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傷感抒情散文【精品多篇】

傷感抒情散文【精品多篇】

傷感抒情散文【精品多篇】

傷感抒情散文 篇一

我無法解釋,

的確,我的文章好和看文章有很大的關係,我喜歡看的文章就是有些傷感,抒情,寫景的文章,我不喜歡看漫畫,甚至看不懂,不喜歡看校園小説,言情小説。不喜歡沉浸在主角的幸福當中,不喜歡它們帶來的快樂。我喜歡散文,哀傷的散文,深刻的散文,也許有人會問“你看這個快樂嗎?”,確實,看散文時,讓我回憶一下,幾乎不笑,更談不上快樂。但是“為什麼還看?”因為我喜歡。喜歡聽着傷感的音樂,看着傷感的散文集。自己的表情也是憂鬱的,心情也是傷感的。但是在我的思想看來。一個女孩,用她的纖纖素手撫拿着散文集。披着重黑色的頭髮,憂鬱。多愁的神情浮現臉上,.....是一幅我喜歡的圖畫。我喜歡,但是我不快樂

這可能也是我喜歡秋天的原因。“秋是淡泊的季節,是善感的季節,亦是多愁的季節”想做一個屬於秋的女孩。

今天上網實在無聊,就進了一個自己同學的空間,呵呵,和我想的一樣,明星的FLASH,和同學出遊的日記,開心遊戲。.....真的和我想的一樣,因為她是一個。......屬於夏的女孩。我一直相信每個女孩都有屬於她的季節,回到我的空間,我突然有了一種冷清的感覺,身體微顫,沒有笑容,臉是憂鬱的,耳邊依舊是分手在那個秋天。

也許我的文章不適合呆在QQ空間裏,但是我卻不想再把她們轉移到別的地方,因為這個Q伴了我很長時間,我想以後我也不會換的,我希望在網絡這個大世界裏離我最近的地方帖上我親手寫的文章,似秋的文章,多年以後自己再看,12歲的彬彬,寫的文章原來是這樣的,這不是一種幸福嗎?

傷感抒情散文 篇二

1、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説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2、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説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悽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來源:文章屋網 )

傷感抒情散文 篇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指在作品中不用借托其他方式,直接表明內心的喜怒哀樂、愛憎褒貶,這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的文章感情強烈,節奏明快,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李密的《陳情表》,《古文觀止》評論它是“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情真意切的陳訴,不僅僅是作者對朝廷徵召的委婉推辭,更是他至孝之情的由衷流露。

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發對人、事、物的感情,而是或在敍述時加上自己主觀感彩,根據感情的變化來敍述,使讀者從敍述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或在議論中,表達強烈的愛憎褒貶之情;或在描寫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敍事抒情。主要特點是把思想感情融入文章所描述的事件中,憑藉感人或讓人憤慨的事件抒發感情。對於這種敍事散文,敍事寫人不是真正目的,抒情才是其要義。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睹物思人,這簡短的兩句交代中有多少悲傷藴含其中啊!夫妻的恩愛歷歷如在眼前,植樹的情景宛在昨日……真是言簡意賅,感情抒發到了極致。

2.寫景抒情。這種寫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寫景,實則抒情。即將主觀情感融入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中,使描寫對象具有濃郁的主觀情調。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是創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郁達夫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抒發了作者嚮往、眷戀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塗抹上了主觀色彩。

3.狀物抒情。這種寫法是通過對具體物象的描寫,寄託、傳達某種情感,常用比喻、象徵等手法藉助詠物,將情感曲折委婉地透露出來,使文章內涵深厚,情深意遠。如周敦頤的《愛蓮説》,從表面看,是對蓮花的描寫,是對蓮花的熱情讚美,但是作者為什麼不愛和牡丹而“獨愛”蓮花呢?原來作者是借詠蓮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質,來表現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他筆下詠的是蓮,實際上是含蓄地抒發對像蓮一樣品格的讚美。

託物抒情,選擇物象要準確,物與情之間應有某種共同之處,要抓住所詠對象的主要特徵,不使人感到牽強附會。

4.説理抒情。借説理抒情是指在寫文章時把自己的某種情感融入到對事物或事理的議論和評價之中。它和一般的議論不同,不需要充足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只是用飽含情感的語句寫出自己對客觀事物或事理的判斷和評價,以達到抒情的目的。此時,理因飽含情感而變得更為犀利,情因藴含哲理而變得更為濃烈,所作之文更能動人以情,曉人以理,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文之美,正在於後兩段的説理抒情:先借對生死問題的議論,表明自己的生死觀,抒發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表達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另外,抒情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抒情要健康、積極,反對抒發低級的、頹廢的和庸俗的情感。

