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新版多篇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新版多篇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新版多篇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 篇一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註腳。

胡雙錢是高級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裏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着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複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製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並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製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製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製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製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製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二

艾愛國是第一位從湘鋼走出來的焊接大師。從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到亞洲最大深水油氣平台——南海荔灣綜合處理平台,這些國際國內超級工程中,都活躍着他的身影;從助力中國船舶製造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國外企業“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都離不開他的焊接絕活。憑藉一身絕技、執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勛章”。

他在上世紀80年代採用交流氬弧焊雙人雙面同步焊技術,解決當時世界最大的3萬立方米制氧機深冷無泄露的“硬骨頭”問題;上世紀末帶領團隊10年攻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大線能量焊接用鋼國產化;花甲之年帶領團隊解決工程機械吊臂用鋼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大幅度降低中國工程機械生產成本;主持的氬弧焊接法焊接高爐貫流式風口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申報專利6項,獲發明專利1項。他用5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最初寫下的“攀登技術高峯”的目標,將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峯。

如今,72歲的艾愛國仍然留在湘鋼,工作在生產科研第一線。這些年,他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0多萬元,成為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

工匠精神代表人物先進事蹟 篇三

張志權,現任嘉蔭縣科學技術協會副科級幹部。多年來一直工作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普及戰線上,無論在科委、科技局(北藥辦),還是科協的工作崗位上都恪盡職守、高度負責、腳踏實地、鋭意創新,成為我縣乃至我省科普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科普專業的行家裏手,一直髮揮着引領和榜樣作用,帶動身邊科技工作者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為我縣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擔當有為,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北藥作為一項產業,栽培技術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為解決栽培技術難題,張志權率先創建了“嘉蔭縣烏雲鎮地道藥材科技示範園”。利用示範園區主栽16個品種的地道藥材,探究栽培技術,並通過田間展示,傳播地道藥材栽培技術,助力產業的發展。龍膽草是比較名貴的中藥材,當時龍膽草育苗技術僅掌握在幾位專家手裏,技術封鎖。為突破技術壁壘,張志權潛心研究龍膽草的生物學特性,用兩年的時間攻克了育苗技術,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幾年來,他主持研製的“龍膽草全方式育苗及直播栽培技術”項目和“水飛薊規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項目,獲得“黑龍江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因他在北藥種植方面的研究與推廣得到上級認可,2014年的8月被命名為“伊春市張志權中藥材種植技能大師工作室”。

二、根植科普一線,恪盡職守,服務大局

他在科普方面樹立大局意識,圍繞縣城經濟發展開展工作。幾年來,圍繞科普創建工作,我縣先後被評為伊春市、黑龍江省、國家科普示範縣。深入開展“科普益民興村(場)計劃”。先後有4個農技協及4人獲得省和國家獎補資金,帶領“講師團”深入四鎮五鄉60多個自然村屯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累計舉辦培訓班260多場(次),推廣實用農業技術700多項(次),培訓達萬人(次),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學素質,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積極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屢獲佳績。嘉蔭縣被評為“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基層賽事優秀基層單位”。

三、立足本職崗位,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拓展為民服務的本領

學無止境。他每天面對農民各種各樣的提問,需答疑解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是不夠的。他善於學習,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廣泛涉足畜牧養殖、家禽養殖、特色養殖、大田栽培、北藥種植、水產養殖、花卉苗木、山野栽培以及小漿果栽培等方面的知識,並總結推廣了“玉米高產綜合技術配套方案”、“大豆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方案”,每年累計推廣近萬畝,百姓當年實現多增收200多萬元。玉米“品”字栽培技術推廣,可以與對照田相比增產20%-50%,又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又一法寶。通過學習與實踐,並傳播,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引領百姓走向依靠科技致富的軌道上來。他的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評價,被評為“全省百名科技傳播優秀工作者”。

工作以來,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科技星火帶頭人”、“黑龍江省創新能手”、“伊春市創新能手標兵”、“伊春市第二屆鄉土人才”、“伊春市第七屆青年科技獎”、“嘉蔭縣優秀人才”等榮譽。

工匠精神代表人物先進事蹟 篇四

何健南同志是我院安全管理戰線上的一名老兵,他默默耕耘無聲奉獻,以十餘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對工作的執着熱愛、對事業精益求精的追求。這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職業價值取向和匠心精神的真實表現。

一、恪盡職守、極端負責的擔當精神

2016年原保衞處合併後,他克服工作人員少、任務重、責任大的不利形勢,有針對性的落實好各項安全工作任務。在他的努力付出下,院機關安全工作“0事故”,院屬各單位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他連續多年考核評定為“優秀”,多次獲得市、區先進個人、院優秀黨員。2018年被省直機關評定為“三個好把式”先進個人,刊登在黑龍江日報通報表揚。

