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小港渡者讀後感

小港渡者讀後感

第一篇:小港渡者讀後感

小港渡者讀後感

篇一:小港渡者讀後感

張作銘

《小港渡者》這一本書是時間的濃縮,讀它要有平穩的心,慢慢去領悟,你才能知道它藴含着一句深刻的名言—欲速則不達。在短暫的人生中,大多數人對事情都是求速度,越快越好。但《小港渡者》卻提出了與之相反的事例。

農民盼成地主盼瘋了,把又好又健康的蔬菜,打上化學物質,使顏色不鮮豔長得醜的蔬菜變得又大又紅,為的只是賣錢。那錢是什麼,錢不過是可以買吃買喝,但買不了健康買不了信任。有錢只不過是可以有地主這個名稱。

普通的小商小販為了快點賺大錢,就把肉包子的肉換成不新鮮、不衞生的肉製作肉包,把要細揉的麪粉團,隨便一揉,剩下那一兩分鐘,多做一個半個的包子,哪一天他也去吃包子,他吃得下那又髒又臭的包子嗎?

一個想要出名的作家,為了快點出名,不去腳踏實地的寫文章,而是去抄襲別人的文章,抄完後,利用別人的文章來提升自己,雖然説是損人利己,到頭來還不是因為抄襲了別人的文章而害了自己,使自己的名聲消失。

其實,所有人都有天生的不足,如果去為那天生的不足做掩飾,那麼一個個天生的不足會潰爛成一個個膿瘡。即使因為天生的不足而不能出名,那麼你就應該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不去磨練自己那你會從金子變成銀子;如果你變成了銀子,再不去好好的腳踏實地的做事,就不會變成閃閃發亮的金銀,而是變成銅;因為你已經做錯了,那就不可能擁有自己本該有的機會,你已經失去了機會,那隻會變成鐵;變成鐵的你,就沒有了信心,你只會生鏽,變成鏽鐵,鏽鐵只能消失,消聲匿跡在世間。

求快的心,有時好,有時壞;急躁的心,是聞不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如果把人生的腳步放慢點兒,你就有可能坐上世界最高峯,去享受山頂的美景。

“欲速則不達”你領悟的其中的含義了嗎?《小港渡者》就是給我們最好的解釋與啟發。

篇二:小港渡者讀後感

陶白思怡

許多科技都隨着時代的進步而變化,許多事情都需要速度快,做作業要速度快,趕飛機要速度快……今天我讀了《小港渡者》後,我感到了速度快並不好。

農民伯伯盼大豐收都盼瘋了,我説什麼也不明白,農民們為了錢財,竟然在我們愛吃的西紅柿上塗抹了增紅劑,往我們喜歡吃的西瓜上塗抹了膨大劑。

上大學聯考的大哥哥、大姐姐,為了一時圖快,就不顧自己的利益和未來着想,把書從桌空裏拿出來抄,我真不知道他為的是什麼,我真為他們擔心。

急躁的心,聞不到花草的芳香;穩重的心,可以成為頂峯的第一者,可以看到最美的風景。人生不一定要快,快的時候也要想想它的危害,不要輕易危害到自己的身體。

篇三:小港渡者讀後感

彭璦

讀完小巷渡者,我才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要有速度,農作物要有速度,學習要有速度,工作要有速度……可是那些速度把事物的一切精華都“扔掉”了……

那些農民們盼着大豐收都已經盼得神志不清了,他們失去了樸實、善良的本性,取而代之的卻是黑心、瘋狂。而果農們更是瘋狂:他們把一種藥物注射到了西瓜中,使西瓜的白籽變成了黑籽,再在西瓜上抹一層膨大劑,讓未成熟的西瓜變成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黑心瓜”!而那些又小又白的草莓,經過催長劑的一番“打扮”後,全都變成了又大又紅的毒草莓!就連又青又澀的生芒果也可以立刻變黃大……

做出這樣的事,不僅追求了速度,還獲得了許多經濟效益,也就是説,如果速度是操縱者,那麼金錢就是幕後真兇!

