當地的太守。所謂功勞甚大,對維護漢朝的邊疆有重大的作用。

漸漸的終於知道了更多關於李廣將軍的事情,而他身上的光環呢也一層一層的逐漸剝下來了,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李廣為報在被貶官時被小官侮辱而在復任後殺之泄憤的事情,有他在漠北之戰中出任偏師,卻迷失道路錯過決戰,不堪刀筆吏的侮辱而自殺。

“李廣難封”,是説李廣打了一輩子仗戰功頗著,卻一生都沒機會封到侯爵,而同期與他一起作戰的將軍甚至比他晚了很多年才初戰的將軍們如衞青一戰封侯甚至一門四侯,現在終於知道了李廣為什麼封侯不到,很多古人説李廣封侯不到是以為他個人原因所致,説他曾誘殺匈奴投降的俘虜(此事有確實記載),而殺降在古代是向來稱作不義,是將軍的忌諱!還有李廣在漢朝首次主動出擊匈奴的作戰中被匈奴人集中主力包圍,差點被活捉導致他戰後被剝奪軍職,貶為庶人,就在他貶為庶人的時候心情鬱悶外出打獵才有了“林暗晚驚風,將軍夜引弓”這樣千古流傳的名句,而打獵歸來的時候由於已經深夜,城門已經關閉,李廣想耍大牌憑自己的名氣和地位進城不得,被城門尉關在了城外過了一宿,還被城門尉羞辱了一頓,結果李廣再復職後就殺了這個人,可看出他心胸還是比較狹窄的,不會合光同塵,沒有包容萬物的胸襟。

我看呢,上面説的都有一定道理,不過更主要的是他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時候,那個時候漢朝的國力不強,國策採取對匈奴和親換取和平,對外作戰採取被動防禦被動應戰為主要策略,所以漢朝的將軍門在那個時候是很難與匈奴人真刀實槍的大幹一場,而從秦朝開始的中國古代封建帝國,每一個朝代的將軍除了皇親國戚其他人都是以軍功才能封侯,軍功以斬獲首級數量來論。你打一戰擊潰了敵人沒有斬到多少首級的話是差不多相當於沒有軍功的。所以李廣難封是有道理的。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更不幸了,漢朝開始對匈奴反攻,李廣本來是有很大機會的,可惜既生瑜,何生亮。這個時候漢朝出現了兩個絕代將領,在中華軍事史上佔有濃厚筆墨的兩員大將,衞青和霍去病!衞青雖是騎奴出生,但他姐姐衞子夫是當時的皇后,漢武帝為了發展外戚的勢力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全力培養衞青,每次作戰都將衞青放在匈奴人主力出沒的地方,衞青也不付重望,一戰襲擊了匈奴人的聖地,斬首800多級,一舉功成!從而確立了在漢軍中的領袖地位。李將軍從此只能做戰略牽制作用,或者為了配合主力而去防守一些重要的城市。可憐!

所以呢,一個人要想成功,自己本身的本事那是避不可少的,但是機會和運氣呢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才有可能造就一位成功的人物,一位被後世永遠敬仰的偉人!可惜李廣不是!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今天背了這首王昌齡寫的《出塞》,文中的飛將指的是西漢時代的李廣。我不由得想起了有關“李廣學箭”的故事。

李廣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衞國家,可他的武力樣樣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學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廣一晃,李廣的眼睛眨巴了幾下,吉疾對他説:“你還是回去吧。什麼時候,你能目不轉睛再來找我。”

李廣回去練了一年,終於能目不轉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樹,讓李廣一眼數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樹葉數,再來找他。

李廣又回去苦練了兩年,終於能數清百步之外的樹葉數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條蜈蚣掛在牆上,讓李廣數清楚蜈蚣的腿數才來找他。李廣回去後,又苦苦練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後,他還抓蚊子數蚊子的腿。三年後,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為徒。

吉疾終於收下了李廣。把自己的'渾身解數都教給了李廣,最後李廣成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讀完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廣的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廣中途就放棄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飛將軍,也就沒有“但使龍城飛將在”這樣的詩句了。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四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曾隨皇帝出行,衝鋒陷陣抵禦敵寇,深得文帝賞識。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户候豈足道哉!”在文帝看來,若生在高祖時代,李廣當個萬户候不在話下,可事實是:李廣難封。

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個才氣無雙、能搏虎射石的將才怎麼就終未封侯卻含恨而死了呢?細觀史書,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漢軍才能酣暢淋漓地與匈奴打幾場。可是漢軍的作戰策略經年不變,長久下來連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幾分,若想打幾個漂亮的勝仗,靠蠻力是不行的。可要命的是,一腔熱血的李廣仍是囿於俗招,沒有多少變通。與整日草場馳騁、與馬為伍的匈奴軍隊硬碰硬,結果可想而知。若有當年上郡追擊匈奴射鵰人偶遇敵軍數千騎兵之時的機敏,有當年下馬解鞍騙得匈奴兵撤走時的冷靜沉着,又怎至於接連失利,履戰敗北?

