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愛國人物事蹟(多篇)

愛國人物事蹟(多篇)

愛國人物事蹟(多篇)

愛國人物事蹟 篇一

是誰,給了我們幸福,給了我們今天,給了我們快樂又是誰,給了我們美麗的家園是我們的祖**親,可愛的祖**親!

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動了,我頓時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對於輟學的房淑花小朋友,我們默默地祝願、祈禱着……房淑花是因家庭經濟困難才輟學的,但她的愛國之情永不改變,一個人不管自身有多大的困難但對祖國的熱情不能變。因為祖國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關心我們。

我是一個熱愛祖國的國中生。在今年的一個冬天,天氣格外寒冷,我帶上了我暖和的小手套,上學去了。“叮——”只聽早晨升旗歌響了,我連忙放下書包,排好隊伍,走向操場。“站立,向前看齊……”升國旗了,我這裏才想起我戴了一副手套,不能戴着手套升旗,這樣對祖國不禮貌。我趕緊脱下手套,莊重地敬了隊禮,唱起了國歌。“禮畢……”直到聽到這兩字,我才放下手。專心站在那裏唱國歌。

你們説,我是個愛國的。國中生嗎

同學們,讓我們胸懷愛國之心吧,讓我們把世界打扮得更漂亮,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明天吧!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多少文人墨客把他久久吟頌。例如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屈原的《離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司馬遷曾説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陸游臨終前不忘交待妻兒,祖國統一後要到他的墳前告祭;岳飛在背上刻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短短十四個字,字裏行間無不表現出文天祥濃濃的愛國情懷。早在1295年,元軍入侵宋朝,文天祥毫不猶豫把全部家產充當了軍費。他領兵作戰十分勇猛,但還是因為力量懸殊太大而失敗。擔任右丞相後,在和元軍丞相伯顏談判時被抓。在關押期間,他寧死不屈,在路過零丁洋時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這令我想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在震後的第一時間,人民子弟兵衝鋒陷陣;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社會各界慷慨解囊……,社會各界的愛心如潮水般地湧向災區。

邱光華機組,他們為了災區,一趟趟運送傷員、一趟趟送醫送藥……,因為惡劣天氣的原因,飛機撞上了懸崖,他們把自己的熱血撒在了抗災的前線。

以前我一直以為愛國離我們很遠,也不是我們平凡的人的事情,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現在我對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雖然它不象戰爭時代那樣波瀾壯闊,那樣驚天動地,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現在認真學習,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長大以後報效祖國,就是最好的愛國,我要讓這種愛國情懷永久地刻在我心中,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中。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二

字業章,號蓮峯,福建同安人人。行伍出身。曾任金門鎮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平日善撫士卒,甚得軍心。 1840年,調任江南提督。戰爭爆發後,率部防守吳凇口,積極備戰,築壘二十餘座。1842年6月10日,英國艦隊進攻吳凇口,乃率參將周世榮扼守西炮台。13日,親自揮旗督戰,燃炮殺敵,擊傷英艦數艘,致敵不敢進。

時兩江總督牛鑑從寶山脱逃,致東炮台失陷,英軍遂登陸抄襲西炮台,他率孤軍血戰,中彈七處,血透徵袍,仍奮勇搏鬥,與守備韋印福、千總錢金玉等官兵英勇殉難。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三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平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四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裏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説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説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説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採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對日妥協的醜惡行徑。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五

董存瑞是一個戰鬥英雄,他捨身炸燬敵人碉堡,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看完董存瑞的愛國故事,我想到了許多,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時養成了不良行為,如不聽父母的話,不認真學習,懶惰等。如果先烈們知道,他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練好本領,將來才能更好的報效中華。

我還明白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祖國能有今天如此繁榮昌盛的景象,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將來為建設偉大祖國保衞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愛國人物事蹟 篇六

讀了《愛國英雄王二小》這篇文章後,我知道了王二小這個少年英雄,更敬佩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們,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2年10月25日,十三歲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見鬼子進山掃蕩,王二小為了不讓鬼子發現隱蔽着八路軍和鄉親們的山溝,故意暴露自己,與鬼子周旋,並假裝給鬼子帶路,把鬼子引到八路軍的埋伏圈。那是條死路,鬼子很快就發現上當了,舉起刀,狠狠地刺向王二小的胸膛,高高地挑起,把他摔在巨石上。與此同時,槍炮聲四起,八路軍全殲了這股敵人,但王二小也英勇犧牲了。

王二小,他小小的年紀,竟會不顧自身安危,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且遇到敵人,竟然能如此冷靜、勇敢。他又怎會不知道,自己把敵人帶進埋伏圈,必定是死路一條。但是,王二小為了八路軍的安危,為了黨和人民,寧願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冷靜、捨己為人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蹟,我震驚了,誰不珍惜寶貴的生命呢?王二小隻是一個兒童,卻為國捐軀,這讓我第一次明白,原來兒童也可以愛國!有了那些為國捐軀、捨己為人的抗日英雄們,有誰能打倒團結奮鬥的。中國呢?雖然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幫助別人,從小事做起,傳播正能量,將愛心播撒,讓希望萌芽,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越來越好。

