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學生考證:大學生需要考哪些證通用多篇

大學生考證:大學生需要考哪些證通用多篇

大學生考證:大學生需要考哪些證通用多篇

聚焦大學生考證:利弊與對策 篇一

造成大學生“證書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層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層面的原因,更有學生自身的因素。

(一)社會原因

高校的擴招政策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制度是大學生“考證熱”迅速上升的原因之一。隨着智能時代的來臨,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僅有學歷的要求,更注重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崗位需要有證明自己能力的憑證,於是大學生紛紛通過考取各類證書作為個人能力的證明。同時,現有的證書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證書考試市場的混亂。

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也是造成大學生證書熱的原因之一。用人單位出於節約培訓成本、招錄後馬上就能夠創造效益的考慮,在招聘中體現擁有職業資格證書者優先,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對資格證書的追逐,以考證方式來增加就業的砝碼,推動形成了“證書熱”。

(二)高校原因

1、辦學缺乏特色,專業設置不盡合理,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需求不一致,供需錯配,專業課教學實踐比重較小,對大學生缺乏有針對性的實踐能力培養。用人單位既注重學歷又看重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這樣,造成大學生對就業的心理落差,只好通過考證來證明自身的競爭力。

2、缺乏對大學生有效的就業輔指導。當前,高校就業指導的行政部門缺乏就業指導的專業人員,就業指導投入經費較少,指導內容也只限於信息發佈、協議辦理等一般性事務的處理,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的指導作用較弱[3]。

(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1、認知的偏差。

(1)證書帶來機遇。認為證書數量和就業發展成正比,證書越多,將來發展道路就越寬。多一個證書,就多一份就業選擇。有的學生,見證就考,立志要拿證拿到手軟。但他們只是為了“證”而“考”,對所涉及領域的知識瞭解不深,更談不上興趣。

(2)有證總比沒有強。認為多一個證書,就多一個機會,多一個證書,就比別人多一些優勢。多一張證書,就多一項求職的籌碼,考證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有了證書就有了競爭力,但其實真正的競爭力不是證書的多少,而是專業能力的高低。

2、考證的盲目性。

(1)從眾心理。許多大學生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職業規劃,看到周圍同學都在考證,自己也盲目追隨,對於考什麼證,哪些證更適合自己不加考慮,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買來許多無用的證書。

(2)追求熱門行業的證書。許多大學生因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夠熱門,就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熱門職業的排行榜,以此來確定取的證書類別,將自己的“冷”包裝成“熱”,忽視自己的專業及興趣愛好。由於考證,逃課在大學裏已是司空見慣,甚至出現證沒考多少、專業課也沒學好的狀況。

3、出於興趣、提升能力。部分大學生考證是出於對專業的愛好,也希望從事本專業領域的工作。有些學生大學聯考時未能錄取到自己滿意的專業,也有些學生雖然選擇自己滿意的專業但後來發現對自己專業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希望通過考證改變自己的專業,通過考證對新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來拓展專業領域,把考證、職業規劃、就業與實現自我價值有機結合起來,為將來參加社會提高競爭力。

引導大學生合理考證的建議

通過對當前大學生的考證現狀和原因分析,如何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有目標的考證,離不開社會、學校積極的引導。

(一)社會層面

改善宏觀管理。通過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部署,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對非熱門專業學科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促進各學科相互協調的發展。健全證書考試及管理制度,解決證書頒發機構錯綜複雜、考證管理混亂的現狀。同時,加強對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管理,建立以職業技能為主的用人單位和人才評價制度,改變“唯證書”的現象。

用人單位轉變觀念。破除把證書作為招錄人才重要條件的門檻,改變一來就能進入角色、不願付出培訓成本的觀念,更多關注學生能力和發展潛力上,不要只盯在各種證書上,為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二)高校層面

深化教學改革。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動態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及時調整招生規模和人才培養方案。各高校結合專業特色,調整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專業,重點培育特色優勢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開設一些與考證內容相關的選修課程,促進證書培訓的規範化。鼓勵符合條件的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使他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獲得資格和能力證書。

密切校企合作。搭建社會實踐平台,強化創新創業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大賽以及其它創新創業大賽,增強創業就業能力。建立校內資源共享機制,構建高效的實驗教學平台和實踐育人平台;加強與用人單位合作,健全人才培育機制。

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設立大學生創業部,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場所、創業基金等服務,促進大學生在學習之餘開展創新創業。

加強院校間資源共享。建立院校間資源共享互助制度,便於學生及時瞭解多元化就業信息,共同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三)學生層面

做好就業規劃。大學生要針對人才需求,針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通過參加實踐訓練、社會實踐、“互聯網+”等一系列大賽和活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

打造核心競爭力。證書多並不代表能力強。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是核心專業技能、內在品質和敬業精神。要制定提高能力素質的方案,掌握過硬的技能,比擁有更多證書,更有競爭力。

轉變觀念提升認識。證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端正考證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認真分析自己的特點優勢,明確職業定位,有意識、有計劃地參加考證,理性考證,杜絕盲目跟風。

聚焦大學生考證:利弊與對策 篇二

大學校園裏,最怕不懂亂考證,亂考證還不如談戀愛。起碼談戀愛目的明確,還能收穫一段美好的校園愛情!

