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王安石著名的詩詞【精品多篇】

王安石著名的詩詞【精品多篇】

王安石著名的詩詞【精品多篇】

《元日》 篇一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梅花 篇二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説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説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豔,香氣遠布,讚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説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詩人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一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梅花》 篇三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春夜 篇四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這一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户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一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第一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着,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敍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着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説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裏的欄干上。詩貴含蓄,這首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一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着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説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説,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説,這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鐘山即事 篇五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着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脱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這首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裏迴環往復,奔騰跳躍,唱着歌,帶着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彷彿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於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麼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着大山靜靜的坐着,幽閒、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説,所以王安石這麼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裏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説,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羣鳥樂也”。這樣寫,寓靜於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採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藴來説,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於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説,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後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登飛來峯 篇六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峯)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峯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説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説: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峯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峯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説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峯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一體。

《江上》 篇七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迴。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z4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