小巷渡者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讓世界恢復原有的面孔。

第二篇:《資產者和無產者》讀後感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論文

《資產者和無產者》讀後感

聽到“共產黨宣言”的《資產者和無產者》,本以為會是深奧複雜而又空洞晦澀的理論的堆積,以至於懷着極大的心理壓力慢慢翻開,欣喜的是,第一遍,就被這酣暢雄壯的語言深深吸引了,開始的偏見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淺嘗了語言的瑰麗,便開始漸漸深入其中,從文字表面的內容歸納到聯繫當今社會的反思總結,從中,瞭解到了資產階級的產生、特點和無產階級的形成以及二者的階級鬥爭,學習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並進行了當今社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情況的再思考。我想,資本主義通過一系列的調整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顯示出來資本主義一定的優越性,然而,緩和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雖不是指日可待但終究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核心思想和內容概述

1.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而資產階級時代的階級對立簡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的對立。

《共產黨宣言》第一章《資產者和無產者》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説。首先,文章提綱挈領地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點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在過去的各個時代,從奴隸社會的貴族、騎士、平民、奴隸的對立到封建社會封建主、臣僕、農奴等的對立,都是不同等級、多層階級之間的對立,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的資產階級也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只是用新的階級對立的形式代替了舊的,且將階級對立簡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

2.資產階級的產生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產物,其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都伴隨着政治上的進展,在歷史上曾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必須相互適應,資本主義的產生也是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生產力的產物,世界市場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的擴展,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加,工廠手工業不再能滿足需要,因而產生了蒸汽和機器引領的工業化大生產,工業中的百萬富翁逐漸積累資本,成為現代資產階級,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取得政治上的權利,資產者從封建主統治下武裝和自治的團體變成現代社會取得了獨佔的統治權,現代國家政權也不過是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物委員會。

3.資產階級將全部社會關係變為只剩下交換價值的“現金交易”,造成了世界性的生產消費以及社會狀況的不安定和動盪。

在講述了資產階級的產生之後,宣言着重闡述了資產階級的特點和對全世界的影響,這也是後文無產階級必將取代資產階級的原因和鋪墊所在。資產階級為剝奪剩餘價值而獲得利潤,資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關係變為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公開、無恥、直接、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着的剝削。受

金錢關係支配的社會影響,温情的家庭親情也變成純粹的金錢關係,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的思想深入人心。

受資產階級開拓世界的市場的影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民主文化、民主產業消亡,一切民族都被迫捲到資產階級世界化的浪潮中來。在這一過程中,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毫無競爭力和抵制力,只能任憑資產階級的侵襲,從而使東方從屬於西方,造成了世界範圍的不平衡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不斷變革也將引起社會狀況的動盪和不安定,使資本主義國家乃至世界範圍處於不穩定狀態。

4.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危機和資產過剩等表面生產關係已不適應先進的社

會生產力,無產者即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主力軍。

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資產階級當時正是工業化大生產的強大生產力證明了封建制度的侷限性,從而推翻了封建制度,然而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所發生的商業危機和生產過剩,正説明了社會文明過度,生活資料太多,工業和商業太發達,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不能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相反,正是生產力的強大已受這種關係的阻礙。生產力已成為無產者置資產者於死地的武器。

5.無產階級的形成與發展壯大。

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關係簡化,除了擁有資本的資本家,以前的中間階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中來,形成了無產階級的最初力量。如今,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又在大工業中得到了空前的壯大,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都隨着大工業的發展日趨沒落和消亡,只有無產階級本身就是大工業的產物,是真正革命的階級;第二,中間階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免於滅亡,而與資產階級鬥爭,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將來的利益,離開了原來的階級立場,而加入了無產階級的隊伍;第三,資產階級內部的一些人由於理論認識的提高,這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也加入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中來。總之,無論是舊社會的各種衝突還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生產環境,都促進了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

6.無產階級處境悲慘,他們同資產階級是從其產生之日開始的。

無產階級在社會化大生產和機器生產中處境悲慘,資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而獲取利潤,工人就像出售商品一樣出售自己的勞動力,在這一金錢交易中,工人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這種勞動力的零星出賣,使工人的地位如同商品一般,受着一切市場變化的波動。不僅如此,機器的推廣和分工,更使工人的勞動力失去價值,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屬品,隨着勞動分工的越來越細緻,工人的勞動越來越簡單枯燥,工資也越來越低,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他們只能無限的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量,高強度的重複着乏味的勞動。

如果説一個階級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維持,那麼不可避免地就有反抗,而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正是和它存在的同時開始的。無產階級開始大規模集結,甚至建立經常性的團體,以便為可能發生的反抗準備食品。同時,大工業所造成的交通工具的發展,把許多性質相同的地方性的鬥爭匯合成全國性的鬥爭,匯合成階級鬥爭,大大加快了聯合的速度。無產階級的運動和組織偶有勝利,也多有失敗,但是,這種組織總是重新產生,並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大,更堅固,更有力。

