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書 憤(新版多篇)

書 憤(新版多篇)

書 憤(新版多篇)

書 憤 篇一

第5課 書 憤

一、整體把握

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你解釋這首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説説它們好在哪裏。

答案 詩的起句“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着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

結句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二、細部探微

1.關於“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的理解,有兩種觀點:其一,“氣如山”即“積憤如山之重”。“氣”即悲憤;其二,“氣”為“豪壯之氣”。你贊同哪個觀點,並説明理由。

答案 贊同第二種。①從前後詩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復中原之事甚為艱難,所以在北望淪陷的中原時,不禁豪氣干雲,如山般壯偉堅強,前後兩句構成因果關係。如果把此“氣”解為“悲憤”,則割裂了兩句詩間的語意聯繫。頷聯“承”首聯而來,寫南宋軍隊抗擊金兵侵犯而水陸俱勝的史實,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特殊經歷,大有一展抱負之勢,是“氣如山”的形象再現。②從表現手法上看。“氣”釋為“悲憤”,表面上點明詩題中的“憤”字,其實這樣反使詩意直白淺露,不夠含蓄藴藉。同時,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無法構成照應和對比。“氣”釋為豪壯之氣,與“塞上長城”之志相互輝映,詩人昔日之“氣”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許”,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情懷。“氣”作豪壯之氣講,不僅使上下詩意貫通,結構謹嚴,而且更有力地抒發了詩人胸中鬱積的“悲憤”之氣。

2.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答案 這兩句詩用典明志。諸葛亮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下。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

一、中心主旨

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前兩聯回憶過去,抒發他的抗敵抱負;後兩聯説現在,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最後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了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二、寫作特色

1.感情複雜,起伏跌宕。

這首詩緊緊扣住一個“憤”字,抒寫出起伏跌宕的複雜感情,首聯在激憤中又滿懷豪情,頷聯沉痛感傷,尾聯在悲愴中又抱有期待。

2.對比手法,彰顯主旨。

這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對比。

3.用典明志,抒發情懷。

這首詩在頸聯尾聯中化用“塞上長城”“出師表”的典故,分別點明瞭詩人志向,表明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願望。

三、文白對照

早 歲 那 知 世事 艱 , 中原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

北望 氣如山。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樓 船夜 雪瓜洲渡,曾記得在瓜洲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

鐵馬 秋風 大散關 。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塞上長城 空 自許 ,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

鏡 中 衰鬢 已 先 斑 。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卻成空談。

出師 一 表 真 名 世 ,不由使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千 載 誰 堪 伯 仲 間!有誰能像孔明那樣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大散關(sàn)  譖言(zèn)

跛腳(bǒ)  無恥讕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紗(bó)

杜撰(zhuàn)  寡廉鮮恥(xiǎn)

c.斜行(hánɡ)  藴藉(jí)

冠冕(ɡuān)  鋥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遊目騁懷(chěnɡ)

答案 d

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鋥zènɡ。

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中原北望氣如山  氣:氣概,氣勢

b.塞上長城空自許  許:答應

c.出師一表真名世  名:聞名

d.千載誰堪伯仲間  堪:能夠

答案 b

解析 許:稱許,稱讚。

3.下列和“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在藝術手法上不同的一項是( )

a.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c.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d.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答案 c

解析 例句與a、b、d三項純用名詞性意象連綴。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組是( )

a.日前,《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出台,于丹以1 103萬的鉅額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

b.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於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閉幕,完成了各項議程,通過了若干政治決議。

c.自XX年10月下旬以來,由於國內沒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股市指數連續下跌,中國股市正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d.3月24日,奧運冠軍羅雪娟將在北京奧運聖火採集儀式結束後,高舉火炬,開創第一次由舉辦國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

答案 c

解析 a.語意重複,去掉“之位”;b.語序不當的,把“完成……決議”放在“會議”後;d.缺少賓語,在句末加“的先例”。

二、文本閲讀

閲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5~6題。

書 憤

陸 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5.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詩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答案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衞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6.“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從表達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兩個字應該讀成重音。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全詩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空 先 悲憤

三、課堂延伸

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夜懷吳中①

[宋]陸游

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

灞橋②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

注 ①這首詩寫於淳熙元年(1174)陸游離蜀州通判任後。“吳中”,今江蘇吳縣一帶,亦泛指吳地。②灞橋:橋名,在長安東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聯中的“挑燈”“句句”看似尋常,其實卻是理解全詩的關鍵。請你結合課本節選的《離騷》的內容和你所瞭解的屈原的遭遇,談談你對陸游夜讀《楚辭》心境的理解。