2.抒情要真摯、實在。孔子説:“信,辭欲巧。”信,就是真實。我們必須在寫作中杜絕虛情假意,無病,也不能故作多情,為文造情。

3.抒情要講究方式、方法。我們應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認真斟酌、選擇抒情方式、方法,重視抒情技巧。

傷感抒情散文 篇四

一、用情誦讀,體驗作者隱含情意

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有篇署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的文章認為:散文寫作中必須以生活中真切感受為基礎,抒發出真情實感,表達出真摯的情感。在新課導入時應優先選擇情感導入,引領學生用心去感受當時作者所處的環境和心境,並以情感朗讀的方式,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文章中藴含的情感,理解和體驗作者隱含在文章中的情意。在《陳情表》這篇充滿濃郁感情色彩的散文名篇中,教學時可以試着和作者的情感盡情溝通,直接把自己當作文章的作者,在朗讀時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投入真情實感,用情朗讀,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釋放出作者複雜的內心感情。比如,在朗讀文中表達作者對祖母孝敬之情的語句時,語調應儘量低沉,表達出悲傷之情,這樣學生就會被作者的孝親之情所感染。又如,在朗讀李密忠孝不能兩全,內心甚是矛盾的語句時,語調應顯得矛盾而委婉,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憂懼和為難之情。但又由於作者對晉武帝無比忠心,因此,在讀“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句話時,則宜用忠誠的語調,學生會更容易體會。

二、把握情感,體會文章的意藴

體會散文的美,我們應從多個方面來進行感受,除了語言之美和整體之美之外,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更是讓讀者感受和體驗散文之美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欣賞和分析散文時,應該首先把握文章的情感,並從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來體驗,再通過對散文語言的分析和品味,就會感悟到散文中隱含的意藴以及內在的深刻哲理,從而準確把握文章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學效果會相當明顯。比如,在教學《指南錄(後序)》這篇文章時,由於作者想要表達出愛國的情懷,夾敍夾議,時而敍述,時而抒情,直接表達出內心的情感,用詞直截了當,感情色彩強烈,語意直抒胸懷,讓讀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奔走報國的堅強意志,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依然具有以身許國的堅定決心。而有些間接性的抒情散文,在抒發內心的情感時,往往會藉助於所創設的情境,結合想象,抒發心中的情感,無論是情與景,還是物與理,都會達到情景交融的程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想要表達的情感,一切顯得那麼自然,容易把握情感,易於體會意藴。

三、學會鑑賞,感受散文語言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有一個基本理念:語文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教育功能之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在學生受到了美的陶冶的同時,更關注學生自覺審美的意識與情趣,審美感知與創造力。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對散文類文章進行教學時,對學生注重引導,注重以情感投入,讓學生學會鑑賞,學會感受,學會體驗。在《荷塘月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審美的教育,在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先整體感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內容,再重點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幾幅想象中的畫面,學生一定是興趣盎然。我們可以把每幅畫進行命名,如“徜徉明月夜”“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憶蓮返途中”等。這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屏幕上將學生的簡筆畫投影放大,進行集體評價,在感受繪畫美,傳遞一種自然的思想的同時,感受散文語言之美,進而延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鑑賞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審美情趣,達到教學效果。

四、披文入情,實現情感的共鳴

傷感抒情散文 篇五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17歲的初戀故事,沒有青春片裏慣有的華麗鏡頭,沒有刻意營造的小清新氣氛,迎面而來的是每個年輕過的人,都曾經感受過的荷爾蒙躁動的氣氛,那是青春真實的面目――幼稚、焦躁而又荒誕不經。

淺淡的畫面顏色,波瀾不驚的敍事手法,這就是典型的“台灣系”。樸實的文藝片卻擊中了無數人深藏於心的青春熱血,這部電影不僅在台灣本土創下了了三億新台幣的票房,即使在見多識廣的香港,也打破了歷年來《無間道》《盜夢空間》等大片的各種票房紀錄。

從2008年的《海角七號》開始,緊接着《艋》《男孩》,直到今年的《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幾乎部部賣座。曾經,在遠道而來的好萊塢面前潰不成軍的台灣電影,已然強勢復興。