二、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

他發揮專業優勢,從安全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角度出發,針對我院單位眾多、情況複雜的實際情況,完善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20餘項。僅2020年針對防疫工作需要,他就擬定各類防疫規定近10項。每項規章制度他都反覆琢磨思考,既要條理清晰符合實際,又要通俗易懂有可操作性。

三、馬上就辦、雷厲風行的服務精神

他以搶前抓早快而不亂的工作作風,高效而嚴謹的妥善處理好各項工作任務。提高工作效率是解決安全工作事項多且繁雜的唯一辦法。尤其在公共户籍管理方面,他積極溝通、快速解決,自參加工作以來為近500位職工及家屬快速的辦理相關手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獲得大家的一致稱讚!

四、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創造精神

在工作人員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他全力優化保安隊伍建設,深挖保安人員的工作潛力,激發他們工作的主動性。優化各類工作流程、強化隊伍應急處置能力。使保安做到凡事説得清、可追溯。杜絕因人員缺失而產生安全工作隱患。

五、攻堅克難、鋭意進取的奮鬥精神

他發揚黨員先鋒帶頭作用,迎難而上不畏險阻。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執勤站崗、宣傳、總結。他不談條件、不講困難、聽從指揮,以無比的擔當和勇氣圓滿的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六、埋頭苦幹、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

面對工作中的艱難困苦,他埋頭耕耘不問收穫,在困境中錘鍊自己的真本領。十餘年如一日,他把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夯實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堅定執着的為我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五

洪家光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幹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峯。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於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製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後,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的技術進步。憑藉該項技術,他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後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台,先後為行業內外2000餘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幹,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後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20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洪家光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六

中國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雙錢

在一個3000平方米大的現代化數控車牀廠房裏,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所在的角落,並不起眼。

這像一個隱喻:在我們這個人口超過13億人的偌大國度裏,胡雙錢和他的鉗工同行們,顯得寡言少語,也幾乎得不到太多的關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台特別節目《大國工匠》在介紹胡雙錢們時,仍有一些網友驚歎,“原來還有這樣一羣人的存在”。

《大國工匠》講述了8個工匠“8雙勞動的手”所締造的神話。節目播出之後,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會熱議,截至5月7日,相關話題的微博閲讀量超過3560萬次。人們發現,包括胡雙錢在內的工匠們,之所以走入鏡頭,並非他們有多麼高的學歷、收入,而是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製造”。

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副製片人、《大國工匠》節目製片人嶽羣説,這樣的工匠精神,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所言:“當看見哈雷戴維森工廠的裝配工自豪地對兒子説,‘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車裏就有我的簽名’的時候,我想,我們的中國工匠也應該有這種榮譽感,社會需要給予技術人才更多尊重與重視。”

可以不是官員也不是負責人但必須有別人難以替代的技術

提到優質製造,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製造業,以及這些國家裏控制誤差不超毫秒的鐘表匠,僅擰各種螺絲就要學習幾個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壽司都要捏成極致藝術品的手藝人。而經這些工匠之手製造出來的產品,也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隱形的高品質標籤。

那麼,中國呢?“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這種工匠精神,還是説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嶽羣説。

這也成了《大國工匠》製作的初衷。選題確定後,拍攝對象的尋找是一道難關:要在種類繁多的工種與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國水平與中國製造實力的工匠,並非易事。

更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在諸多單位推薦的工匠名單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項目的指揮官、負責人,但製作團隊卻堅持一點,尋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擁有頂尖技術的一線技術工人,他們可以不是官員也不是負責人,但無一例外都要有別人難以替代的技術水準。”

胡雙錢就是其中一位擁有非凡技術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師傅,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製造中國大飛機團隊裏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立項,對胡雙錢來説,這個要做百萬個零件的大工程,不僅意味着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的時間。為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

嶽羣至今記得,在節目中,胡雙錢所講述的任務難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一個零件要100多萬元,關鍵它是精鍛鍛出來的,所以成本相當高。因為是有36個孔,大小不一樣,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當於人頭髮絲的直徑,這個本來要靠細緻編程的數控車牀來完成的零部件,那時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台傳統的銑鑽牀。

僅用了一個多小時,36個孔悉數打造完畢,通過檢驗,也再一次證明胡雙錢的“金屬雕花”技能。

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也買不來的工匠滿足感

尋找拍攝對象的過程,也是這支製作團隊的一次發現工匠精神之旅。

一開始,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副主任、《大國工匠》節目負責人姜秋鏑就篤信如今的社會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國數千年曆史中,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宮這種世界奇觀建築的工匠,這説明中華民族的基因裏,的確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續和傳承,我們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來”。

