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安史之亂禍首安祿山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安史之亂禍首安祿山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安史之亂禍首安祿山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安史之亂的故事影響 篇一

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方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范陽,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當時方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當中以河朔三鎮為甚。此一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温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後當朱温廢唐哀宗,建立後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

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隋唐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叛軍“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西安或者洛邑。

財經上,華北經濟因此而殘破,經濟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戰亂主要蹂躪黃河中下游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產大受破壞;相反,安祿山軍隊雖也曾想攻打江南,擴張勢力範圍,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名臣死守睢陽,使南方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中原之上。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借兵,回紇自持憑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的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

安史之亂的影響 篇二

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户,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説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幽州,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李正已,宣武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三、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鋭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户口大量減少。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户籍上的農民,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賦”。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這些叛亂雖説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着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峯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衞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説,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説,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説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安祿山是哪裏人 篇三

對於安祿山的身世比較的複雜,要追究起來要扒的關係可能會比較多,所以需要一層一層的細細的深挖。

首先安祿山原本不是姓安的,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族的一個巫師,安祿山的父親死了之後,安祿山的母親就常年帶着安祿山生活在了突厥,之後安祿山的母親就嫁給了突厥的一位將軍安波注的哥安延偃。後來這個家族也破散了,安祿山與幾個安氏的兄弟逃到了徒具,於是就和他們結為了兄弟,這個時候安祿山才開始真正開始姓安。

這才是安祿山身世的一部分,但是因為安祿山之前的身世都無法考證,所以後世瞭解的也不多,只是大概能夠猜測到安祿山的父親是一個姓康的湖人,很早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留寫了安祿山和安祿山的母親一起生活。

而且安祿山的母親早年間多年不育,所以就到了扎犖山去祈禱。不是不久之後就感情生下了一個名字,所以就叫扎犖山,而且這個扎犖山被突厥人尊為戰鬥之神。這些大概都是安祿山自己後來編撰的,戰鬥之神大概就是為了表彰自己的功績,令安祿山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而且安祿山欲取李唐江山而代之,總需要一些好聽的背景,讓自己的謀反聽起來更加的,名正言順些,這個習慣歷朝歷代的謀反者都有。

要準確説起來的話,安祿山應該算是營州人,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朝陽人。

安祿山生平簡介 篇四

安祿山是唐朝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安祿山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在突厥族裏,原名本姓康,名軋犖山。後來軍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親為妻,安祿山也就改姓安了。

後來安祿山驍勇,被張守奎收為了義子,在公元740年的時候,被任命為平盧兵馬使。唐玄宗設置了平盧節度,安祿山代理平盧節度使,所以也就能夠上朝面見唐玄宗,因其巧言令色,也深得唐玄宗的喜愛。之後安祿山巴結上了楊貴妃,讓楊貴妃收他做了義子。公元747年,安祿山被提拔為大夫,此後平步青雲。公元751年,安祿山進宮向唐玄宗請求擔任河東節度,唐玄宗就授給了他。

後來安祿山密謀叛亂,在范陽州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做堅守范陽的部署。楊國忠多次和唐玄宗説安祿山會叛亂,但是唐玄宗卻沒有重視起來。

公元755年的時候,唐玄宗再次召安祿山進諫,這一次安祿山以患病為名,沒有來上朝。同年十一月,安祿山就在范陽起兵造反了,這一次的造反就是被稱為安史之亂的唐朝最大的叛亂了。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叫燕國。

安祿山視力本來就很差,起兵之後基本上就已經失明瞭,連穿衣都要人服侍。因為安祿山的為人暴虐,所以就被他自己的大臣和兒子安慶緒給密謀殺死了。

安史之亂的故事 篇五

天寶十載(751)二月,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統領邊兵近二十萬。安祿山刑賞己出,日益驕橫,又看到天下武備鬆弛,遂萌生篡奪最高權位的謀反之心。四月,南詔叛附吐蕃,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征討。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眾,鮮于仲通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又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大食戰於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東南江布爾),唐軍又敗。