台式小清新的座標軸

台灣電影,一直對“文藝”二字情有獨鍾,但暗含了兩種不同的派系,一種是青春熱血的“殺傷力”,另外一種叫做有小清新之感的“治癒系”。而這兩種派系的不同,其實早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就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不過不是電影,而是片頭、片尾曲。

周杰倫作為台灣系流行音樂掌門人,片頭曲《黃金甲》、片尾曲《台》均出自其手筆。對於這兩首歌,周董曾作過如下評價:“《黃金甲》這首歌的氣勢和《台》的抒情有很大的反差!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前者氣勢,後者抒情;先殺傷,後治癒。但是,經過KTV的一番考驗,滿城盡唱《台》,《黃金甲》全軍覆沒。抒情秒殺氣勢,治癒完勝殺傷。歸根結底,原來東方民族雖然喜好氣勢和麪子,但骨子裏流淌的依然是含蓄抒情的文藝範。

於是,小清新的治癒系脱穎而出,成了壓制好萊塢大片的“東方藥方”。好萊塢似的打打殺殺只能娛情,卻沒辦法為東方人怡情。《海角七號》,情書顛沛流離、飄洋過海的劇情和結局,才符合東方的審美傾向。

那麼我們不妨以周董開頭,把台灣的文藝精髓細數開來瓊瑤、三毛、鄧麗君、張明敏、余光中……誰不是影響了一代人?把這一系列名字串連起來,我們就可以為台灣式文藝電影的復興畫軸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加上小清新的外包裝為原點,X軸叫“感情”,Y軸叫“時間”。

台灣系電影的復興,正是得此精髓。

X軸線: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講感情的電影,四處皆有,卻不成派系,更談不上擔起一個“復興”的使命。唯獨台灣電影,卻在感情上玩出花樣,甚至讓人無法劇透,因為它對於感情的表達,已不再是情節,而是情愫。

張藝謀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也是關於青春的講述,但那種感情卻在純潔中濃烈,甚至不曾牽手,卻已生死永隔。這樣的情感,波瀾壯闊,惹人熱淚盈眶。可在台灣系電影裏書寫的青春暗戀,哪怕結局同樣遺憾,卻沒有“重口味”抒情的加入,只有“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的格調和主題,安靜美好,治癒人心。

這便是以小清新為原點的感情,沒有濃墨重彩的悲愴和傷痛作襯托,也無關沉重和繁複的哲學思考,只有如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一樣,隨意、率性、自我,而又有些許的生活感懷。在感情軸上的起伏,從初衷到目的地,皆因温暖常在,所以從容不迫。正所謂“朝如青絲暮成雪”,情感軸上那些恍若隔世的穿越力度和能量,混搭着美好的青春,在直抵內心的同時,不僅不會刺痛你,反而恰如其分地營造出一種可以捕捉,卻無法觸及,那是屬於青春獨有的悽美追憶。

一如《海角七號》中沉睡了60年的情書,安然送達信件主人後,故事主人公們重新出發;又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裏懷着對過往的純真懷念,朝着“柴米油鹽醬醋茶”獨自前行。

唯獨不是《山楂樹之戀》般痛不欲生,哭天喊地,生死兩隔,陰陽穿越。

Y軸線:一場光陰的故事

沒有宂沉的美學原理和壓迫感十足的人生思考,並不代表台灣系電影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廣度。

《星空》,以年齡為視角,描繪了一類無法和世界溝通的孩子,從對社會的恐慌、逃避到逐步認識自我的過程;《翻滾吧!阿信》以上世紀90年代的時光為剪影,講述着光陰逝去和對青春熱血的無限回憶;《男孩》裏,當被揮霍的童年,在記憶中不知不覺地漸漸消散、褪色時,在“”異的世界裏,卻和童年時那個勇敢追求夢想的自己再度相遇……

斗轉星移的青春年少,雖然貌似在時間軸上進行着鬆散的穿越,但事實上卻從來不是人物和事件地簡單拼湊和疊加,也更非《宮》們胡亂更換時間、地點、人物,把事件複製粘貼、張冠李戴可以比擬。

歸根結底,台灣系電影一直耐心講述的,是關於光陰的故事,各種平凡小角色的成長和情感歷程。因為沒有轟轟烈烈的宏大敍事參與其中,文藝而帶點神經質的散文筆觸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到極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n5p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