7.無產階級只有推翻資產階級的壓迫,才能贏得自由和解放。

無產階級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個被壓迫階級,已經失去了維持基本生活的條件。至今的一切社會都是建立在壓迫階級和被壓迫階級的對立之上的,但以往的被壓迫階級至少能夠勉強維持奴隸般的生存條件,比如農奴曾經在農奴制度下到達公社社員的地位,小資產者曾經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下掙扎到資產者的地位。而現代的工人,不僅不能隨着工業的進步而上升,反而越來越下降到基本水平之下,工人貧困的增長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無產階級已經到了願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到了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時候,他們必須廢除現有的全部佔有方式,為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鬥爭反抗。

8.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宣言》第一章《資產者和無產者》在分析了資產階級的形成、發展和無產階級的產生髮展以及處境後,得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結論。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已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要求更先進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而無產階級正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他們掌握着先進的生產力。無產階級的鬥爭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階級的鬥爭,只為贏得階級內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具有階級侷限性,無產階級是為廣大人民的獨立謀利益的,勢必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支持。同時,無產階級又在工業化大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團體,逐步發展成長起來,鐵路交通等的發展為無產階級的大規模聯結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而這一切是腐朽的資產階級所不能比擬的。

讀後感想

合上《資產者和無產者》,那個斬釘截鐵的結尾如餘音繞樑,揮之不去。《宣言》酣暢淋漓的氣勢,令人熱血沸騰,層層深入的論證,也令人難以置疑。但還是不禁困惑,為何過去了一個多世紀,資本主義國家依然發展得好好的,反倒很多社會主義國家步履艱難呢?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究竟何處去了呢?

聯繫以前的歷史政治所學,不難發現針對一次又一次的商業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已採取了多種多樣的調解緩和措施,國家參與市場的宏觀調控,提高了工人福利,減小了貧富差距,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這些措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整生產關係,建立國家所有制;

從《宣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而調整生產關係,加入國家的宏觀調控,對於緩解矛盾,維持資本主義的發展的作用也就不難理解。國家所有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有資本收購私人企業,這在二戰後的歐洲國家較為普遍。戰爭的破壞使私人企業難以維持生產,為了維護生產發展,使經濟迅速恢復活力,歐洲不少國家採取了資本國有化的措施。二是國家撥款新建國有企業,這類企業主要是私人企業不願建設或私人資本不足以支付的企業,如原子能、金融、石油和鐵路等。如1981年法國社會黨政府實施擴大國有化綱領後,國有企業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職工佔就業人口的21.5%,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50%。總之,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在結構上也有變化,它從戰前的公用事業和軍需工業部門擴大到基礎工業、新興工業以至一般製造業部門。

當然,這些國有企業表面上是“公有”的,但實質上是壟斷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支配社會資本和剝削勞動人民的一種形式。國家壟斷資本是比私人壟斷企業更高的、更集中的資本社會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現和發展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已經過時,這種國家所有制形式對資本主義制度無疑是一種威脅。

第二,國家計劃調節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

《宣言》中反覆強調的商業危機和生產過剩可以看出,市場有時候在調節經濟時也是失靈的。因而,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髮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主場經濟基礎上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對經濟計劃的管理和調節,主要有兩類,一是直接的調節,如國家進行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採購商品等;另一類是間接的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税率、利率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羅斯福新政”就是國家對經濟生活全面干預的一個顯著事例。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美國經濟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淖,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為挽救危機,羅斯福整頓銀行和金融系,放棄金本位制,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復興工業,調整農業政策,給農户發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確定各企業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時日數,以附上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和調節,緩和階級矛盾;同時,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維護退休工人、失業者、殘疾人等弱勢羣體的利益。總之,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政府行政力量,將集中起來的社會財富,向社會底層人員分散,從而使經濟恢復平衡,促進經濟恢復。

國家對經濟生活在干預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助於維護市場功能,矯正市場缺陷,糾正市場的念頭,防止貧富差距的過分

懸殊。

第三,全球化影響下,資本的國際調節;

正如《宣言》中所説,“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主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如今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資本的國際化。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各地建立跨國公司,將社會化大生產帶到世界各地,同機器化的大生產一同帶去還有資本主義的價值和觀念。另外,世界性組織,如國際貿易組織,歐盟,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建立也使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並使資本主義國家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因而,當今世界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資本主義繼續發展。

