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2023年春節放假時間精品多篇

關於2023年春節放假時間精品多篇

關於2023年春節放假時間精品多篇

春節的習俗和傳統 篇一

春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面是比較重要的,我們能完全感受到春節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這些活動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面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積極的意義的,也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發展和理解。

小時候過年常吃的8種糕點糖果 篇二

第一種:桃酥

推薦理由: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家裏總會買個兩卷桃酥,以前都是用油紙包着,每一卷都是10個左右。桃酥,酥香可口,酥得掉渣;吃的話一定要用手放在嘴下面兜着,否則容易掉得到處都是。每次桃酥吃完,將手中所有的渣渣一起倒入嘴中,啊嗚一口,太香了回味無窮。如今偶爾也會吃桃酥,更多是一種回味,回味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和那份童年的純真。

第二種:黑芝麻花生糖

推薦理由:過年要吃糖,象徵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日子和和美美。黑芝麻花生糖也是小時候 我最愛的傳統糖果,加入黑芝麻、花生酥香可口,甜而不膩。它以傳統熬糖工藝製作而成,外觀説起來就和現在mini版的“堅果能量棒”有點類似。

第三種:花生牛軋糖

推薦理由:小時候最愛的糖果,雖然現在牛軋糖口味非常多,比如抹茶味、黑芝麻味、草莓味等,食材也很豐富,但是還是最喜歡經典的花生牛軋糖的口味,入口略有點硬,咀嚼一下慢慢會變軟,奶香十足,花生的脆香融入其中,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第四種:炸麻團

推薦理由:過年吃炸的美食,有紅紅火火之意。圓圓的麻團,更有團圓美好的寓意。炸好的麻團外酥內嫩,香糯可口,美味極了。小時候家人煎的時候,就非常香,我總是纏着媽媽先給我一個吃,吃貨本性無疑。

第五種:脆餅

推薦理由:西亭脆餅是我們南通西亭地區的特產,在2009年被評為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亭脆餅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以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酥香甜脆、美味可口味特色,民謠有云曰“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

第六種:油饊子

推薦理由:油饊子也是小時候特別喜歡的麪點小吃,是以麪粉加少許食鹽用水揉成面胚,經過餳面、切條、搓成條狀,將麪條來回抻開成均勻一致的饊子條,在油鍋炸至金黃。油饊子口感脆香,不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開水、放入紅糖沖泡,值得一説的是油饊子用於燒湯也是自然鮮美。

第七種:炒米糖

推薦理由:小時候總能在集市上看到現場製作炒米糖的攤位,攤販會支起一口大鍋,將洗乾淨的米在鍋內不停翻炒至金黃,盛出,將糖熬好後,放入炒米,混合均勻,倒入方方正正的模具中,用擀麪杖壓平、壓實,切塊即可。每次路過的時候,我都會央求媽媽買上幾塊,解解饞。

第八種:雲片糕

推薦理由:雲片糕現在超市還有賣,但是漸漸無人問津,過年吃“糕”,有步步高昇,興旺富貴的寓意。雲片糕軟糯香甜,做法傳統,小時候媽媽掰一段給我,一邊看春晚一邊吃,一片一片能吃很久,美味可口。

春節的傳統民俗活動有哪些 篇三

1、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户户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懷念故人。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6、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七年級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説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説:“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宣和博古圖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並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8、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七年級清早,大人小孩穿着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的廟會,廠甸廟會、白雲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11、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説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 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海”“海底撈月”。如果兩隊舞龍相遇,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雲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户户堂屋神桌上擺糯米餈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裏去吹打,一直到九年級、初四才停止。七年級、八年級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説聲“恭喜”之後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獅。

13、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表演者雙腳綁紮木製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陝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1v8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