答案 “挑燈”,説明是久讀;“句句”,絕非《楚辭》中的一篇一章。可見“不吾欺”的是貫穿在《楚辭》“句句”中的主要精神——關心國家命運,指斥權奸誤國,對因讒被逐的不滿等等,是作者內心所深許的,這也正是陸游夜讀《楚辭》時的心境。

8.尾聯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案 ①雙關:用“柳”音關“留”,用“灞橋”意關京都;明寫自己留戀吳中,暗示朝中無人賞識自己的才能。②由自己在蜀州懷吳中聯想到吳中無人懷念自己,兩相對比,更加顯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獨和苦悶。

四、語言運用

9.根據文意,仿照畫線句子的句式補充語句。

閲讀古典詩詞,你可以一一品味詩人們的思想感情,繼而有所思,有所悟。讀陸游,辛棄疾,你明白了什麼是愛國情懷;讀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麼是憂民情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讀着,品着,漸漸地,你已經和詩人融為一體了,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審美情趣。

答案 讀王維,孟浩然,你懂得了什麼叫寄情山水

10.根據語意仿寫三句話。要求比喻恰當,句式相同。

散文乃走路,詩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詩乃飲酒;散文乃説話,詩乃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間的對比永遠説不完。

答案 散文乃對話 詩乃獨白 散文乃國語 詩乃方言 散文乃門 詩乃窗

書 憤 篇二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講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並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歎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慨歎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着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 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鬥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瞭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嚮往着火熱的戰鬥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抒情悲憤,感歎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髮。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託,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着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並未消沉。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後半部分。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鬱,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讚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衞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説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鬥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書 憤 篇三

郭永樂

[教學要點]

1、學習《石頭城》,體味寓情於景的手法。

2、學習《錦瑟》,鑑賞其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清麗的語言。

3、學習《書憤》,體會詩人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情感。

[教學過程 ]

一、引導學生自讀《石頭城》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解題

劉禹錫(772~842),中唐時代優秀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現在河南洛陽)人。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謀奪宦官兵權,失敗後被貶為朗州(現在湖南常德)司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遊玄都觀,寫詩諷刺新權貴,復出為連州(現在廣東連縣一帶)刺史。長慶元年調任夔州刺史,三年後再調為和州(現在安徽和縣)刺史,在任兩年復罷去,與白居易相會於揚州。路經金陵時,漫遊這六朝古都。詩人目睹金陵的殘破,聯想到敬宗沉溺聲色,遊樂無度,國事日非,感慨萬千,於是弔古傷今,寫了《金陵五題》,《石頭城》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3、學生思考:“石頭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勝之地,現在詩人眼裏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

明確:今日的“石頭城”已失去昔日的繁華,代之以一種荒涼的景象。羣山依舊圍繞着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彷彿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涼的石壁,又帶着寒心的歎息默默退去。

4、學生思考:面對着眼前的衰景,詩人並沒有説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寫從淮水東邊升起的月亮,這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在這裏,詩人將月亮看做是歷史的見證人。詩人稱它為“舊時月”,正是初唐詩人張若虛説的“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漸移到城上短牆上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詩人含無盡慨歎於其中。

5、學生討論:詩歌句句寫景,但又句句生情,結合歷史,説説此詩的主題。

明確: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明確:本詩的主題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二、引導學生自讀《錦瑟》

1、教師範讀詩歌。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詩歌。

3、提問: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麼?這其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明確: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時期。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

4、學生思考:典麗精工是李商隱詩歌的特點之一。本詩中間兩聯用了哪些典故?這些典故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情調,留下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明確:中間兩聯共用了四個典故。一是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意為曾經有過夢想,曾經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鵑的典故,意為曾經害過相思,有過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鮫人的故事,意在説夢想和思想都破滅後所得只是滿眼的淚水。四是用傳説中藍田產玉的故事,意在説夢想和思情破滅後的迷惘。四個典故的運用表達了詩人悵惘、悲傷的內心情感。詩中美好的境界是什麼,殷切的思念是什麼,詩人為什麼而落淚,為什麼而迷惘,都難以知曉,詩歌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撲朔迷離的意境。這恰恰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異彩紛呈的想象空間。

5、學生思考:你認為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此詩內容很有爭議。有人認為“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這是首愛情詩;有人認為是追懷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詩;還有人説瑟有適、怨、清、和四種聲調,詩的中間四句每句各詠一調,則這又是一首描繪音樂的詠物詩。現在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本詩為李商隱晚年追敍生平,自傷身世之辭。如詩人執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滅;或自己卓越才德不為世用的悲哀等。

