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孔子的筆記

關於孔子的筆記

關於孔子的筆記

孔子隨歲月逐漸衰老,生活的經歷也更加豐富。他能笑對別人的任何言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冷靜分析,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謂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對君子忠誠;恕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而此時的孔子內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為約束……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孔子的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孔子的筆記範文1

看完《孔子》,感觸頗多。儒家先賢孔子,一開始在魯國為官,這也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與魯國政壇更善於權謀的季孫斯等權勢相比,孔子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天真了點兒,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列國之間流浪了14年,當時孔子還不是後世那樣的國際巨星級的聖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過程肯定狼狽不堪。但是過着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孔子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宣傳自己的理念,希望社會能夠恢復秩序(周禮),人們能夠各自安守本分,社會物質比較豐富,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講究同情心互相愛護(仁愛),也即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可以説像孔子這種知識分子並不少見,他們都想入世為官,身居要職,他們想為民請願,為國出力,但他們幾乎都是政治文盲。他們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讓他們在政治紛爭中步履維艱,進退維谷,他們不懂得左右逢源,於是處處碰壁。在後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蘇軾的豪邁奔放,孔明的死而後已,都是這種思想的最好表現。它包含了孔子和隱士們的積極人生觀,告訴我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不僅是一種心態,而且更是一種智慧,命運與機會常常青睞於那些積極樂觀向上的人。同時它又摒棄了那種自暴自棄和不知道“退一步則海闊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實這種思想才應該是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擁有這種思想的知識分子心繫國家,同時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遠離朝野,退隱山林,仍然心繫着天下黎民。

現在讓我們把問題拉回現實,時代在變遷,古代的知識分子先進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在我們現代社會可能不管用。那麼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呢?是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這個目標很可貴,但是太大了。讓我們説點更實際的吧,我們現在的努力學習是為了畢業以後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們現在的學習就僅僅是為了以後的工作嗎?這聽起來會很悲哀,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大學的課程為什麼還要那麼多,我們直接學我們的專業課不就行了嘛。不是的,看一下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學馬克思,在學近代史,在學很多方面知識的原因。一門優秀的課程,不止是在讓我們學知識,更是在塑造我們的人格;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我們不能再拘泥書本,而是要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我們讀書,是要讀出一種氣質,塑造適於自己的性格!是要讀出一種氣度,打造忠於自己的人氣!是要讀出一種氣概,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孔子的筆記範文2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説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説:“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並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鬥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第三,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很有戰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齊想借用會盟來刺殺魯國君上,以為孔子早就料到這一招,出動了五百乘兵車,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兵車並未出動。不過,孔子早有準備,會盟開始,齊國動用五百乘戰車,而魯國竟然也有五百乘戰車。齊國見此情形,只好收兵。講到這,有朋友會問了,魯國的戰車是從哪來的呢?哈哈!五百乘戰車子虛烏有因為他們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車,後面拉上掃把,一跑起來、煙霧瀰漫。這樣便形成了“五百乘戰車”的壯觀景象!孔子的戰略就是這樣:兵以正和,以奇勝!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正像它的先師子產大夫説的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聖賢!

孔子的筆記範文3

這個星期天,我到博庫書城裏轉悠,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突然,一陣書香傳來,牽着我的鼻子走了過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書。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飽讀起來。

一打開書,一位書中的小精靈就為我做嚮導,帶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偉大的哲學家,儒家學説的創始人。他從小就懂得體諒母親的困難,每天都按照母親的要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從不惹母親生氣。他好學上進,生性聰明而且善於思考,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下,憑着自己的勤奮,學會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項基本功,為後來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母親的關懷和教育下,孔子相當好學。為了求學,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師門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師門口,直曬得他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終沒有改變他的求學決心。正因為他的好學,他在各方面的知識都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説,成為了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看到這兒,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雖然長得醜,可他卻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並且還十分的謙虛,雖然他已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他為了讓媽媽省心,一有空就在家裏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再看看我呢,學習上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小成績而沾沾自喜,有的時候還喜歡賣弄;生活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不體諒父母的辛苦,有的時候還要挑三揀四,與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聖人學習,以長補短。這頓大餐真讓我大飽口福,我以後要多嚐嚐這種“大餐”,豐富我的知識,快樂我的生活。