自恃勇猛不知變通,這是其一。其二,性格所致,李廣的性格算不上輕狂,也算不上放曠,有種武夫的倔勁,越老越倔。雖兩鬢斑白,仍再三請求隨衞青、霍去病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經不起請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將軍,可這一去,有去無回。顧其年老,大將軍衞青命令李廣與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可李廣不幹,先是要求改調令,後滿心惱怒地帶兵出發,因迷路導致計劃落空,回到軍中以自刎謝罪。迷路並沒有錯,可試問——一個惱怒的將軍能對尋路抱有多大的認真?一個臨死仍怪天意卻從未發現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論識與不識都為此落淚嗎?將失敗歸咎於天意,便是其三。

李廣如此認為,後世亦如此認為。王維就曾言:“衞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緣身數奇。”可是打仗靠的是實力,有沒有運氣是次要的,有沒有膽謀才是重中之重。後世文人多以李廣自喻,這真是大錯特錯。李廣之所以難封,其四,便是無才。

對此惟有少數人看得最清,黃淳耀便是其中之一。他説:“李廣非大將之才,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王夫之也説:“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文。”什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麼“惜哉名將,天下無雙”,如果武帝時代漢軍裏全是這般才能的將領,還談什麼橫掃匈奴一雪前恥,還説什麼治世千秋大漢煌煌。

李廣難封,是史實,也是事實。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五

李廣是西漢名將,在漢武帝時是有名的將軍。他多次打敗侵略軍,因為他行動快,忽來忽去,讓人摸不着頭腦,所以侵略軍給他起了個外號“飛將軍”。

飛將軍有一對濃濃的眉毛,形象像個倒“八”字,長着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習武讓他練就了射箭百發百中的本領。他頭帶頭盔,身穿盔甲,英姿颯爽的騎在戰馬上,侵略軍聽到飛將軍的名字時,就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李廣小時候就立下了長大後保衞祖國的志向,所以他從小開始拜師學武練箭,可是箭術一直沒有進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為師,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吃盡了苦頭。他聞雞起舞,不懼寒冬臘月,盛夏酷暑,終於練成了每箭必中,箭無虛發的本領。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李廣帶軍巡邏,路過一片樹林,發現草叢中影影綽綽影蹲着一隻老虎,他連忙拉弓射箭,“嗖”的一聲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廣發現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來,李廣將軍真是力大無窮啊!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第一,李廣精於騎射,作戰勇敢。中石沒鏃表現了他的射藝精湛,在上郡遭遇戰,在雁門被俘後又脱險,在右北平之戰中,無一不彰顯他的騎射之精湛,勇敢無畏的名將風采。

第二,正直廉潔,為人低調,李廣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

第三,仁愛士卒。在戰場上,每遇到缺水缺糧的地方。將士不全喝過水,他就不過去,將士不全吃過飯,他就不吃飯,士兵都願意跟隨他打仗,在他的領導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訥口少言,與人在一起的時候就在地上畫陣勢,比賽射箭

第五,行事簡便,獨具一格,在出擊匈奴時,他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是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紮,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也很簡單,和程不識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他的部隊也沒有因此受到危險

第六,善於觀察、機智敏捷,處變不驚、指揮從容、在出兵雁門攻打匈奴裏被俘,他選擇裝死,再瞥見旁邊一少年有一匹好馬,便突然躍身跳上少年的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戰時,他讓士兵解下馬鞍,把馬放開,隨便躺卧,讓匈奴兵以為他們是誘敵之兵而不敢輕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時,匈奴猛烈攻擊,箭如雨下,在漢軍的箭將要用盡的時候,李廣命令士兵拉滿弓而不發箭,自己親自用強弩射殺對方裨將,使得對方攻勢減弱,

第七,忠心愛國,鞠躬盡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邁時仍想為國殺敵

當然人無完人,他也有他的缺點

斬殺霸陵尉表現了他的心胸狹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同時還有一些衝動,在聽了中貴人的説辭就帶着一百多騎急追射鵰人。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七

小時候看小人書時就知道漢朝有個飛將軍李廣,還知道有個被劉邦拜為大將的韓信。韓信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更廣泛,母親是個家庭婦女,也知道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時候看小人書只是看熱鬧,知道李廣的箭射的好,一次李廣打獵,把一塊石頭看成老虎,一箭射去,箭頭都射進石頭中,可見李廣功力之深。小人書還有韓信從市井無賴胯下爬出來的畫面,一市人都在嘲笑韓信膽怯。這是多麼侮辱人,使人羞愧的場面。那時覺得韓信是一個被人經常欺負的“窩囊廢”;雖説韓信後來被拜為大將,但對他從無賴胯下爬出來的陰影總也揮之不去。成年後,司馬遷的《史記》是必讀的史書,看史記你會不知不覺被司馬遷帶進幾千年前的場面,你會為一些宏大、壯烈的戰爭場面時而振奮時而歎息,有時又會為一些人物的冤屈、悲壯而掩卷扼腕。這真是“台下看戲,替古人擔憂”。