6、學生背誦這首詩

三、討論研習《書憤》

1、討論問題: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衞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2、學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藴藉着豪壯的感情。

3、探究課題:關於“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的理解。

觀點一:“氣如山”即“積憤如山之重”。“氣”即悲憤。

觀點二:“氣”為“豪壯之氣”,理由是:①從前後詩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復中原之事甚為艱難,所以在北望淪陷的中原時,不禁豪氣干雲,如山般壯偉堅強,前後兩句構成因果關係。如果把此“氣”解為“悲憤”,則割裂了兩句詩間的語意聯繫。頷聯“承”首聯而來,寫南宋軍隊抗擊金兵侵犯而水陸俱勝的史實,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特殊經歷,大有一展抱負之勢,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現。②從表現手法上看。“氣”釋為“悲憤“,表面上點明詩題中的“憤”字,其實這樣反使詩意直白淺露,不夠含蓄藴藉。同時,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無法構成照應和對比。“氣”釋為豪壯之氣,與“塞上長城”之志相互輝映,詩人昔日之“氣”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許”,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氣”作豪壯之氣講,不僅使上下詩意貫通,結構謹嚴,而且更有力地抒發了詩人胸中鬱積的“悲憤”之氣。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六首近體詩的學習,我們應該明白,只有藉助豐富的想像力和多方面的聯想,才能走進詩歌的意境,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靠近詩人的生命本體。願大家多讀勤咀嚼,提高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作者郵箱:

[1]

書 憤 篇四

《書憤》導學單

學習目標

1、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2、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 走進作者

陸游,字        ,號         。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      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           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2、 寫作背景

陸游生活在         入侵,        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     ,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                             的滿腔激憤。書:         ;憤:      。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二、自主學習

誦讀文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

2、如何理解首聯

2.頷聯既是敍事,也是寫景。你能説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

示例:

3.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

兩個典故: (             )(               )

早年                 晚年

理想                現實       對比:表達壯志難酬的憤慨(英雄無用武之地)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

4、藝術特色:

1、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

2、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跡。

四、展示交流

學生把導學單上的相關積累題做好並展示交流

五、點評釋疑

學生糾錯、教師評價

六、鞏固與練習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明確:

七、當堂檢測

賞析《越中覽古》

八、課後作業

1、默寫全詩

2、寫一篇鑑賞詩歌藝術特色的小評論

書 憤 篇五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説:“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衞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敍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着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歎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麼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幹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願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收復中原,雪洗國恥,是陸游的畢生心願,然而南宋政權的主和誤國,錯失時機,使統一大業終成渺茫,他只能暮年書憤,抱憾不已。

詩從早歲豪氣,壯年經歷的往事回憶入手,至暮年對鏡,悵歎諸葛的感慨收篇,發於感憤,落於積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矛盾,可謂憂憤深沉,説盡心事。“世事艱”三字,激憤難平。“空自許”三字,語藴沉痛。“《出師》”一聯,感歎中有冀期,自負兼自勵,故前人有評:“結句自負,妙有渾含。”(範大士《歷代詩發》卷二十七)而"樓船"二句最為受人稱道,刻畫當年戰鬥生涯,筆力雄健,意氣風發,且整體以名詞聯綴而成,嚴格工對,富有特色,雖不用一個動詞,也不用一個虛詞,卻是境界全出,充滿張力。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鑑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複習關於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裏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頷聯既是敍事,也是寫景。你能説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藴藉着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閲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並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衞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 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鬥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於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裏暗用了《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説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願望並未變成現實,後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裏仍然出現舊日戰鬥生活的情景,説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説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淒涼慘淡的景象。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鬱悶心情。“胡未滅”説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歎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着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歎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鬱,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説:“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是陸游臨死時的遺憾,他是抱着巨大的遺憾離開人世的。1186年,詩人61歲寫了《書憤》,深沉慷慨地表達了他的憤情。那麼,他緣何生憤、憤從何來?