結論

從資本主義國家的調整政策和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資本主義國家獨特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不是指日可待的,資本主義尚未創造其全部的生產力。可以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他們當時所看到的資本主義正處在起步階段,很多體制都不夠成熟,他們由資本主義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危機推斷出當時的生產關係已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有一定侷限性的。一方面,生產關係在不改變其性質的前提下,是可以調整的,正如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調節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當時表面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真正的生產力的高度繁榮所致,工人所牛奶倒進下水道,並非牛奶過剩,而只是為了維持牛奶的價格而迫於無奈,至少,直到今天,資本主義的制度也沒有將其能承受的生產力全部施展出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結論失去了價值,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只要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它固有的社會基本矛盾就無法消除,雖然資本主義國家一系列的調節措施緩解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矛盾,避免了社會過大的貧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階級的某些權益,但資產階級榨取剩餘價值,剝削工人階級的本性始終無法改變。而且,資本主義社會的很多調節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是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這些措施在穩定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靠攏,這於資本主義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因而,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無產階級的廣大勝利終將是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1】李惠斌、楊金海,重讀《共產黨宣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共產黨宣言》電子版,/article/class10/201410/;

【3】百度百科,詞條“羅斯福新政”,。

第三篇:捕蛇者説讀後感

捕蛇者説讀後感

在封建社會裏,農人的命運實在是不妙的。遇上“有道明君’、“青天大老爺”,則有望達到豐衣足食,保證温飽,甚至達到“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理想境界"。但多數時間裏,“明君"與“良吏”是一個也遇不到的,農人也就只能掙扎在苛捐雜税、敲詐勒索、天災戰禍等交織成的生死漩渦中。這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必然。那麼,在如此嚴酷的生存條件下,農人如何過活呢?

一是忍。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使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們習慣於在沉重的壓力下忍受。官府不是要大量捐税嗎?好,拼命幹就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一年辛勤勞動總是有回報的。好歹把官府和地主的租税金交上,自己和家人的口糧也勉強夠。風調雨順時,“多收了三五斗”,農人就能添點新衣,修葺一下屋子。在 他摯愛的土地上刨食兒,只要能維持温飽,農人也不介意一代代地勞作下去。

二是反。“忍無可忍,毋須再忍”。當官府或地主對農民的壓榨使農民無法生存,比如在災荒年間還一味逼着農民按數交租,農人們便會揭竿而起。這可不是兒戲,農人們身體大都壯健有力,且不畏死,只要仇恨的火星一迸發出來,叮以很快形成燎原之勢。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是在農民戰爭的怒潮中崩塌的。唐太宗 的那番頗有自知之明的“君民魚水論”,就是一種很形象生動的闡釋。

也有一些農人,忍是忍不下去了,卻又不敢冒着殺頭的風險造反,怎麼辦呢?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像《捕蛇者説》裏的蔣氏,就通過捕一種劇毒怪蛇進貢來免除自己的租賦。其實這也很無奈,“幾死者數矣"。可是與其一。年到頭拼死拼活地勞作,不如一年就拼兩次命,其他時候“則熙熙而樂”。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對“死法"的不同選擇,着實可憐。

如以上三法皆不奏效,則或背井離鄉,或希冀“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走入“精神勝利法’’。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即為這一理想的生動反映。

那麼,問題就提出來了:如何讓農業一直興旺?如何讓農人過上幸福生活、永遠告別所有的選擇都那麼殘酷的時代?這的確值得有識之士深思。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説》是一篇文情並茂、鍼砭時弊的佳作,歷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文章開頭先極力説明毒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效,再敍述捕蛇由來。作者刻意把蛇之毒與永州人“爭奔”捕蛇對比,形成強烈反差,意在引發讀者深思:既然異蛇極毒,人及草木皆不可近,那永州人為何還爭相捕蛇呢?——原來要害是“當其租人”。捕蛇可以抵租,人們便冒死去捕蛇,這就暗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於蛇”,作者的意圖已寓其中。全文主旨得以突出表現還是在“蔣氏自陳心曲"一段。在此段中,作者先以“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作為蔣氏答話的綱,接着用對比反襯法,揭露事實,突出中心。回顧過去,以鄉鄰在重賦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蔣氏“以捕蛇獨存”對比;敍述現在,以悍吏來鄉逼租鬧得雞犬不寧的情形,與蔣氏因捕蛇而能“馳然而卧”和捕蛇後“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樂"的情形對比,鮮明地反襯出賦斂毒害之極,使“哀而不傷”的蔣氏答話成了血淚斑斑的控訴,深刻表現了“賦劍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

從全文來看,第一段寫捕蛇緣由,先説明蛇毒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效是為寫下面“太醫聚蛇,永人爭相捕蛇"作鋪墊;同時全段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為下文寫蔣氏三代的遭遇作序,為主旨的揭示初步蓄勢。第二段寫蔣氏三代的悲慘遭遇,是為寫“餘悲之”並提出“若毒之平”的建議埋下伏筆。第三段寫作者的同情、提問和建議,則是為寫蔣氏自陳心曲,展示整個社會悲劇、進一步深化主題鋪墊、蓄勢。待通過蔣氏以自身遭遇與鄉鄰的處境對比,用事實證明了苛政之毒甚於毒蛇猛獸後,又引用孔子的話作理論依據,並用跌宕筆法,先疑後信。至此,鋪墊已夠,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地點破全文主旨:“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橫徵暴斂的不滿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四篇:《下一個出局者》讀後感