但是亂考證,卻是一件沒頭蒼蠅般胡亂撞牆的事情。你以為多一張證就多了一條路嗎?有這樣“病急亂投醫”的時間,不如好好靜下心來想想:

證書——真的物有所值嗎?

其實很多同學在考證書時,大多數考慮到的是今後的就業問題,大家都覺得證多好就業,當然這一做法不置可否,可是單純的將證書看做一個就業的途徑,而不去關注在考證的過程中能學習到哪些技能,這樣的考證真的是物有所值的嗎?

只是為了考證而考證,這樣的大學四年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用人單位——真的任人唯“證”嗎?

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想要在快速的時間內找到適合公司所用的人才,所以只能通過任人唯“證”這種簡單化的手段來挑選人才。當然,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很多證書無法等同於實際能力。

企業一味的追求證書,這或許只是短暫的,一些外企如今重能力輕證書的做法就説明了這一點。

社會在不斷髮展,我們始終要去適應社會,社會在考察人才方面逐漸由不理性轉向理性。而我們,還要繼續跟隨社會原有的不理性而越陷越深嗎?

書並非“多多益善”!

很多大學生認為,拿到了職業資格證書就等於拿到了“就業通行證”,並且篤信證書“多多益善”。

職業資格證對大學生找工作的確有一定幫助,但通常並非企業招聘員工的首要標準。HR在看一份簡歷的時候,最關注的內容往往是“工作經驗”,相對於職業資格證書,工作經驗更能反映求職者的能力。所以,相對於一味熱衷於考證,多積累一些實習實踐經驗對找工作的幫助會更大。

所以與其耗費大量的精力去考證,還不如多去單位實踐實習,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大學生應該有較早的職業規劃,需要的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考一兩種,做到有的放矢。

興趣很重要,選擇要慎重

目前,從證書的類型看,對大學生找工作有幫助的證書大致分為三種,一是與自身專業緊密結合的對口證書,二是通用型證書,如外語和計算機等,三是技能型的證書,如網絡編程、網頁設計等。那麼怎樣做到“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專注?

什麼都不考慮清楚,什麼證熱就考什麼證,一頭栽進考證大軍中,這是非常膚淺的人生態度。一言以蔽之:選擇要慎重,目標要長遠。

證書只是你的輔助手段,就像是一場選美,證書只是一雙華麗的水晶鞋,卻不是你的 全部,只能點睛,不等於高分。那些拿到了你羨慕不已的offer的人,一定不是因為證書比你多,他們同樣也在用心準備面試、研究公司信息、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然後才能找到滿意的實習和未來。

聚焦大學生考證:利弊與對策 篇三

一、大學生考證的正面效應

1、促使高校創新體制,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大學生積極參加考證,反映出他們一方面有一種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增強實際工作能力的緊迫感,另一方面,希望學校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必然會反過來促使學校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推進教學改革,使之迅速適應社會需要的合理要求。同時,大學生的這一行為表明,他們不僅認同了改革的就業制度,並主動以自己的行動配合、支持這一制度的實施。由於大學生以他們特定的角色和特有的方式積極參與這一改革實施,無疑有利於這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2、有助於促進學生自身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促使其開發自身的潛能

“考證”是大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需要的一種主體行為。大學生為了不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被淘汰,成為一名勝利者,再不能按部就班,僅僅只是按課表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需求。“考證”作為大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需要的一種主體行為,大大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增強了其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完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自身的含金量。而幾乎所的用人單位也都不否認通過考證能夠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認為有“持證優先”促進了經濟秩序的規範,推動了我國人才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

3、有助於知識結構的改善,在當前有利於自主擇業

現代大生產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既要懂經貿、外語,又要懂計算機、信息科學,還要在管理、公關、決策、諮詢等方面有一定的才能。當前培訓、開考的證書類型較廣,內容也比較新,如果選擇得當,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改善可以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4、提升人文水平,向學習型社會轉變

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社會羣體,他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對學習的巨大熱情在全社會有很大的示範性和號召力,他們言行舉止會有意無意中對其他社會羣體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全社會的學習氛圍不斷濃厚。