此前,大國工匠在嶽羣心中,更多的是一個擁有高超技能的羣體,但拍攝完成之後,她卻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的心態,或者説他們對於工匠精神的認識與詮釋讓我佩服。”

給火箭焊“心臟”的高鳳林,給她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0多年來,他幾乎都在做着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温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温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

嶽羣記得,在這30多年中,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給高鳳林,高鳳林卻説,“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

還有一個細節是,高鳳林每天晚上離開廠房時,都要回眸看看,嶽羣説,“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賞,高鳳林覺得他們手上誕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個都是他精心雕琢出來的。”

儘管高鳳林是一名工匠,但對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藝術家對待藝術品一樣,這樣的講述無不令岳羣和她的同事動容。

當然,製作團隊也沒有忘記從事傳統工藝的工匠們。

純銀絲巾果盤——北京APEC期間,我國送給各國元首的國禮,讓世人都被中國古老的鏨刻工藝驚豔。這就是鏨刻師孟劍鋒的作品。

細心觀察,果盤有粗糙感,絲巾卻有光感,做出這樣的效果並不容易,孟劍鋒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為了用銀絲做出支撐果盤的四個中國結,孟劍鋒需要反覆將銀絲加熱並迅速編織,銀絲快速冷卻變硬不可彎曲,需要無數次嘗試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會選擇機械造出中國結底託再黏合上去,而他卻無法容忍伴隨機械製造而來的細小砂眼,也不願違背純手工的諾言。即使右手被燙出大泡,起了厚厚的繭也絲毫沒有動搖孟劍鋒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與追求極致的決心。”嶽羣告訴記者。

整個製作過程中,諸如這樣的細節不勝枚舉。嶽羣説,這也許就是孟劍鋒們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國社會需要工匠精神”

當然,也會有人問,在新科技革命、工業4.0來襲的時代,我們還需要這些工匠和所謂的工匠精神嗎?

整個節目製作下來,姜秋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認,標準化、機械化大生產越來越普遍地應用於製造業,但是在某些極精密和複雜的領域,機器並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縫製”鋼板任務,就不可能使用機械進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賴技術人員精細的焊接,並且不能出現一個漏點。

更為重要的是,姜秋鏑援引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的話説:“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製造’升級為‘優質製造’。”而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中國實力的製造工程,其頂級工藝技術確實十分精良,但對於更多的中國製造領域,比如手機、冰箱甚至是前段時間引發搶購風潮的馬桶蓋等,我們仍然缺乏響噹噹的“中國名片”,其背後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礎製造業優質技術人才——大國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還有工匠精神。

回憶起製作這個節目的最初靈感,姜秋鏑説,是源自與中關村創業者們的一次對話——她告訴記者,在那場交談中,創業者們感歎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太過浮躁”,“並希望找到更多靜下心來踏實做事的人才,談話中,我們還認識了一位對晶體管收音機十分痴迷的老人,為了獲得極致的音質,他潛心鑽研,不斷嘗試手工製作晶體管收音機……”

這位老人身上體現的,不就是正在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嗎?於是,姜秋鏑的團隊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工匠能夠代表中國水準、能夠完美詮釋工匠精神的內涵。

今天,這部帶着他們思考的《大國工匠》面世,也讓中國人重新認識了那“8雙勞動的手”。

“我們希望通過節目,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使其成為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中國製造業有很厲害的一批人,但他們不是多數人。我們期待有一天,我們也能在製造洗衣機或手機的領域,找到這樣的大工匠。”嶽羣説。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七

劉湘賓參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業部數控組當了22年的組長,他所帶領的團隊主要承擔着國家防務裝備慣導系統關鍵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車銑加工任務,加工的慣性導航產品參加了40餘次國家防務裝備、重點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飛行試驗任務,圓滿完成長征系列火箭導航產品關鍵零件、衞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重要部件生產任務。

他率領團隊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該型號研製的關鍵瓶頸。研究成果可推廣應用於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為我國新型防務裝備、衞星研製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他還通過持續創新改進工藝方法,開展了大量試驗,成功將陶瓷類產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劉湘賓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後完成“半球動壓馬達柔性製造系統改造”等管理創新、技術創新18項;累計提出合理化建議100餘條,涉及生產管理、工藝技術、減本降耗、安全生產等多方面內容,並依據此合理化建議優化工藝50餘項;22項攻關成果和研究課題解決了公司最關鍵最迫切的。技能難題,創造直接經濟效益百餘萬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vkg4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