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給與高度評價:“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户侯豈足道哉!”這是説李廣生不逢時,假如早幾年跟隨漢高帝劉邦打天下,被封為‘萬户侯’是沒問題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是説李廣因為迷路而延誤軍期,不願為此再吃官司而自殺了,全軍知道了此事都哭了,老百姓聽説了,知道不知道的、老的、少的都為之垂淚。“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司馬遷在最後把李廣比喻為“桃李”,“桃李”不會説話,但花的芬芳美麗和果實的甘美,引來的人把樹下都踩出小路來。唐朝詩人也贊李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一生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但總沒達到“封候”的標準,而且他一生悔恨的事是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個羌人。李廣因征戰失利,被免了官職,一次夜間外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禁止通過,被迫留了一宿。《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李廣因為被免了職,他的隨從通報:“這位是原李將軍”,霸陵尉不買賬:回答:“就是現在的將軍也不準夜行,更不用説是原來的將軍了!”這個霸陵尉雖説喝了點酒,但他也是在執行公務,是按制度辦事,按説也無可厚非。但李廣卻耿耿於懷,在重新啟用任右北平太守時,趁機把這個霸陵尉帶到右北平斬首了。筆者未解的是:令匈奴聞風喪膽、數年不敢近右北平的“飛將軍”,何致如此心胸狹窄?!定要將一時因喝了一點酒,得罪於他的霸陵尉置之死地而後快!這是典型的“公報私仇”,我們沒法去推測李廣的心理活動,司馬遷也沒對此事作更多地評論,但李廣如此狠毒的報復心與他的英雄形象着實不符。但也有人非常寬容的説:“對於一個安邦定國,保衞邊疆的英雄來説,沒有必要計較李廣他的這一點點人格瑕疵。”是的,李廣保衞邊疆是為了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可對於霸陵尉來説,卻是家破人亡了,他的妻子怎麼想?他的兒子怎麼想?他的父母可怎麼過?!

相比之下,韓信倒是一位知恩圖報,恩怨分明的人。在他建立赫赫戰功,被封為“楚王”後,立馬派人找來當年給他飯吃數十天的一位漂洗絲絮的老婦人,賞千金。也找來了曾經給韓信飯吃數月之久,卻因妻子阻撓沒堅持到底的一位“亭長”,賞百錢,並狠狠訓斥這位亭長做好事不做到底。這一點我覺得韓信做得有點過,你白吃白喝數月了,什麼時候是個頭!也難怪亭長妻子不耐煩了,畢竟大家吃碗飯都不容易。韓信更找來了當年使他“胯下受辱”的那個少年;憑韓信“楚王”的地位和權利,殺一個當年曾侮辱他的人,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要比李廣殺霸陵尉程序簡單的多,並且韓信受到的恥辱遠遠大於李廣被霸陵尉留置一宿所受到的怨恨,理由也更充分。但是,韓信並沒殺這個人,反而給他安排了一個“楚中尉”的職務。韓信和他的部下説:“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由此看來,韓信的胸懷氣量遠比李廣大的多,韓信在窮困潦倒時就能夠審時度勢,全面長遠的看問題了。

楚漢相爭,形勢處在相持階段,當時韓信是齊王,手握重兵,韓信如果傾向劉邦,項羽就會失敗,如果傾向於項羽,劉邦就會失敗。項羽派人説服韓信,要韓信自立為王,不偏不向,使全國形勢行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韓信對劉邦感恩戴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這是説韓信以為:我在項羽手下時只不過擔任“郎中”的小官職,是一名護衞,我説的話沒人聽,計策也不被採納,所以我就投奔到劉邦這裏來了。劉邦任命我為上將軍,統領數萬部隊,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言聽計從,才有了我的今天,我要是背叛了劉邦,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會聽從你沒的勸説,請為我謝謝項羽。

有道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從韓信千金謝“漂母”,和對策反他的人的對話中不難看出,韓信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他對劉邦的知遇之恩的回報,是幫劉邦打下漢朝四百年的基業。韓信雖然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卻在全國平定,人心思治的情況下陰謀叛亂,被呂后處死。我們只能説韓信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而不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否則,繽彩紛呈,斑斕壯闊三國演義的故事,就不是東漢末年,而是西漢初年了!

我們且不去評論韓信的功勞和最後的下場,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裏已經對韓信充分的肯定和極大同情,韓信在對待給自己飯吃的“漂母”知恩圖報和對侮辱自己的少年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的做法,兩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千古美談。“天下熙熙,為利而來;天下攘攘,為利而去”,市場經濟在追逐“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大力提倡“知恩圖報”的美德,放寬我們的胸懷,多一分寬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5z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