一、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就在陸游出生後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倖免於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於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於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於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後宋金雙方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並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劃歸金朝。“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於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並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今安徽當塗北)渡江南侵,並收復兩淮地區,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部投降派當道,主戰派吞聲。“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範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説:“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髮衝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後﹐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係﹔宋每年給金大量 “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醉歌》)對“歲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聞虜亂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於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二、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陸游生於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着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願。但是,由於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複試,由於名列秦檜之孫秦壎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後孝宗即位,起用抗戰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後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説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説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後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後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餘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於規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後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閒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 “塞上長城空自許” 的故事,頗能引人聯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願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並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諸葛亮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鬥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但這只是一廂情願,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里,“身還民服,口誦農書”,“身雜老農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拿劍,拿劍,痛擊狂胡三百萬。”

回望中原,你看見蕭蕭邊關,你聽見刁斗笳鼓,猛然吶喊。

激憤萬千,氣勢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嶽還高,比三萬裏入海之河還長遠。

少年時的夢想,壯年時的期盼,都是想恢復中原,恢復那幾萬里河山。而夢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義和悲憤都是你的,江山卻是那個姓趙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於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軍書和錦繡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劍的手,你充滿正氣和願望的手,此時,攥緊的是一把噴血的激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對手。你在茫茫夜雪裏的樓船猛然一動,就嘯氣成劍,就劍影刀光,就殺聲震天,就讓狂胡伏屍百萬,那河山就陽光遍佈,那遺民就笑語紛然。秋風裏,你鐵血強勁的狂飆,就激起萬里滾滾煙塵,胡馬望塵而逃。

你的對手在大宋的朝廷裏,他們躲在陽光射不去的最潮濕的角落,他們附着那個姓趙的傢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計你,讓你滿手的力量無法釋放,讓你的劍抽不出來。無路請纓,空懷長風;欲死報國,不見戰場。你只能在那個名叫大宋而其實很軟很弱的國度裏,把那段長城在內心裏修築,巍巍浩蕩,堅不可摧。但歲月的侵蝕終是抵擋不了,時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鏡中如霜的鬢髮更接近秋天。

於是,在你61歲的時候,在你的書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縱橫萬卷詩書之時,你想念三國的諸葛孔明,你想他當年怎樣力主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想念《出師》一表中的懇切浩蕩之氣。你想,在千年的過往英雄之中,試問有幾人可與諸葛伯仲之間,那幫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羣兇自不必説了,而你胸中的百萬雄兵,你那詞句鏗鏘的《出師表》,又是怎樣的被遺落?而今又在何方?

放翁,無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歸老林泉,而你的這一聲長歎,卻在歷史的長空裏,迴盪千年。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講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並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歎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慨歎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着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 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鬥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瞭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嚮往着火熱的戰鬥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抒情悲憤,感歎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髮。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託,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着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並未消沉。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後半部分。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鬱,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讚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衞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説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鬥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書 憤 篇六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書憤》教案及反思,歡迎閲讀。

《書憤》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瞭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2、學習鑑賞詩歌的語言、掌握詩歌借景抒情、運用典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景和情的關係的把握從而提高對詩人情感的把握;

2、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

體會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鑑賞詩歌的語言、分析詩歌情與景的關係;

難點: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一。 導入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金兵佔領着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再次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 作者簡介:

(學生分享自己的蒐集,教師補充)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鋭、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懷着“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恢復中原的宏圖壯志,至死不忘復國大業。

三。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朗讀指導:

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前兩聯回憶過去,抒寫他的抗敵抱負,“氣如山”一語提挈全詩,須重讀;“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寫詩人的嚮往,要用熾熱的感情讀出。後兩聯側重寫現在,“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塞上”兩句集中表現了詩人的悲憤;“出師”兩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矢志北伐,死而後已。這首詩的基調是悲憤,然而並不絕望,還有豪壯的感情藴藉其中。

感情基調:前四句 昂揚的情緒 ; 後四句 深沉的憂憤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五。 合作探究, 鑑賞品味詩歌 :

1.詩歌的首聯是敍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生討論,師點撥)

明確 :此聯詩人憶過去。“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中原北望氣如山”體現欲圖收復失地的願望,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滿懷,以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有志之士形象。

2、頷聯既是敍事,也是寫景。你能説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生討論,師點撥)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這兩句詩寫了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詩人36歲時)的兩次戰鬥,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衞自己的國家。詩人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鬥中去。)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中詩人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生討論,師點撥)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藴藉着豪壯的感情。

4、本詩五六句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生討論,師點撥)

明確: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説:“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但因為主戰而屢次被貶斥,“出師一表” 出自《三國志》。“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這種“憤”多麼強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歎。 “塞上長城”,是詩人畢業的抱負。陸游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戰略家。“空自許”,與上文“世事艱”照應,是對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憤怒控訴和強烈指責,借典故來説現在,強烈地表現出了“憤”的由來!講詩人的憤恨之情洋溢其中!