二、大學生考證的主要弊端

1、影響正常學業,干擾學風建設

有的學生為了考證,“身在課堂,心繫證書”;有的學生專業思想本來就不牢,現在見到這些熱門證書,自然移情別戀;有的學生連規定的課程難以學好,卻也盲目從眾,勉為其難;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繳了學費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同時,“考證”內容往往是學生熟悉的知識領域,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可以説,他們獲得的每一個證書,都是以犧牲正常學業為代價的。事實表明,學生這種缺乏引導的“考證”並無助於學風的真正好轉,如任其發展,還會將學風引入新的歧途。

2、導致畸形的人才錯位現象

由於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並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國家社會、經濟對人才的諸多需求,如國家重點項目、文化教育、基礎學科和高新技術,以及邊遠地區、某些艱苦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就難以在人才市場得到充分地反映。如果一哄而起湧向涉外、經濟和法律等領域的熱門專業去大考其“證書”,必然會導致畸形的人才錯位現象,造成國家人才培養的嚴重浪費。

3、“考證”大多注重理論的考察而非實際能力的考察

大部分證書都採用筆試的方式(外語口譯除外),既然是筆試,其考察的內容只能以理論為主,而在實際操作中,只懂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長沙乘風廣告文化傳媒公司曾招聘過一個有CPA(即註冊會計師)證書的應屆畢業生,事後發現,他雖然理論知識紮實,但實際工作能力較弱,連作賬都不會。可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取得證書,往往只是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差距甚遠。證書並不一定能反映學生的實力,有時反而掩蓋了背後“虛弱的實力”。

4、誘發學習上的實用主義和個人功利主義

大學生考證看重的是證書的市場效應即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增加競爭的籌碼和被錄用的機會,而對“考證”是否影響正常學業,是否有利於構造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否有利於自我完善,則並不在意。這種學習上的實用主義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認為學習的目的並不在於尋求客觀規律,獲得真知,而只是為了取得一種謀生的手段,或者説得到一塊敲門磚。這種以是否能直接獲利而決定學習內容取捨的學習上的個人功利主義,對大學生成才是十分有害的。

5、人才培養費用高額飆升

美國教育經濟學家亨利萊文指出“教育過度”具有三層含義:一是勞動者相對於其受教育程度,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過教育者不能實現其對於事業的期望。三是工人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當前的現實是,一些行業人為拔高學歷和證書要求,致使人才培養陷入考證和培訓的“怪圈”,人才培養費用高額飆升,教育成本令人咂舌,有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考證經濟每年超3000億。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力資本上“大材小用”、“高聘低用”、“儲而不用”、“才無以用”等現象屢見不鮮,最終導致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紊亂。

由此,大學生考證各有其利弊,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如何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考證觀”呢?

三、大學生“考證熱”現象的應對策略

1、政府要做好對考證市場的規範與引導

首先,政府應採取合理的宏觀調控,為大學生創造寬鬆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給規範考證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目前考證熱勢頭正盛,可考證書和培訓機構都也越來越多。為了防止考證成災,國家應該對工作崗位和證書的關係制定相關規定,哪些崗位需要證書,需要什麼樣的證書,在政策上加以規範和正確引導,以免造成許多人盲目考證,造成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浪費。最後,由於目前考證市場混亂,存在某些培訓機構誇大宣傳,誤導甚至欺騙大學生,政府應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法法規加強對發證機關和有關培訓機構的監督,確保考證過程的公平、公正,保證證件的有效性和含金量,也防止製造假證等違法現象的危害。

2、高校要做好對大學生考證的引導工作

1)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努力為大學生學習、成才創造條件。

大學生考證是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一種自發選擇,因此,引導學生“考證”行為的最好辦法就是深化教學改革。在培養機制上,要密切注意就業市場動態,認真研究市場對人才的各種需求、就業形勢及其趨向,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規律,確定培養規格、專業設置、招生規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專業建設上,一方面對現有專業要注意拓寬口徑,擴大服務面,增強應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目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專業,包括增設適量的市場需求的熱門專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在教學內容上,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學分制,使學生在規定必須完成的學分(或課程)裏有自主選擇、自我設計的機會;二是建立主輔修制、選修制,使學生能根據需要跨專業、跨學科學習,在文、理、工、管等領域都有所接觸和涉獵;三是推行第二專科和雙學位制,以利於學生成為交叉型、複合型人才。此外,學校及院、系可分別成立“選修指導委員會”或“選修指導小組”,指導學有餘力的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選修課程和專業(包括“考證”內容),對學習本專業尚存在不同程度困難的學生,要實行“緩選”、“限選”或“禁選”。