十一載(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楊國忠繼任宰相,兼領四十餘使。從此,國忠專決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頤指氣使。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共十五萬兵馬,號稱二十萬,反於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聞訊,當即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在東都洛陽募兵六萬,守衞河陽大橋(在今河南孟縣南)。接着又以金吾衞大將軍高仙芝率京師五萬兵,屯駐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西北)。十二月,安史叛軍佔領東都,封、高二將退守潼關。不久,唐玄宗誤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讒言,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進駐潼關。這時,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別在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的率領下,擁有兵士二十多萬,切斷了范陽與東都之間的交通,使祿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載(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部從井陘(在今河北井陘西北)東進,會同顏真卿部經營河北。真源縣(今河南鹿邑)令張巡率軍民堅守雍丘(今河南祀縣),多次擊敗叛軍,確保江淮不失。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楊國忠的嚴厲威逼下,被迫出兵。結果,兵敗靈寶,潼關失守,叛軍突破潼關險隘,向長安逼進。六月,唐玄宗與楊貴妃、楊國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連同禁軍將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門,向蜀地逃竄。行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境內),禁軍譁變,殺宰相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戴下,北上靈武(今寧夏吳忠西南)。七月,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八月,肅宗將郭子儀和李光弼部從河北召至靈武,並聯合回紇騎兵,準備開展大規模的反攻。

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和回紇騎兵收復長安。接着,又收復東都。安慶緒退守鄴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幹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調遣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等九節度使率兵六十萬,進討安慶緒。又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協調和指揮戰事。十月,唐軍進圍鄴城,安慶緒向留守范陽的叛將史思明求救。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萬赴援,與官軍在安陽河北相遇。雙方未及布捙,大風突起,飛沙走石,天地晝晦,兩軍將士大驚,官軍向南潰逃,叛軍向北撤退。不久,史思明率部來到鄴城南,安慶緒出城慰勞,被思明執殺,叛軍返回范陽,思明自稱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軍南下,攻佔東都。次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即帝位,改元顯聖。寶應元年(762)四月,唐肅宗病重彌留。張皇后與越王李系密謀,企圖誅殺專權宦官李輔國,事泄被殺,肅宗驚嚇而死。

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領諸道唐軍和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北逃范陽。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附近,由於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其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相繼投降,先後被任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鎮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

安史之亂簡介 篇六

中文名稱:安史之亂

參戰部隊:唐朝,安史叛軍

戰爭結果:唐朝獲勝,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地點:中國北方

人物:李光弼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安祿

安史之亂的故事背景 篇七

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壯大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屢次開疆拓土,先後討平東、西突厥、高句麗等,使初唐時期建立一個很遼闊的邊境。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軍事與行政的統合使得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室隱憂。

安祿山後代 篇八

安祿山原本是胡人的後裔,他的父親是本姓康的胡人,而母親則是突厥的一個巫師,所以安祿山其實是少數民族的。

安祿山被自己的嚴莊和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之後,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不久之後就被平亂了。所以李唐的子孫繼續當了大唐的皇帝,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把一個造過反的的子孫留在這個世界上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出意外的話安祿山的後代是沒有人能夠活下來的。

就史書中有記載的幾個安祿山的兒子是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的,兒子都這樣了,孫子也就都差不多了。李唐宗室女榮義郡主嫁給了安慶宗為妻子,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後,安慶宗最後的結局也是被唐玄宗給賜死了。

安祿山稱帝之後安慶緒就被封為了晉王,但是安慶緒也是殺死安祿山的元兇之一,與嚴莊等人密謀殺了安祿山之後就自己當了君主。之後安慶緒在與唐軍的對陣之中接連敗北,儘管以死相拼也不能挽回叛亂軍的頹勢,後來退出了洛陽,逃亡到了鄴城。之後史思明收編了安慶緒的部隊,被史思明用絞刑給殺死了。

安祿山的第四個兒子,名叫安慶和,公元756的時候被封為了鄭王,在公元758年的時候被唐肅宗給處死了。就算曆史上沒有記載,我們也大致能夠想到,安祿山的兒子落在了唐朝皇帝的手裏,八成是沒有什麼好結局了。所以安祿山的後代,大概是沒有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wn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