孔子的筆記範文4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歷史的天空中,散發着淡藍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時光,依舊是那麼的耀眼。——題記

我站在歷史的長河裏,看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向遠方,我的思緒慢慢地飄向遠方,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回到那個有你的時代——春秋戰國。

我看見了你——孔子。你是那麼的信心滿滿,你想去將自己的學説推行給列國的公侯,你想要在這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挽救人們的思想。於是你踏上了征途。還記得你在衞國時的恥辱嗎?你希望滿心的去到了衞國,你是多麼的冀希衞靈公能夠採納你的政策。然而他卻並沒有將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顧,心裏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覺得你是他國派來的細作。你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你憤然離開。

此時你已經59歲了,帶着所跟隨的弟子們在當動不安時代,穿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國、宋國、鄭國、陳國。你一邊奔尋明理的國君,一邊將自己的學説傳授給人們。你可能曾在黃河或是長江邊上感歎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賞識你的國君,從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麼的期盼有人能夠賞識你,採納你的學説。

就在你在陳國城門與弟子走散時,你去問路人是否看見他們。你在他的眼裏看見了一絲的厭惡,你看見了自己在他瞳孔裏你那頹敗的樣子。好在你找到了他們。當子路憤然告訴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喪家之犬時,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調侃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犬。然而你心裏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無數次不被統治者所認同自己時,你終於放棄去到處遊説,從而去在民眾中去發揚禮樂。此時你已經步入暮年。

終於,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你開始編寫一本可以傳世的書籍。你與弟子們不捨晝夜的編撰,春去秋來,時光在你與弟子的臉上留下了印記,終於一本曠世神作誕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書,你決定給它取一個好名字。叫什麼呢?你思索着。弟子們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討論着,有的説就叫《孔子》,你搖搖頭。有的説《語經》,你還是覺得並不那麼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説到:談論言語,就叫《論語》。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這一年,你已經72歲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這個紛擾的時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給這個泱泱大國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細細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體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萬世師主——孔丘。

孔子的筆記範文5

《孔子》讀後感時間過得真夠快的,轉眼間三月份已過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營。

前者我感受過了,但琴藝書法我是半絲不會的,所以我用讀書充實這段時光。

在這段時間,我閲讀了《孔子》這部書。

雖然只是粗度,但這已讓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説的開卷有益就是這個原因吧。

下面我簡略介紹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為儒釋道三家,而佛教的興起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以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中國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

《孔子》這部書主要是闡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們現代的人區分年齡階段,常用80後、90後等詞語。

其實這應該是年齡段的一種新説法,而比較正統的説法應該是二十多歲,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等。

而這種説法的來源是什麼呢?它又有怎樣的含義呢?孔子曾經曰過: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説,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齡段的人,會做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心態。

當然我們應該變通的理解,這裏的年齡並非時間節點的,而是指一段時期。

而且從一個年齡段到另一個年齡段,人的思維方式,思想境界都會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漸改變。

在這裏,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指出,人應隨着環境的不同,年齡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調解與改變,以適應事物的不斷髮展。

我認為知道兩千年後的今天,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時,孔子給出了不同年齡段大體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歲時人應該立志專注於學習;到三十歲時應該能夠在家庭事業等方面獨立,能在社會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歲時個人應該已經定型,不會再有太大改變,不會在對未來感到傍徨;到五十歲時應該能從心底接受歷史的規律與歷史的無規律;到六十歲人們要達到一個接受天命,認識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時,不會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眾説紛紜,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歲,人老了,死亡之期將近,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此時人的思想就漸漸趨於善了,能夠達到一個與世無爭,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物我兩忘,無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計得失,慈悲為懷,飄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書講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義,禮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與當時的政治現實。

而我所説的僅僅是孔子對人在不同年齡段該做的不同事情與不同心態的劃分。

當然《孔子》一書博大精深,區區千字必是言之不盡,所以我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述説。

由於本次閲讀略顯倉促,且文言文字言簡意深,我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書,不過經過多次閲讀,我相信我會更好的理解它的。

標籤: 筆記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9nn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