2)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培養綜合素質。

首先要處理好知識的核心層次與外圍層次的關係。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屬核心層次,與之相近或相關的層次屬外圍層次,如果核心突出,外圍知識不夠,知識面就太窄;外圍知識過雜,核心不突出,知識面就太偏,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成才。“考證”的內容大多屬外圍知識,如果“核心”尚未確立,卻一個勁地去追求外圍知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其次,要重視知識的整體關聯性。應多層次、多方位、多深度地考察知識的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可能性,將各種知識有機地協調起來,使之產生整體效應。知識的整體關聯性要求學生慎重選擇“考證”的內容,務使所考的內容能與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成為有機整體。

第三,重視知識的動態調節性。要善於運用反饋和預測的方法,使知識結構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反饋是一種被動調適,即根據實踐活動中知識短缺的信息反饋進行調節;預測是一種主動超前,即根據學科發展的趨勢進行調節。“考證”只是一種彌補知識短缺的被動調適。

第四,要重視知識的目標指向性。國家對每一個大學生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大學生在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時,必須首先考慮這一點。搞好專業學習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如果拋開所學的專業,一門心思去追熱門,知識結構就會由可能達到的合理走向不合理,形成畸形。建立以特定的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骨架的知識結構,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由於現代大生產所依賴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而需要比專業技術廣泛得多的認識能力、理解判斷能力和綜合能力,因而,大學生還應注重培養超越具體專業的綜合素質,而不能將目光僅僅盯在能帶來眼前利益的幾本書上。

3)把考證指導納入就業指導。

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向學生提供根據社會需求開列的相關考證目錄,供學生選擇和參考。引導學生考證前綜合分析個人的具體情況(專業、興趣、職業發展等),在明確考證目的的基礎上適當取捨(是否考證以及考什麼證),避免盲目考證造成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浪費。

4)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

首先,根據國家要求,圓滿地完成學業,全面達到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其次,注重一專多能,提高綜合素質,增強適應性,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多種需求;第三,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地再設計,使自身潛能得到進一步挖掘,個人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充分地體現。在滿足國家需要的前提下,依次考慮集體的需要和個人利益。

5)加強對大學生考證的心理疏導。

部分大學生盲目考證,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壓力應對不良,把“考證”當成應對就業壓力的“救命稻草”(這也是為什麼大三的學生考證熱度最高的原因)。為此,高校相關部門應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就業壓力,使其理智地對待考證,避免衝動考證。

3、用人單位樹立健康正確的人才觀

招聘時側重認“證”,工作中側重能力,這是不少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上所表現出來的自相矛盾,這反映出用人單位擇才方法科學性的欠缺。證書是個人綜合素質的一部分體現,但判斷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不能以其擁有證書為標準。僅憑證書而選定招聘者也是不科學的。因此,用人單位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觀,進一步完善其擇才標準和方法。

4、大學生應理性面對考證熱

1)避免“重證書,輕能力”的誤區

在進行個案訪談的過程中,多數受訪者表示大學生不能盲目考證,應該理性考證。大學生在考證過中應該避免以下誤區:首先,許多人抱着“多個證,多條路”的想法,紛紛加入到越來越壯大的“考證一族”中。然而,多不如精,企業在用人時很注重專業程度。因此,證書並非越多越好。其次,部分大學生認為擁有證書就能在職場上暢通無阻。因此許多人只注重考證的通過與否,卻忽略了應該積極參加實踐,提高實踐能力,以至於最終只會讀書考試。正所謂“坐以論道不如經世致用”,大學生考證應避免“重證書,輕能力”的誤區

2)應結合實際,慎重定位

大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個人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給自己明確定位,再根據自己的實力,有針對性的選擇考證,適當地考社會認可度比較高並與自己所學專業或將來打算從事的行業相關的證書,避免盲目跟風學習。同時,大學生在考證前,一定要對證書的發證機構、考試內容、證書市場口碑等方面有所瞭解。

3)處理好考證與本專業技能的關係

大學生應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再考取其他證書,考證不應該影響正常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培訓和考證只是起輔助作用,專業才是將來發展的基礎,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有些學生甚至在上專業課的時候拿出考證的書複習備考,本末倒置。建議大學生在考證的同時或者之前把本專業的知識先學精學透,這樣報考的證書才能真正成為提升自己的手段。

4)考證的同時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有超過70%的企業主管反映,證書並沒有完全反映大學生的個人能力,他們需要的是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歸根結底,能力高於證書本身。只有內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求職者,才能得到用人單位最終的認可。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要尋找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多參加社會實踐,把自己學到的只是在實踐中應用,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此,大學生正確考證觀的樹立,離不開政府、學校與企業,這三者對證書的看法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考證的熱情與力度;大學生對於考證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按需選考,據實備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reg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