5本詩是一個“憤”貫穿始終?它到底包含哪些感情?“憤”的根源是什麼?

(生討論,師點撥,提高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明確: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歎”,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6、綜合上面分析,體會此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生討論,師點撥,訓練學生對詩歌意藴的把握)

明確: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六、本文運用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的?

(生討論總結,師點撥)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

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

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湧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諷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七,延伸拓展:比較閲讀

問題:聯繫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説説它們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感情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確】《書憤》和《蜀相》有相似之處,要説不同,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方面,《蜀相》着重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天下計”和“老臣心”;《書憤》着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現出的精神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抒發個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而陸游則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征復國,建立功業。在表現手法上,《蜀相》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弔古人與悲歎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而《書憤》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後寫自己現在,最後以諸葛亮自況,全詩着重寫自己的“憤”,寫得大氣磅礴,筆力雄健。可見,兩詩風格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區別。

八,知識積累: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多媒體演示)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洋溢着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1、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引》

2、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鋭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歎善謀身, 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3、從幻想或夢境裏寄託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九,作業:

1.背誦本詩,課外蒐集陸詩,加深這方面的認識。

2.寫一片2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書憤》反思

一、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以情激趣,明確目標;以疑促思,以議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師總結;拓展提升以練提能”教學四環節,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二)導語設計匠心獨運,平中見奇。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七律,陳慧老師適時地打出“他有一顆火熱赤誠的愛國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統一,但終了只落得黯然神傷;他曾有過美麗的愛情,但最終將愛情的玫瑰丟落風中” 這句精妙的話讓學生們猜猜看“他是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解釋題目,提綱挈領。

解題時陳慧老師緊扣題目“書憤”,讓學生作出解釋並理解題意後,提綱挈領地拋出問題——這首詩題目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憤” ? ——造成詩人“憤”的根源又是什麼?——作者用了什麼手法書憤?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以疑促思,以議探幽,合作交流”的環節中來。三個問題,集中體現了大學聯考中“詩歌鑑賞”的考點。

(四)教學資源的適時引入,提升了資源的價值。

關於詩人的介紹,陳慧老師以幽默的語言介紹陸游生平: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之後引出本詩的寫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論世,瞭解背景”, 讓學生對“文以載道”的觀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認識,為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礎。

(五)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麼學。

在“成果展示,教師總結”這一環節,陳慧老師將古詩鑑賞思路整理為:

1、知人論世

2、解題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於學生在以後的詩歌鑑賞中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至於無章可循。

二、本節課的些許遺憾

(一)、課外拓展部分應多給學生一些字詞的補充,便於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後點一個問題(問題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辭等)即可。(陳慧老師在全校公開課時,這點處理的非常好)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應多加引導。如果在賞析文本時讓學生自主思考後進行小組交流,互作補充和修正,然後推出最佳鑑賞進行全班交流,定會有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樂趣。

有人説,語文是一種素養,一種境界,又有人説,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些都是我喜歡的話,就把它們作為這次反思的結束語吧!

書 憤 篇七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鑑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複習關於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裏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頷聯既是敍事,也是寫景。你能説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説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藴藉着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閲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並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衞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 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鬥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於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裏暗用了《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説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願望並未變成現實,後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裏仍然出現舊日戰鬥生活的情景,説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説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淒涼慘淡的景象。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鬱悶心情。“胡未滅”説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歎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着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歎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鬱,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説:“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書 憤 篇八

教學目的

1,理解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2,瞭解七律的特點用用典的含義。

教學要求

1,背誦全文,提高對、研討的鑑賞能力,

2,瞭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 分析 比較

課是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關於陸游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去職,歸老故鄉。

二 解題,誦讀

本詩寫於1186年陸洲居山陰時所作,詩中追求壯歲心情,自傷遲幕,致慨世事多艱,小人誤車,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而不可沒,結尾詩人並不消沉,以讚頌的口吻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誦讀 (教讀,齊讀,背誦)

三 分析

(一) 釋題

書,寫,憤,憤懣,悲憤。

(二)請學生朗讀“畝撂崾盡;

(三)詩歌分類

1,詩歌分類簡表(見投影)

2,研討分類 (見投影)

3,七律常識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計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韻。一二句稱首聯,二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對句最後一字為平聲字。講究平仄相間。

(1)問: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問: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 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 自負為衞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 問: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早年豪邁到晚年 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四,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着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一)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引》

(二)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鋭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歎善謀身, 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惟 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三)從幻想或夢境裏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書憤》

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標籤: 多篇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w16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