最初的我是不知道還有這麼一本書的,因為在瀏覽人人網的時候看到有好幾個人評論説還不錯,加上21號晚上看的電影《世界末日2014》裏面有個演員的包裹裏只有書,綜合起來就有了我下載下來看一下的想法。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説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事,範圍不大,就是幾個比較小的諸侯國之間爾虞我詐,人員更替的故事。

生活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做人做事都很重要,想要生活,想得到權勢、名利,並不簡單,需要深諳心理學、官場學,還要審時度勢,但即便這樣,也不能避免自己可能會“出局”的危險。

那個時代的人,每一個曾經風光一時的人最後往往都會有那麼一段陰暗的生活,不是他們跟不上時代,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時代在什麼時候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他們所熟悉的了。可能是因為獲得了成功之後就會有一些懈怠吧,人在沒有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後心態、意識、行為、眼光等很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追逐成功的過程成了他們炫耀的資本,卻沒有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悲劇就是這樣釀成的。

豫讓,一個有着堅定信仰的人,一個為了信仰,為了大義而捨棄生命的人。因為他,趙襄子認識到了一個有着信仰的人的可怕之處;以為他,我認識到了沒有信仰的自己是多麼地可悲。

人的一生,總是要去追求一些東西的。名也好,利也好,這些都是一種具體的可以看得到的東西,而我們所追求的是一些看不到的存在,正如我們孑然一身來到這個世上一樣。一切追求的過程都是手段,手段是沒有什麼高低之分的,只要自己收穫的是真的,就是高明的。

第五篇:少年漂泊者讀後感

《少年漂泊者》讀後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來蔣光慈的傳記認真地讀過,讓我對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幫助。蔣光慈從小就滿懷“俠義”之心,好打抱不平,對社會的黑暗深惡痛絕。從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淚史,滿滿的都是無盡的黑暗與悲哀,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當時那個極度扭曲的人間煉獄的強烈控訴。

我們不難發現,這部作品中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比如對亂墳中的平等自由的議論,以及那些學生運動,有些就是作者曾經親身參與過的,所以有牢固的現實基礎,是作家真實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過多地摻入作者本身的觀點與議論。通觀全文,關於漂泊者自身的悲慘經歷的敍述中,描寫、記敍的比重比較小,更多的是“我”對於這黑暗和悲哀不停絕望悲觀的吶喊與咒罵。這樣一來文章的感染力定會受到影響,作者並不打算通過對這些黑暗事實的細緻描寫與再現來喚起讀者的共鳴與憤慨,而是用自己的強烈的吶喊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社會太黑暗不公太醜惡可怕了,漂泊者的命運太悲慘了!然而這樣一來雖然結論深深烙在讀者腦海裏心靈上,但並沒喚起最深刻的共鳴與憐憫。我認為如果能更深地從內心打動讀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會更強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他還僅僅是個“漂泊者”,遠沒達到“反叛者”的高度。當父母慘遭毒手時,他也只能是在腦海中幻想一幅為父母報仇雪恨的場景,而現實中卻無能為力,只能束手無策忍氣吞聲。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俠小説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險去復仇,但與蔣光慈小時候的叛逆行為相比的確是軟弱了些。蔣小時候會因痛恨地主殘酷剝削農户而集結同學將其轎子砸爛,會因覺得教育局長沒有禮貌輕視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許你會説,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他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哪有那麼大的能耐去和整個社會反抗?對此我並不否

認,我只是覺得每當遭遇不公與壓迫時,我們的這位漂泊者並未真正有反抗的念頭,更多的時候他只是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比如玉梅為了自己卧病在牀,並準備以死來守衞自己的愛情時,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後第二天向主人做無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辭退打發他走時,他也毫無他言,只是在城中隱蔽着打聽愛人的消息。而這打聽的目的只有兩個,“倘若她的病好了,則我可以放心離開h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則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報答她生前愛我的情意。”對於自己心愛的人,他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境地,沒想過或者是沒勇氣起來和這黑暗做戰鬥。也許蔣光慈先生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擊當時社會的陰暗醜陋,以喚醒民眾的不滿與反抗意識,但結果卻沒有指出條如何反抗如何鬥爭的“明路”,當汪中終於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時,卻又英勇犧牲了。

標籤: 讀後感 渡者 小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38m4.html
專題