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袁隆平生平事蹟及成就新版多篇

袁隆平生平事蹟及成就新版多篇

袁隆平生平事蹟及成就新版多篇

袁隆平生平事蹟及成就 篇一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雲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海南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説,“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麼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裏,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裏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個光溜溜的小的平頭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領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

袁隆平生平事蹟及成就 篇二

5月22日,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留下了滿地金黃。他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是國之大者。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三個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億畝荒灘變良田。從書本到田野,從夢想到現實,雜交水稻產生從量到質的飛越,讓高產夢成為現實。飢餓,從來就不是一家故事,它是全人類的鬥爭。面對全球糧食危機,他再次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宣傳雜交水稻種植,至今已在全球40餘各國家種植超過90億畝,被他人稱為“東方魔稻”。,“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至此,他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實現。但自稱“90後”的他仍不停下腳步,繼續為水稻事業奔走,他説“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並寄語青少年“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他的夢想不止是夢,更是對祖國最真摯的承諾,而這份“諾言”將永遠寄存於金黃的稻田裏。

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73年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全國平均畝產350斤;1989年提出選育實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温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開始了超級雜交稻的研究。一期畝產700公斤到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突破,展示了他艱苦不懈的努力和敢於創新的拼勁。月,他提出了“小目標”: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公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婦孺孩童皆知的道理,他用一粒稻種抒寫一生故事,用一捧稻穀填滿百姓糧倉,用滿倉白米餵養祖國人民。他很普通,每日躬耕田野,育種培優;卻不平凡,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有一個人從六十年前就開始跟種子較勁,一輩子都在為豐收努力。他太忙了,忙得忘記了自己早已進入耄耋之年,仍奔走于田野之間;卻始終對水稻事業念念不忘,即使身躺病牀,那顆心仍時刻紮根在廣袤田野裏。將近一生的奉獻,他將夢的種子播撒至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我的雜交水稻,每年可以增產稻穀1億6000萬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獲頒“共和國勛章”時,他激動地説,“我不能躺在功勛簿上睡大覺,只要腦瓜子還沒有糊塗,就還可以幹!只要沒有痴呆,就還可以繼續動腦筋、搞研究!”他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會出現“糧荒”,凸顯為民情懷,一心為公;展現大國自信,為國為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vkk9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