雖然我們不知道王二小長什麼樣,但我們相信,王二小的英勇事蹟會永遠激勵人們: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強大的光輝背後是英雄烈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請記住這個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愛國英雄人物事蹟篇4

陳嘉庚認為“金錢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辦學是關係到祖國興衰存亡的大事,就把辦企業獲得的利潤全部用於辦學。據統計,他一生獻給文化教育事業的錢,合1.5億元。1929年因經濟危機,他的企業也虧損了,不得不向銀行借貸,儘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計地維護廈門大學集美學校的費用。他的個人生活十分儉樸,衣服破了一補再補,伙食也是能省則省。他認為:“該花的錢千百萬都不要吝異,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要浪費。”

陳嘉庚簡介

陳嘉庚(1874-1961),近代愛國華僑領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廈門集美)人。早年隨父往新加坡經商,後經營菠蘿和橡膠種植業。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以鉅款資助辛亥革命。嗣後長期從事華僑和家鄉的文化教育公益事業。1912-1920年間,先後在集美創辦國小、中學、師範、水產、航海、農林、商科等學校。1918年在新加坡創辦南洋華僑中學。1921年克服種種困難創辦廈門大學。

1928年5月3日濟南事件後,在新加坡發起華僑抵制日貨運動,併成立濟南慘案籌賑會,任會長。1938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號召救國捐款和抵制日貨。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簡稱南洋總會),歷任會長。

1939年回國慰問延安邊區軍民,此後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後創辦《南洋日報》,從事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回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墓葬廈門集美。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七

朱自清先生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就運來一些麪粉,説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先生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麪粉。當時,朱自清先生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先生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捱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箇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八

愛國者,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概念,它代表着一個人,也代表着一羣人。我相信每個深愛着自己祖國的人都是愛國者,有的愛得平凡,只是力所能及;有的愛得偉大,卻奉獻了一生,往往就是這麼一羣人,無時不刻都在激勵着我們,鼓舞着我們,他們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偉大國家。”多麼樸實而真情的話語,字裏行間都表露出了對國家和人民真摯的愛。在他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他就是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是真正的愛國者,是偉大的愛國者,他那滿腔熱愛祖國的'真情,為國家發展貢獻一切的精神,深深地感動着我們。他説過:“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我在美國前3、4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他説過了,他也做到了!因為他的歸國之路是那麼的艱辛和不易。話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祖國的發展在呼喚着漂流四海的科學家回國建設新家園。那時的錢學森已經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時美國政府得知錢學森要回國,便將他軟禁起來,而且開出非常優厚的條件:給他提供豪華的別墅、先進的科研設備、優越的工作環境、誘人的榮譽,只要錢學森留在美國,美國政府會答應他的一切要求,除了回國。然而這一切都沒有能夠撼動錢學森回國建設的決心。

過好幾年的磨難,錢學森費盡周折,終於繞道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祖國懷抱。錢學森回到祖國,便着手開始了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當時,蘇聯專家撤走了,科研條件也十分簡陋,錢學森帶領着一批滿懷愛國情懷的科技工作者,廢寢忘食地工作,一絲不苟地研究,終於製造出了“兩彈一星”:

原子彈、氫彈和衞星。

“兩彈一星”使我們的國防線也變得強大起來,祖國也挺起了腰桿屹立在世界上,錢學森和那大一批愛國的科學家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繁榮富強的中國!

錢學森,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名字,一個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愛國者!

愛國人物的故事 篇九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衞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衞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衞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餘人。漢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是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説:“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着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着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非常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愛國英雄人物事蹟 篇十

情繫蒼生無愧於詩壇聖哲,心在魏闕豈是杜陵布衣。——題記

你出身名門,卻潦倒終生;你是孤獨的旅人,靈魂的歌者;你以詩為史,兼濟蒼生。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詩聖——杜甫。

千年後的今天,獨坐窗前,聽窗外風聲呼嘯,我不由得走進了你的茅屋,領悟到你詩中的真諦。

那是安史之亂期間,戰火瀰漫了整個中原大地,“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帶着一家老小,四處輾轉奔遊,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定居成都,蓋起了一座茅屋。

讀着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彷彿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佇立在茅屋前孤獨的少陵野老。

農曆八月,已是深秋,怒號的秋風刮過竹林,刮過塘坳,颳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憐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着你,看你拄着枴杖,佇立門前。連年的戰亂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歲已“老無力”的你面對羣童抱走茅草,聽着他們的陣陣嘲諷,無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獨自歎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風剛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徹夜難眠。

剛剛過上安穩的日子,秋風又吹破茅屋,生活對你如此不公平。此時,“哀民生之多艱”的你發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訪舊半為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脱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為你推己及人的。胸懷而欽佩不已!

幾百年後,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杜甫僅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卻能心憂黎民,情繫蒼生。這是一種多麼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着頭的,因此他總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着頭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千年後,再次品讀杜甫那首沉鬱頓挫的詩作,我真正領悟了那憂國憂民的悲涼,走進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響後世,也激勵着我前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415z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